說到貓科裡面強悍的物種,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獅子、老虎這一類的猛獸,的確,獅虎豹等大型貓科動物,在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中都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但是這裡面其實是需要參照物或者限定條件的,比如戰鬥力高是強悍,捕食能力出眾也是強悍。
說到狩獵能力,你知道嗎?在整個現代貓科動物裡面,老虎獅子等大貓並不是最高超的,以狩獵成功率來衡量的話,貓科中的冠軍是一種叫黑足貓的極小型「萌獸」。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聽過黑足貓,但是對其基本不甚了解,黑足貓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外表與家貓極其相似,如果是第一次見這種動物的話,大概率會將它認為是野貓的一種。
黑足貓外形比較矮胖,頭部與身體的比例比較大,有「大頭」的既視感,身上的毛髮柔軟濃密,顏色從淺黃色到黃褐色,上面有黑色的條紋及斑點分布,由於腳底肉墊顏色為黑色,且上面長有黑色的長毛,因此得名。
狩獵成功率高達60%,問鼎貓科之最
在貓科動物裡,實力最強的兩種動物獅子和老虎,是大自然裡優秀的獵手,但實際上它們的狩獵成功率並不高,由於獅子是唯一群居的貓科動物,加上其所棲息的環境多為開闊地帶,所以它們的狩獵成功率很大程度是由群成員的多寡決定的。
單個的獅子狩獵成功率並不高,只有17%-19%左右,可一旦成群活動的話,那麼成功率會增加30%左右。
美國生物學家喬治·謝勒曾對印度坎哈國家公園裡面的孟加拉虎進行了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最終得出了老虎狩獵成功率僅有5%的結論,即老虎捕獵100次,只有5次成功,這樣的說法顯然不能服眾,所以在國際上支持的人數不多。
對此,老虎保護主義者塔帕爾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他認為老虎狩獵成功率在10%左右。另外一些研究者針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東北虎進行了觀察記錄,發現它們在捕食野豬的時候成功率能高達54%,而捕食鹿類的時候也有38%。
在大型貓科動物裡面,獵豹是最高超的獵手,2012年,一些研究機構針對塞倫蓋蒂草原上的獵豹進行了一項研究,共記錄了獵豹的192次獵殺,有114次成功了,表明獵豹的狩獵成功率能達到58%,不過其中有10%的概率會被獅子、鬣狗等其他捕食者搶走。
其實獵豹能夠這麼高的狩獵成功率,是在預料之中的,畢竟它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動物,能追上絕大多數的有蹄類動物,加上獵豹耐力極差,不能長時間劇烈運動,如果它連續三次都沒有捕食成功,或者被其他動物搶走獵物的話,就有極大的概率會死亡,因此獵豹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捕獵本事,以求能夠活下去。
以上的一些猛獸雖然強悍,但它們仍不是貓科中最會狩獵的,貓科動物中的最高狩獵成功率來自黑足貓,正是這種不足5斤重的小型貓科動物,以高達60%的狩獵成功率問鼎了貓科之最。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一隻黑足貓一個晚上就能捕獲10-14隻小型嚙齒類動物,平均每50分鐘左右就能捕獲一隻,如此「恐怖」的獵殺技能,另獅虎豹都望塵莫及。當然,由於黑足貓的體型實在是太小了,所以它也就只能是捕食一些小型的動物,無法對羚羊等大型動物構成威脅。
小身體,大能量
黑足貓是最小的貓科動物之一,即便是成年雄性個體的平均體重也只有1.9千克,雌性的話就更小了,僅有1.3千克,記錄中最大的個體也只有2.45千克,不超過5斤,人們很難將這樣的小萌物與「貓科殺手之王」聯繫在一起,但實際上黑足貓十分兇猛,在非洲波札那,當地布須曼人的傳說裡,甚至相信黑足貓能放倒一頭長頸鹿,其兇悍性格及捕食能力可見一斑。
由於黑足貓多生活在人跡罕見比較荒涼的地帶,白天太陽持續照射地表很熱,所以它們選擇在土豚或者其他動物廢棄的洞穴裡面休息,等到了傍晚它才會出來活動,較低的肉墊以及毛髮,既能防止被炎熱的沙粒燙傷,也能隔絕夜晚地面的寒冷,還能使它在捕食過程中保持足夠的安靜,踩在地上不會造成太大的響動。黑足貓對食物的需求很高,所以它整晚都會捕獵,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
黑足貓一晚捕獵的次數較多,註定了它們需要更大的活動範圍,一隻成年的黑足貓,一晚上的時間會搜尋8公裡左右的範圍去尋找獵物,如果所捕獲的獵物還不能滿足生存所需,那麼它就會繼續擴大搜尋範圍。
在黑足貓的飲食結構中,老鼠佔據了絕對的比重,高達65%,另外一些食物來源則是蜘蛛、昆蟲、小蜥蜴等爬行動物。很多人認為黑足貓的體型太小了,也只能獵殺一些如老鼠之類的動物,但事實上黑足貓的強悍超乎了人們的想像,它曾被觀察到捕食跳羚幼崽、開普野兔的現象。
黑足貓的強悍,還表現在爭奪領地方面上。前面提到過,黑足貓對食物的需求很大,就意味著它們對領地的要求也很高,其活動範圍要足夠大,大到能滿足生存所需,這樣黑足貓才能存活下去,換句話說也就是它們的領地意識一定極強,對同類的容忍度極低。
事實也的確如此,一旦有同類,尤其是性別相同的黑足貓入侵,勢必會遭到強烈驅趕,通常來說都是「地主老貓」獲勝,能將入侵者打跑。
成王!皆因生存壓力所迫
為什麼黑足貓會有如此高的狩獵成功率?其實這一切都是生活所迫,就如獵豹一樣,它無法長時間高速奔跑,也沒有足夠的實力抵禦獅子、斑鬣狗等強者的豪奪,所以它必須用更高的狩獵成功率來彌補對應的短板。
黑足貓的新陳代謝速度很快,比一般的捕食者都快,這就意味著必須依靠大量進食來維持身體的機能,這也是為何黑足貓一晚上要進食250克,佔其體重16.7%的食物的原因。
一晚上時間是有限的,捕獵的次數也是有限的,如果黑足貓的狩獵成功率很低,勢必會造成食物獲取遠遠低於能量喪失的局面,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發生,黑足貓只有不斷提高狩獵成功率,讓每一次的捕獵都變得更高效,如此方能夠長久生存下去。
其實新陳代謝速度快給黑足貓帶來的也不僅僅負擔,也賦予了它更敏銳的感知能力,以及更靈活的身體,這直接就體現在了狩獵過程中。
黑足貓之所以能成為「貓科殺手之王」,還源自於它有多種捕獵方式,通常來說群居的貓科動物多採取伏擊的方式捕獲獵物,即發現獵物時躲起來,等獵物慢慢靠近自己的伏擊圈再出擊。
而黑足貓又有不同,雖然有時它也會採取這種方式,但更多的是利用身邊的遮蔽物以及夜晚的黑暗掩護下,慢慢接近獵物,然後捕殺。
如果在接近的過程中獵物有所察覺,黑足貓則會靜止不動,或者通過快速移動的方式來躲避獵物的視線,當然由於黑足貓腳底特殊構造的原因,使得它很難被獵物察覺。
另外,黑足貓雖然長得矮胖,尾巴較短也不適合攀爬,但是它的彈跳能力卻超強,騰空一躍高度可達140釐米,橫向距離能超過200釐米,憑藉這項本事,黑足貓也能捕獲站在矮枝上的小鳥,甚至剛剛起飛,或者即將降落的小鳥也能被它捕捉。
所以外表軟萌,但內心住了一隻猛獸的黑足貓,能成為貓科動物裡的「殺手之王」,也就不奇怪了。
(關注我,了解野生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