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客車業|袁丁:人機視野耦合對駕駛安全的意義及發展趨勢

2020-12-08 中國客車網

  2019年1月12日,由中國客車網與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城市公共運輸分會聯合主辦的"第13屆影響中國客車業系列活動"在北京隆重舉行。12日下午,「第13屆影響中國客車業年度盤點高峰論壇」同期舉行,鄭州森鵬電子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總監袁丁出席論壇並發表題為「人機視野耦合對駕駛安全的意義及發展趨勢」的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森鵬科技今天跟大家分享這樣一個話題,就是人機視野耦合對駕駛安全的意義及發展趨勢。一共包括三部分的內容,首先來說第一部分的內容,就是人機視野耦合能帶來什麼樣的優勢?

  從人類視野的優缺點來講起,人類的視野在動物界不算是特別優秀的,跟老鷹比不了,屬於中等偏上的水平。我們有幾條優點和缺點,第一個優點是視野配合出色的轉動機械系統,脖子來回扭的時候可以快速的對準目標。第二個優點通過軟組織的肌肉拉伸可以快速的變形對焦,可以在近處、遠處快速切換。第三個優點就是質保期特別長,正常使用超過100年沒有問題。但是同時也有幾個缺點,第一個不能進行光學的變焦縮放,不能把遠處的物體拉到近處,除非藉助望遠鏡,要不然沒有辦法。第二個市場區域很窄,有的人說我看的很寬,實際上真正能看清的區域在縱向上只有20度,橫向上只有35度。第三個是動態寬容度差,我們沒有辦法同時看清和亮和很暗的地方,明暗同時出現我們看不清,比如站在舞臺上有燈光照著的時候看不到臺下的觀眾。第四個信息轉化存儲能力很差,不能記錄和回放。

  同時我們看一下機器視野有什麼優點和缺點,機器視野首先有一個優點,就是焦距範圍廣,短焦、長焦、微距可以靈活組合,第二個是視野區域寬,橫向180度、縱向180度沒有問題,魚眼鏡頭更寬都沒有問題,而且每一個地方看得很清楚。第三個動態寬容度高,同時應對明亮和黑暗視野。第四個信息轉化存儲能力非常好。同時有這樣幾個缺點,第一抗電磁幹擾能力差,容易產生噪點。第二數據的傳輸帶寬是瓶頸,1080P的畫面帶寬要求達到4兆以上,數據傳輸成為比較大的問題,導致圖像的延遲。第三個就是測距能力差,人的眼睛是自帶測距的效果,機器視覺本來沒有,這兩年雙目視頻有了,但是精度和速度還差的很遠。

  說到人機視野耦合其實不是很新的話題,自從17世紀初荷蘭的一個眼鏡店主發現了凹透鏡和凸透鏡組合可以變成望遠鏡,這個事情推動了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從這兒開始了人機視野耦合。再到20世紀初,柯達公司派了一個24歲的小夥子,派了一個「不太重要的任務」就是電子成像,但是柯達公司沒有推廣應用。不管怎麼樣,人機視野耦合彌補了人類視覺,比如在天文領域、醫學領域、車輛測試、內窺技術都屬於人類視野和機器視野的耦合。

  在客車上人機視野的耦合目前來看常見的兩類應用,第一類應用就是360環視,第二類是電子後視鏡系統,目前360環視在國內非常常見,主要適用車輛泊車、倒車入庫,以及起步前司機發現有沒有人和物。電子後視鏡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漢諾瓦車展上可以看到,有很多的車企都拿出了自己的電子後視鏡系統,它的使用場景就是車輛的正常行使,包括低速行使、高速行使場景,能夠加強司機的視野。

  分享的第二部分內容就是人機視野耦合對於駕駛安全能帶來哪些意義呢?

  我們在全國很多個城市做過調研,公交車因為行駛速度不高,正向一般不會發生碰撞,但是公交車最常見的安全事故就是在轉彎時,在車輛的側面發生刮蹭安全事故,一旦出現這種事故,會帶來人身的傷亡、財產的損失,還會給公交公司帶來很大的輿論壓力和管理壓力。車輛的內輪差,大家肯定都清楚,前後輪因為轉彎的軌跡不一樣,存在內輪差的陷阱,在這個盲區中,司機是看不到的。

  說到車的盲區有哪些呢?首先有車輛的前方盲區,因為儀錶盤的遮擋,還存在A柱的遮擋造成了盲區,再有就是普通的玻璃後視鏡,它能看到的區域就是這部分沒有被染色的部分,在這條線以外玻璃鏡是看不到的,截止線在前輪附近,前輪再往前也看不到。上圖最近時間在網上傳播的很廣,叫做一個也看不見,大車的周圍站了很多小朋友,但是在駕駛位上,駕駛人員是看不到的,一個也看不見。盲區如果從俯視圖來看更加清晰,前方的白色部分是司機的直接視野,人眼直接看到的,直接視野裡面存在幾個盲區,A柱盲區、前方盲區,對於公交車來說滿載的時候黃色區域也會變成盲區,空車的話還好。後方綠色這部分是玻璃後視鏡提供的間接視野,間接視野玻璃後視鏡盲區非常大,紅色部分全部都是。

  玻璃補盲鏡,但是這個也會帶來更多的問題,視覺變形大,需要司機來回的切換視線,容易形成人注意力的分散。與此同時還有光線的問題,玻璃後視鏡夜間很難提供清晰的成像,如果在夜間+雨天基本上是完全失效的,什麼也看不見,司機原話說下雨天根本不敢變道。

  歐洲商用車如何擴展駕駛視野呢?我們從2018剛剛結束不久的漢諾瓦車展上可以看到各大車企拿出電子後視鏡方案,在歐洲這個已經成為普遍應用的方案,這是奔馳的Future Bus,用了電子後視鏡系統,這是它的屏幕和外部攝像頭,包括奔馳的Future Truck也是用了電子後視鏡系統。還有乘用車裡面雷克薩斯的ES300h日本版的高配也是配備了電子後視鏡系統,包括奧迪的e-tron也是配備了電子後視鏡系統,它是裝在門板上。歐美很多廠家推出了自己電子後視鏡系統的解決方案。

  法規方面,目前全球只有日本和歐洲的法規允許使用電子後視鏡系統代替玻璃視鏡。歐洲法規方面主要有UN ECE R46-2016《關於間接視野裝置及安裝間接視野裝置車輛認證的統一規定》和ISO 16505-2015《攝像頭監視系統的人體工程學和性能方面的要求和試驗程序》

  國內的法規方面,我們國內法規GB 15084-2013《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目前允許安裝電子後視鏡,但還不允許電子後視鏡取代玻璃後視鏡,森鵬判斷在未來1到2年內15084的升版會跟上UN ECE R46-2016,下一次升版會允許取代。

  介紹一下森鵬電子後視鏡系統,一共有兩個型號,一個是SVM100,是12.3時標清,還有SVM200是高清,這是福田客車上實際裝車的效果,這是一個概念車,直接裝的全部是電子後視鏡。

  森鵬的優勢首先是率先研發,是國內商用車領域第一家電子後視鏡生產廠家,第二個我們的研發完全遵循了26262的標準,保證了功能安全性,研發按照16505國際電子後視鏡的標準執行。再有就是嚴格遵循V模型電子後視鏡的性能更加可靠,採用了汽車級的作業系統。——有人問電子後視鏡為什麼這個時候才出現?主要取決於兩個技術的突破,一個是汽車級的作業系統,因為原來的作業系統處理不了那麼大的數據量,第二個攝像頭技術的提升,普通的攝像頭做不到低延遲、寬動態、夜視效果那麼好——另外我們採用了認證的汽車元器件,還採用了特殊的防水設計,可以在雨天清晰成像,並且採取了獨特的防眩光特性,在低光照和後向強光照射下成像清晰,解決了弱光、眩光、雨雪環境對於可視性的影響。

  其中一個優勢做到了視野無盲區,普通的玻璃鏡首先看的視野範圍比較窄,盲區大,而電子後視鏡首先看的比普通玻璃鏡多看一個車道,另外車頭的盲區能夠非常清楚的觀察到,而且還不受雨雪天氣的影響,外面下雨,裡面仍然能夠看得很清楚。藍色區域就是電子後視鏡能夠提供的視野範圍,深藍色是長焦鏡頭,淺藍色是短焦鏡頭。

  第二個優勢就是雨天能夠看得很清楚,採用了抗凝結防水技術。還有夜晚看得非常清楚採用了寬動態的成像技術。配合視頻採集模塊可以實現全程錄像,配合雲模塊可以實現雲端的監控,可以和監管平臺融合實現車外的安全管理。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節能環保,這個好處說實話在公交車上用處不大,因為公交車車速低,根據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發布的報告,安裝電子後視鏡節能可達2.9%,前提是第一車速高,這個對於卡車做的,第二個發展法規允許取消玻璃鏡。

  介紹一下森鵬的技術路線,2016年5月第一代後視鏡驗證,2017年3月開始裝車,2017年4月第二代開始驗證,2018年1月開始裝車,2018年6月第三代驗證,預計到2019年7月第三代可以批量生產。

  國內的應用實踐首先在兩個明星車型,金龍阿波龍和金旅星辰車上都有匹配應用,另外在29個城市和8家車廠都有安裝。

  發展趨勢簡單分享一下,首先我們看到駕駛艙裡面屏幕越來越多,實際上大家都挺煩的,屏幕能不能變回原來就一塊屏,我們的判斷是不太可能,因為屏幕越來越多是一個大的趨勢,比如奔馳S、奧迪A8車上有三四塊屏幕,之所以大家煩不是因為屏幕太多了,而是屏幕沒有進行很好的規劃和整合,這些比較先進的乘用車這些屏幕如果進行了很好的規劃和整合的話,實際上能夠帶來更好地操作體驗,而且車輛的檔次顯得很高。這是我們判斷的第一個趨勢,就是智能駕駛艙。再往前發展可能不光是司機有屏幕了,乘客也要屏幕,甚至側方玻璃都會變成可以顯示的屏幕。再往前發展就沒有屏幕的概念了,整個風擋本身變成了屏幕,而且有智能的應用可以對駕駛員、乘客、自動駕駛帶來智能化的幫助。

  最後允許我介紹一下我們公司,鄭州森鵬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在鄭州的高新技術開發區,主要人員來自德國大陸集團、美國李爾、宇通客車、海馬汽車等行業的資深專家組成的,我們後續會持續的加大研發和科研力度,持續的為中國客車業提供更好、更新、更有競爭力的產品,為中國客車提供全球競爭力做出卓越貢獻,歡迎大家到我們公司考察指導工作,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中國自動駕駛發展報告2020(上): 感知篇——浪潮已至
    正文1 中國發展自動駕駛汽車具有必要性、迫切性和合理性汽車新四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發展趨勢已成為行業共識。據中國交通部披露,每年因交通擁堵帶來的經濟損失佔城市人口可支配收入的20%,相當於每年國內生產總值損失5-8%。發展自動駕駛不僅可極大改善交通安全和堵塞問題,還可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經濟發展。據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智能汽車預估的潛在經濟影響最高達1.9萬億美元。相比普通汽車,自動駕駛汽車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更加安全。
  • 自動駕駛的現狀、案例與趨勢
    2.2 國內主要任務:建立領先的技術、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體系按照《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中國智能汽車發展目前的主要任務包括:構建協同開放的智能汽車創新體系,其中包括突破關鍵基礎技術(主要包括複雜系統體系架構、複雜環境感知、智能決策控制、人機互動及人機共駕、車路交互、網絡安全等基礎前瞻技術)、完善測試評價技術、並開展應用示範網點;構建跨界融合的智能汽車產業生態體系
  • 劉慶峰再談AI「人機耦合」:科大訊飛研發路徑下一步
    (圖片來源:全景圖片)經濟觀察網 記者 沈怡然繼回應外界所傳「AI同傳造假」事件後,11月13日,科大訊飛(002230)董事長劉慶峰在首屆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峰會上再一次談起「人機耦合」的概念,他稱,在人工智慧領域達成人機耦合的模式是科大訊飛未來目標,通過腦科學等多學科訓練,為每一個人研發出
  • 智能駕駛 改變未來 第二屆全球自動駕駛論壇圓滿落幕
    國內外自動駕駛趨勢洞察及產業創新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資深總工程師梅學,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副總裁蔣京芳,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楊殿閣教授,四維圖新自動駕駛AI總監李陽,TOMTOM自動駕駛副總裁Willem Strijbosch,國家信息中心經濟諮詢中心副主任李偉利等圍繞無人駕駛趨勢下的主機廠機遇、智能汽車與自動駕駛地圖、智能汽車發展趨勢與產業格局變革等話題帶來了精彩發言
  • 汽車人機互動設計,業內人士是怎麼看的?
    前幾天,車轍君參加了一場由汽車財經網與同濟大學"創業谷"舉辦的首屆"中國汽車互動設計(國際)論壇",非常有幸聽到了來自全球各領域專業人士對汽車互動設計在行業發展應用的看法,也大概了解到了現階段汽車互動設計的一個概況,借著這個機會,願結合自己對汽車互動設計對智能汽車影響的一點看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 MiR自主移動機器人:人機協作是未來趨勢
    不難看出,研發協作機器人已成為國內外不少機器人企業的發展方向之一。協作移動機器人具有哪些優勢?協作機器人會給傳統製造業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帶著這些疑問,OFweek機器人網採訪到了MiR自主移動機器人中國區銷售總監董威力。
  • 權威發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自動駕駛入門秘籍
    在此大背景下,中國人工智慧協會出臺《中國人工智慧系列白皮書——智能駕駛2017》,概述汽車智能化發展,分析國內外技術發展現狀,從安全性、經濟性、互聯性、行業性方面具體闡述智能駕駛的社會效益與影響,並詳細介紹智能駕駛的技術,包括傳感感知技術、定位與導航技術、V2X網聯通信技術、決策規劃技術結構體系、傳感信息融合、任務決策、規劃規劃、異常處理這些關鍵決策規劃的關鍵環節。
  • 催米科技人機耦合之魔力變聲
    隨著AI 語音在各應用領域的不斷滲透和拓展,智能營銷、智能客服等場景中的大量機械重複的呼出工作完成了更新迭代,而對於非標場景下的AI機器人交互,仍需要人工輔助加持,才能更好的完成外呼工作的降本增效,人機耦合技術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
  • 助力城建發展 大運重卡N6H安全無憂
    助力城建發展 大運重卡N6H安全無憂   大運N6H系列車型是大運公司採用頂級設計軟體和行業一流設計團隊研發出的一款匹配全新駕駛室的產品。
  • 2021-2027年全球與中國自動耦合潛水排汙泵行業研究分析及前景趨勢...
    )  ……  第三節 自動耦合潛水排汙泵主要應用領域分析    一、自動耦合潛水排汙泵主要應用領域    二、2020年全球自動耦合潛水排汙泵不同應用領域消費量佔比  第四節 全球與中國自動耦合潛水排汙泵市場發展現狀對比    一、2016-2027年全球自動耦合潛水排汙泵市場現狀及發展趨勢預測分析
  • 權威發布: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自動駕駛入門秘籍|雷報025期
    在此大背景下,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出臺《中國人工智慧系列白皮書——智能駕駛2017》,概述汽車智能化發展,分析國內外技術發展現狀,從安全性、經濟性、互聯性、行業性方面具體闡述智能駕駛的社會效益與影響,並詳細介紹智能駕駛的技術,包括傳感感知技術、定位與導航技術、V2X網聯通信技術、決策規劃技術結構體系、傳感信息融合、任務決策、規劃規劃、異常處理這些關鍵決策規劃的關鍵環節。
  • 大佬齊聚聊人機互動(HMI)在智能汽車領域的應用
    (上海汽研副總經理朱曉明開場)此次沙龍不僅對人機互動(簡稱HMI)的標準、發展趨勢、用戶體驗等方面展開交流,探討新產品的市場前景、創新技術,更是為4月20日 「智能汽車交互體驗設計(國際)論壇」提供了更多方向與思路,為企業產品體驗與創新、互動設計的實戰能力和產業規劃提供前沿理念與創新思維。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
    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一)國家高度重視自動駕駛產業發展,自動駕駛被列入國家戰略2019年,國家在政策上依然大力支持自動駕駛產業發展。
  • 揭秘「人機互動」新玩法
    博澤中國區座椅系統產品副總裁錢濱在與汽車之家交流中所述的這句話讓人回味無窮,未來的汽車座椅到底應該什麼樣?■座椅第一曲線已走到盡頭目前,市場上的汽車座椅無論是手動還是電動,它都需要人來調節。為了讓駕乘者坐得更舒適,座椅調節已從最初的2向發展到16向,甚至到30向。
  • 信息技術: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動態|汽車|大數據|自動駕駛|智能網...
    另外,中國多元化的應用場景、良好的道路條件、快速發展的通信技術都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土壤。因此,自動駕駛有望成為中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發展新機遇。(一)國家高度重視自動駕駛產業發展,自動駕駛被列入國家戰略2019年,國家在政策上依然大力支持自動駕駛產業發展。
  • 安全人機功能匹配
    一、人的主要功能二、機的主要功能三、人機特性比較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在人機系統中的主導作用愈加突顯,人機系統設計的主要困難已不在於產品本身,而在於能否找出人與機之間最適宜的相互聯繫的途徑和手段在人機系統的安全設計中,首先要按照科學的觀點分析人和機器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以便研究人與機器的功能分配,從而揚長避短,各盡所長,充分發揮人與機器的各自優點;從設計開始就儘量防止產生人的不安全行動和機器的不安全狀態,做到安全生產。
  • 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駕駛,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或許,在大多數消費者的印象中,智能駕駛還停留在ACC自適應巡航、車道保持以及主動變道等功能層級上。然而,現階段的智能駕駛功能只能算是高級別「輔助駕駛」,與理想的「智能」程度還有不小距離。那麼,真正意義上的智能駕駛到底是什麼?什麼才是智能駕駛絕對的核心呢?在筆者看來,純粹的智能駕駛應當讓用戶完全脫離駕駛,只需坐在駕駛座上,讓車輛自主完成整個出行。
  • 國際化視野中的中國人文地理
    本次沙龍以「國際化視野中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為主題,旨在推動開放環境下的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華東師範大學校長俞立中教授出席會議並致開幕辭。,介紹了研究的最新成果,並就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熱點、發展趨勢、人才培養和學派建設等學科成長的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熱烈的研討和交流。
  • 最全自動駕駛技術匯總 全面解析Waymo自動駕駛安全報告
    Waymo的安全報告也影響了美國交通部發布的自動駕駛聯邦政策框架:《自動駕駛系統2.0: 安全性願景》(Automated Driving Systems 2.0: A Vision for Safety )。美國交通部的框架列出了12項安全設計要素,並鼓勵各公司開展自動駕駛路測測試並且配置自動駕駛系統,旨在解決相關技術難題。
  • 夜間安全駕駛是否需要夜視鏡?
    今天下午與中醫藥大學潘教授聊天,正好說到夜間駕駛,燈光幹擾雙眼視覺,問及是否有眼鏡可以解決夜間駕駛時雜光幹擾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