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是否攜帶能量,能否吸收和轉換?

2020-12-06 騰訊網

何為能量的轉換?當我們看見光的時候是光被通過視覺細胞吸收轉換成電信號傳輸給我們的大腦,所以我們才能看見萬物。當我們要發現一種能量時,首先要對這種能量進行探測,而探測的過程就是讓該能量顯現,顯現的結果就是轉換成各種我們能看見的信號,這個過程就包含了對能量的吸收和轉換,而引力波已經被我們探測到了!

圖:LIGO探測器

因為目前引力子並沒有被探測到,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想要明白我們所認識的能量是如何傳遞的,依此有一個類比。能量是什麼:

我使勁把一個原來靜止在地面的足球踢了出去,我對足球做了功,做功的這種能力就是能量。

一個橡皮泥本來是恐龍性狀,我給團成了圓球,使它的結果發生了變化,使物體結構發生變化也叫能量

玩具車跑了2公裡,電池源源不斷為其輸入電能,電能也是能量。

能量環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石油的化學能,產生陽光的原子核結合能,你身體時時刻刻向外輻射的熱能數之不盡!它們有多種形態,勢能(存儲)、動能(運動)、化學鍵(電子鍵)、原子核(從原子核釋放)等等。

圖:電池中的化學能轉換為電能,電能是燈泡發亮,燈泡向外釋放光子

當我們對物體輸出能量時,構成物質的原子會從基態變成激發態。原子中的電子會從低能態的軌道往高能態發生躍遷,電子達到高能態處於極不穩定的狀態,又會回到低能態。電子獲得額外能量會以光子的形式釋放出去,因為能態之間能量差不同,所以釋放出去的光子也會不同,不同的光子具有不同的能量,具備不同的波長。

圖:氫原子電子躍遷,量子物理中結合能的作用以及電子與質子之間的關係。氫躍遷能量最強為從2-1,122nm波長,緊接著是從3-2。

光子因為具備波粒二象性,所以同時它又具備波動性,如同陽光,它可以輻射的形式向外擴散,不同波段的光,統稱為電磁波。從伽馬射線到可見光,一直到光譜的無線電部分,它們不僅與物質相互作用並傳遞能量,而且我們可以把它看做具有能量的單個粒子,E=hv。

圖:1905年,愛因斯坦獲得了諾貝爾獎,源於它提出了光子的假設,解釋了光電效應。他發現少量的紫外線也可以把電子從金屬導體中激發出來,但是長波光線無論輸出多大的量都無能為力。

光電效應詳細描述了在光子世界中,更看重個體能力,光子是一份份的,波長越短,單個光子的能量越強。光子可以與一個電子相互作用並使其電離,把它踢出材料,從而產生一個可檢測的信號。

因此我們知道光子和電磁波具有的能量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更好的解釋日常生活中能量轉換的現象:

當可見光照射你的視網膜,刺激你的視覺細胞時,細胞內分子中的電子會轉換成不同的結構,導致某些神經受到刺激,(視覺)信號被發送到你的大腦,於是我們得到了事物的顏色與形態。

當無線電波經過天線或通過天線時,電波產生的電場使天線內部的電子移動,將能量轉移到天線,從而產生電信號。

當光線進入數位相機時,光子會撞擊不同的像素點,並刺激相機內部的電子元件,將能量傳遞給它們,促使信號被記錄下來。

如果說電磁波可以依照光子傳輸能量,那麼引力波是如何輸出能量的?它們兩者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帶電粒子(引力波為重力帶電)通過變化的場(電磁場和引力場)產生的。粒子加速器中的電子發光。彼此繞行的黑洞會產生引力波。

不同的是,電磁波量子化是已經被我們證實了的,而引力子目前科學家還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檢測到它的存在,所以有與沒有,還是未知數。

圖:引力波在一個方向上傳播,交替地在相互垂直的方向上擴展和壓縮空間,這是由引力波的極化決定的。

在引力的量子理論中,引力波本身可能是由「引力子」形成的。雖然引力波可能均勻地散布在空間中,但對於探測器來說,振幅(1/r)是關鍵量,而不是能量(1/r^2)。無論引力本質上是一種量子力,還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漣漪,它攜帶能量是毋庸置疑的。

圖:2015年9月14日黑洞合併的數據,在合併過程中,有三個太陽質量消失了。

2015年LIGO探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在10億光年之外,兩個質量分別為36和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合併在一起,將大約三個太陽質量的質量轉化為純能量。

這些波在宇宙擴散開來,地球接收到的能量只有3600萬焦耳,相當於北京不到1秒接收到的陽光所具有的能量。LIGO探測器的鏡子移動的距離不到一個質子寬度的千分之一。不過這足以證明引力波改變了光的路徑和光子能量。

圖:當兩臂長度完全相等且沒有引力波通過時,信號為零,幹涉圖樣為常數。當臂長變化時,信號是真實的,並且是振蕩的,我們通過幹涉圖樣隨時間變化的方式來觀察光子受到引力波的影響,發生了能量的變化程度。

我們能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或任何信號是因為它對測量系統有物理上的影響。而我們所有的探測系統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引起物理變化就相當於改變了它的結構,如同橡皮泥的恐龍,這需要輸入外部能量。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探測的過程都需要能量的沉積。

因此引力波必然是攜帶能量的,這些能量在到達地球時能夠影響探測器,我們需要建造一個足夠聰明的探測器來提取這些能量,並將其轉化為可觀察到的信號,這就是引力波的能量吸收與轉換。

相關焦點

  • 引力波會不會對地球造成損害?
    這種輻射,今天稱為引力波,具有一些易於提取的特性:它們沒有質量並且以固定速度傳播,該速度應該等於光速。但是,這些波是真實的攜帶能量的現象,還是純物理的,沒有任何物理意義的人工產物,在當時就沒有定論了。1936年,愛因斯坦和另外一位物理學家撰寫了一篇論文,題為「引力波是否存在?」 提交給了《物理評論》(Physical Review)雜誌的論文,他們認為引力波不存在。
  • 引力波會對地球造成損害嗎?
    圖註:愛因斯坦但不明顯的是,至少不是馬上,這些波是否是真實的,物理的,攜帶能量的現象,或者它們是否是一個沒有任何物理意義的純數學人造物。1936,愛因斯坦和納森·羅森寫了一篇論文,叫做《引力波存在嗎?》在提交給《物理評論》雜誌的論文中,他們認為引力波不存在。他們爭辯說,這些引力波只存在於數學中,並不存在現實物理中,就像我們推斷在標尺末端的"0"在物理上不存在一樣。
  • 引力波和光速都是299792458m/s,是巧合還是必然?
    在2017年8月17號,天文學家接收到1.3 億光年外兩個中子星合併分別發出的引力波和電磁信號。 按照科學家的預期,他們應先接收到引力波。 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和電磁波在長達億年的時間尺度上傳播,最後抵達地球只相差1.7秒,其誤差在1:10∧15。 這種誤差很好理解,因為星際物質不會延緩引力的傳播,而會「延緩」光的傳播。畢竟光在水中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都會比真空中慢。
  • 什麼是引力波?
    【張天蓉:終於探測到了引力波】 與電荷運動時會產生電磁波相類比,物質在運動、膨脹、收縮的過程中,也會在空間產生漣漪並沿時空傳播到另一處,這便是引力波。 愛因斯坦在100年之前預言存在引力波,但是,由於引力波攜帶的能量很小,強度很弱,物質對引力波的吸收效率又極低,一般物體產生的引力波,不可能在實驗 室被直接探測到。
  • 為什麼引力波和光速都是299792458...m/s,是巧合還是必然?
    在2017年8月17號,天文學家接收到1.3 億光年外兩個中子星合併分別發出的引力波和電磁信號。按照科學家的預期,他們應先接收到引力波。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和電磁波在長達億年的時間尺度上傳播,最後抵達地球只相差1.7秒,其誤差在1:10∧15。這種誤差很好理解,因為星際物質不會延緩引力的傳播,而會「延緩」光的傳播。畢竟光在水中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都會比真空中慢。
  • 引力波:它們是否暗示宇宙末日爆炸?
    在這兩種情況下,質量對宇宙總能量的貢獻都大大低於當今。 要計算動能或運動能,請將質量減半,然後乘以速度平方。在大爆炸之後的最初一刻,當宇宙非常熱時,粒子飛速地飛來飛去。最終,宇宙中的所有物質都將被極大地分離,以至於質量再次成為宇宙總能量的重要因素。
  • 引力波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探測引力波?
    這些宇宙波將以光速傳播,並攜帶有關其起源的信息以及有關引力本身性質的線索。最強的引力波由災難性事件產生,例如黑洞碰撞,超新星(大質量恆星在其壽命盡頭爆炸)和中子星碰撞。預計其他波是由不是完美球體的中子星的旋轉引起的,甚至可能是由大爆炸所產生的引力輻射的殘餘引起的。
  • 社會實踐|太陽能能量轉換技術及應用線上調研
    基於此背景,從7月28日開始,西安理工大學太陽能能量轉換技術及應用調研線上社會實踐小組對太陽能能量轉換的相關技術和相關應用進行了線上的調研。我們小組成員每個人負責了一個小板塊,共七個小板塊,分別為太陽能資源宏觀方向、太陽能熱電站、太陽能充電器、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和太陽能路燈。
  • 顛覆認知,引力波本身也會受到重力的影響
    在廣義相對論中,我們把空間和時間看作是連續的,但所有形式的能量,包括但不限於質量,都會導致時空彎曲。當涉及到廣義相對論時,引力的概念可能比任何存在的替代品都要簡單。最基本的規則是:物質和能量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彎曲時空決定了物質和能量的運動方式。如果你告訴我粒子、反粒子和其他含能量的實體是什麼,原則上,我可以告訴你宇宙的結構是如何彎曲的。
  • 磁力場與引力波關係的新論點,最新推算其實它們都是源於能量……
    磁力場會根據其標籤產生一定的波動,這種波動相互可以產生共振效應形成引力波,引力波的作用可能是減慢標籤的減弱速度增加磁力場的範圍。,而物質的引力只是能量粒子為了搶奪更多的能量粒子而擁有的一種特性,引力波則是擁有同樣標籤的能量粒子共振所產生的。
  • 磁力場與引力波關係的新論點,最新推算其實它們都是源於能量……
    ,這個國家就會被拉扯的向著對方的國家移動,在這樣的戰爭中一般密度越大的原子其能量粒子越強壯,標籤打的就越牢靠,最後掠奪到的能量粒子也就越多,反之則損失能量粒子,最後雙方國家如果接觸到了一起並不在分開的話就會因為雙方的戰爭最後相互滲透融合到一起,這樣的滲透過程是根據雙方物質的性質與體積來決定滲透速度的,快的例如一滴水和兩滴水等少量液體只需要一秒甚至更短的時間就可以完全彼此滲透融合,而慢的例如兩塊普通石頭在沒有任何幹擾的環境下過上幾十年的時間也只能互相滲透一點
  • 假想的「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
    大家似乎達成了一種默認的共識是,思考量子效應和引力輻射是在浪費時間。事實上,直到2015年LIGO發現引力波之前,維爾切克、帕裡克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宇宙學家喬治·扎哈裡亞德都沒有認真考慮這種可能性,沒有什麼比實際的實驗結果更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科學家認為,引力子攜帶引力的方式類似於光子攜帶電磁力。
  • 假想的「引力子」是否真的存在?
    研究作者認為,引力子可能會在引力波探測器——如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中製造可觀察到的「噪音」。其中一篇論文的合著者、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宇宙學家莫利克·帕裡克說:「我們發現,時空的量子模糊性會以某種抖動的方式印在物質上。」科學家還不清楚目前或未來的引力波天文臺是否具備探測這種噪音所需的靈敏度,但這些計算至少在理論上使幾乎不可能的事情變得可能。
  • 能量和物質可以互相轉換,時間和空間也可以互相轉換
    構成我們宇宙的基本元素除了時間和空間,還有物質和能量,物質是有形的,能量是無形的,物質有大小體積,可以想像出來,能量卻無影無形,無法想像。物質、能量、時間、空間之間會不會存在某種內部聯繫?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時間和空間是否也可以互相轉換?本人的新質能方程中似乎暗藏玄機。我們是如何知道時間的?
  • 黑洞能否捕捉伽馬射線?捕捉後是否會影響黑洞內部運作?
    黑洞能否捕捉伽馬射線?捕捉後是否會影響黑洞內部運作?周圍有吸積盤的黑洞,靠近黑洞的吸積盤就在往外發射伽馬射線。不知題主對伽馬射線有什麼誤會,或者是想說伽馬射線暴?圖示:伽馬射線本質上還是電磁波,不是什麼神秘的東西,我們的可見光也是一種電磁波。
  • 引力波是能量還是什麼?以什麼媒介作為傳遞?
    引力波是什麼?它的傳遞是以能量的方式還是其他方式傳遞的呢?向外傳遞的時候媒介是什麼呢?引力波和我們通常知道的光波、水波以及聲波、電磁波等等在本質上有什麼區別?不同類型的波相互交匯會產生怎樣的現象?如果星際穿越的話這些引力波對星際穿越的影響會有多大?引力場的範圍如何理解?
  • 《三體》和《星際穿越》裡的引力波到底是啥?
    其中最顯著的是成雙成對的白矮星或黑洞的旋轉,這種雙星系統通過發射引力波而逐漸損失其能量。1974年著名的Hulse-Taylor脈衝星的發現驗證了此結果,此脈衝星的存在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因其能量按著廣義相對論所預測的速率衰減(儘管引力波本身仍未觀察到)。
  •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我們的徵途,在星辰...
    即使在黑洞併合這樣極強的引力場條件下,觀測得到的引力波演化也和廣義相對論的預言高度吻合。在現代物理學裡,很少能看到這樣一個理論經歷百年風雨依然屹立不倒了。引力波,便是這樣,來無影,去無蹤。它就好像是鐵掌水上漂的輕功高手,縱使自身攜帶著巨大的能量,也能做到踏沙無痕。正因為此,引力波的測量才如此困難,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學家。這個原因還得從引力的性質說起。對初中物理萬有引力公式稍作回憶,就可以想起所謂的萬有引力常數G,其數值是:
  • 可以按照E=mc^2將質量轉化成能量,但能否反過來用能量生成1g質量?
    人類已經能夠按照E=mc^2將質量轉化成能量,但能否反過來用能量生成1g質量呢?愛因斯坦提出來的質能公式,可以說是最偉大的物理公式之一,直接揭示了能量和質量的內在關係。而質能公式的提出,也給核變反應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
  • 「引力波」探索和發現,會有怎樣的運用,科學家對此作出預測
    我們從小就學習過物理學,知道一些基本的物理學定義,我們平常所接觸的聲波、光波都是以波長的形勢來傳遞的,並且在傳遞的過程中攜帶著能量,波在物理上具有一定的性質,如幹涉、衍射等等現象,隨著科技的進步,對于波的運用也早已經融入到生活中,基本上已經是隨處可見,如利用聲吶探測,傳遞信號,光學上都有著很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