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負氧離子
長久待在都市密閉房間內,人們會覺得頭昏腦漲,當來到森林海邊、瀑布等地方的時候,我們會覺得神清氣爽,這就是空氣負氧離子的作用。
氣負離子也叫負氧離子,是指獲得多餘電子而帶負電荷的氧氣離子。它是空氣中的氧分子結合了自由電子而形成的。自然界的放電(閃電)現象、光電效應、噴泉、瀑布等都能使周圍空氣電離,形成負氧離子。負氧離子在醫學界享有「維他氧」、「空氣維生素」、「長壽素」、「空氣維他命」等美稱。
通俗講,負離子就是負性的離子。大氣中原本不帶電的氣體分子,受到某些因素的作用後,例如,紫外線照射、雨水分解或浪花撞擊等,分子外層的電子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越出軌道。此時,氣體分子變成了正離子,所越出的電子便與其它中性分子結合形成負離子。
簡單說,就是捕獲了電子的氧分子。
空氣負離子濃度觀測
空氣負離子濃度是指單位體積空氣中的負離子數目,其單位為:個/cm3。空氣離子測量儀,主要用於測量空氣本底值和各種空氣離子發生器所產生的各種正、負極性的中、小離子。基本原理是採用電容式空氣離子收集器收集空氣離子攜帶的電荷,通過測量這些電荷形成的電流和取樣空氣流量換算出離子濃度,一般認為,每個空氣離子只帶1個單位的電荷。正、負空氣離子隨取樣氣流進入收集器後,在收集板與極化板之間的極化電場作用下,按不同極性分別向收集板和極化板偏轉。收集板上收集到的電荷通過微電流計落地,形成一股電流I;極化板上的電荷通過極化電源落地中和。改變極化電壓的極性可以改變收集板收集到的離子的極性,從而改變所測量離子的極性。單位體積空氣離子數目(即離子濃度)的計算公式是:
N=I/qva (1-3)
公式中,N為每單位體積空氣中離子數目(個/cm3),I為微電流計讀數(A),q為基本電荷電量(1.6×l0-19 C),v為取樣空氣流速(cm/s),a為收集器有效截面積(cm2)。
二、自然環境中的負氧離子
在大氣環境中,空氣分子濃度為2.7×l019個/cm3,其中小離子濃度僅為l02~l03個/cm3,但它們卻以自身微小的粒子、正或負的電荷、高生物活性影響著大氣環境的質量,以至整個地球生態平衡。根據國外文獻資料報告,20世紀初期,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的比例為1:1.2,而現代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的比例為1.2:1。僅僅相隔一個世紀,地球大氣中正負離子平衡狀態發生了逆轉性變化,現在我們的生存環境已經被濃厚的正離子圍住。我們必須在現代社會活動中遏制和預防正離子的發生量,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加大氣環境中的負離子比例,使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得到改善。
大氣環境中空氣離子濃度受地球環境的物理特性、氣候、季節、時間變化及大氣中汙染物變化所影響。空氣離子的濃度、極性、大小是評價環境質量、環境汙染程度、天氣好壞以及對人類帶來哪些影響的重要標尺。由於各種自然條件和居住環境中激發空氣電離的能量不同,大氣溫度、溼度與氣壓的不斷變化,在各種環境中空氣負離子的數值有很大的差異。例如,人們身邊環境的負離子的檢測數值如表1-3所示。
表1-3不同地點正、負離子濃度對比
根據我國部分省市氣象部門各自公布的數據,目前對空氣負離子濃度的等級標準有表l-4和表l-5兩種方法。
表1-4負離子濃度與空氣品質的對應標準(一)
表1-5負離子濃度與空氣品質的對應標準(二)
清華大學博導、中科院專家林金明教授所著的《環境健康與負氧離子》一書中如下定義:空氣的正、負離子,按其遷移率大小可分為大、中、小離子。對人體有益的是小離子,也稱為輕離子,其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只有小離子或小離子團才能進入生物體。

目前我國負離子研究處於領先地位的是清華大學。研究最新突破負離子發生電壓國內最低:一般最低需要2-3W伏左右,會產生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等有毒氣體,並產生高壓靜電,而清華大學的只需200-300伏左右,不會產生臭氧、氮氧等二次汙染,不會汙染牆面,不會造成其它電器損壞,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如影響心臟起搏器功能。

清華大學研究突破的負離子遷移距離國內最遠:一般30cm,清華大學的靜態發射距離是3-4m,動態下達到5-6m。
清華大學研究突破的負離子活性濃度國內最高:可以根據不同的場所需要來控制負離子的發射濃度。作為淨化和保健需求的時候,按照國際一級旅遊度假區的標準一般為1W-1.5W/cm3,作為醫療殺菌作用的時候,一般為5W/cm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