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中國人再次站上世界之巔。而此次測量成功,離不開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人員默默無聞的奉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2005級本科生史志剛,就是此次測量登山隊重力組中的一員。
知難而上,只為不辱使命
珠峰高程測量是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體現。為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我國先後於1973年和2005年開展珠峰高程測量,與之相比,2020年是我國全面開展的首次綜合珠峰高程測量活動。
測量珠峰並非易事,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和挑戰,即便如此,史志剛還是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並做了充足的體能準備。於他而言,「能夠參與這次任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可以真正為國家做一些微薄的貢獻。」
測量登山隊由專業登山運動員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人員構成,共30多人。史志剛與同事組成的二人重力小組堪稱「超級小組」,較高的工作效率不僅體現在他們早晨從5800米營地出發,把重力測量推到6500米營地後當天返回,還創造了包括從大本營到二本營測重力三小時往返等在內的「不可能」和「傳說」。
重力儀器是所有儀器中最沉重的,史志剛和隊友背負生活物資和15公斤的儀器,克服高海拔缺氧和多變的天氣,完成測量任務。在返回途中遇到大雪,史志剛冒雪跋涉。踏著碎石和雪攀越陡峭的山坡,其危險和困難程度實在難以想像。
「那天行走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身體已近極限。特別是過了6000米後,每邁一步都感覺特別費勁。我只能靠意志一步一步往上走,確實比較艱難,但心裡很清楚,不論怎樣,也要完成任務。」史志剛平靜地講述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薪火不息,傳承測繪精神
相比於一枚胸前的功勳、或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史志剛更願意把這段工作經歷看作為測繪人薪火相傳的事業。
75年和05年兩次珠峰高程測量任務都是史志剛所在的國測一大隊實施的。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更是給史志剛這些第三代珠峰測繪者以力量和勇氣。
幾十年來,國測一大隊以及全國測繪戰線一代代測繪隊員就這樣「不畏困苦、不怕犧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著祖國的壯美河山,為祖國發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們從大地原點出發,邁著矯健的步伐,用雙腳丈量神州大地,使命神聖雄姿英發,珠穆朗瑪踏冰雪,戈壁沙漠鬥風沙。」這首《國家測繪隊員之歌》是對史志剛這些「測繪人」最好的詮釋。
「我們的測繪精神就是:『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老一輩測繪人真的是一直這麼做的,國測一大隊就是一直這麼傳承的,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繼續踏著老一輩走過的路,一直往前走。」史志剛這樣總結道。
臉被曬得黢黑的史志剛
烙印深刻,感恩母校培養
「我對西電感情很深。母校一天一個變化,我就好像與母校一塊兒成長。西電人一直給我工作上踏實、性格上吃苦的形象,感覺對我影響特別大。」和史志剛聊天,可以感受到他謙遜、踏實的性格,而這也是史志剛對母校的評價。
在2009年,行政保研的史志剛曾經擔任過2年西電保留學籍輔導員。「這不僅是我在人際交流方面鍛鍊加強的機會,和妻子也是那會兒認識的。現在看來,是人生另外一個最大的收穫。」史志剛很感激在西電度過的每一天。
史志剛妻子與其視頻截圖
「在學校每天習慣了很忙的生活,工作了也一樣。」在接受採訪時,史志剛正在湖南執行任務。「每年在外地半年多,剩下半年在西安仍然有工作要完成,工作安排很緊密。」甚至在結束珠峰上的重力測量任務後,史志剛僅僅休息一天,也沒管曬黑脫皮的皮膚和龜裂的嘴唇,就又開始執行其他任務了。
當被問到心目中「攀登者」的形象是怎樣時,史志剛沉默很久,「拼搏、奮進、不容易」是他給出的答案。史志剛的回答很簡短,但這樸素回答裡包含的祖國壯美山川,包含的西電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把辛苦作為樂趣和常態的六年工作體驗,又很豐富和深刻。
史志剛知道,攀登不止於珠峰。「山就在那兒」,從西電學子到珠峰測量登山隊重力組的一員,史志剛從沒有停下腳步。今後,他也將繼續攀登,去定義人生的新高度。
素材提供:機電工程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
學生記者:李嘉昕
責任編輯:田敬權
出品:黨委宣傳部網絡文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