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測量的西電身影|史志剛:志在高山,剛毅篤行

2020-12-06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中國人再次站上世界之巔。而此次測量成功,離不開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人員默默無聞的奉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2005級本科生史志剛,就是此次測量登山隊重力組中的一員。

知難而上,只為不辱使命

珠峰高程測量是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的體現。為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我國先後於1973年和2005年開展珠峰高程測量,與之相比,2020年是我國全面開展的首次綜合珠峰高程測量活動。

測量珠峰並非易事,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和挑戰,即便如此,史志剛還是義無反顧地報了名並做了充足的體能準備。於他而言,「能夠參與這次任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可以真正為國家做一些微薄的貢獻。」

測量登山隊由專業登山運動員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的測繪人員構成,共30多人。史志剛與同事組成的二人重力小組堪稱「超級小組」,較高的工作效率不僅體現在他們早晨從5800米營地出發,把重力測量推到6500米營地後當天返回,還創造了包括從大本營到二本營測重力三小時往返等在內的「不可能」和「傳說」。

重力儀器是所有儀器中最沉重的,史志剛和隊友背負生活物資和15公斤的儀器,克服高海拔缺氧和多變的天氣,完成測量任務。在返回途中遇到大雪,史志剛冒雪跋涉。踏著碎石和雪攀越陡峭的山坡,其危險和困難程度實在難以想像。

「那天行走的時間超過12個小時,身體已近極限。特別是過了6000米後,每邁一步都感覺特別費勁。我只能靠意志一步一步往上走,確實比較艱難,但心裡很清楚,不論怎樣,也要完成任務。」史志剛平靜地講述著。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薪火不息,傳承測繪精神

相比於一枚胸前的功勳、或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史志剛更願意把這段工作經歷看作為測繪人薪火相傳的事業。

75年和05年兩次珠峰高程測量任務都是史志剛所在的國測一大隊實施的。2015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的回信,更是給史志剛這些第三代珠峰測繪者以力量和勇氣。

幾十年來,國測一大隊以及全國測繪戰線一代代測繪隊員就這樣「不畏困苦、不怕犧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著祖國的壯美河山,為祖國發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貢獻」。

「我們從大地原點出發,邁著矯健的步伐,用雙腳丈量神州大地,使命神聖雄姿英發,珠穆朗瑪踏冰雪,戈壁沙漠鬥風沙。」這首《國家測繪隊員之歌》是對史志剛這些「測繪人」最好的詮釋。

「我們的測繪精神就是:『熱愛祖國、忠誠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老一輩測繪人真的是一直這麼做的,國測一大隊就是一直這麼傳承的,我們這些年輕人應該繼續踏著老一輩走過的路,一直往前走。」史志剛這樣總結道。

臉被曬得黢黑的史志剛

烙印深刻,感恩母校培養

「我對西電感情很深。母校一天一個變化,我就好像與母校一塊兒成長。西電人一直給我工作上踏實、性格上吃苦的形象,感覺對我影響特別大。」和史志剛聊天,可以感受到他謙遜、踏實的性格,而這也是史志剛對母校的評價。

在2009年,行政保研的史志剛曾經擔任過2年西電保留學籍輔導員。「這不僅是我在人際交流方面鍛鍊加強的機會,和妻子也是那會兒認識的。現在看來,是人生另外一個最大的收穫。」史志剛很感激在西電度過的每一天。

史志剛妻子與其視頻截圖

「在學校每天習慣了很忙的生活,工作了也一樣。」在接受採訪時,史志剛正在湖南執行任務。「每年在外地半年多,剩下半年在西安仍然有工作要完成,工作安排很緊密。」甚至在結束珠峰上的重力測量任務後,史志剛僅僅休息一天,也沒管曬黑脫皮的皮膚和龜裂的嘴唇,就又開始執行其他任務了。

當被問到心目中「攀登者」的形象是怎樣時,史志剛沉默很久,「拼搏、奮進、不容易」是他給出的答案。史志剛的回答很簡短,但這樸素回答裡包含的祖國壯美山川,包含的西電人「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把辛苦作為樂趣和常態的六年工作體驗,又很豐富和深刻。

史志剛知道,攀登不止於珠峰。「山就在那兒」,從西電學子到珠峰測量登山隊重力組的一員,史志剛從沒有停下腳步。今後,他也將繼續攀登,去定義人生的新高度。

素材提供:機電工程學院、黨委學生工作部

學生記者:李嘉昕

責任編輯:田敬權

出品:黨委宣傳部網絡文化工作室

相關焦點

  • 一文回顧,2020珠峰高程測量
    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採用傳統大地測量與全球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首次在峰頂利用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深度,測得珠峰巖石面高程為8844.43米。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對地球局部地區地表形狀、地貌產生顯著影響,珠峰高程有何變化成為各國關注的科學問題。世界期待一個權威的答案。
  • 追夢赤子心 傲然凌絕頂——記二〇二〇珠峰高程測量
    在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採用傳統大地測量與全球衛星定位測量結合的技術方法,並首次在峰頂利用雷達探測儀測量冰雪深度,測得珠峰巖石面高程為8844.43米。  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大地震,對地球局部地區地表形狀、地貌產生顯著影響,珠峰高程有何變化成為各國關注的科學問題。世界期待一個權威的答案。  2019年,尼泊爾開展了本國首次珠峰高程測量。
  • 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5月正式實施
    4月30日,2020珠峰測量登山活動首場新聞發布會在珠峰大本營召開。由中國登山隊和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共同組成的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在進行了登山集訓之後,進駐珠峰大本營,目前正在開展登山適應性訓練和高海拔地區測量技能操練,計劃在5月份開展登頂測量。
  • 中國測繪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記2020珠峰腳下的測量人
    國測一大隊辦公室主任任秀波說道,任秀波也是第二次參加珠峰高程測量,2005年,他將重力測量推到了海拔7790米的高度。此次珠峰高程測量他主要負責對外宣傳和工作協調,在他對外推送的視頻中,他一邊走路一邊解說,我們都能聽到那粗重到完全不能忽視的呼吸聲。
  • 攀登心中那座高山
    ,志在登頂6月8日12時50分,馬洛裡的隊友看到丨來源:《珠峰史詩》為何要攀登珠峰?|來源:北京日報測量隊員邵世坤回憶當時的情景「嘴都腫了,張不開嘴吃東西咋辦呢?往裡塞!」還有的隊員患上了「高山厭食症」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整整8天4個人僅吃掉1斤多大米測量隊員們還經常要「負重行軍」為了進行海拔7000米以上地區的重力測量鬱期青等隊員每人背著四五十斤重的儀器裝備登上險峻的珠峰北坳完成測量任務後,鬱期青出現肺水腫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40多天
  • 測量珠峰,無數次差點功虧一簣!
    王偉 攝卯著一股勁珠峰大本營的氣氛緊張而愉快,身穿紅色衝鋒衣的老小夥子和小夥子們幹勁十足,從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到海拔6500米、7028米的營地,以及6個條件艱苦卓絕的交會測量點上,都活躍著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員們的身影。
  • 新視界|測量珠峰,無數次差點功虧一簣!
    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下稱「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的旗幟飄揚在大本營上空,從海拔5200米的大本營到海拔6500米、7028米的營地,以及6個條件艱苦的交會測量點上,都活躍著2020珠峰高程測量隊員們的身影。
  • 珠峰測量:三大謎底等待揭開?
    長期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關注著珠峰的測量,尤其是1975年後,測量頻率大大加速。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國家,以不同手段測量珠峰,也就得出了不同的結果,圍繞珠峰高度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1954年,印度一個名叫古拉提的測量師測得了珠峰的高度為8847.6米;1975年,我國組織了規模浩大的珠峰科考測量行動,經過登頂測量,確定珠峰的高度為8848.13米;1992年,義大利科學家喬治·普瑞迪帶隊登頂珠峰,測量出珠峰高度為8846.50米;1999年5月,美國「千禧年珠峰測量」計劃實施,張江齊等中國學者作為合作方在北坡腳下給予協助,並提供參考數據,該計劃的總策劃人和組織實施者布蘭德福特
  • 珠峰測量丨關於中國的珠峰高程測量
    從1852年開始,不同的國家開始對珠峰高程進行測量。珠峰到底有多高?歷來引世人關注。回顧珠峰峰頂高程的測量歷史,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測繪工作者已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工作。1966年、1968年我國兩次對珠峰高程進行測定,建立了高水平高質量的測量控制網,開展了三角、水準、天文、重力、物理測距、折光試驗等測量工作。
  • [資料]珠峰--名稱、測量歷史、高度與測繪常識
    此外,1744年的《大清一統志》上也載有『朱母拉馬山』,1761年的《水道提綱》載有『朱母郎馬』,1760年到1770年的《乾隆十三排地圖》上標為『珠穆朗瑪阿林』,1795年的《衛藏通志》為『珠木朗瑪』,1822年的《皇朝地理圖》和1844年的《大清一統輿圖》上都標名為『珠穆朗瑪』。」  ――《九死一生攀高峰》 李致新?
  • 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攀登珠峰,究竟有多難?
    分別和義大利、美國合作複測,兩次測定均未對外公布珠峰「身高」  2005年  新一輪珠峰高程測量啟動,首次在珠峰高程測量中嘗試測量峰頂冰雪高度,測得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何蓬磊 攝  珠峰高程測量的核心是精確測定珠峰高度,這同時也是一項代表國家測繪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性測繪工程。為推動珠峰高程測量工作順利開展,保證測量工作的科學性、高程成果的精確性,自然資源部組織了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陝西測繪地理信息局以及中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的精銳力量,編制珠峰高程測量技術設計書和實施方案。
  •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抵達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新華社特約記者拉巴攝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7日電 記者從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了解到,7日17時左右,登山隊30餘人安全抵達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全體隊員身體狀態良好,將在此營地進行至少一天的休整,並繼續調試測高設備。
  • 聯通5G為2020珠峰高程測量提供網絡支撐
    丈量高山,觸摸蒼穹。
  • 測量珠峰的新高度背後的物理精神及實用價值
    但我們可以設想,從海平面開始,建一條單階高度相等的臺階,直通到高山的山頂,這樣,從海邊開始往高山走,邊走邊數臺階的數量,就可以算出山的高度。細心的你會說,臺階的每個高度不一樣啊,不能直接數臺階,怎麼辦呢?那就用笨的方法,測量每一個臺階的高度,編上號,然後一個不漏地加起來,就得出山的高度了。當然,更細心的你會說,到山峰之前,臺階有起伏,有一些臺階是走下坡的。
  •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珠峰!
    5月27日凌晨2點10分,測量登山隊8名隊員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衝頂珠峰。 按照計劃,測量登山隊員將在峰頂豎起測量覘標,開展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量和雪深測量等工作。位於大本營、中絨布冰川、西絨布冰川等6個交會點的測量登山隊員將瞄準峰頂覘標,同步開展測量。
  • 2020珠峰高程測量 我國首次在珠峰開展航空重力測量
    央視網消息:把珠峰高程測量比作為珠峰「量身高」,它的精確測量取決兩個關鍵因素:一個是珠峰的山頂高度位置、一個是大地的水準面。2020珠峰高程測量中,我國首次在珠峰區域開展了航空重力測量,可將珠峰地區大地水準面的精度從米級提高到釐米級。
  • 珠峰「身高」怎麼測?揭秘珠峰高程測量
    珠峰高程測量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備受眾人矚目的登頂只是其中一環。整個珠峰高程測量採用GNSS衛星測量、精密水準測量、光電測距、雪深雷達測量、重力測量、天文測量等多種傳統和現代測繪技術,以精確測定珠峰高程。首先要確定一個起算面。像給孩子量身高一樣,要給珠峰這個大個子量身高,首先要確定哪裡是測量的起始面。
  • 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4分鐘告訴你登珠峰有多恐怖!
    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並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巖面高度。45年後的今天,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站上世界之巔!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致敬勇攀高峰的中國人!
  • 測量黑科技助力珠峰測繪,武大測繪人將前沿技術應用貨物體積測量
    5月27日11時,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員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再次為珠峰測量海拔高度,並刷新了歷史。在此次登頂的技術解讀中,「黑科技」「國產化」這兩個關鍵詞頻頻出現。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最高山峰,測量難度極大,世界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一個重大的科學攻關項目。
  • 我們為什麼要測量珠峰?
    隨著科技的發展,2005年,我們啟動了新一輪珠峰測量。最大的差異是,這次測量隊帶上了輕便的雪深雷達,刨除了積雪的影響,測出珠峰的巖體高度是8844.43米。圖/李國平《極致之美》隆起作用、風化作用、積雪掩蓋,甚至海平面上升……珠峰的身高,可能每年都在變化。而對珠峰高度的測量,也只能是一次一次地更接近真實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