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院院士潘家錚的水電情緣

2020-08-04 能源發展與政策

2012年7月13日,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在陪伴中國水電事業走過了62個年頭後,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就是我國水電水利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科幻小說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潘家錚。

兩院院士潘家錚的水電情緣

1927年11月12日出生於浙江紹興的潘家錚,在學生時代生逢國難,戰爭年月的洗禮激發了他的報國之志。1950年畢業後,他就開始與水電結緣。從新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製設備、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到三峽工程、西電東送……在我國水電發展歷史上,一項又一項世界級工程,都與潘家錚的付出息息相關。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潘家錚鞠躬盡瘁的一生中,不僅見證和推動了中國水電從起步到騰飛的全過程,在晚年歲月裡,他仍然關心著祖國科技和水電建設事業的傳承,體現了新中國第一代水電領軍人物的赤子之心。

畢生心血 情系江河

潘家錚的學生生涯,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在顛沛流離中,他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罹難的亡國敗相,在那些艱難跌宕的歲月裡,他漸漸明晰了人生選擇,成為他未來數十年如一日為祖國建設揮灑汗水的動力。1946年,潘家錚考入浙江大學,19歲的他就立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的誓言。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我國的水電建設事業也由此起步。1950年7月,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在他的恩師——中國計算結構力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錢令希的推薦下,潘家錚前往浙江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工作,他的水電生涯正式開始。

1954年,潘家錚進入北京水力發電總局,其後又任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技術員、工程師、組長工程師、設計副總工程師等職。1956年,潘家錚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座壩頂洩洪的流溪河薄拱壩,開創了我國薄拱壩建設的先例。其間,他克服諸專家對此洩洪新技術的質疑,領導設計組同志積極進行複雜的壩體應力分析,並首次提出和解決壩頭穩定分析問題以及壩體冷卻等一系列課題;提出了拱壩壩頂溢流動靜應力分析方法,組織進行了我國第一次拱壩震動試驗,使我國第一座高78米的雙曲拱壩順利建成。

1957年8月,不到而立之年的潘家錚赴任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新安江水電站設計副總工程師。由於此前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方面陸續撤走參與工程建設的專家,我國開始走上自力更生開發水電站的道路。1958年,新安江電站設計總工程師等老前輩紛紛調往其他工程,電站工程設計的擔子完全落在潘家錚的肩上。

新安江水電站的設計,湧現出不少大膽的、超前的、成功的設計。如:新安江電站選用的廠房頂溢流方案,到今天仍然是少見的成功設計。在當時,建在峽谷的電站,是能兼顧發電和洩洪的唯一途徑。同時,潘家錚還首創了將實體重力壩改為寬縫重力壩的設計,為此後幾十年間大壩的檢測、維護,壩基的維幕補強和壩體的補強加固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並節省了材料、縮短了工期。

據當年參加新安江水電站設計的華東勘測設計院老專家回憶,潘家錚的理論學術功底十分深厚,為培養和指導年輕設計人員,先後編印了《水工結構應力分析叢書》《重力壩的設計與計算》和《重力壩的彈性理論計算》等專著,成為設計人員的常用工具書,對提高我國重力壩和水工結構設計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新安江開始,幾十年裡,潘家錚參與和主持過30多座大壩的建設,並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座雙曲薄拱壩、第一座大底孔導流大壩、第一座雙曲拱高壩……不過,讓潘家錚真正享譽世界的,是三峽水電站。

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在隨後的15年裡,從技術設計、建設施工到質量保證,潘家錚全部重擔「一肩挑」。2003年,76歲的潘家錚拖著年邁的身軀不顧危險,沿著垂直爬梯下到約70米深的大壩下遊棧橋底下,檢查導流底孔過流後的狀況,敬業精神讓所有人肅然起敬。2009年,隨著三峽工程的全部竣工,中國在水電領域開始真正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數十年的兢兢業業和忘我投入,潘家錚參與過的水電工程不計其數。有專家曾言道,如果把潘家錚繪製、審查、核定過的圖表、圖紙一一展開,可以涵蓋中國大多數江河湖庫。憑藉著為中國水電事業立下的汗馬功勞,2012年,潘家錚榮膺中國工程界最高榮譽——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老驥伏櫪 志在千裡

2010年7月22日~28日,83歲的潘家錚再次收拾行裝,開啟了赴西藏考察之旅。就在此兩年前,他先後做了車禍骨折的復位手術和腸癌手術,但他仍然堅持前往海拔5000米的藏區查看水電工程的進展。這一年,他從事水電工作已有60年,望著高原上大江洶湧、巨河奔流,他露出了無比欣慰的笑容。

在這兩年,在身體罹患重症的情況下,潘家錚仍然堅持上班,甚至在手術半個月後就出現在黃河小浪底的大壩上。2009年~2010年,潘家錚出差赴工程工地檢查、研討、驗收、考察達16次,每次行程都持續一周,從長江、黃河、金沙江、瀾滄江到雅魯藏布江,83歲的老院士沿著祖國的江河行走,赤心仍隨浪濤飛揚。

晚年的潘家錚,儘管病魔纏身,卻仍然時刻關心著我國水電事業的發展。2011年初,潘家錚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不得不頻繁住院治療,無法參加一些工地現場活動,但在化療間隙,他仍堅持出席三峽工程及金沙江水電開發相關會議,不遺餘力地為我國的水電事業謀劃。即使住進醫院,他的思考也從未間斷過。

這一年,躺在病榻上很久的潘家錚給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以下簡稱「三峽集團」)寫了一封關於向家壩洩洪消能工程的長信。信中說,向家壩的洩洪消能難度空前,或可列全球壩工之冠。而且每年汛期都要大流量洩洪,與一些設計洩量雖大但洩洪概率很低的工程性質完全不同,望三峽集團予以高度重視,還就這一難題提出了三條建議、七項措施,讓參與該工程的水電人無不為之感動。

2012年5月,潘家錚的病情進入二期化療期間,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深受病痛的折磨,他仍然關切地向前來探望的水電人詢問三峽工程的運行、向家壩工程的施工情況。為之操勞一生的水電事業,早已成為潘家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水電情懷 薪火相傳

潘家錚不僅是著名水電工程專家,同時還是一位熱心於科幻創作的作家,也是中國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從1990年開始寫第一部科幻小說,潘家錚發表了近百萬字科幻作品。2007年10月,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集》,並於同年榮膺中國新聞出版領域最高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一項新科學、新技術誕生,到最後被社會接納與認同,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千迴百轉。長年專注科學研究,讓潘家錚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緊迫性。「通過科幻小說,儘量使人了解一些科技發展的前沿和一些具體的科技常識,哪怕只是用一些名詞或概念也好……有助於開拓思路外,還能在腦子裡留下一些感慨或引發一點思考,通過科學幻想,培養科學思想。」潘家錚曾說。

除了以創作推動科普,潘家錚始終熱心科研和水電事業的傳承。他不僅是傑出的水電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熱心水電事業的教育家,不僅有在高校擔任兼職教授的經歷,還傾注大量心血,給基層水電人員傳授技術,時刻關心著我國的水電事業是否「後繼有人」。

2008年5月18日,由我國水利水電行業等42家企業、院校和科研單位共同捐資設立的「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國水電行業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面向水電行業工程實踐的最高獎勵基金,初始資金達2190萬元。自2009年起,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開設「潘家錚水電獎學金」,實行一年一屆,用於激勵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關水電水利學科專業品學兼優、勇於創新的學生。

據統計,從2009年~2019年,「潘家錚水電獎學金」獎勵學生已達582人次。2012春節後,潘家錚病情開始惡化,他聯繫基金會,要求個人認捐20萬元,並囑咐基金會儘快完成捐款,成為這位為水電付出了畢生心血的老人對他摯愛的事業最後的關懷。

後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相關焦點

  • 兩院院士在宜賓|快來看看!這幾位院士與宜賓的不解情緣
    9月17日至20日,全國省級層面規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動——兩院院士四川行活動舉行。活動期間,圍繞宜賓經濟社會發展,兩院院士「走近宜賓」城市發展專題會舉行,13名兩院院士為宜賓經濟社會發展把脈問診;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仲華與宜賓籤署合作項目;劉寶珺、張俐娜、魏復盛等院士更是深入宜賓高校、企業開展調研座談。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 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大師遠行,長歌未盡。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2020年12月1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冠興因病在京逝世。2020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我們今年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失30位兩院院士。大師遠去,榮光永存。張俐娜是共和國在2020年送別的第30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5人先後逝世。
  • 兩院院士沈志雲與鐵路的一世情緣
    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兩院院士沈志雲他是中國鐵路運輸工程領域唯一的一位雙院士,他參與、推動和見證了中國高鐵技術從無到有的全部發展歷程,他是我國高鐵領域的先驅科學家之一兩院院士沈志雲。根據沈院士團隊的試驗來看,跑上600公裡,技術上也是沒有問題的,關鍵是輪軌高鐵在開敞的稠密空氣中極速飛馳,會產生高阻力、高噪音和高汙染。「要回答輪軌高鐵最高極限速度這個世界難題,就必須採用最新技術,對已處世界頂峰、達到350km/h運營速度的復興號CR400高速列車進行顛覆性技術創新,繼續提高運營速度。」
  • 今年以來已有28位兩院院士永遠離開我們
    今年以來,已有28位兩院院士永遠離去9月26日,兩則噩耗傳來:據@光明日報 26日19時47分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七、八、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戴元本,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 兩院院士到底是什麼?
    大家好,在小編上大學時,就聽說過院士的厲害,一個院士對學校的重要程度高的無法想像,小編是無法接觸到的,但還是有許許多多的大學高校有著很多的院士。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的院士到底是什麼吧。目前我國院士一共分為兩種,一種是中科院院士,另一種是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工程院院士其主要任務是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與技術問題開展戰略研究,提供決策諮詢,致力於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 核材料專家李冠興院士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
    2020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6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3年來,共和國已痛失102位兩院院士
    2020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失38位兩院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7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專家許其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童秉綱,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理與地貌學家李吉均,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5人先後逝世。
  • 百歲院士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又一位「兩院院士」與共和國作別。據光明網9月22日報導,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至此,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6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 今年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四川兩院院士集中在成都、綿陽
    四川省兩院院士名單,在川共62名兩院院士,2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38名中國工程院院士。62名兩院院士主要集中在成都、綿陽。成都32名,綿陽29名。
  •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又一位「兩院院士」與共和國作別。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6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為什麼可以不是兩院院士?
    於是有論者說,屠呦呦落選兩院院士評委給出的理由很奇葩,而第三條尤其讓人大跌眼鏡,屠呦呦入選「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似乎又打了讓屠呦落選兩院院士的評委們的臉。 而且據說,屠呦呦此次落選兩院院士,她自己並沒有申報。屠呦呦作為2019年「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和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還會稀罕那個兩院院士的頭銜麼?
  • 大師遠去,榮光永存 共和國今年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痛別31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10月22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我國雷達技術領域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校長保錚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21日18時45分在西安逝世,享年93歲。
  • 今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3位兩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並稱「兩院院士」。今年以來,共和國已送別33位兩院院士——1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鄭守仁,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 中國「出產」兩院院士最多的城市 是這個地級市
    本文轉自微信公號「每日經濟新聞」 隨著兩年一次的院士增選工作啟動,「兩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這個話題又火了:全國一共有近一億科技工作者,但目前「兩院」相加,也一共只有1637名(中國科學院780名、中國工程院857名,均不含外籍院士)。
  • 百歲專家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又一位「兩院院士」與共和國作別。據光明網9月22日報導,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至此,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6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
  • 百歲專家李東英逝世:共和國今年已送別26位兩院院士
    又一位「兩院院士」與共和國作別。據光明網9月22日報導,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東英,2020年9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100歲。至此,2020年,共和國已送別26位院士。今年1月,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葉輪機械與動力工程專家蔣洪德,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經藥理學家池志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加速器物理學家方守賢,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李方華4人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