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3日,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者,在陪伴中國水電事業走過了62個年頭後,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就是我國水電水利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水工結構和水電建設專家,科幻小說作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雙聘教授潘家錚。
1927年11月12日出生於浙江紹興的潘家錚,在學生時代生逢國難,戰爭年月的洗禮激發了他的報國之志。1950年畢業後,他就開始與水電結緣。從新中國第一座「自己設計、自製設備、自行施工」的大型水力發電站——新安江水電站,到三峽工程、西電東送……在我國水電發展歷史上,一項又一項世界級工程,都與潘家錚的付出息息相關。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在潘家錚鞠躬盡瘁的一生中,不僅見證和推動了中國水電從起步到騰飛的全過程,在晚年歲月裡,他仍然關心著祖國科技和水電建設事業的傳承,體現了新中國第一代水電領軍人物的赤子之心。
潘家錚的學生生涯,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在顛沛流離中,他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罹難的亡國敗相,在那些艱難跌宕的歲月裡,他漸漸明晰了人生選擇,成為他未來數十年如一日為祖國建設揮灑汗水的動力。1946年,潘家錚考入浙江大學,19歲的他就立下「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的誓言。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我國的水電建設事業也由此起步。1950年7月,從浙江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後,在他的恩師——中國計算結構力學的奠基人和開創者錢令希的推薦下,潘家錚前往浙江錢塘江水力發電勘測處工作,他的水電生涯正式開始。
1954年,潘家錚進入北京水力發電總局,其後又任上海水力發電設計院技術員、工程師、組長工程師、設計副總工程師等職。1956年,潘家錚主持設計了中國第一座壩頂洩洪的流溪河薄拱壩,開創了我國薄拱壩建設的先例。其間,他克服諸專家對此洩洪新技術的質疑,領導設計組同志積極進行複雜的壩體應力分析,並首次提出和解決壩頭穩定分析問題以及壩體冷卻等一系列課題;提出了拱壩壩頂溢流動靜應力分析方法,組織進行了我國第一次拱壩震動試驗,使我國第一座高78米的雙曲拱壩順利建成。
1957年8月,不到而立之年的潘家錚赴任上海水力發電勘測設計院新安江水電站設計副總工程師。由於此前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方面陸續撤走參與工程建設的專家,我國開始走上自力更生開發水電站的道路。1958年,新安江電站設計總工程師等老前輩紛紛調往其他工程,電站工程設計的擔子完全落在潘家錚的肩上。
新安江水電站的設計,湧現出不少大膽的、超前的、成功的設計。如:新安江電站選用的廠房頂溢流方案,到今天仍然是少見的成功設計。在當時,建在峽谷的電站,是能兼顧發電和洩洪的唯一途徑。同時,潘家錚還首創了將實體重力壩改為寬縫重力壩的設計,為此後幾十年間大壩的檢測、維護,壩基的維幕補強和壩體的補強加固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並節省了材料、縮短了工期。
據當年參加新安江水電站設計的華東勘測設計院老專家回憶,潘家錚的理論學術功底十分深厚,為培養和指導年輕設計人員,先後編印了《水工結構應力分析叢書》《重力壩的設計與計算》和《重力壩的彈性理論計算》等專著,成為設計人員的常用工具書,對提高我國重力壩和水工結構設計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新安江開始,幾十年裡,潘家錚參與和主持過30多座大壩的建設,並創造了諸多「中國第一」:主持設計中國第一座雙曲薄拱壩、第一座大底孔導流大壩、第一座雙曲拱高壩……不過,讓潘家錚真正享譽世界的,是三峽水電站。
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在隨後的15年裡,從技術設計、建設施工到質量保證,潘家錚全部重擔「一肩挑」。2003年,76歲的潘家錚拖著年邁的身軀不顧危險,沿著垂直爬梯下到約70米深的大壩下遊棧橋底下,檢查導流底孔過流後的狀況,敬業精神讓所有人肅然起敬。2009年,隨著三峽工程的全部竣工,中國在水電領域開始真正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數十年的兢兢業業和忘我投入,潘家錚參與過的水電工程不計其數。有專家曾言道,如果把潘家錚繪製、審查、核定過的圖表、圖紙一一展開,可以涵蓋中國大多數江河湖庫。憑藉著為中國水電事業立下的汗馬功勞,2012年,潘家錚榮膺中國工程界最高榮譽——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2010年7月22日~28日,83歲的潘家錚再次收拾行裝,開啟了赴西藏考察之旅。就在此兩年前,他先後做了車禍骨折的復位手術和腸癌手術,但他仍然堅持前往海拔5000米的藏區查看水電工程的進展。這一年,他從事水電工作已有60年,望著高原上大江洶湧、巨河奔流,他露出了無比欣慰的笑容。
在這兩年,在身體罹患重症的情況下,潘家錚仍然堅持上班,甚至在手術半個月後就出現在黃河小浪底的大壩上。2009年~2010年,潘家錚出差赴工程工地檢查、研討、驗收、考察達16次,每次行程都持續一周,從長江、黃河、金沙江、瀾滄江到雅魯藏布江,83歲的老院士沿著祖國的江河行走,赤心仍隨浪濤飛揚。
晚年的潘家錚,儘管病魔纏身,卻仍然時刻關心著我國水電事業的發展。2011年初,潘家錚健康狀況不斷惡化,不得不頻繁住院治療,無法參加一些工地現場活動,但在化療間隙,他仍堅持出席三峽工程及金沙江水電開發相關會議,不遺餘力地為我國的水電事業謀劃。即使住進醫院,他的思考也從未間斷過。
這一年,躺在病榻上很久的潘家錚給中國長江三峽集團(以下簡稱「三峽集團」)寫了一封關於向家壩洩洪消能工程的長信。信中說,向家壩的洩洪消能難度空前,或可列全球壩工之冠。而且每年汛期都要大流量洩洪,與一些設計洩量雖大但洩洪概率很低的工程性質完全不同,望三峽集團予以高度重視,還就這一難題提出了三條建議、七項措施,讓參與該工程的水電人無不為之感動。
2012年5月,潘家錚的病情進入二期化療期間,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深受病痛的折磨,他仍然關切地向前來探望的水電人詢問三峽工程的運行、向家壩工程的施工情況。為之操勞一生的水電事業,早已成為潘家錚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潘家錚不僅是著名水電工程專家,同時還是一位熱心於科幻創作的作家,也是中國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從1990年開始寫第一部科幻小說,潘家錚發表了近百萬字科幻作品。2007年10月,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潘家錚院士科幻作品集》,並於同年榮膺中國新聞出版領域最高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一項新科學、新技術誕生,到最後被社會接納與認同,都要經過深思熟慮、千迴百轉。長年專注科學研究,讓潘家錚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緊迫性。「通過科幻小說,儘量使人了解一些科技發展的前沿和一些具體的科技常識,哪怕只是用一些名詞或概念也好……有助於開拓思路外,還能在腦子裡留下一些感慨或引發一點思考,通過科學幻想,培養科學思想。」潘家錚曾說。
除了以創作推動科普,潘家錚始終熱心科研和水電事業的傳承。他不僅是傑出的水電科技工作者,更是一位熱心水電事業的教育家,不僅有在高校擔任兼職教授的經歷,還傾注大量心血,給基層水電人員傳授技術,時刻關心著我國的水電事業是否「後繼有人」。
2008年5月18日,由我國水利水電行業等42家企業、院校和科研單位共同捐資設立的「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在北京成立,這是中國水電行業第一個以院士名字命名的面向水電行業工程實踐的最高獎勵基金,初始資金達2190萬元。自2009年起,潘家錚水電科技基金開設「潘家錚水電獎學金」,實行一年一屆,用於激勵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關水電水利學科專業品學兼優、勇於創新的學生。
據統計,從2009年~2019年,「潘家錚水電獎學金」獎勵學生已達582人次。2012春節後,潘家錚病情開始惡化,他聯繫基金會,要求個人認捐20萬元,並囑咐基金會儘快完成捐款,成為這位為水電付出了畢生心血的老人對他摯愛的事業最後的關懷。
後記: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