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省長拿「中國諾貝爾」隱藏多年的科學家暴露了

2020-09-14 設計星空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盧柯雖有公職在身,卻未丟棄自己的研究,更摘得未來科學大獎,堪稱官場的一股清流。

  這幾天,一位副省長以不同尋常的方式走紅網絡。

  9月6日上午,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與100萬美元(1美元約合7元人民幣)獎金。

  一時間,盧柯迅速成為焦點人物。  

   不了解盧柯的人會以為,他此次獲獎是個意外,或者是「掛名」走形式。實際上,作為一名年輕的「老科學家」,盧柯的人生如同他研究了31年的納米材料一樣,充滿著傳奇色彩。

   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葛萊特首先提出「納米材料」這一概念,並研製出第一塊納米金屬樣品,1納米等於1米的10億分之一。幾十年來,納米材料科學一直是物理界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主攻目標進行研究。

  但是在中國,納米材料研究起步晚於其他國家,盧柯一開始學的專業也不是納米材料。

  1981年,年僅16歲的盧柯還是一個「物理小白」,填大學志願時害怕考不上熱門專業,就選了個「大家都不願去的專業」。後來,他被南京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錄取。

  幸運的是,盧柯在大學期間漸漸地對專業產生了興趣,「材料科學非常精彩,跟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類進步的每一個臺階,都留下了材料科學發展、進步的印記。」

  盧柯後來也常對學生說,自己的成功主要源於興趣,並鼓勵學生「去找興趣,越早找到越好」。  

  大四畢業前的幾個月,盧柯想要繼續深造,卻被英語成績絆住了。原來,他的高考英語成績才30多分,若想考研,必須先把英語成績提高。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他找來專業材料《位錯引論》的英文原版教材,一邊查英漢詞典,一邊將教材翻譯成中文閱讀。最終,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取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8年,盧柯碩士研究生畢業,所裡考慮到國內的科研條件、經費等方面遠落後於日本,想把他送到日本讀博。當年,公派出國留學是別人擠破頭都想做的事情,盧柯卻拒絕了。

  他認為,成才的條件是諸多的,不是說到了美國、歐洲或者日本就成才了。「我當時不願意出國的根本原因是:成才的根本性在於自己。」他決定繼續留在研究所讀博。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盧柯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不僅修正了英國科學家科考特等人確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係」,還提出非晶態金屬的新的晶化機制。

  1989年,盧柯獲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也是在做博士論文期間,他無意間進入了後來讓他沉迷多年的納米材料研究領域。

  此後,盧柯提出了製備納米晶體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新方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界的納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斷裂等問題,成為當今國際納米材料的三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

  這個重要成就,使我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一躍進入國際前列,而那一年盧柯剛滿25歲。 

  盧柯曾說,做科研就像海灘尋寶,「如果你撿貝殼,那你一輩子就停留在這樣一個高度;如果你找準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那顆珍珠就是「表面納米化」。然而,這位「科研大牛」在挖珍珠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是通過鋼球的高速振動,用最簡單的過程在金屬表面形成納米層。儘管這個定義在理論上說得通,初步實驗也證明可行,但在行業內,沒有人把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作為研究方向,因為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等同於「不可能」和「失敗」。

  1997年,盧柯提出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想法,先是遭到所裡同事不認可,出國做學術交流,又成為國外同行的笑話。不僅如此,就連招聘的研究助理也相繼離職。但盧柯一直沒有放棄,他說:「如果你不花足夠長的時間去研究一個東西,你對它的理解是有限的。」  

  幾年後,盧柯的執著獲得了回報。

  2000年,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其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納米材料「鼻祖」格萊特認為,盧柯團隊的發現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

  那篇論文幫盧柯在材料科學的世界權威領域打開了一扇窗。

  2003年和2004年,《科學》雜誌兩次刊登盧柯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2006年,《科學》總編輯邀請盧柯出任該雜誌的評審編輯。他也是第一位出任該職位的中國科學家。

  期間,他還被任命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盧柯應邀為《科學》撰寫展望性文章《金屬的未來》,這表明他已躋身世界材料科學的頂尖科學家隊伍。

  用網友的話說,「這就是一路開掛的人生」。

  如今,盧柯的納米材料研究團隊早已是世界同行公認的重要研究小組之一,被德國馬普學會(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確立為馬普青年科學家夥伴小組,盧柯也成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唯一的中國籍委員。

  更難得的是,許多國外研究機構打破中西方文化差異,主動提出讓盧柯擔任本機構的院士。2004年,盧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他被德國的科學院增選為院士;2018年,美國科學院將盧柯增選為外籍院士。  

  曾經,盧柯將職業科學家作為自我定位,暢想過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連他自己也沒想到,職業生涯在53歲時發生了改變。

  2018年10月11日,遼寧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在瀋陽閉幕,會議決定任命盧柯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據遼寧省政府網站顯示,盧柯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省科學技術廳(外國專家局)、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局)、體育局,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

   在2018年經濟發展戰略中,遼寧省提出了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其中瀋陽經濟區要構建科技創新中心,並喊出了「瀋陽振興,材料先行」的口號。

  在被任命為副省長前的一個採訪中,盧柯提到過,「對遼寧來說,全省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來自與材料關係密切的裝備製造、冶金、化工三大行業。我們要促進原創,要補基礎,從整個科學基礎、技術基礎補起,從根上抓起,努力把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平臺。」

  盧柯出任遼寧省副省長,有利用其專長在遼寧經濟發展上謀篇布局的考量。

  查詢一下相關資料可以發現,這些年來,專家教授、學者在各地省級黨委政府中擔任副省級職務並不是個例。除盧柯外,還有多位地方省級領導幹部是兩院院士:

  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彭金輝,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廣東省副省長王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吉林省副省長安立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山東省副省長凌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們履新地方後分管的領域都包括或涉及科教文衛領域。

  比如,吉林省政府網站顯示,安立佳協助省長分管負責教育、科技、衛生健康、醫療保障、中醫藥管理等方面工作;山東省政府網站顯示,凌文負責工業和信息化、民政、交通運輸、國有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但無論是副省長,還是院士,其實都只是一個身份,學術研究從來只相信實力。

  近年來,「學者型官員」備受關注。

  他們的上任,無疑會為官場帶來新鮮血液,迎來專業化新風,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者型官員充分發揮作用,讓他們能夠像當年攻克一個個科研難題一樣帶領一支優秀的團隊,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難題。

  反觀有些專家學者,在從政之後逐漸變得官僚氣息加身,官越做越大,學術水平卻止步不前,不學習吃老本。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人把學者型官員當成一張自我炫耀的名片,掛名出書、發表論文,其實是金玉其外,名不副實。

  盧柯此次的獲獎為學者型官員樹立了一個標杆。他雖有公職在身,卻未丟棄自己的研究,更摘得未來科學大獎,堪稱官場的一股清流。  

   希望盧柯這樣的學者型官員會越來越多,也希望他們在當好官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的研究特長。

相關焦點

  • 副省長拿了個「中國諾貝爾」,這個隱藏多年的科學家暴露了
    這幾天,一位副省長以不同尋常的方式走紅網絡。9月6日上午,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與100萬美元(1美元約合7元人民幣)獎金。一時間,盧柯迅速成為焦點人物。
  • 副省長拿了個「中國諾貝爾」,這個隱藏多年的科學家暴露了
    9月6日上午,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與100萬美元(1美元約合7元人民幣)獎金。他也是第一位出任該職位的中國科學家。期間,他還被任命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副省長獲科技大獎」,慎言這是「資源錯配」
    盧柯有兩種身份備受關注:他是四名獲獎者之一,這次獲得的是「物質科學獎」;他還是遼寧省現任副省長。「副省長獲科技大獎」,一時間霸佔了熱搜榜。「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的「反常」與尋常設立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已經是5次頒獎了,但今年因為巨額獎金和盧柯的「雙重身份」而格外受關注。要知道,未來科學大獎在我國素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能獲得該獎項的科研人員,也是深耕專業領域多年的專業領頭人。
  • 55歲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
    其中,88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盧柯在四人中唯一未過花甲,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
  • 副省長獲得了中國的諾貝爾獎,這背後到底有什麼樣的故事
    2020年9月6日,中國2020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其中&34;的獲得者就是遼寧省政府副省長盧柯,這聽起來是不是有些玄幻呀?副省長雖然比不上總統,不過照遼寧省的體量還是可以比得上一些國家大小的,當一個副省長那也得天天忙呀,這怎麼還有時間精力去搞研究呢
  • 黃強任四川省副省長、代理省長(照片+簡歷)
    原標題:黃強任四川省副省長、代理省長(照片+簡歷) 12月2日下午舉行的四川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了《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關於提請任命黃強職務的議案》,決定任命黃強為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決定黃強為四川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長。
  • 副省長拿下未來科學大獎 我們該做何感想?
    ,無論如何都是人生中值得慶賀的大事,但讀者朋友注意到了,「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這就讓人有點感到詫異了,因為盧副省長既是科學家,又是政府官員,這種雙重身份,的確格外扎人眼球。「物質科學獎」還是讓人產生許多感想的:首先,既是一個政府官員又是科學家,這樣也給盧副省長太大的壓力。
  • 55歲遼寧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700萬元
    其中,88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盧柯在四人中唯一未過花甲,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
  • 55歲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
    其中,88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盧柯在四人中唯一未過花甲,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
  • 55歲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
    其中,88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盧柯在四人中唯一未過花甲,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
  • 55歲遼寧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
    導讀: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今日揭曉獲獎名單:張亭棟、王振義、盧柯、彭實戈。其中,96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盧柯在四人中唯一未過花甲,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
  • 副省長榮獲科學大獎,獎金700萬
    長安街知事注意到,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以往的獲獎者包括袁隆平、王貽芳、施一公、潘建偉等著名科學家
  • 遼寧副省長盧柯獲科學大獎,曾是最年輕院士
    、王貽芳、施一公、潘建偉等著名科學家。2018年10月,盧柯當選遼寧省副省長。吉林省副省長安立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省副省長凌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任雲南民族大學校長、昆明理工大學校長,2018年1月,任海南省副省長,9個月後躋身海南省委常委,後出任海南省委組織部部長。
  • 李利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 此前任江西省副省長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周再奔、封雲報導:4月2日,中國江西網記者獲悉,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日宣布成立,其中有多年醫療衛生管理經驗的江西省副省長李利履新,出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
  • 遼寧副省長拿下科學大獎,獎金約700萬
    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以往的獲獎者包括袁隆平、王貽芳、施一公、潘建偉等著名科學家。
  • 遼寧一名副省長獲科學大獎,獎金700萬
    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以往的獲獎者包括袁隆平、王貽芳、施一公、潘建偉等著名科學家。
  • 遼寧一名副省長獲科學大獎,獎金700萬
    盧柯現任遼寧省副省長,他還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 資料圖大獎委員會表示,盧柯因其開創性地發現和利用納米孿晶結構及梯度納米結構以實現銅金屬的高強度、高韌性和高導電性,獲得「物質科學獎」。盧柯在電話連線中說,感謝評委會認可其工作,自己從事的材料科學是很古老的學科,這一次獲獎是組委會對該學科的巨大鼓勵。
  • 遼寧副省長榮獲未來科學大獎 獎金700萬元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以往的獲獎者包括袁隆平、王貽芳、施一公、潘建偉等著名科學家。盧柯出生於1965年5月,籍貫為河南汲縣,出生在甘肅華池,16歲考上華東工學院(現為南京理工大學),碩博畢業於位於瀋陽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後留在該所工作。
  • 王曦出任廣東副省長,為中科院院士
    最新消息:科技部副部長王曦,南下出任廣東副省長。長安街知事注意到,他是一位材料科學家,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早在2009年便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8月4日上午,廣東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經表決通過,決定任命王曦為副省長
  • 55歲副省長拿下「中國諾貝爾獎」,獎金100萬美元!他還有個特殊身份
    其中,88歲的張亭棟是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被認為是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大陸學者之一。盧柯在四人中唯一未過花甲,今年55歲的他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8歲被增選為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兩年前當選為遼寧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