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盧柯雖有公職在身,卻未丟棄自己的研究,更摘得未來科學大獎,堪稱官場的一股清流。
這幾天,一位副省長以不同尋常的方式走紅網絡。
9月6日上午,有「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公布獲獎名單。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盧柯獲得「物質科學獎」與100萬美元(1美元約合7元人民幣)獎金。
一時間,盧柯迅速成為焦點人物。
不了解盧柯的人會以為,他此次獲獎是個意外,或者是「掛名」走形式。實際上,作為一名年輕的「老科學家」,盧柯的人生如同他研究了31年的納米材料一樣,充滿著傳奇色彩。
上世紀80年代初,德國科學家葛萊特首先提出「納米材料」這一概念,並研製出第一塊納米金屬樣品,1納米等於1米的10億分之一。幾十年來,納米材料科學一直是物理界最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各國科學家都將其作為主攻目標進行研究。
但是在中國,納米材料研究起步晚於其他國家,盧柯一開始學的專業也不是納米材料。
1981年,年僅16歲的盧柯還是一個「物理小白」,填大學志願時害怕考不上熱門專業,就選了個「大家都不願去的專業」。後來,他被南京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錄取。
幸運的是,盧柯在大學期間漸漸地對專業產生了興趣,「材料科學非常精彩,跟人類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類進步的每一個臺階,都留下了材料科學發展、進步的印記。」
盧柯後來也常對學生說,自己的成功主要源於興趣,並鼓勵學生「去找興趣,越早找到越好」。
大四畢業前的幾個月,盧柯想要繼續深造,卻被英語成績絆住了。原來,他的高考英語成績才30多分,若想考研,必須先把英語成績提高。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他找來專業材料《位錯引論》的英文原版教材,一邊查英漢詞典,一邊將教材翻譯成中文閱讀。最終,他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取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8年,盧柯碩士研究生畢業,所裡考慮到國內的科研條件、經費等方面遠落後於日本,想把他送到日本讀博。當年,公派出國留學是別人擠破頭都想做的事情,盧柯卻拒絕了。
他認為,成才的條件是諸多的,不是說到了美國、歐洲或者日本就成才了。「我當時不願意出國的根本原因是:成才的根本性在於自己。」他決定繼續留在研究所讀博。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盧柯對非晶態金屬的晶化動力學及其微觀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 不僅修正了英國科學家科考特等人確定的「Ni-P非晶合金晶化產物間的位向關係」,還提出非晶態金屬的新的晶化機制。
1989年,盧柯獲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
也是在做博士論文期間,他無意間進入了後來讓他沉迷多年的納米材料研究領域。
此後,盧柯提出了製備納米晶體的新方法——非晶晶化法,新方法解決了多年來一直困擾著科學界的納米材料孔隙大、密度小、易斷裂等問題,成為當今國際納米材料的三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
這個重要成就,使我國在納米晶體研究領域一躍進入國際前列,而那一年盧柯剛滿25歲。
盧柯曾說,做科研就像海灘尋寶,「如果你撿貝殼,那你一輩子就停留在這樣一個高度;如果你找準了地方,挖下去,就能挖到珍珠。」
那顆珍珠就是「表面納米化」。然而,這位「科研大牛」在挖珍珠的過程中遭遇了不小的挫折。
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技術是通過鋼球的高速振動,用最簡單的過程在金屬表面形成納米層。儘管這個定義在理論上說得通,初步實驗也證明可行,但在行業內,沒有人把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作為研究方向,因為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等同於「不可能」和「失敗」。
1997年,盧柯提出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的想法,先是遭到所裡同事不認可,出國做學術交流,又成為國外同行的笑話。不僅如此,就連招聘的研究助理也相繼離職。但盧柯一直沒有放棄,他說:「如果你不花足夠長的時間去研究一個東西,你對它的理解是有限的。」
幾年後,盧柯的執著獲得了回報。
2000年,他在《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其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納米材料「鼻祖」格萊特認為,盧柯團隊的發現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
那篇論文幫盧柯在材料科學的世界權威領域打開了一扇窗。
2003年和2004年,《科學》雜誌兩次刊登盧柯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2006年,《科學》總編輯邀請盧柯出任該雜誌的評審編輯。他也是第一位出任該職位的中國科學家。
期間,他還被任命為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並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0年,盧柯應邀為《科學》撰寫展望性文章《金屬的未來》,這表明他已躋身世界材料科學的頂尖科學家隊伍。
用網友的話說,「這就是一路開掛的人生」。
如今,盧柯的納米材料研究團隊早已是世界同行公認的重要研究小組之一,被德國馬普學會(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和中國科學院共同確立為馬普青年科學家夥伴小組,盧柯也成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唯一的中國籍委員。
更難得的是,許多國外研究機構打破中西方文化差異,主動提出讓盧柯擔任本機構的院士。2004年,盧柯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5年,他被德國的科學院增選為院士;2018年,美國科學院將盧柯增選為外籍院士。
曾經,盧柯將職業科學家作為自我定位,暢想過自己退休後的生活。連他自己也沒想到,職業生涯在53歲時發生了改變。
2018年10月11日,遼寧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在瀋陽閉幕,會議決定任命盧柯為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據遼寧省政府網站顯示,盧柯負責科技、衛生健康、體育等方面工作;分管省科學技術廳(外國專家局)、衛生健康委員會(中醫藥管理局)、體育局,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
在2018年經濟發展戰略中,遼寧省提出了五大區域發展戰略,其中瀋陽經濟區要構建科技創新中心,並喊出了「瀋陽振興,材料先行」的口號。
在被任命為副省長前的一個採訪中,盧柯提到過,「對遼寧來說,全省工業增加值的三分之二來自與材料關係密切的裝備製造、冶金、化工三大行業。我們要促進原創,要補基礎,從整個科學基礎、技術基礎補起,從根上抓起,努力把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建成世界級高水平的研究平臺。」
盧柯出任遼寧省副省長,有利用其專長在遼寧經濟發展上謀篇布局的考量。
查詢一下相關資料可以發現,這些年來,專家教授、學者在各地省級黨委政府中擔任副省級職務並不是個例。除盧柯外,還有多位地方省級領導幹部是兩院院士:
海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彭金輝,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廣東省副省長王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吉林省副省長安立佳,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山東省副省長凌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們履新地方後分管的領域都包括或涉及科教文衛領域。
比如,吉林省政府網站顯示,安立佳協助省長分管負責教育、科技、衛生健康、醫療保障、中醫藥管理等方面工作;山東省政府網站顯示,凌文負責工業和信息化、民政、交通運輸、國有資產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分管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民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但無論是副省長,還是院士,其實都只是一個身份,學術研究從來只相信實力。
近年來,「學者型官員」備受關注。
他們的上任,無疑會為官場帶來新鮮血液,迎來專業化新風,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者型官員充分發揮作用,讓他們能夠像當年攻克一個個科研難題一樣帶領一支優秀的團隊,有針對性地解決一些長期以來困擾人們的難題。
反觀有些專家學者,在從政之後逐漸變得官僚氣息加身,官越做越大,學術水平卻止步不前,不學習吃老本。除此之外,還有不少人把學者型官員當成一張自我炫耀的名片,掛名出書、發表論文,其實是金玉其外,名不副實。
盧柯此次的獲獎為學者型官員樹立了一個標杆。他雖有公職在身,卻未丟棄自己的研究,更摘得未來科學大獎,堪稱官場的一股清流。
希望盧柯這樣的學者型官員會越來越多,也希望他們在當好官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的研究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