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師生聯合攻關 造出仿生魷魚

2021-01-18 i自然全媒體

在日前落幕的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由上海海洋大學機器魚創新團隊研發的「面向水下探測與魚群誘集的柔體仿生魷魚」項目獲得一等獎,創造了團隊在「挑戰杯」獲得的最好成績。近日,記者走近機器魚創新團隊,傾聽他們刻苦攻關技術難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故事。

瞄準科技前沿

近年來,上海海洋大學高度重視創新創業工作,以建設「雙一流高水平特色大學」為契機,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重視在「第二課堂」中科研育人,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創新實踐,全力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早在2006年,機器魚創新團隊由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周應祺發起成立,歷經10多年發展,不斷壯大。近年來,該團隊引進了該校教授陳新軍、錢衛國,高級工程師孔祥洪,教師初文華等流體力學、工程設計、電子通訊等多個學科的師資力量,機器魚研發水平不斷提升。

據陳新軍介紹,魷魚是海洋生物中遊泳行為最複雜的品種之一,遊泳行為有4種之多。同時,相較一般魚類,魷魚身體結構更為複雜。如果能攻克仿生魷魚研製技術難題,對於該團隊研究海洋動物的仿生學和遊泳行為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但研究仿生魷魚談何容易。2012年,該團隊開始著手研究仿生魷魚項目,以「突破機器魚研發關鍵技術,打造國內知名機器魚研製平臺」為目標,通過研製機器魚和人工智慧魚,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技術、新產品。研製過程中,該團隊將魚類生理生態、魚類行為學等上海海洋大學傳統優勢學科,與仿生學、機器人、水下運載裝置與工程等新興學科相結合,有效促進多學科融合創新發展。

通過10多年不懈努力,團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製出一系列高效率、低能耗、多功能、共融性能優良的仿生機器魚作品,在各項賽事上獲得了數十項獎項。近日,團隊研發的「面向水下探測與魚群誘集的柔體仿生魷魚」項目在第十六屆「挑戰杯」上獲得一等獎。

多專業聯合攻關

談及仿生魷魚項目研發歷程,團隊指導教師初文華感嘆地說:「研發過程可謂歷經坎坷,但我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

常言道,隔行如隔山。由於仿生魚項目涉及海洋生物、電子信息、程序編輯等多個專業,需要該校師生跨學院、跨專業聯合攻關。因此,打通專業壁壘是團隊需要邁過的第一道坎。

為做好項目研發,團隊匯集了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工程學院、信息學院等多個學院、多個專業的隊員。大家根據所學專業、擅長領域進行了分工,有效促進了團隊成員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在從事圖紙設計的學生張英看來:「有了興趣愛好的支撐,我們就覺得項目研發沒有苦累,而是快樂。」

在遇到不熟悉的專業知識時,成員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踢皮球」,而是在請教相關專業的團隊成員前,主動查閱資料、觀看網課,了解相關知識,確保在與專業成員交流溝通時,不會「兩眼一抹黑」,他們也因此收穫了許多專業外的知識。

做科研不僅會遇到技術上的問題,還會有材料經費的現實問題。仿生魷魚實物要按照魷魚1:1比例製造,找到符合標準的仿生魷魚的製作材料是項目研發的重要環節。研發過程中,團隊成員觀察記錄、解剖測量了大量魷魚生物樣本,研究配製仿生魷魚製作材料,在一次次實驗中積累經驗,在一次次失敗中學習成長,終於調配出了符合要求的軟性材料。遇到經費緊張時,大家用節省下來的生活費買票去海洋公園實地觀察魷魚。

團結協作結碩果

項目取得成功,離不開團隊成員的團結協作。參加「挑戰杯」,不僅考驗作品本身是否成功,在申報過程中,團隊還需要提交展板、申報書、研究報告,以及專利、論文、校企合作等材料,這些資料填寫工作需要全體成員團結協作。

由於團隊成員大多是「00後」學生,不僅要做好科研實驗,還要兼顧自身學業。每天下午4點半一下課,許多本科階段的成員就來到實驗室工作,一直忙到深夜。許多準備考研的學生則是從晚上8點半來到實驗室,一直忙到凌晨兩點。見此情景,指導教師孔祥洪經常為大家鼓勁:「大家咬咬牙,再加把勁!」。

從去年12月「挑戰杯」申報開始,團隊就進入了「備戰」狀態。即使在春節期間,團隊成員也在思考著項目優化方案。指導教師孔祥洪加班加點和團隊成員討論仿生魷魚的實驗和論文。今年暑假,全體團隊成員自發留校堅守崗位,確保項目申報順利進行。

一天五六個小時的睡眠,對於參賽團隊成員們來說早已習以為常。決賽前夕,孔祥洪每天與團隊研討項目,緊跟結構、材料、控制系統等各個環節,在實物製作、論文撰寫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並與項目的其他指導教師時刻保持聯繫,共同幫助團隊解決技術、資金、材料等方面難題,經常是一忙就幹到凌晨兩點多。

獲取項目精確數據,僅僅在實驗室裡做研究還不夠,必須要到池塘裡下水測試。讓團隊成員王天成印象最深的是,去年12月的一次仿生魷魚的下水測試。當時,恰逢上海降雨降溫,為了方便操作,成員們沒有穿雨衣,頂風冒雨在水池中進行測試。「現場發現問題,就要現場維修,修不好再回實驗室去,修好了再拿回來測試」。

團隊歷過不懈努力,終於結出碩果。該項目通過仿生魷魚的肉鰭波動推進、觸手擺動推進、頭部噴射推進等3種方式完成前進、轉彎、上浮、下潛、急停等動作,利用搭載於仿生魷魚的傳感器、水下照明燈、攝像頭等完成水下探測,設計的移動投餌、集魚燈等可實現魚群誘集,產品具備良好的環境共融性。

陳新軍表示,希望團隊以此為契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斷優化升級技術方案,讓項目成果更好地服務海洋事業發展。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吳祥貴

編輯:吳瓊

相關焦點

  • 世界海洋日 | 你所吃的每一條魷魚都有他們的努力!上海教授全球...
    炎炎夏日的夜晚,約上三五好友擼串,除了啤酒小龍蝦,怎能少得了魷魚須;年夜飯的餐桌上,孩子們張大眼睛,等著爸爸端上一盤精心燒制的魷魚大烤;上海的一家小籠包店,店家新推出的黑色包子色澤誘人,原來使用了可食用的魷魚汁兒……魷魚富含蛋白質和人體所需的胺基酸,營養價值極高。在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運輸魷魚的船隻近期起航。
  • 仿生海洋「魔鬼魚」來了
    仿生海洋「魔鬼魚」來了我國首款滑撲一體自主變形仿生柔體潛航器誕生西北工業大學遊泳館內,一條可愛的「魔鬼魚」四處遊弋——它翼展0.8米,「背部」黝黑,「腹部」雪白,「頭部」又扁又寬,「尾部」又尖又扁,「翅膀」(翼狀鰭)則和身體融為一體……別看它外表憨態可掬
  •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攜手美國南加州大學聯合攻關造血幹細胞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5月14日從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與美國南加州大學舉行的合作發布會上獲悉,雙方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攻關造血幹細胞項目。據了解,上海細胞治療集團將用該項目造血幹細胞無限擴增平臺祖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血液病和癌症。
  •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與美國南加州大學 籤署戰略協議聯合攻關造血幹細胞
    新民晚報訊(通訊員 肖鑫 記者 左妍)上海細胞治療集團與美國南加州大學日前籤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攻關造血幹細胞項目。據了解,上海細胞治療集團將用該項目造血幹細胞無限擴增平臺祖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用於治療多種疾病,特別是血液病和癌症。
  • 2020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合作團隊聯合招聘博士後公告
    上海交通大學化工學院邱惠斌教授、東華大學功能材料研究所葛鄧騰研究員因合作課題需要,聯合招聘(1)光熱調控材料與器件、(2)智能及高性能複合材料、(3)微納加工及增材製造方向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一、合作導師簡介邱惠斌: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
  • 中國高校之上海海洋大學
    黃炎培創建於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升格為中國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擁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科技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個;教育部等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及平臺30餘個。
  • 上海海洋大學你了解嗎?上海海洋大學排名前十的專業有哪些呢?
    ,以上海市管理為主;2005年,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合作建立上海水產大學農業研究院(現上海海洋大學農業研究院);2008年,為適應國家海洋事業發展需要,學校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臨港新校區啟用;201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籤署協議共建上海海洋大學,入選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 海洋深處驚現怪物:身長百米的魷魚
    大海深處存活著長度近百米的魷魚生物...美國媒體報導稱,一個怪物獵人聲稱已經發現了神秘的海怪出沒在南極洲附近的奇幻島海岸,其從頭至尾30米,但尾端看起來只是一個巨型魷魚的中部區域,這意味著它可以有60米長的觸角。
  • 海洋動物拜年、企鵝寶寶換羽……春節來上海海昌海洋公園過「鯨...
    新春佳節即將來臨之際,為豐富市民遊玩選擇,打造夢幻、新奇、喜慶的冬日出遊新體驗,上海海昌海洋公園將於春節期間推出「海洋動物大拜年」系列活動,包括國內首創「江豚機器人科普秀」首次亮相,華東第一批「滬」籍阿德利企鵝寶寶陸續換羽——企鵝幼稚園萌趣開園,春節星光夜場限時開放等,2020子庚年上海海昌海洋公園攜手海洋動物帶您歡度「鯨」彩
  • 致敬大連海洋大學的師生:兩張值得刷屏的照片!
    冒著風雪,為師生配送物資,一步一步向前行,每一步都是對生命的敬畏。生命無常,且行且珍惜,之所以疫情再次加重,從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們還是放鬆了警惕,面對著學校放假,原本剛熱鬧起來的城市,突然又變得冷清,原本剛要賺錢的店鋪,突然面臨著沒生意。這就是疫情,影響著各行各業。
  • 兩張照片讓人感動,值得刷屏,致大連海洋大學師生
    就在1月6日的下午,大連海洋大學裡出現在了一個很感人的場面,一群師生志願者推車給學校送防疫物資,這個時候正好讓教師王海鵬和學生紀楊拍下了這感人的一目。 一、沉重的物資 照片和視頻被傳到朋友圈,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讚賞。
  • 【義大利造出可執行九成人手功能的仿生機器手】近日,義大利技術...
    【義大利造出可執行九成人手功能的仿生機器手】近日,義大利技術研究所製造的「漢尼斯」機器手在一本科學雜誌中亮相。據該公司介紹,這款仿生手能夠模仿人手90%的功能,並能做出相對比較複雜的動作。研究人員稱在先導試驗中,截肢用戶經過不到一周的訓練就可以自主控制「漢尼斯」。
  • ...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大學|上海師範大學_網易...
    葉定偉 復旦大學(醫學院) 9 納米藥物生物界面蛋白冠的主動精準調控 佔昌友 復旦大學(醫學院) 10 ChondroFiller仿生支架搭載脂肪幹細胞外泌體促進肩袖腱骨癒合的作用及機制研究 何耀華 上海交通大學 11 新型雜化質譜晶片研製及轉化醫學應用 錢昆 上海交通大學 12 活性自組裝「納米園藝」 邱惠斌 上海交通大學 13 磁共振引導聚焦超聲增強巨噬細胞對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實驗研究
  • 工業之美|靜若燈籠、動如魷魚,仿生屆又出黑科技產品
    記者 | 彭強1一款高度仿真的魷魚機器人全新面世。日前,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外形酷似魷魚的仿生機器人。據研究人員介紹,該款機器人外形柔軟,高度模擬魷魚噴水前進的原理,體內攜帶自己的電池系統,同時還配備了照相機等傳感器,可用於水下探測作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研製出了一款「魷魚」仿生機器人,依靠噴水獲得動力前進。
  • 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理事會會議暨第三屆...
    2020年1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理事會會議暨第三屆全球公共衛生政策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聯合承辦。
  • 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海事等高校的...
    這四所學校,雖然都在上海,專業各有所長,在招生時的錄取批次卻不完全一樣,令人驚訝的是,新晉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上海海洋大學,2018年竟然在吉林省高考中,本科第二批次錄取,而其他三所「四非」的學校,上海師範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在2018年吉林省招生,竟然全都是本科第一批次錄取!看不懂了!
  • 西太平洋監測發現「核輻射魷魚」
    不過,對於這一公告,也有專家認為,由於我國捕撈的魷魚主要位於北太平洋傳統魷釣作業漁場,與日本福島相距1000多公裡,截至目前尚未受核輻射影響,人們不必過於擔心。受檢魷魚核輻射汙染嚴重超標「監測海域魷魚(巴特柔魚)放射性檢測結果顯示,鍶-90的放射性比活度為我國沿海生物樣品放射性本底平均值的29倍。」
  •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臺灣海洋大學校長:中華海洋文化 割不斷的兩岸情感紐帶 2015-11-27 21:00:4327日在海南博鰲,出席由海南省社會科學院和臺灣海洋大學聯合發起舉辦的首屆「中華海洋文化論壇」開幕式。
  • 中國海洋大學積極開展與臺灣高等學校合作交流
    中國臺灣網9月24日青島消息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中國海洋大學較早地開展了對臺交流與合作,積極與臺灣院校建立交流合作關係,協議院校包括臺灣海洋大學、成功大學、中山大學、義守大學、臺北大學、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崑山科技大學。
  • 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啟用
    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駐崖州灣科技城實驗室暨南海珊瑚礁生態聯合實驗室1月6日啟用。該實驗室由三亞珊瑚礁生態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聯合舉辦,旨在集聚全球深海科技創新資源,進一步推動海南深海產業技術創新和政策創新,助力三亞珊瑚礁生態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