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表面出現「爬行痕跡」,上面真的存在巨型生物嗎?
題主大概是看到了一張「大蝸牛」爬行的照片受到啟發才提的這個問題吧!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對冥王星的基本情況作一個簡單的了解。
我們都知道冥王星是太陽系柯伊伯帶中體積第一、質量第二(僅次於鬩神星)的矮行星,其直徑約為2370公裡,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相比而言,冥王星的體積和質量均較小,分別只有地球天然衛星月球的1/3和1/6。
冥王星自發現之日1930年到2006年長達76年的時間裡,一直被當作是太陽的第九顆行星,距離太陽約59億公裡,由於距離太陽較遠,即便是太陽光也需要5.46小時才能到達冥王星表面,是太陽光從太陽表面出發到地球約0.14小時的約39倍。
然而,冥王星作為九大行星之一好景不長,由於冥王星不具備同時滿足新的行星定義的標準,即圍繞母恆星作周期性公轉、擁有清理自身運行軌道的能力以及質量足夠大而被除名,被歸納在類冥王星這個層次內。
由於冥王星距離太陽十分遙遠,且構成其大氣層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氮氣、一氧化碳,大氣層密度十分稀薄,因此冥王星表面溫度非常低,接近零下230度,完全就是一個「冰球」一樣的存在。
正是由於冥王星表面環境極為惡劣,並且其公轉軌道呈橢圓形,因此位於近日點和遠日點的地表形態會發生一些變化,在近日點時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多,而遠日點時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大氣層和地表形態都會有相應的變化。
而這種隨著冥王星近日點和遠日點交替變化所形成的特殊現象就被一些人解讀成為「生物活動的痕跡」,如蝸牛痕跡、洞坑等等。
不僅僅是冥王星被認為有生物活動的「證據」,前陣子還出現了關於金星上有「古城牆」、火星上有青蛙以及木衛二的海洋中發現鯨魚和鯊魚等。其實這都是各天體表面出現了某種化學或者物理變化而已,大家不要驚慌,還是坐等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吧!
以上內容,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