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新視野探測器飛過冥王星,人類首次近距離拍攝到冥王星的照片,發現其表面有「爬行痕跡」。曾經NASA發布該消息時激起了千層浪。
後來NASA出來闢謠宣稱:冥王星上的確是有東西在活動,但那並不是生命。不是生命,為什麼會動呢?
冥王星是死神星,表面不可能存在生命
冥王星,以古羅馬神話死神布魯託命名(對應古希臘神話哈迪斯),在沒被踢出九大行星之前是太陽系中最寒冷的行星。
其表面溫度低至零下245℃,離絕對零度零下273.15℃也不遠了。連地球大氣含量最多的氮氣(沸點-183℃,冰點-218.9℃)也只能凝結成固體。即使生命可以勉強生存,但也無法維持較大的個體。
地球生命起源漫長的研究中,人類了解到幾件事:
生命演化都是由簡單到複雜,等同於你要先學會數數,然後從幼兒園,慢慢上到大學學高數。
[多說兩句:很多人可能要說這不是廢話嗎?這看似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卻不明白,認為人一下就可以「捏」出來,或者可以瞬間出現在地球上,不需要經過任何成長(演化)。]
圖: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地球最早經歷了細胞結構由結簡單向複雜進行演化。這種演變單純依靠時間積累是沒有用的,私家車無論怎麼改裝都變不成F1賽車。
原核生物誕生於氧氣出現,採用的是無氧呼吸類似於發酵。真核生物則在氧氣充滿大氣後出現,因為氧氣代謝能量供應大,基於有氧呼吸才能發育出較為複雜的個體,在地球歷史中巨蟲時代、恐龍時代的超大個體都離不開高氧含量。
不過光把車換成F1也不行,因為氧氣是輔助作用,還要看「油」夠不夠。地球5.5億年前,一切準備就緒,卻不見一個動物就是因為「油」沒給夠,動物的油就是「糖」。
15億年前,多細胞出現,細胞終於組團成植物,在海洋中開始積累糖份,糖就是能量,達到了一定基礎,早期的「食海草」動物才開始出現,即5.3億年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生命的演化都是環境條件高於生物生存條件,這個生物才會自然演化出來。而冥王星的條件如何?
或許有人會說,外星生物不可同日而語,不要拿地球人的眼光看待外星人,國外月亮肯定比國內的圓,類似的話。這個說法不無道理,人類是碳基生物,或許「蝸牛」是矽基生物。
碳基適合穩定環境,矽基生命適合極端環境,矽容易被氧化成二氧化矽,冥王星表面的無氧環境正好合適。然而無論什麼生物,只要是生命體都離不開能量,這是宇宙的客觀規律。
且不說冥王星表面溫度極低,「蝸牛」想抗住維持自身運轉,需要消耗自己多少能量。冥王星離太陽實在太遠了,哪怕是想吸取「日月精華」都鞭長莫及。
天文學第一性原理:地球遵守的物理法則,在冥王星同樣適用。
圖: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一個連宇宙都要遵守的物理法則,一個孤立的系統無法保持高度有序的狀態,混亂程度會自發地增加,就像房間你只要不定期收拾,它肯定會越變越亂。
薛丁格在生命的本質中描述到,生命以負熵(shang)為生。抵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辦法就是不再孤立,從外界汲取負熵。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人雖然個體不大,但是結構高度有序,特別是大腦,別看它只佔人體體重的2%,能量消耗卻佔到人體總量的20%,基於此人類才能孕育出文明。
冥王星表面雖然尚未接近絕對零度,但僅剩的溫度,不足以供養並維持照片中的「巨大的蝸牛」,即使地球上的原核生物去了也只會被「冷凍」。
如果說冥王星上存在生命,最後可能的位置是在被冰面覆蓋的海洋下,冥王星內部能量的宣洩口附近,就像地球的海底火山口。
「蝸牛」到底是什麼?
蝸牛雖然未必能表明冥王星存在生命,但是卻能表明冥王未「死」。科學家猜測:由於溫度太低氮凝結成冰,且密度比(水)冰要大,無法混合,各自成體。當冥王星發生地質運動,冰山就會在氮冰面上滑動形成移動的痕跡,而驅動力則源於冥王星內部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