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野外求生節目中,經常看到參與求生的人生吃一些生物,比如「貝爺」就經常這麼幹。當然,他們演示的只是在極端環境下,人如何儘可能地保證存活的方法,在正常生活中,無論是什麼樣的生物,都不建議生吃。那麼為什麼在野外求生生吃昆蟲時,都要把頭擰掉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昆蟲的身體結構
昆蟲是昆蟲綱下所有生物的總稱,目前已知的昆蟲已經超過了100萬種,它們分布在世界各地。昆蟲是一種古老的物種,根據已發現的化石看,早在距今約4億年前,它們就已經出現在了地球上。在當下,只要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生物,大都屬於昆蟲綱,比如蚊子、蒼蠅、蟬、蟑螂等等。
雖然不同的昆蟲的形態各異,但是所有的昆蟲都有著相同的身體結構,從整體上看,所有的昆蟲都是由頭、胸、腹、六條腿、一對觸角五大部分組成的。由於昆蟲是無脊椎動物,身體內沒有骨骼作為支撐,所以它們大都進化出了幾丁質的外殼(甲殼類動物也是一樣)用來當作身體的支撐和保護。
雖然我們平常見到的昆蟲大都有翅膀,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有翅膀。在整個昆蟲綱下,根據翅膀的有無,又分為有翅亞綱和無翅亞綱。我們常見的昆蟲大都是有翅亞綱的,而無翅亞綱我們比較熟悉的昆蟲有跳蚤(整個蚤目下均為無翅昆蟲)、蝨子(整個蝨目下也是無翅昆蟲)等等。


為什麼吃昆蟲一定要把頭擰掉?
吃昆蟲時把頭擰掉,一共有三個原因:
01 昆蟲的內部結構
上圖就是昆蟲的內部解剖圖了,從圖中我們看出,昆蟲的整個消化系統,從咽喉到腸道都是緊密相連的,而在昆蟲進食時,一些寄生蟲和毒素全部累積在昆蟲的整個消化體統中。此時,如果把頭擰掉的話,整個消化系統會被整個帶出來,這樣能夠儘可能地避免一些寄生蟲被吃進體內。這一點相信小時候捉過螞蚱的小夥伴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將螞蚱的頭扯下來時,會帶出長長的黑色的物體,其實,這就是螞蚱的消化系統。而且即使將螞蚱油炸以後,你還是能夠輕鬆地把頭拽下來並且帶出整個的消化系統。
02 頭部特徵
昆蟲的頭部是它主要的捕獵和進食器官,因此大多數的昆蟲頭部比較的硬,且沒有什麼營養成分,再加上昆蟲大都有比較尖利且堅硬的牙齒,所以,去除掉頭部就等於去除了昆蟲身體最硬而且最沒有營養的部分。
03 攻擊性
既然是生吃昆蟲,那麼就證明昆蟲還是具備攻擊性的。此時,如果你將昆蟲送入口中咀嚼,那麼它鉗狀的嘴巴還是有一定機率能夠咬傷人口腔的內壁或者是舌頭的。所以,為了安全起見,也最好將頭拽掉。
總結一下
生吃昆蟲時將頭部擰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頭部與整個身體內的消化道相連,這樣能直接扯出消化道,使寄生蟲儘量的減少,而且擰掉頭也一定機率的減少了進食時受傷的可能性。不過,非極端情況下(為了保命)還是不要生吃昆蟲,比如螳螂是鐵線蟲主要的宿主,一旦被鐵線蟲入侵的螳螂,即使你將螳螂的消化道全部去除,在螳螂的腹中也有可能存在。不僅是昆蟲,只要是生物最好都不要生吃,比如我們常說的「三文魚刺身」,雖然美味,但是目前科學家已經從鮭魚身上檢測出了「鮭居尾孢蟲」這種寄生蟲。
所以,生吃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不再極端的環境下,最好不要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