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花100美元和在中國花100元人民幣肯定是不一樣的。2017年美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77萬美元,而我們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0.88萬美元,相差了6.56倍。美國人普遍工資收入在三四千美元一個月,我們國內月收入也普遍在三四千人民幣一個月,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差別,但是購買力完全不一樣。
從物價上來對比,美國大部分商品也比國內的便宜,比如在美國1斤牛肉普遍在5美元左右,而國內一斤牛肉普遍40元左右,還有同樣型號的汽車,美國可能只需要三萬美元左右一輛,我們就需要二三十萬人民幣。在美國生活,如果一家三口都是自己做飯的話,一個月可能只需要1000美元就夠了,而在中國生活,如果也是自己做飯的話,普遍也都需要3000元左右一個月。美國人去逛超市一般都喜歡準備一個禮拜的食物,滿滿的一車也就只需要200美元左右,而我們準備一個禮拜的食物滿滿的一車可能就需要1000多人民幣。很多人在想200美元換算成人民幣不是跟1000元人民幣差不了多少,美國的購買力並沒有強多少。
理論上看好像沒錯,但對於在美國拿3000美元和在中國拿3000元工資的人來講,一個禮拜的生活費200美元只是工資的十五分之一,而我們每個禮拜1000元生活費卻是工資的三分之一,一個月工資又可以去消費幾次呢?
至於房子差別就更大了,在美國普通人只需要不吃不喝工作幾年就能買一套兩三百平的小別墅。我們即使不吃不喝想要買房也需要二三十年,而且還只有100來平。但是有一點比較好的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房產稅,在美國每年都需要繳納房產稅,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說著說著,感覺好像我們過得很慘一樣,但是事情也並不是絕對的,有好就有壞,美國的人工就比我們貴,之前看到有人買一臺液晶電視要599美元,但請個工人安裝就需要300美元。在美國理個頭髮就要四五十美元,我們國內普遍在20元人民幣,所以為什麼我們看美國大片的時候,男主角的動手能力都那麼強是有原因的,能自己動手的儘量自己做,畢竟請人花費太貴了。
綜上所述,同樣100元面值的紙幣,美元比人民幣更耐花,能買到的東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