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遊戲,即第九藝術,有區別於其他藝術的內涵。電子遊戲最基本的藝術特點是參與,玩家與遊戲內容、遊戲進程、遊戲中的其他角色組成一個整體,通過操作直接體驗遊戲的內容,產生交互。而其他藝術的服務對象,則大都是觀眾或聽眾,而不是藝術活動本身的參與者。——人民網
在電子遊戲被社會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今天,從國行家用遊戲發售,再到政策對國內遊戲產業的利好扶持,玩家們似終於迎來了久違的春天。
但20年前的那場浩劫,不但沉重打擊了當年國內外熱忱的從業者,斷送了萌芽階段的國內電子遊戲產業,也使玩家群體出現了兩個世代的斷層,更讓整個社會對電子遊戲嗤之以鼻。至今這種觀念仍然持續影響著國內的家長群體們,電子遊戲仍然被視作「洪水猛獸」。在這種背景下想成為一個「發燒級」的玩家,難度可見一斑。
90年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隨著電子遊戲入中國,大量海外作品的引入也催生了中國第一批遊戲玩家和遊戲從業者的誕生,遊戲產業看似前途大好,但卻沒人知曉這是暴風雨前的寧靜。2000年,隨著《關於開展電子遊戲經營場所專項治理的意見》,即遊戲機禁令的頒布,國內遊戲產業和玩家迎來了最黑暗的時代。
就算如此,海外的遊戲巨頭也沒有放棄國內市場。任天堂於2002年在中國大陸成立了神遊科技,帶來了基於N64主機開發的中國特供機 神遊機,並引進了GBA和SP;索尼互動娛樂也於2004年帶來了國航的PS2,但這些都和我沒啥關係。
第一次接觸到「電子遊戲」這個概念,是小時候吃肯德基兒童套餐見到的電玩上校。
當時見前邊兒點餐的小朋友玩的很開心,雖然不知道他在玩什麼,但那津津有味的樣子我現在都還能回想起來,奈何套餐太貴,老媽沒給買,我和人生的第一個有遊戲機就這樣錯過了。
後來和老爸逛超市結帳的時候,發現貨架上有個和電玩上校長得差不多的遊戲機,在我的死纏爛打下,老爸還是妥協了。這便是我人生的第一臺 遊戲機,雖然已經記不清能玩什麼遊戲,因為年代久遠現在也無法開機了,但這的確就是我小學最快樂的遊戲時光。
此後,因為遊戲機禁令的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廣,不但硬體買不到了,就連玩遊戲這種娛樂行為也被扣上了「不務正業」、「玩物喪志」的帽子,所以小學以後我便再也沒正經地玩過遊戲。雖然期間通過電腦模擬器和「愛心分享版」遊戲也體驗了不少主機或是PC上的優秀作品,但那遠沒有在遊戲機上遊玩的滿足感和沉浸感,模擬器的優化不良,破解包的缺斤少兩,體驗大打折扣。
所以每當看著土豪同學們手持 GBA、SP、PSP這些設備在課後化身遊戲人物開始屬於自己的冒險時,我都忍不住投去羨慕的眼光。將來的某一天,我是否也能開始屬於自己的冒險呢?
2014年,長達13年的禁令正式解除,玩家們燃起久違的希望。當時還在上高二的我也糾結,人生第一臺主機是選擇Xbox One還是PS4,把學業的事情拋到了九霄雲外。
大二那年打了一個假期的工,終於購入了人生第一臺主機——Xbox One S。你問我為什麼不選PS4?當然是因為One S顏值實在太高。
和One S相處的3年中,她不但帶我領略了第八世代眾多優秀的第三方遊戲,也得益於Xbox向下兼容功能和後來推出的Xbox Game Pass訂閱,我得以較低的成本體驗到初代Xbox和Xbox 360上的海量經典作品,這一點微軟對沒錢但時間充足的學生玩家來說,非常友好。
2TB的容量在一開始就給予了我不換主機的理由,但礙於第八世代Xbox陣營第一方優質作品的匱乏,我還是想體驗其他平臺優秀的作品,所以後來我又相繼購入了PS4 Slim和Switch,總算是湊齊了第八世代主機御三家。
這便是這趟「發燒之旅」的開端。漸漸地我開始不滿足於簡陋的遊戲環境,開始打造逃離世俗的小天地。(書房的部分之前已多次在尾巴動態中分享過,並有文章輔以介紹,詳細請移步文章《打造逃離繁雜世事的天堂:肥宅妙妙屋2.0(GA)改造史》)
為了讓單純的「愛好」成為「發燒」,我耗時兩年打造了書房和客廳兩個遊玩空間,遊戲體驗得到了質的提升。當然這樣做的代價就是我變得更宅了,單身久了,看個主機都覺得眉清目秀。
書房專注於沉浸式的遊戲體驗,關上房門,就是屬於自己的小天地;而更優秀性能的主機、更優秀的顯示設備將為客廳帶來極致的遊戲體驗,通過Xbox和PlayStation的雲存檔功能實現客廳於書房的遊戲進度互通。當然說了一堆,客廳還是避免不了和老爸老媽搶點視的尷尬,二老追劇的時候我只能灰溜溜躲回房間。
客廳的第一次升級將原來使用近10年的創維酷開TV換成了索尼Bravia X8588G,雖然不是旗艦產品,但是從1080P的世界直接進入4K還是驚豔了我一把;原來常駐客廳的Xbox One S、PS4 Slim也升級為性能更加強勁的Xbox One X和PS4 Pro,視覺上體驗得到了質的提升;與Xbox不同,PlayStation的向下兼容策略比較閉塞,PS4直接不提供兼容,所以為了體驗第七世代的遊戲,我不得不再購入一臺PS3。
當然,目前的客廳尚處布局升級的初期。目前客廳正在使用的小米電視音響雖然比電視自帶揚聲器的表現好不少,但實際效果仍然達不到「發燒」的水平,所以音響系統將成為下一次升級的重點,向「發燒」的遊戲體驗更進一步。
時光荏苒,我已經從那個在模擬器上玩著綠寶石和夢見島傻樂的孩童,成長為光看個荒野大鏢客救贖2和曠野之息的預告都能感動落淚的油膩男。有時候被一款遊戲的劇情感動,嘗一嘗不經意流下的眼淚,竟不知道是甜是鹹。
人總要有信仰和愛好,支撐我們走得更遠。上大學後我一發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了電子遊戲。說是初戀,實際上也只是回歸,感謝童年能邂逅東瀛一家叫做任天堂的百年企業,留給我那麼多單純快樂的記憶。
家人和朋友問我遊戲有什麼好玩的,這些「電子海洛因」會不會毀了一個人,也許他們眼中的遊戲就是某些些貪婪的資本與遊戲這個載體結合的快餐式產物。不,資本本身就是貪婪的。
也許他們並不能理解任天堂的綠帽少年為什麼如此執著勇者的宿命,不懂微軟的超級戰士內心究竟有怎樣的糾葛和無奈,不解索尼的戰神為何在歲月的洗禮中也被磨平了稜角……這些史詩級作品足以成為遊戲這個第九藝術的代名詞,或許當貪婪的資本從遊戲產業中汲取夠了足夠的養分選擇尋找下一個目標時,真正沉澱下來的優質作品才能被行業內外的人所銘記吧,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也希望未來那個時候的自己,對電子遊戲的熱愛能比現在更加「發燒」。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們這些尖酸刻薄的問題,我只知道對我來說,遊戲更像是一種初心的回歸和一種義無反顧的執著。我可以忍受別人不喜歡遊戲,可以忍受他們聽不懂什麼是第九藝術,也可以忍受別人指著我玩的遊戲說她是海洛因。但我不能忍受的,是別人不知道我到底有多麼熱愛多麼喜歡,我多麼看中這些對別人來說「一文不值」的東西。
人這輩子總會遇到很多事。很多時候你眼裡的寶貝會是他人的不屑」但我不會不好意思,不會隱藏起來,執著一點,頑固一點,直白一點,袒露自己的想法,就像我能慶幸自己能夠喜歡上電子遊戲那樣。玩,是一門藝術,堅持玩下去則是融入藝術。希望未來的自己也能對這些視如珍寶的愛好再多一點點執著,因為 為愛好堅持的我們,就是為「發燒」而生。
THE END
你在熱愛數碼的路上走了多久?是否也曾迷戀某類產品無法自拔?
數字尾巴話題徵文「數碼發燒友」,邀您一起分享發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