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就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種喝多了傷身的東西,經常大量喝酒,往往會帶來很多的疾病,但在酒中添加一些藥物,每日適量飲用或者外敷,是能夠幫助我們保護身體的健康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藥酒,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什麼是藥酒、藥酒的功效、藥酒的製作方法。
什麼是藥酒
藥酒顧名思義就是將藥和酒混合起來,是一種能夠幫助我們保護健康的事物。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將強身健體的中藥與酒溶於一體的藥酒,不僅配製方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而且因為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劑,中藥的各種有效成分都易溶於其中,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其效力,提高療效。
藥酒出現的背景
中國人對酒的研究與運用,可謂爐火燉青。自從有了酒,這杯中之物就被老祖宗們演繹出無數的精彩故事。「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這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酒幌子」,在我國幾乎家喻戶曉。於是,就有了武松酒後伏虎的壯舉,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的千古笑談等事情。
從釀酒、飲酒到賞酒、論酒,酒已滲透到人類的各個方面,並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酒文化。酒與醫素有不解緣,繁體「醫」字從「酉」,酉者酒也。這大概是因為先祖們無意中食用了發酵後的瓜果汁,發現了它可以治療一些虛寒腹痛之類的疾病,從而讓酒與原始醫療活動結下了緣。《黃帝內經》有「湯液醪醴論篇」,專門討論用藥之道。
所謂「湯液」即今之湯煎劑,而「醪醴」者即藥酒也。顯然在戰國時代對藥酒的醫療作用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現代藥酒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
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製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藥酒功效
藥酒將藥物置於75%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治療時用手蘸藥酒(水)塗於體表而後做手法治療,具有舒經活血、溫通發散之作用。酒性溫,味辛而苦甘,有溫通血脈,宣散藥力,溫暖腸胃,祛散風寒,振奮陽氣,消除疲勞等作用。
適量飲酒,可以怡情助興,但過飲則亂性,酗酒則耗損元氣,甚至於殞命。醫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藥勢而達於臟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為百藥之長」的說法。
其實,酒是一種最好的溶媒,許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難以將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藥物,大多可藉助於酒的這一特性而提取出來,並能充分發揮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藥效(如鶴鳴山道教流傳下來的妙沁藥酒),這就是藥酒歷經數十年而不減其魅力的緣由所在。
鹿茸酒和蛤蚧酒等可有效治療腰膝酸冷、小腹不溫、陽痿精冷、四肢怕冷、大便溏瀉等症;
當歸酒、熟地酒、龍眼酒、丹參酒、雞血藤酒、地黃酒和核桃酒等可有效治療心悸失眠、面色蒼白、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月經量少、舌淡脈細等病症;
地黃酒、葡萄酒、枸杞酒和雙耳酒等可有效治療身體羸弱、視力模糊、虛煩不眠、潮熱盜汗、便秘尿赤、口渴、舌紅無苔等症;
人參酒、參芪酒等可有效治療體神疲、少氣懶言、面黃肌瘦、飲食減少、四肢乏力、表虛自汗等病症;
加味八珍酒和十全大補酒等可有效治療氣血兩虛、如勞累倦怠、少氣乏力、精神萎靡、心悸怔腫、頭暈目眩、頭暈目眩、健忘失眠等症。
藥酒的特點
將作為飲料的酒與治病強身的藥「溶」為一體的藥酒,不僅具有配製、服用簡便,藥性穩定,安全有效的優點,更因為藥借酒力、酒助藥勢而充分發揮效力,提高療效。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古「醫」字,即從「酉」(酒)也。現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稱酒精)是一種良好的半極性有機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質及水不能溶解。
中藥的多種成分如生物鹼、鹽類、鞣質、揮髮油、有機酸、樹脂、糖類及部分色素(如葉綠素、葉黃素)等均較易溶解於乙醇中。
乙醇不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於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發揮溶解作用,促進置換、擴散,有利於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還有防腐作用,可延緩許多藥物的水解,增強藥劑的穩定性。
藥酒的特色
人們常說「久病多虛」。病深日久的慢性疾病,往往導致人體氣、血、陰、陽的虧損,而其形成皆非一時一日,其治療恢復也就難以朝夕建功,一蹴而就,一般都需要一個過程。
中醫學認為「久病入絡」。各種慢性虛損疾病,常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氣血不暢、經脈澀滯,治療時常需佐以活血通絡之藥物以增強療效。而補益藥酒主要配伍具有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的滋補藥食,故更有益於慢性疾病的治療。人身氣血,貴在通調。如果雖得補益,而不能流通,則收不到補益之利,反生鬱滯之害。
補益藥酒不僅廣泛應用於各種慢性虛損疾病的防治,還能抗衰老、延年益壽。近代研究證明,我國傳統中藥中有許多補益藥物具有抗早衰、延年益壽的功效。
例如:枸杞子,能降低血糖、膽固醇;何首烏,可降低膽固醇,防治動脈硬化;杜仲,能減少膽固醇的吸收,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調節作用;當歸,可抗貧血,能防止肝糖原減少,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地黃,能利水,降血壓;黃芪,有抗癌的作用,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擴張血管,改善皮膚血液循環,降低血壓;人參,能促進蛋白質合成,降低血糖,增強造血功能,提高免疫功能、抗疲勞能力,抑制高膽固血症的發生。選用這些藥物製成的補益藥酒,經常適量飲服,有抗衰老而延年益壽的效果。
藥酒的製作方法
藥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
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藥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
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藥釀製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藥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
根據歷代的醫藥文獻記載,古人的藥酒與現代藥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藥酒多以釀製酒的藥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藥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藥酒是一種浸出製劑。即乾燥的植物藥材或食物,其組織細胞萎縮,細胞液中的各種成分以結晶或無定形沉澱的方式存在於細胞中,為浸出其有效成分需要作為溶媒的酒液浸潤藥材並進入細胞之中,繼之發揮乙醇良好的解吸作用,溶解其可溶性成分,使之轉入溶媒之中。
溶媒在細胞內溶解了很多物質後,使細胞內溶液濃度顯著高於細胞外而形成濃度差。正是靠這種濃度差,使細胞內的高濃度浸出液不斷向低濃度方向的細胞外擴散,同時稀溶液又不斷進入藥材細胞內,這樣就使藥物中的可溶性成分逐漸溶於酒中。為了提高浸出效率,可以採取適度粉碎藥物、提高浸出溫度、掌握適宜的浸出時間、擴大濃度差等方法。
藥酒有冷浸法,熱浸法,煎膏兌酒法,淬酒法,釀酒法等多種製作方法,家庭配製則以冷浸法最為簡便。可將按處方配齊的潔淨飲片或藥材粗末置於陶瓷罐或帶塞蓋的玻璃器皿中,加入適量的酒(一般用低度白酒或黃酒),根據藥材吸水量的大小,按1 5至1:10的比例配製,密封浸泡,每天或隔天振蕩1次,14至20天後用紗布過濾。為了矯正口味,可加入適量的冰糖或白糖。藥渣可再加酒浸泡1^2次。一般宜在飯前溫 _服,每次按量飲用。
如不善飲酒,可從少量開始,逐漸增量,亦可兌水後服用。根據藥理研究,酒精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系統有明顯的作用,少量,或適量的飲酒,對人體有益,配之中藥(藥酒)飲之能防治某些疾病,促進人體的健康。
那獨具特色的釀酒工藝、設備,那敦厚純樸的酒俗、酒禮,那琳琅滿目的酒具、酒器,各種花樣翻新的酒辭、酒令,以及諸多與酒有關的美妙傳說,都勿庸置疑地表明,酒的釀造史,就是華廈文明的一部分。
冷浸法
將藥物適當切制或粉碎,置瓦壇或其他適宜容器中,按照處方加入適量的白酒(或黃酒)密封浸泡(經常攪拌或振蕩)一定時間後,取上清液,並將藥渣壓榨,壓榨液與上清液合併,靜置過濾即得。
熱浸法
將藥物切碎(或搗為粗末),置於適宜容器內,按配方規定加入適量白酒,封閉容器,隔水加熱至沸時取出,繼續浸泡至規定時間,取上清液,並將藥渣壓出餘液,合併,靜置、沉澱,過濾即得。或在適宜容器內注入適量白酒,將粉碎適度的藥物用紗布袋裝好,置於酒中,封閉容器,然後在水浴上保持一定溫度浸漬,取液同上法。
總結:藥酒是一種很好的養生方法,通過藥酒能夠讓藥效更易於吸收,此外,可以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所以有些療程較長的疾病,我們可以通過藥酒來治療,相信能夠得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