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返青追什麼肥?追肥量計算公式來了!「農藝師講農業」

2021-01-11 農藝師講農業

↓(文章底部,有視頻講解版,不喜歡看文字的,可以直接到底部點擊播放)↓

小麥返青肥(春一水追肥)施肥量如何計算?

1、氮肥品種:

市場上氮肥品種有尿素、硫酸銨、氯化銨和碳酸氫銨,尿素硝氨溶液、高塔工藝的高氮肥等肥料繁多,氮肥用量過大了不但浪費還因過量導致小麥營養生長過旺,莖稈細弱易倒伏,貪青晚熟病蟲害嚴重而減產,用量小了吃不飽照樣減產。因此追肥要根據小麥的需肥規律科學施肥才高產。

2、小麥需肥規律:

試驗證明每生產100斤小麥籽粒,需要從土壤吸收3斤純氮、1.5斤純磷(P2O5)、2-4斤純鉀(K2O),氮、磷、鉀比例約3:1-1.5:3。一般種小麥底肥一次性將磷鉀施足了,只需在春季隨水追氮肥就能滿足需求了。

小麥追不同氮畝用量計算方法!

3、小麥(春一水)氮肥用量:

目標產量550公斤以上全生育期需要純氮35斤—38斤。比如底肥氮肥畝施到20斤的情況,追肥需要15-18斤/m畝純氮,不同的肥料實物計算?

4、根據不同肥料的含氮量確定追肥量:

計算公式:例如:需追純氮16斤÷肥料的含氮量(%)= 肥料實物量

尿素含氮量 46% 16 ÷ 0.46(46%)=34.78斤/畝

硫酸銨含氮 20.5% 16 ÷ 0.21 (21%) =76.19斤/畝

氯化銨含氮 24- 25% 16 ÷ 0.25 (25%) =64 斤/畝

碳酸氫銨含氮 17% 16 ÷0. 17 (17%) =94 斤/畝

高氮高塔肥 30:0:5 16 ÷0.3 (30%) =53 斤/畝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歡迎點讚、關注、收藏、交流、評論共同進步!

今天就給您匯報到這裡————

敬請關注!歡迎私信評論區下方留留言———

謝謝大家!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防治小麥蚜蟲,不一定見蟲就治!「農藝師講農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小麥蚜蟲是小麥的主要害蟲之一,有的地方叫:油蟲有的地方叫膩蟲還有的地方叫蜜蟲等,對小麥進行刺吸危害,影響小麥光合作用及營養吸收,在小麥拔節後開始出現在植株和葉片上小麥蚜蟲的天敵春天到了,氣溫快速回升,各地小麥陸續進入返青期、起身期和拔節期,蚜蟲也開始繁殖危害了防治方法往下看:1、小麥蚜蟲是見蟲就用藥防治?答案是:錯誤!!!2、小麥蚜蟲的防治指標是多少呢?
  • 磷酸二氫鉀在小麥種植上什麼時候使用最科學?
    磷酸二氫鉀在小麥種植上什麼時候使用最好?磷酸二氫鉀作為一種微量營養元素肥,可用於農作物、蔬菜、果樹等作物上,起到補充作物營養,促進生長,增產增收的目的。噴施最佳時機,各種作物具體不同,也沒有固定具體某一天,都有個大概時段,整個生長期噴施幾次都沒有壞處。
  • 小麥追肥,尿素到底用大顆粒還是小顆粒?這次終於明白了
    春節前後,冬小麥需要進行追肥,那小麥追肥都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小麥追肥用尿素,現在市場上賣的尿素有大、小顆粒之分,該怎麼選擇呢?其次,這類麥田應將追肥時間向後推,當麥苗長到倒二葉時,就是小麥穗分化到四分體時進行追肥,恰到好處。過早追肥不好,過晚也不利於產量形成。對於晚播瘦弱小麥,多在3月上旬,小麥植株主莖第一節間長度已經定長,第二節間正在起身伸長時施肥,這樣不會造成莖部節間太長而削弱植株抗倒伏能力。 二、冬小麥年後追肥的數量應統籌考慮土壤肥力和麥田前期底肥施用情況。
  • 【溫馨提示】平陸縣農業農村局溫馨提示
    此次凍害將對我縣部分小麥、設施蔬菜、水果及畜牧業、漁業造成不利影響,為有效防控此次災害,縣農業農村局特提出如下意見。請各鄉鎮和相關部門積極組織廣大群眾做好防範措施。如果小麥在冬季生長過旺的話,一定要及時進行鎮壓,減少養分的無謂消耗。可在冬前鎮壓,提高抗凍能力。 第二,對弱苗要及時施肥,保證營養供應。在年後小麥返青拔節期間,必須每畝施用尿素10-15公斤。這樣才能保證小麥分櫱迅速生長,促進麥苗對養分的及時吸收,提高其抗病性和抗逆性能。 第三,年後加強肥水管理。
  • 小麥如何正確控旺?用「多效唑」還是「烯效唑」?終於有答案了
    小麥旺長是很多農戶都會遇到的問題,小麥旺長時葉齡生長超前,葉片長而薄,假莖長而扁,葉片披散。導致小麥旺長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小麥播種過早,又受到暖冬的影響,小麥在出苗之後促使春化階段提前,出現旺長。還有在施肥過程中,氮肥施入過多,以及品種問題導致旺長。
  • 農業氨減排迫在眉睫,心連心高效尿素助力全國氨減排
    邯鄲市各縣(市、區)農業農村局領導、土肥站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及各地種植大戶等百餘人參加了會議,共同觀看了新型脲酶抑制劑氮肥在玉米上的應用效果,就進一步推進農業氨減排工作進行了交流和研討。  近年來,我國每年氨排放量在1200萬-1500萬噸之間,其排放強度是歐盟和美國的4-5倍。其中,近90%的氨排放來自農業源,農業大量施用氮肥是氨汙染最大來源。
  • 山東省煙臺市2020年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尤其是「一根針」麥田,要通過「早劃鋤、早追肥」等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一般在早春表層土化凍2釐米時開始劃鋤,拔節前力爭劃鋤2-3遍,增溫促早發。同時,在早春土壤化凍後及早追施氮素化肥7-10公斤和適量磷肥,促根增櫱保穗數。小麥拔節後期,結合澆水每畝再追施7公斤左右尿素,以促進小麥發育,增加穗粒數。只要墒情尚可,應儘量避免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土壤透氣性延緩麥苗生長發育。
  • 小麥《小麥分櫱少成穗率低?做好這3點,每畝能增產200斤以上》 《冷...
    當來年春季氣溫回暖之後,要及時澆返青水。春季氣溫到10度的時候,小麥又會開始第二次分櫱。此時分櫱可以促進冬前未到分櫱則降溫影響的麥苗,也可以補充冬天低溫下凍壞的麥苗,保證有效分櫱的成活率。 (2)追肥澆水 小麥在分櫱期間,會需要到大量的氮、磷養分,所以在播種前施以足量的含磷、氦肥料是促進小麥有效分櫱的關鍵。 對於播種過晚,土壤乾旱缺水,幼苗生長較弱的地塊,在小麥越冬前,結合澆水,每畝可追施尿素7~8公斤,可促進幼苗發育,顯著提高幼苗分櫱數。
  • 行測備考誤區之四:無意義的「概念詞」
    行測的「做題速度」極為重要,尤其是「資料分析」板塊的題目量非常大,雖然題目難度不高,但需要找的數據多、計算步驟多,做題速度不夠快就會導致行測做不完。然而那些「概念詞」在講什麼呢?看看尚文說的那幾個最常見的吧:基期、現期:即「基礎時期」和「現在時期」。在公考培訓機構上最常見的公式就是:增長率=增長量/基期量=(現期量/基期量)-1=(現期量-基期量)/基期量這是什麼?這就是故弄玄虛,沒事找事!
  • 現在天氣冷暖不穩定,防治小麥紅蜘蛛,現在可以打藥嗎?答案來了
    提要:現在天氣冷暖不穩定,防治小麥紅蜘蛛,現在可以打藥嗎?答案來了河南這幾天的天氣確實忽熱忽冷,前幾天豔陽高照,然後氣溫徒降,甚至飄起了雪花,現在有天氣又慢慢晴朗起來了。小麥現在正處於返青期,隨著天氣慢慢變暖,各種病蟲害也開始逐漸活躍起來,其中紅蜘蛛對於小麥的危害比較嚴重,需要注意防治。所以,這兩天村裡已經有人開始給小麥打藥殺紅蜘蛛了,那麼現在天氣冷暖不穩定,給小麥打藥殺紅蜘蛛,是否有點早呢?莊稼活,體現在一個活字上,就是說要因地制宜,靈活掌握,及時防治病蟲害。雖然書本上理論上都有個時間規律性,幾月幾號防治什麼病蟲害等。
  • 小麥冬前管理關鍵期,做好了這幾點高產不是問題!
    小麥冬前管理重點是,控制秋季病蟲危害,抓住時機搞好秋季除草。促根增櫱,培育冬前壯苗,確保安全越冬。提出以下管理意見。,即滿月水,對於播種、或出苗後墒情不足,必須澆水以保證小麥生長和分櫱;對群體過大過旺麥田,進入分櫱期可進行鎮壓,控旺轉壯;對於耕作粗放、柴草較多的麥田,地面封凍前進行鎮壓,起到保溫保墒的作用。
  • 統計學中算變異量為什麼要除以n-1?什麼是「自由度」?
    這個公式的分子是所謂「差方和」(sum of squared deviations) , 還不算太難懂。真正難懂的地方是分母:如果要求 「平均差方」(mean squared deviations),應該把差方和除以n,為什麼要除以n-1?
  • 防治小麥苗期這兩個病害,比追肥還重要,最後一次防治機會
    根腐病症狀根腐病危害症狀小麥根腐病,又稱小麥根腐葉斑病或黑胚病、青死病等。在小麥的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莖基腐病症狀莖基腐病危害症狀小麥莖基腐病又稱醬油杆病,是近幾年來小麥生產上發生最普遍的一種病害,發病初期,在幼苗莖基部1~2莖節處出現黃褐色的病斑,逐漸擴大為紅褐色的病斑,入冬後,病菌進入休眠狀態,小麥返青後
  • 小麥種植,深度越深越好?聽聽農藝師怎麼說
    現在正是農民朋友種植小麥的時候,之前幾篇文章也說到關於小麥種植的問題,這幾天也有些種植戶朋友來諮詢小麥種植播種深度的問題,有一位種植戶說種植的越深越好,真的只這樣的嗎?聽聽農藝師怎麼說吧。種植一般是看當地土壤的墒情來定的,墒情比較好而且也是在合適的時間種植的,一般建議深度為三到五公分,墒情比較好,但是土壤的肥力不是很好
  • 最強冷空氣來了,今年是寒冬還是暖冬?專家提醒農民早做準備
    天氣越來越冷了,大範圍的農業生產基本已經停止了。今年冬季會不會隨著這股冷空氣的到來,進入一個寒冬呢?很多農民都很關心。和農民的關心相比,還有一些人顯然對農村更加的「關心」。雖然現在的農業生產越來越現代化,科技感越來越足,不過「靠天吃飯」的農業本質並沒有太大的改進。拿冬麥區來說,冬季的氣溫高低對於北方冬小麥的生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最近國家氣候中心的專家對今年冬季是寒冬還是冷冬做了一次預測發布。結果是根據預測,今年的冬季為冷冬的概率幾乎為0。換句話講,今年會是一個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