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2.2千
閱讀時間|8分鐘
圖片來源|網絡
1
看似高大上的「概念詞」
2
為什麼記「概念詞」沒有意義?
為了讓考生有「真正學到東西」的感覺,很多公考機構絞盡腦汁,在「概念詞」和上下足了功夫,一眼看上去頗為高大上,恨不得當場就想掏錢買課——這種情形著實害人不淺。
一
看似高大上的「概念詞」
幾乎所有考生都在備考時遇到過很多高大上的「概念詞」,以「資料分析」板塊為了,這些詞包括:
基期、現期、年均增長率、拉動增長、增長貢獻率……
然而,「概念詞」真的有用嗎?其結果恐怕是否定的。基礎不牢固的考生如果強行去投入大量時間學習「概念詞」,結果恐怕是弊大於利。
二
為什麼記「概念詞」沒有意義?
行測的「做題速度」極為重要,尤其是「資料分析」板塊的題目量非常大,雖然題目難度不高,但需要找的數據多、計算步驟多,做題速度不夠快就會導致行測做不完。
然而那些「概念詞」在講什麼呢?看看尚文說的那幾個最常見的吧:
基期、現期:
即「基礎時期」和「現在時期」。在公考培訓機構上最常見的公式就是:增長率=增長量/基期量=(現期量/基期量)-1=(現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這是什麼?這就是故弄玄虛,沒事找事!去年收入100萬,今年收入150萬,直接計算今年收入比去年多50萬,增長率=(100-50)÷100=50%不就行了?
套這種「概念詞」,是嫌自己做「資料分析」的時間還不夠緊張,給自己找麻煩是嗎?
更有甚者,有的公考培訓機構還在一本正經地解釋,讓人笑掉大牙:
基期是指基礎時期,現期是指現在時期。大家在做資料分析的具體題目是一定要明白哪個是基期,那個是現期,它是做統計類資料分析題的基礎,非常重要。基期量是把過去某一時期的某種事物發生的數量作為基礎,從而對現時期的同類事物發生額與之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就是增長或減少的比例。關於「基期」和「現期」的基礎公式為:增長率=增長量/基期量=(現期量/基期量)-1=(現期量-基期量)/基期量。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這個基礎公式的原理……
搞不搞笑,有沒有意思?上面一段話念完,兩分鐘就過去了。很多考生交了幾千塊錢的課,就只能學幾十個小時。按照3000元學30個小時(45分鐘一節課,大概40節課,6~8天左右的培訓量)來算,一小時就100元,讀完剛才那段話,你口袋裡的3塊多錢就沒了,3塊錢啊!我買瓶肥宅快樂水不行嗎,至少還能提升精神繼續複習呢!
那段話帶走了考生的3塊錢,而帶給考生的只有頭暈腦脹、雲裡霧裡的狀態和「誤人子弟」的結果——俗稱「花錢買罪受」。
其他詞也好笑地不行:
年均增長率=(末期值-初期值)÷n,其中n代表間隔年份。
末期值=初期值×(1+a%)的n次方,其中a%代表年均增長率,n代表間隔年份。
這不是廢話嗎?小學數學不及格?這還用一本正經地強調?
拉動增長指的是總體中某部分值的增長量造成總體值相對於原來的增長,公式為拉動增長的百分點=部分增長量÷總體原來的值×100%
這不是生造一個概念嗎?直接計算不就行了,非要「拉動」幹嘛?
增長貢獻率:B是A的一部分,B對A的增長貢獻率是指B的增量與A的增量之間的比值
遇到真這麼考的題目,讀完題後直接計算不就得了,用得著解釋地這麼繞口嗎?比如下面這道真題:
【2012浙江省考】「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3255元提高到2010年的5915元,增加2664元,年均增長12.7%。2010年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人均2431元,比2005年增加1257元,增長1.1倍。
求「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值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的貢獻率約為:
(A)37.1%
(B)43.6%
(C)47.2%
(D)50.4%
直接根據問題在題幹中找「我國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的增加值」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值」,可發現前者為「1257元」,後者為「2664元」,直接用前者除以後者即可。
也就是說,本題的重點有兩個:
一是快速審題,以最快的速度找出「1257元」和「2664元」這兩個數據;
二是快速計算1257÷2664和ABCD哪個數據更加接近。
按照那些「概念詞」來解題就非常好笑了:什麼?在做這道題的時候還要從腦海中搜索「增長貢獻率」?然後去核對題幹能否對上它的定義?要去想「B是A的一部分,B對A的增長貢獻率是指……」
拜託,累不累啊?更進一步地說,賤不賤啊?難道找出兩個數據後計算「1257÷2664」不是最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步驟嗎?難道不是應該爭分奪秒,和選項對比哪個更加接近嗎?
請問在整個解題過程中,有任何必要扯上「增長貢獻率」嗎?每多想一秒這個詞,就失去一秒做題時間,減少一點解題正確率,打擊一點自信心,這是多麼可笑的事情!「資料分析」所有的題目都不需要刻意去人工造所謂高大上的「概念詞」來死板地套用,因為解題需要加快速度!加快!!快!!!
回到本題。
觀察選項:
(A)37.1%
(B)43.6%
(C)47.2%
(D)50.4%
可一眼發現ABC小於50%,D大於50%,且1257÷2664和50%接近。另外幾個選項差距在3%到4%之間,不算很大,不能太奔放地「取證求約」,因此:
1257÷2664
≈12.6÷26.6
≈(12.6+0.4)÷(26.6+0.4)
≈13÷27,略小於13÷26=50%,一眼排除D(大於50%)和A(遠小於50%)。
如果時間緊張可以直接蒙C「47.2%」,因為B「43.6%」距離50%差距有點大,而13÷27比50%小的值沒有那麼大。
如果時間較為充裕,可直接計算13÷27≈0.48,從而確定C選項正確。
估算「1257÷2664≈13÷27」需要15秒左右,計算「13÷27≈0.48」需要20秒左右,熟練的考生應當在1分鐘內做對這道題。
小結:「概念詞」對於新手考生的誘惑力很強,不熟悉行測考點的小白很容易被公考培訓機構一頭忽悠,捨本逐末在不該花時間的地方死記硬背,還覺得「自己確實學到東西了」。
所謂「基期、現期」等內容也確實是「乾貨」,只可惜這些「乾貨」對行測解題思路沒幫助而已,因為「行測解題需要節省時間,加快速度,儘量少想無關內容!」其結果往往是白花了冤枉錢,更有甚者還耽誤了自己行測水平的進步。
建議各位小夥伴,如果想要「報班」,不妨先認認真真完成幾套真題,形成一個初步的做題邏輯,然後帶著這個邏輯去試聽課程。如果發現聽了課之後腦子越來越渾,做題速度還不如之前,那麼至少可以確定這個培訓班是個坑——但是,如果完全沒做過真題,不知道自己的水平,全盤去接受培訓班的內容,那可能就會掉坑裡還毫無察覺了。
西瓜公考解題
歡迎關注
直觀、簡明、全面、深入且免費的公考乾貨,都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