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不忍心去看成龍的電影,更不忍心看影評。
最新的一部電影《急先鋒》,國慶檔上映,豆瓣5.1。如果電影也有種姓,這個等級在豆瓣已經屬於「首陀羅」了。
在豆瓣,成龍電影6分以上就值得一看,尤其是老電影。那些老電影我都很熟悉,幾乎每一部都看過。
這也顯示出,中國年輕一代對成龍確實也不太公平。豆瓣創辦於2005年,而成龍在1970年代就已經開始拍電影。他過去的那些電影,曾經震撼了幾代人,但大部分得分不高。
成龍年輕時,以不用替身為傲。他在1983年的《奇謀妙計五福星》中橫穿高速貨車底。
翻了個遍,發現大多介於6分到8分之間,超過8分的只有《A計劃》第一部、《警察故事》第一部,接近8分的有《奇蹟》、《醉拳》、《飛鷹計劃》、《A計劃》續集、《快餐車》。
《霹靂火》《警察故事:超級計劃》,我都有很深的印象,看的時候也受到深深震撼,但它們都只有6.9分。
也許對老電影的評分,有時代審美區別的因素影響,但對於新出的電影,這就無法作為理由了。
不好就是不好。
▲《急先鋒》劇照,2020年
比如2016年的《鐵道飛虎》,評分和《急先鋒》差不多,5.2。看完之後我確實認可,它就只值這個分。過去10年左右的時間裡,5分多,幾乎就是成龍電影的宿命。
我原本是一個死忠粉,後來也接受了這種「穩定的局面」。
1990年代下半期,是我集中觀看成龍電影的時期,暑期通過租光碟的方式,幾乎把他過去的所有電影都捋了一遍。
就在1990年代,王朔很火,他以說話刻薄而聞名,那時他就公開說:四大俗,金庸小說,成龍電影,四大天王,瓊瑤電視劇。
回頭一看,這四大俗,全部都是經典。
▲王朔提出這個批評之後,四俗之一的金庸,回應過兩次。回應摘錄如下:「王朔先生一文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批評意見,予我教益甚多。……至於王先生說我的文字太老式,不夠新潮前衛,不夠洋化歐化,這一項我絕對不改。」
當時說是這麼說,很多高級知識分子,對這四大俗,都趨之若鶩,如果王朔不看,他又怎能評判?由此反而可見,彼時成龍電影的影響力。
俗不要緊,俗不等於爛。鈔票夠俗的,誰也不抗拒。真正的爛片,連對俗都高不可攀。
但成龍電影怎麼就越來越走下坡路呢?
拳怕少壯
成龍電影走下坡路,第一個原因就是他老了,今年已經66歲。
▲成龍近年面部特寫
「拳怕少壯」,功夫電影,首先是功夫。
功夫到了巔峰之後,就開始與年齡成反比。
金庸小說在細節上不可信,比如,就年齡與功夫的關係來說,就反常識。
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少林掃地僧、張三丰,還有渡難、渡厄、渡劫三大高僧……年紀越大功夫越好,「內力」越強,不可能。
經驗可以增長,但速度和力量必然衰弱。沒有速度,等於等著挨打;沒有力量,則是氣球打人,快也沒用。
原汁原味的成龍電影,是由三個元素構成的。
第一個,是速度與激情。放到世界電影史上,他可能也是「最牛拼命三郎」,為了電影可以持續玩命。看畫面上展現的危險程度,舉目天下,大概只有湯姆 克魯斯能與之媲美。而且成龍的電影,危險是真實的,也是親自上陣的。
第二個,是正直與公義。我們看到的成龍電影,他從來沒有演過壞人,所演的角色,都是在是非問題上絕不含糊。
第三個,是故事與情感。在過去,他的電影都能把這二者設計和表現得非常豐滿。
先看第一個,速度與激情。
在《急先鋒》裡,成龍有意自嘲,在樓上作勢欲跳,身邊人馬上對他說:「這邊,這邊有樓梯。」
你可還記得《A計劃》裡,他是怎麼不要命地往下摔的?
▲《A計劃》,成龍跳下鐘樓,頸部先落地
年紀大了,不能勉強,他的早期電影都是用無數次骨折換來的,年紀上來可玩不起了。很多身體不錯的老年人,往往就是因為摔了一跤,一病不起。
功夫不行了,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成龍電影」這四個字,頂梁柱慢慢坍塌。
成龍電影,首先就是功夫電影——這是從李小龍開闢的功夫電影傳統中打出來的一個中國電影譜系,但凡功夫電影,主要看點都在功夫。
劉家輝、劉家良、于承惠、成龍、李連杰、洪金寶、甄子丹、元彪、鄒兆龍、周比利、計春華、趙文卓、吳京、吳樾、張晉、釋小龍、謝苗……離開功夫,他們幾乎無可表演。
▲昔日兩位功夫巨星,成龍與李連杰
有沒有看到,成龍大哥這幾年的電影,首要問題就在於打不動了。從2010年的《大兵小將》開始,我就深深感受到了那種悲涼。
就好比,我是一個寫文章的人,眼看著自己的手指一根根不見了,鍵盤落滿了灰塵。
功夫電影,根本屬性就是功夫,功夫差了,什麼也補不上來。
在更高的層次上,功夫電影歸屬於商業電影。除了王家衛、李安這樣的極少數人,能幫助功夫電影超脫出來,躋身藝術電影之列,其它的功夫電影,幾乎全是商業片。
成龍的電影,每一部都是商業片。
恰恰因為這個原因,王朔當年說「四大俗」,就顯得不太講道理。這些東西本來就是商業的,有什麼俗不俗?而且,在1990年代,整個中國都在商業化,官員學者紛紛辭職下海,王朔也正是在這樣一種商業化潮流中,奠定自己的地位,許多好東西,都是在商業中產生。
功夫電影最大的商業賣點就是功夫。成龍的迅疾、幽默而且一氣呵成的功夫表演,一直以來就是他的電影撬動市場的槓桿。
現實就是這樣殘酷,槓桿一頭往下壓的力量式微了,能翹起來的高度就下降了。
在今天的年輕人群體裡提起成龍,霸王洗髮液都比他的功夫要有標籤意義。
不成功的價值表達
第二個,正直與公義。
這一點成龍永遠不會脫離,他的電影從來都是善惡分明的,在這個問題上幾乎從來不耍花招。
連李連杰都演過《狼犬丹尼》這種人性掙扎的電影,但成龍幾乎從來沒有掙扎過,他的角色一定是嫉惡如仇的。
成龍是一個很傳統的人,1960年代是一個京劇演員。京劇存在了200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劇目,但其根本精神從來不變,那就是四個字:忠孝節義。
▲成龍(左上),洪金寶,元彪是同門師兄弟。他們的師父是京劇武生于占元(正中)
香港回歸之前,彈丸之地,殖民城市,家國情懷無所依歸,所以成龍電影,主要精神體現在後面三個字:孝、節、義。節不是貞節,而是不變節。小處著眼,與香港豐滿的市井生活相融合,表現得非常自然流暢。
回歸之後,就有了明顯的家國觀念,最高層面的「忠」有了一種實體依靠。也正是在此以後,成龍電影的敘事,就向宏大轉化了,《神話》《大兵小將》《十二生肖》《鐵道飛虎》以及最新的《急先鋒》,都帶著明顯的家國背景。
▲《神話》劇照,成龍(蒙毅將軍)與金喜善(玉漱公主)
在香港演員當中,成龍一定是其中最「紅」的一位。這無可厚非,一是這種發展根植于成龍自身的生長歷史和價值追求,二是電影是社會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與國家發展本來就會自然存在一定的契合度。
貼上了宏大敘事背景之後,成龍對正直與公義的表達,就實現了層次的躍升。然而在實踐當中,這種表達卻喪失了原本的自然流暢的感覺。
成龍對此是生疏的,因此表達出來就顯得生硬,成龍對此是執著的,然而轉化到電影中卻顯得偏執。
《十二生肖》是成龍式說教的開始;《鐵道飛虎》是他致敬紅色經典的失敗;而《急先鋒》明明講述的是一個跨國民間組織的「業務」開展,仍然要走主旋律道路,就顯得非常突兀,好像一個紅軍政委穿越到了當代。
貫徹主流價值,是每一個國家進行社會整合,實現社會團結的工具。這樣的價值表達是必要的,只是成龍做得並不成功,不成功的結果,就是電影的靈魂很散佚。
「殼人」
第三個,故事與情感。
就在最近,還與人談起1970年代到1990年代的香港電影為什麼如此成功這一話題。這是與香港這座城市在這樣一個歷史時期內的地位分不開的。
彈丸之地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被整個亞洲仰望,而它的亞洲金融中心地位,在全球都得到承認。這就造成了兩個條件,一個是物質條件——資源匯聚,另一個是心理條件——人的自信。
▲電影《花樣年華》中的繁華舊日香港,夜晚街頭
資源匯聚不用多說,它決定著社會的自信,也決定著電影的自信,下面單說自信。
自信,是電影業發展的根本。
好萊塢背靠美國強大的國力和「山巔之城」的光芒,它就很自信,有一種「美國的就是世界的」的心理優勢。那麼他們做電影,只需要呈現自身的價值觀與生活,就具有普遍性。
寶萊塢也同理,只不過其源頭是印度人的「迷之自信」。
香港當時在亞洲,就是仰望的對象。「四小龍」中體量最大的韓國,對於香港電影也是由衷服膺的,這一點,從《請回答1988》裡人們對王祖賢、張曼玉的崇拜就可見一斑。
▲《請回答1988》中,德善自稱韓國女星李美妍,她的兩位好友一位叫張曼玉,一位叫王祖賢
過去20多年來,香港社會心理所經歷的,恰恰就是一個喪失自信的過程。自信消失了,講故事就會無所適從,再也沒有過去那種「我們的故事就是亞洲的故事」的心理篤定,這一點非常關鍵。
過去,香港雖小,但它的電影主要的票房還是在本土,而現在本土票房已經不值一提。在這種情況下,電影業就變成了一種出口加工行業,外圍市場需要什麼,是電影人必須努力揣度的問題,這就會導致講故事變得猶豫不決。
《急先鋒》是唐季禮和成龍這對經典搭檔的作品,但已經不是過去的味道。在知乎上有網友問「如何評價《急先鋒》」,唐季禮親自上陣作答,他說:「《急先鋒》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有動作,有搞笑,有溫情,有帥哥,有槍戰、車戰、巷戰、水上大戰和街頭大戰。」
這就是中國香港電影人喪失了本土自信的表現。他們不是在考慮自己熱愛什麼,而是考慮眾口難調的中國人喜歡什麼,從而希望把所有人的口味都融合進去。
符合所有人口味的菜色,屬於什麼菜系?這跟泛神論就是無神論是一個道理,什麼都有,結果很可能就是什麼都沒有。
人是社會的產物,而建構人的社會背景,往往很具體而單一。
《紅高粱》《霸王別姬》這樣的經典,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人的活動空間和領域是相對穩定的,因此才呈現出這樣的個性與行為,人和社會背景才會緊緊貼合。
老舍先生的作品《茶館》長盛不衰,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把人的活動場所局限在茶館這樣一個極小的範圍之內,那麼能夠出場的人物就必須與茶館有某種社會身份的聯繫。
曾經的香港電影,也是一樣,拍的都是香港的故事,植根於豐厚的香港市井文化。
▲《重慶森林》劇照
這就給人的存在提供了合理性,給故事的發生提供了合法性。
當電影希望「什麼都有」的時候,它往往就會丟掉最根本的東西——塑造人物的現實社會背景。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不能入戲的電影,就是因為它們都丟掉了這一點。此時,如果再加上蹩腳的編劇、尷尬的臺詞和低水平的表演,那麼電影裡就什麼都沒有了。電影沒有精神,故事沒有邏輯,人物沒有靈魂。
那麼,我們在電影裡看到的,往往不是完整的人,而是三魂七魄跑掉了一部分的人,甚至是完全跑光了的人。跑得差不多的和完全跑光的,可以稱為「殼人」,徒有軀殼。
現在的銀幕上,大量「殼人」出沒。成龍電影走下坡路,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殼人」在走上坡路。
不必苛求成龍,畢竟他經歷了太大的時代轉換,他自己努力去適應,其實還並不適應。
我們現在看到的成龍電影,只是成龍彷徨努力的痕跡而已,用成龍電影的定位來賦予期待,是一種誤會。
最後的思考:
硬漢一老,電影必爛?
我們在前面已經說清楚,拳怕少壯,而功夫電影作為商業電影,功夫又是商業的關鍵元素。對於西方同類電影(動作片)而言,也是同理。
所以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著名動作演員,即銀幕硬漢,一旦年老而不退,電影就會變差,有的就直接差到了爛片級別。
不止是成龍,李連杰、施瓦辛格、布魯斯 威利斯、基努 李維斯、史泰龍、尼古拉斯 凱奇……莫不如是。
成龍和李連杰,都是從2008年合作的《功夫之王》開始崩塌的,不同的是,李連杰此後不久就基本息影了,而成龍仍然高產,這就導致了李連杰與「爛片」相對距離較遠,而成龍則越走越近。
▲《功夫之王》劇照,成龍、李連杰、劉亦菲同時參演
曾經創作了《真實的謊言》《終結者》這樣的動作片經典的施瓦辛格,當完州長回歸影壇,已經垂垂老矣,2014年的《破壞者》,是他的下坡路的開始,此後連續推出了《殺死岡瑟》《空難餘波》等口碑崩塌的作品。
▲肌肉先生,施瓦辛格的蛻變
布魯斯 威利斯,《靈異第六感》《絕世天劫》《虎膽龍威》膾炙人口,但從2011年的《迷局》開始,就進入了爛片時代,《第44條軍規》《白晝冷光》《賭城回憶錄》《王子》《終極救援》《重裝上陣》《首殺》《暴力行為》《報復》……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基努 李維斯好作品更多,《黑客帝國》《魔鬼代言人》《地獄神探》《雲中漫步》《不羈的天空》都評價極高,但從2008年的《地球停轉之日》開始,也步入爛片通道,《西伯利亞》《曝光》《極速無間》《太極俠》……令人感嘆「帥哥你何必呢」。
▲《黑客帝國》劇照,基努·李維斯(右)與女主凱瑞·安·莫斯
洛奇、蘭博幾乎就是史泰龍的代名詞,從2018年拍了《金蟬脫殼2》之後,他也晚節不保了。
還有,創造了《變臉》《天使之城》的尼古拉斯 凱奇,早已被人直接稱為「爛片之王」。
硬漢一老,電影必爛?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以後我們再找時間研究其規律。
現在,我們至少發現還存在特例,比如湯姆 克魯斯,今年也58歲了,但幾乎沒有爛片。也許是因為還不夠老?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向這些曾經帶給我們精神愉悅和心靈衝擊的硬漢們致敬。不管怎樣,「爛片之王」的帽子都不應該戴到他們頭上,因為他們曾經如此輝煌。
硬漢之中,真正的爛片之王,是尚格 雲頓和史蒂文 席格,名聲很大,但一生幾乎沒有拍過幾部像樣的電影,也是夠晦氣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