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蛛、田鱉、龍蝨、鞭蠍、獨角仙、鬼臉天蛾……不知道在讀文章的你怕不怕蟲子,反正一見蟲子就瑟瑟發抖的記者,剛看到這些昆蟲的名字,有點頭皮發麻。
之所以了解到這些陌生的昆蟲名,是因為記者打開了一個五年級小朋友的公眾號,裡面有他觀察飼養昆蟲時的筆記,記錄了他與昆蟲相遇的故事、昆蟲結構特點、生活習性等等。
有時碰到「高顏值」的昆蟲,小朋友還會特地手繪下來,做成圖文並茂的自然筆記。
郭晉辰的手繪昆蟲
這個小小昆蟲迷,就是安吉第三小學五年級學生郭晉辰。
同齡小朋友搭樂高、上培訓班的日子裡,他跟著老爸穿梭在森林和溼地,去植物園、公園「探險尋寶」,尋的當然是他最喜歡的各種昆蟲。對小郭同學來說,昆蟲就是他的好玩伴。
郭晉辰野外拍攝的昆蟲
五年級萌娃的昆蟲筆記
因為還是五年級學生,郭晉辰的昆蟲筆記充滿童趣,他會根據習性,在標題裡給每種昆蟲起個外號,比如「時裝模特」虎甲、「肌肉男」大田鱉、「冷峻紳士」中華螳蠍蝽。
郭晉辰的自然筆記
一說起昆蟲,原來有些拘束的小郭同學打開了話匣子——
「我的昆蟲屋裡有隻中華扁鍬,它上顎很發達,可以把我的鉛筆夾斷。」
「還有一隻步甲蟲,它的腹部末端會噴出液體,很臭很刺鼻。我有次沒注意,正好被噴到鼻子下面,用肥皂洗了14次還是洗不掉,太臭了!」
家裡有一間「昆蟲屋」
郭晉辰有個「昆蟲屋」,幾平米的小書房,裡面擺滿了他養的各種昆蟲,光是目前養在「昆蟲屋」的就有8種:鍬甲蟲、步甲蟲、日本弓背蟻、龍蝨……全是他的心頭好。每天,小郭同學都會定時餵養他的小夥伴,觀察記錄生活習性。
「我覺得昆蟲的顏色很漂亮,造型也很好看,了解起來也很有趣。」在郭晉辰眼中,昆蟲世界並不可怕,反而很有意思,「我最喜歡的就是甲蟲類,看起來很酷,金屬色澤特別漂亮,就是有幾隻老是愛打架。」
媽媽其實有點怕昆蟲,看到兒子不停往家裡抓蟲子,也不好打擊他的積極性,只能睜隻眼閉隻眼,提醒他不要讓蟲子跑出來。
郭晉辰把他的昆蟲小夥伴看得很牢,但有時還是會「翻車」。
有一次,小郭同學從植物園捉來了一隻巨馬陸,又名「千足蟲」,長長的一條,看著就有點瘮人。本來巨馬陸待在玻璃瓶裡,不知怎麼爬出來了,還跑到媽媽的被子裡。後來媽媽掀開被子,看到一條「蜈蚣」趴在床上……可以想像當時的尖叫。
雖然郭晉辰的爸媽不會幹涉兒子的愛好,但郭爸爸有時也會吐槽,家裡被兒子折騰得「亂七八糟」。「家裡120多平米被他搞得『一塌糊塗』,陽臺客廳隨他折騰,不光是養蟲子,還有青蛙、蟾蜍、小魚、壁虎,他還弄了水族箱、蝴蝶屋、生態瓶,家裡像個動物園一樣。」
家裡的蝌蚪池
蟾蜍房
飼養的水生昆蟲
蝴蝶屋
郭爸爸還說,「尤其晚上,家裡的雨蛙叫起來特別響,夏天到了,那些蟈蟈、蛐蛐也開始叫,晚上睡覺一閉眼,感覺是在野外露營。」
飼養的雨蛙
哪裡動植物多就去哪裡
「我們家就在山區附近,自然條件比較好,一裡路不到就有塊溼地,附近還有小水庫,我就經常帶兒子戶外觀察昆蟲。」爸爸郭雲潮是一名高中化學老師,生物專業畢業的他也對昆蟲感興趣,正好和兒子志同道合,兩人每次出門,都是「哪裡動植物多就去哪裡」。
每到周末,父子倆總會抽出半天時間去戶外玩,郭晉辰帶著一張蟲網,由爸爸帶著辨認各種昆蟲,講它們的結構、生活習性。「郭晉辰眼睛很尖,每次去野外,一眼就能發現動物。他的視力很好,兩隻眼睛都是5.2,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野外去得比較多的緣故。」郭爸爸笑著揣測了下。
郭晉辰最愛去的是家邊上的石馬港公園,公園裡有一塊溼地,每次都能收穫不同的水生昆蟲,郭晉辰管它叫「聚寶盆」。
從一年級開始,郭爸爸就帶著兒子做昆蟲標本,郭晉辰也開始學著查閱圖鑑和資料去研究昆蟲。
郭晉辰製作的昆蟲標本
郭晉辰喜歡看書,每天至少保證一小時的閱讀時間,平時還經常看BBC自然探險類的紀錄片,他的許多昆蟲知識也來自於此。
小郭同學尤其喜歡昆蟲類書籍,能反反覆覆看好幾遍。比如《昆蟲記》,他把各版本都看了一遍。他最喜歡的是一套《酷蟲學校》,目前出到12冊,他就把12本書翻來覆去看了4遍,疫情期間又讀了一遍。
班裡的老師讓學生把寒假看的書整理出來,量一下高度,郭晉辰的書量出來有70釐米,有他一半高。
他們家裡有十來本昆蟲圖鑑——《昆蟲家譜》《DK博物百科》《牛津大學終極昆蟲圖鑑》《中國蜘蛛生態大圖鑑》,不少是六百多頁的大部頭,他照樣看得津津有味。
小郭同學觀察昆蟲,除了文字記錄,有時靈感來了還會手繪昆蟲。他平時喜歡畫畫,是安吉漫畫沙龍的最小成員,當時閱讀《筆記大自然》,裡面有繪畫和註解,受這本書的影響,郭晉辰也開始以圖文的形式做自然筆記。
父子倆的約法三章
小郭同學性格比較安靜,尤其觀察時很能沉得下心,但男孩子有時也會「皮一下」,結果把媽媽惹發火了。
有次他捉了柑橘鳳蝶的幼蟲回來,這種幼蟲遇到危險就會噴出臭氣。小郭同學就用針管把臭氣收集起來,趁媽媽吃早飯偷偷放出來,「殺傷力」非常大。後來媽媽發現是兒子幹的「好事」,生氣地批評了一頓,小郭同學也意識到,不能以此為弱點來欺負別人。
郭爸爸帶兒子去戶外大自然觀察,時不時就能看到一些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中華石龍子、拉步甲等等,郭爸爸和兒子約法三章,「有能力養活的昆蟲才能帶回家,保護動物不能養,小動物帶回去就要好好照看,觀察完了要放歸大自然。」
後來家裡攤的瓶瓶罐罐實在太多,媽媽提議,把大部分昆蟲挪到小書房去,於是郭晉辰有了自己的「昆蟲屋」。不過陽臺上留著池子,養著他的草龜和小魚。最近,小郭同學對兩棲類很感興趣,池子裡還有他從蝌蚪開始養起的四隻蟾蜍,每天還研究壁虎的餵食方法。
按現在的進度,郭晉辰基本已經把昆蟲都快認全了,現在也開始往深入研究,除了日常的觀察,他還會嘗試看一些研究類的書籍,比如專門研究昆蟲噴出的臭氣成分,昆蟲和歷史的關係等等。
雖然偶爾吐槽家裡變成動物園,但小郭同學的爸媽對於孩子的「昆蟲事業」還是很支持的。「孩子快樂了,才能做好一件事。其實研究昆蟲也是在學習,他現在寫昆蟲筆記,也是一種寫作練習的過程,平時到戶外觀察,還能鍛鍊他的獨立能力。」
不過,更重要的不只是這些,郭爸爸說,「對昆蟲世界的認知不斷加深的過程中,他會對這些小生命萌生出敬畏之心。帶回家就盡心飼養,觀察完就放歸自然,偶爾還會為它們打架而頭疼,研究的同時,他很愛護這些小生命,這也讓我們很高興。」
聽完小郭同學對於昆蟲故事的講述
【來源:新聞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