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子緬懷618位「無語良師」 寧願讓學生在我身上劃千刀

2020-12-01 浙江在線

無語良師碑

浙大醫學院學生悼念「大體老師」。

  浙江在線4月10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王方 朱露 周雪怡 記者 王湛)這兩天,浙大醫學院寄出了好多份遺體捐獻志願書,因為清明節後,有多人向他們提出了這個申請,也因為很多人被一群「無語良師」感動了。

  日前,400多人聚集在浙江大學的無語良師碑前,緬懷618位「無語良師」。前排的參加者大多上了年紀,有的人頭髮已是花白。站在他們身後的是浙大醫學院的學生,他們統一穿著白大褂,手裡攥著一枝白菊。

  從浙江省醫學科學院退休的徐鳴一身灰黑色的打扮, 在緬懷「無語良師」活動開始之前,她在家人的陪伴下到浙江大學醫學院的辦公室籤署了一份遺體捐獻志願書。

  「無語良師碑」上

  深深地刻著618個名字

  2012年,浙江大學「無語良師碑」建成,三塊一米多高的獨立的花崗巖上刻著遺體捐獻的意義和618個名字,這618人是浙江大學自上世紀80年代起所有遺體捐贈者。它們圍成一個敞開的U型空間,懷抱著一棵萬年青。這塊碑就這樣安靜地站在浙大紫金港校區醫學院中心花園內。

  而最近,籤署遺體捐贈志願書的人又多了一人——徐鳴,退休前曾是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的一員。她來到了「無語良師碑」前,默然地看著碑上「徐陬(音zōu)」的名字好長一會兒,轉身走進了安置骨灰盒的房間裡。桌上擺著的醫學腦標本便取自徐陬的身體。

  徐陬是徐鳴的父親,曾任浙江省醫學科學院院長,一生從醫的他經常向家人感慨:「十幾個學生圍著一張解剖臺,站在後面的同學根本就看不到老師是怎麼操作的。你們在我去世後把我的遺體捐獻給我的母校,讓我最後再為祖國的醫學教育事業做一點貢獻吧。」在1997年因病去世之後,家人便按照遺囑,把他的遺體捐獻給了母校浙江醫科大學(浙江大學醫學院前身)。

  「我是因為父親才學的醫,畢業後也進入了醫科院。」對徐鳴來說,她與父親既是校友,又是同事,「我的父親是我們醫科院第一個捐獻遺體的,我的同事是第二個,現在我要做第三個。」

  徐鳴每年清明節都會來浙大看看父親,這次,徐鳴當場籤署了自己的遺體(組織)捐贈志願書。「到我生命要結束的時候,不要搶救,把遺體捐給學校,如果我死亡的時候,器官還派得上用場,就捐給可用的人。」徐鳴對丈夫說。

  徐鳴走的時候,特地多拿了一份志願書,帶給她一起在醫科院共事過的同事,「她說要做我們醫科院第四個捐獻遺體的,我們要一起把醫科院的這個傳統繼承下去。」

  和徐鳴一樣,老人王敬東也特地來看望父母——陳錫臣、王夢仙。兩人的名字在「無語良師碑」上並排刻著,這是在2016年的清明節刻上去的。陳錫臣曾任原浙農大副校長,是國內研究小麥的專家,也是浙大農學院退休教授。王夢仙生前一直和丈夫住在浙大華家池校區,兩人是校園裡有名的百歲夫妻。

  王夢仙一直體弱多病,讓兒子去打聽哪有遺體研究所,「我走了之後,把我的遺體捐獻出去研究研究,搞搞清楚怎麼會得這麼多的慢性病。」但這件事,她卻一直沒有告訴丈夫陳錫臣,直到把表格帶回了家裡,被丈夫發現。在浙江大學農學院學習、工作了81年的陳錫臣知道後說:「好呀,我們一起捐!」

  兩人約定一起把遺體留給浙江大學醫學院作科研之用,唯一的要求就是把名字刻在一起。

  籤名捐獻和看著親人被搬走

  感受完全不一樣

  「現在自願捐獻遺體的人慢慢增多了,對於教學來說,基本能達到供需平衡。」浙江大學解剖學課程組組長凌樹才教授會給臨床醫學大三的學生上解剖課,目前,浙大醫學院儲備的遺體能滿足10名學生共用一位「大體老師」,這在國內已經是最優的條件了。「10人一組,每5人負責一半的身子,再加上需要有人專門在一旁記錄、查資料,基本上大家都能上手實踐。」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有接收零散的遺體捐獻,再到2016年開始和省紅十字會合作,近年來,浙大醫學院一年能收到近100份的遺體捐獻同意書,捐獻者大多來自浙江本地。收到同意書後,醫學院會定期回訪,待捐獻者過世後,醫學院便派專人開中巴車去接遺體。有時候,多地同時打來電話,實驗室必須先接回一位,安放好,再去接第二位。這是實驗室的規定,「一定要尊重他們,不能同時運送。」

  對於親人來說,眼睜睜看著至親的遺體被運走,不是件容易的事。

  有時醫學院的車子都開過去了,但是家屬突然就不願意了,哭著不讓人把遺體運走。「在文件上簽字和看著親人被搬走,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能理解。」凌樹才教授回憶,「如果家屬的心情不能平復,我們不會強求,也就回來了,尊重家屬的意願放棄遺體捐獻。」

  在遺體捐獻的基礎上,2015年4月,浙江大學醫學院中國人腦庫正式成立,為研究人腦的疾病無償地提供腦組織樣本。「如果說遺體捐獻已經有點讓人於心不忍的話,腦捐獻就可以算是強人所難了。」因為腦捐獻涉及的是最為精密的人腦,在過世之後必須在12小時內便取出,放入冰庫裡保存,對於剛失去親人的家屬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凌樹才教授說,醫學院當時就從遺體捐獻者那裡入手,一個個打電話詢問他們是否還願意捐獻人腦,現在已有上百例人腦捐獻。和捐獻遺體者一樣,人腦捐獻者的名字同樣會被刻在「無語良師碑」上。

  儘管凌樹才教授對遺體捐獻的現狀表示樂觀,但對全社會,說服大家捐獻遺體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浙江省紅十字會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季雲松說, 2016年省紅十字和相關醫療機構、醫學院啟動了遺體組織捐贈的接收工作。截至2017年年底,浙江省共實現人體器官捐贈850例,遺體捐贈累積實現255例。「遺體組織捐贈起步較晚,公眾知曉度還有待提高,很多醫學院教學遺體仍然不足,任重而道遠。」

  「我們每年實際接收到的遺體數大致在50~60例,這一水平已經維持了5~6年左右了。」醫學院人體解剖實驗室主任姜華東介紹,這樣的遺體接收數量能夠維持目前10~12人一組的解剖教學課需求,但若要達到最理想的6~8人一組的教學狀態,就要讓每年的遺體接收數翻一番。

  新聞縱深

  面對「大體老師」,不敢辜負

  解剖課是臨床醫學專業大三的必修課之一。同學們會把這些「無語良師」尊稱為「大體老師」。

  「當時我們十幾個人圍著一具大體老師,雖然有著很難聞的福馬林的味道,但我們每個人都很珍惜這一次的上手機會。」浙大巴德年醫學班大八的學生勵夏煒談起第一次看到「大體老師」的場景。

  第一節課上,老師不講解剖學的知識,而是先介紹這些大體老師們的生平。同學們被要求不能化妝,要統一穿著白大褂,課前集體默哀。

  之後的每節課,老師會先通過PPT授課,然後同學們進行操作。上課場所前半部分是教室,後半部分是解剖手術臺,「大體老師就放在裡面,每次上課擺上來,老師們就在各組間巡迴指導,我們不會了就喊老師來幫忙。」一節課學習解剖一個身體的系統,解剖過後,這一部位便不能再重複使用。劃開皮膚,然後再去淺筋膜、深筋膜,觀察肌肉、血管、神經。「我第一次知道手術刀有多快。」臨床醫學專業的馬洪昆感慨道。

  大體老師會被浸泡在福馬林裡保存,學期結束,「大體老師」便實現了使命,由實驗室送去火化。姜華東告訴記者,當捐獻的遺體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會完成縫合,恢復遺體的遺容,「這也是最後的一種尊重吧」。

  「開學要上局部解剖學,有點小激動。」馬洪昆這麼說著,「但聽完老師的介紹以後,激動的感覺就沒了,就只是不想辜負『大體老師』,一開始都很小心翼翼。」

  「作為一個醫學生,感覺能回饋給『大體老師』們的很少。只能通過日後努力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來回饋幫助過我們的老師、用軀體作為教材的老師們。」臨床醫學大三學生潘夢琪告訴記者。

相關焦點

  • 大愛無言,感恩良師 | 溫醫大學子開展」大體老師」家屬探訪活動
    樸實真摯的話語娓娓道來,「無言良師」的事跡徐徐展開,平凡生命最後的閃光把人間照亮,這份彌足珍貴的無私精神,感動著一批又一批的醫學學子。這就是我的做人理念。」受妻子影響,章克光老師也選擇捐獻遺體,他曾對前往病房看望他的學生說:「人都是要死的,我老伴兒這樣做了貢獻挺好的,人就是要做貢獻,你們也要記得做貢獻啊……」他們成為溫州首例夫妻遺體捐獻者,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了生命的價值。
  • 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緬懷「大體老師」
    「無言良師,授吾醫理;敬若先賢,臨如活體;正心恭行,追深辨細;德彰術精9月29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形態樓臨床解剖手術實驗室內,匯聚來自2017級臨床醫學八年制的一百多名學生,舉行「大愛無疆,醫路有你,感恩體師」局部解剖學開課儀式。湘雅醫學院師生及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湘南學院代表身著白大衣,手持白菊,感恩和致敬默默無聞的大體老師。 「沒有解剖學就沒有現代醫學」,與其他課程不同,解剖學知識需要在大體老師的身上實操來獲取。
  • 緬懷「大體老師」 北京已有2962人實現遺體捐獻
    今天,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衛生職業學院、燕京醫學院6所醫學院校的師生、醫務工作者和北京市紅十字會志願者代表聚集在此,深情緬懷遺體捐獻的「大體老師」們。「大體老師」 ——醫學界對志願遺體捐獻者的最高稱謂,為人類衛生健康事業無私獻身的精神,不僅受到醫藥衛生院校廣大師生的崇敬,同時也被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所理解和敬仰。
  • 大體老師,醫學院的無言良師
    經過上學期系統解剖課的理論學習後,他們走入了地下一層的解剖實驗室,開始面對大體老師——那些為了科學研究與醫學教學捐獻了自己遺體的無言良師。  正是有了這些良師的奉獻,才使得醫學生們對於人體構造,解剖操作上有了最為豐富的知識攝入。為了表示對於這些特殊老師的尊重,每位學生在第一次操作前都會進行簡潔而肅穆的默哀儀式。
  • 從仰望星空到閃耀星空,這是浙大學子的奮鬥徵程|我和我的學校...
    從仰望星空到閃耀星空,這是浙大學子的奮鬥徵程|我和我的學校·記住這些年 過去這些年 身處校園的你 經歷或見證了什麼樣的改變 追夢2035 你又會以何種姿態 邁向新的未來 微言教育近日推出 「我和我的學校
  • 會阿拉伯語、做過翻譯……浙大有位「寶藏」宿管阿姨
    為了女兒來浙大應聘入職成了同學們的「郭阿姨」去年9月,郭紅萍的女兒考入浙大,原本在家全職照顧女兒的郭紅萍突然閒了下來。「剛開始我每周都會坐高鐵來杭州看女兒,次數多了也很麻煩。我就想不如來浙大應聘宿管。」於是今年春節後,郭紅萍就應聘入職了。
  • 浙大鄭強談中國夢丨教育要為民做事、育人要培養精神!
    前兩日,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強與近千名浙大學子暢談起了中國夢,主題是「中國夢,中華復興之夢——從當前中國教育與國人價值取向談起」。鄭強從教育的缺失、反省與發展三個方面探討了國人價值取向與社會應有價值觀平齊的相關問題,並給在座的浙大學子提出了諸多中肯而深刻的建議。
  • 光明日報刊登浙大專版:一流教師在育人一線 一流人才創一流成果
    在ESI學科排行榜上,浙江大學有18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學術機構前1%,8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5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科研體量與水平均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高水平的研究,怎樣轉化成為高水平的課堂?「我們應該研究的是怎樣促進科教互動,讓高水平的研究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效成為育人的力量。」浙大校長吳朝暉說。
  • 浙大學子自製英文版《後浪》:Forge ahead, the waves behind us!
    浙大學子自製英文版《後浪》:Forge ahead, the waves behind us!05-07 04: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浙大學子自製英文版
  • 40位大體老師一半是成人 他們的「休息室」就在屍體庫
    大體老師,也就是遺體捐贈者,又被醫學生尊稱為「無語良師」。大體老師們雖不說話,卻用自己的軀體為一屆又一屆的醫學生傳授豐富的人體基本知識,在另一個世界推動著人類醫學的進步。  用身軀講解人體奧秘  在廈門醫學院的一間實驗教室裡,記者見到一位大體老師。
  • 濟南:集中安葬150位遺體捐獻者骨灰 致敬「大體良師」
    3月31日,由濟南市民政局主辦,濟南市蓮花山殯儀館、山東金陵文化陵園承辦的「首屆遺體捐獻者骨灰安葬暨共祭儀式」在慈航園舉行,150位為人類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的
  • 她放棄電視臺的好工作,留校教外語:每年為數十位學生寫推薦信,幫助...
    徐雪英將與學生之間的際遇看作茫茫宇宙「緣分」,她都特別珍惜。每段緣分有多長,大抵從相遇開始,便沒有終點。徐老師和2013級翻譯專業畢業班同學們能夠在學生畢業後依然為其傾盡心血的老師極少,但徐雪英是其中之一。據方錦菁介紹,博士論文開題之初,徐雪英打了多通跨洋電話與其共同探討選題、研究方法等問題。
  • 醫學院學生解剖課前為遺體默哀 曾有人難忍退學
    學生們在向遺體捐獻者默哀致敬有的人認為,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可在醫學院實驗室裡,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選擇用自己的遺體作為教學研究的工具,以這種方式繼續「生存」——「無語良師」就是醫學院學生對這些解剖教學用遺體的尊稱
  • 浙大「留校察看」學生被扒:成績倒數,出入酒吧,愛玩攝影
    浙大上了熱搜,因為一條《浙江大學關於給予努某某留校察看處分的決定》。該校學生努某某於2020年4月17日,被杭州市西湖區人民法院判決強姦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三個月後,學校黨委學工部發布聲明,給予該同學留校察看處分,限期12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