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生走向雙叉路,你會怎麼做?相信不少人都多少有些茫然。
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徐雪英便遇到過這個問題。1999年,從浙江大學外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畢業後,她便踏上了講臺。「當年讀研究生時,就是浙江臺英語新聞的一名編輯,本來要留在電視臺的,卻還是覺得成為一名老師更有意義和分量。」
徐雪英用「一氣呵成」總結自己的從教生涯。回首自己的人生決定,徐雪英還是堅決地認為:
「如果擁有重新選擇的機會,我還是會選擇成為一名教師。」
師生情緣:只有相遇,沒有終點
義大利學者勞倫斯·韋努蒂(Lawrence Venuti)曾經提出「譯者的隱身」,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從事翻譯教學的徐雪英亦是一位「隱身者」。不張揚,卻不曾缺席。
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翻譯研究中心訪學時和勞倫斯·韋努蒂的合影
「謝謝緣分和你們的笑容,能在課上留下這麼多快樂的時光。」
已經在紐西蘭攻讀博士學位的10級本科生方錦菁至今仍保存著與徐雪英之間的簡訊往來,其中,這句話令她印象尤其深刻。徐雪英將與學生之間的際遇看作茫茫宇宙「緣分」,她都特別珍惜。每段緣分有多長,大抵從相遇開始,便沒有終點。
徐老師和2013級翻譯專業畢業班同學們
能夠在學生畢業後依然為其傾盡心血的老師極少,但徐雪英是其中之一。據方錦菁介紹,博士論文開題之初,徐雪英打了多通跨洋電話與其共同探討選題、研究方法等問題。在去年冬天返回母校進行實地調查時,徐雪英更是帶著她到各個教室和辦公室,向老師和同學們熱情介紹她的項目,拜託大家積極參與問卷調查。
「她看著嘴唇凍得發紫的我,一把挽住我的胳膊,說:『走,我送你回去!』。」 方錦菁猶然記得和徐雪英並肩走在冷風裡,陽光從陰鬱的天空中撕開了一道口子,明晃晃地暖進人心裡。
這樣的故事並不是個例。每年,都有數十位同學來尋求徐雪英撰寫推薦信,中國首批羅德學者張淳映也是其中之一,當年,其中一份推薦信就是徐雪英寫的。在他們眼中,徐雪英是那個「最了解他們的人」,而在徐雪英眼中,他們都是「最優秀的孩子」。只要是推薦過的孩子,徐雪英對他們的後續深造一直都保持著密切關注。
徐老師與方錦菁
求是創新:無形的感情牽絆
「Seeking Truth, Pursuing Innovation.」
作為新版校訓和浙大許多對外宣傳片的英譯者,「求是、創新」讓徐雪英和每一個浙大人在無形之中有了情感上的牽絆。
求是,是將根扎在泥土裡,腳踏實地地追尋真理;創新,則代表了向上生長的力量。
在徐雪英看來,每一個字詞都如同一個生命體,自有其獨特的情感色彩、適用文體和話語語境。譯者連接的是文字,更是情感與文化。修讀過徐雪英課程的同學都不會陌生,浙大精神早已融入在了她的每一節課堂之中。
徐老師在浙大
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
秉持著「在實踐中教學,在教學中實踐」的理念,徐雪英主持開設了翻譯專業的實踐課程「翻譯工作坊」,為同學們提供了參與G20峰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等一流項目的寶貴機會。近兩年來,翻譯專業同學已經通過「翻譯工作坊」完成翻譯實踐200多萬字,在口筆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有了極大提高。
禮主別異兮,樂主合同。
禮樂並行,如琴瑟和鳴,大學風範,渾然天成。徐雪英相信,井然的秩序得益於嚴謹的制度規範與合理的自我約束,與此同時,她以自由開放的氛圍鼓勵同學們在最大限度內追求人格的完善。2006級的胡楊曾經在中英互譯課上用拉丁文、法文翻譯中文文本,徐雪英看到後,非但沒有批評他,反而將他的譯文作為範文在全班朗讀。徐雪英的舉動,給了胡楊莫大的鼓勵,如今,胡楊已經從劍橋大學博士畢業,成為了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的一名副教授。
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
在翻譯專業同學的眼中,徐雪英幾乎和「求是」畫上了等號。「每一篇出自徐雪英老師之手的譯文,都必定經過了大量的資料查閱和細緻的校對把關。」2018級英語筆譯碩士研究生李茜這樣說道。在翻譯本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烏鎮峰會嘉賓材料的過程中,李茜對能源專業術語「DRF」一詞反覆查找無果,徐雪英在審校時主動向多位能源專業的老師和學生請教,最後得出最專業的譯文,並在將其反饋給李茜時叮囑「求是」二字。江河萬古流,經綸之才,治學須如東水,為漸、為默、為恆,無曰已是,無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
與歷史對話,助力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太草率了,怎麼能翻譯得這麼不認真,不走心。」
徐雪英用「心痛」兩字形容看到某個博物館拙劣翻譯時的心情,這並沒有誇張,她在現場即向博物館館長提出為其進行免費的翻譯和校對,但是距離開館時間只有幾天,想要改過重來,無異於天方夜譚。
徐老師在浙大東方論壇」——外語學院「暢想2030」暨高層學術論壇
心痛,是一個譯者面對不完美作品時的天然反應,也是徐雪英對於鄉土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共情。回顧二十年的翻譯行旅,徐雪英的作品大半與文化傳播和國際化相關。從「十三五規劃」《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的首席筆譯專家翻譯《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到浙江博物館、浙江省自然博物館、浙江省衢州博物館……等十餘家博物館的特聘筆譯專家,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到宋徽宗成就的「汝窯一抹天青色」,徐雪英在文化翻譯的過程中與歷史對話,與自然對話,與民族對話,與世界對話。在她看來,如果能夠通過翻譯將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將是一種莫大的榮幸與幸福。
傾注時光與心血,幫助浙大人才「走出去」
「走出去」,除了需要文化,更需要「人」。
作為美國國務院富布萊特學者,訪美期間,徐雪英意識到國外人士對於中國仍存在許多刻板印象,這讓一直致力於跨文化傳播的她坐不住了。同行的訪問學者們都是聽美方介紹當地文化,徐雪英卻主動地向美方介紹起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成就,中國所享有的穩定與發展,以及悠久的餐飲文化、扇文化和瓷文化等。也正是這次經歷,讓徐雪英更加深刻地意識到,要想提高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力,人才輸出必不可少。
徐老師在美國林肯紀念堂前
2015年,為了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推進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全球競爭力和社會責任擔當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外語學院發起了「國際組織精英人才計劃」(國精班)。徐雪英老師出任核心導師之一,承擔國際交流的實踐教學工作,負責浙大學子的國際組織實習等項目,目前為止,已經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聯絡。
為了讓更多同學有機會到國際組織實習,徐雪英與各個國際組織的招生官進行了反覆交流。僅在今年的聯合國糧農組織實習項目中,徐雪英與糧農組織的往來郵件就將近800封。另一方面,為了展現出浙大學子最好的一面,徐雪英老師對每一位申請者的文書材料都進行了逐字逐句的審校和修改,大到邏輯結構,小到標點符號,每一處細節背後都蘊藏著徐雪英的心血與期望。
徐老師在英國訪學
十二月的第一個傍晚,當參加國精班「模擬國際公務員招聘活動」的同學們散去時,鮮少有人知道,這位給同學們進行模擬面試,批改筆試文章,提出寶貴經驗,進行個人指點,並目送他們離開的老師在今天度過了一個平淡卻又充盈的生日。同樣,亦然鮮少有人知道,她將無數個夜晚和周末的時光傾注於此的真正期望——
「我希望每一位從浙江大學走出去的孩子都是兼具民族情懷與國際視野的棟梁之才,因為你們的未來,就是民族與國家的未來。」
期望珍重,而言語太輕。
生命被若干年前的一個決定攪動,是那一顆溫熱而赤誠的心,讓此後的歲月都帶著如雪後初霽般的絢爛與暖意。
在光陰與光陰之間,雪英純粹。
圖文來源:浙大國際聲微信公眾號
本文編輯:浙江大學微訊社 施維凱
責任編輯:周亦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