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外5位學生擬錄北大,其中3位來自海滄,是你校友嗎?

2021-01-09 澎湃新聞

★文末發福利!最高100元話費等你來搶!

福建省教育強區——海滄

再次傳來喜訊

廈門外國語學校外語類保送

第一波來襲

5位學生被擬保送北京大學

其中3位初中畢業於海滄

消息已在廈門炸鍋了

看看他們來自哪個學校

廈門外國語學校教務處主任黃錦亮表示,這是一個很驚喜的成績,說明海滄的教育競爭力越來越強了,生源越來越優質了。

她還說,這些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不僅是外語好,綜合素養也非常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海滄的教育培育模式提升很快,與廈門外國語學校的需求非常契合。

1月10日下午

廈門外國語學校鄭遠鵬副校長帶隊

逐個上門報喜

海滄中學

廈門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

北師大海滄附屬學校

這學期快結束了

又到假期了

發愁的家長們,先別急

一起來看看學霸們的成長經歷

聽聽她們的分享

或許很有收穫哦

三年前

她以海滄中學第一名595分

集海片區第61名的中考成績

被廈門外國語學校錄取

她練過武術

在兩岸、南少林相關賽事上

拿過金獎、銀獎、銅獎

▲就連她的高中老師也稱她是「文武雙全」的優秀學生

她愛創新

拿過區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在實驗能力比賽生物學科方面

拿過區一等獎、市三等獎

她愛繪畫、田徑、足球、閱讀、作文

拿過的獎項更是琳琅滿目

(▲部分獎狀)

說到與父母的相處模式,陳佳琪說:「我的父母挺開明的,不會太注重成績,初高中我都沒有上過補習班。他們會在我做錯時及時指正我,在我不懂怎麼做時讓我要勇於嘗試。父母時常告誡我:和學習比起來,學會做人更重要。」

把知識點吃透學透

轉換成知識大廈的一塊磚

陳佳琪談個人學習經驗

多讀書,多看報。我比較注重積累,因為我認為知識是永遠也學不完的,遇到了問題或者一個知識點,就紮實地把它吃透學透,把它轉換為自己知識大廈的一塊磚,日積月累,水到渠成。所謂「能積微者速成」嘛。

還有一點我認為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要勇於嘗試,敢於面對失敗。我很喜歡愛迪生的一句話:「我不是失敗了五千次,而是成功了五千次,我成功證明了哪些方法行不通」,對於那些有精神活力的人來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苦難是化妝過的祝福。

獲獎情況

2017-2018學年獲得校「三好學生」;2018-2019獲希望之星英語風採大賽市省二等獎,市一等獎。2019年廈門市一中學生語文英語閱讀比賽中獲語文學科一等獎。

第十七屆「葉聖陶杯」全國中學生新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在「文明鷺島 點讚廈門」我們一起來朗讀活動中獲得二等獎。在「文明鷺島 點讚廈門」我們一起來朗讀第二季活動中獲得三等獎。

在2018年福建省中小學生藝術展演大賽中獲得朗誦類福建省二等獎。

她的愛好是

寫作、閱讀、繪畫、朗誦

初中班主任洪培育說

林芷瀅非常清楚自己努力的方向

體育相對比較差

中考前800米長跑測試分數只有7、8分

(總分12分)

可她依舊堅持不懈地努力鍛鍊

中考的時候這項考了11分

最後,以總分599分的中考成績

考取廈門外國語學校

她還很感恩

每次回雙十海滄附校

會給自己的老師塞一張小卡片

上面寫得滿滿的,是深深的祝福

閱讀和寫作

多讀、多記、多寫、多說

林芷瀅談個人學習經驗

我很注重兩點:閱讀與寫作。閱讀最好是有專攻也有廣度,比如說我會專門讀日本作家的書,確保自己在這一方面有足夠的儲備,但同時也要涉獵其他國家文學,其他領域知識。

平常做點讀書筆記不是壞事,還可以趁機練練字。如果可以的話,讀一讀學術性文獻也是很棒的,積累一些學術名詞和觀點。

寫作方面希望能培養從心底產生的熱愛,只要有想要抒發的情感就可以記下來。

總而言之多寫,多說,多讀。平日裡說話也多訓練一下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因為一個人肯定不能完美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但是要讓聽者領會到你的意思。

她是學校裡的學習之星、禮儀之星

也是三好學生

擅長跳舞、書法

她的初中班主任彭旺超說

在地理老師因病調養期間

好學的陳靜霖

承擔起了小老師的角色

相比其他同學

她不會急於求成

而是花兩三倍的時間

去鑽研相同的事

陳靜霖談個人學習經驗

我是一個比較追求事事完美的人,所以,學習中相比其他同學,我往往會花兩三倍的時間去做相同的事。我認為,學習就該鑽研,而鑽研就絕不能馬虎,不能急於求成,應做到真懂、真思考、會提問、敢提問,從而去體會知識的魅力、去構建內在聯繫,學而思,思而學。於我而言,這才算是學習,儘管過程漫長而艱苦,然而值得。

廈門外國語學校到底是一個什麼學校?

以上3位海滄學子是這麼說的

廈外是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地方,短短三年裡,總能讓人在不同的領域中發現不一樣的自己,達成新的成就。將來會面臨什麼,未可知,但我們知道,今天的所有底氣與自信,是廈外給予我的。三年廈外人,一生廈外魂,祝福廈外桃李滿天揚四海。

廈門外國語學校

2000年以來,廈外高考10人(4文6理)奪得福建省狀元,居全省之首,建校以來培養了22位廈門市高考文理科狀元。

2010年以來,廈外學子上清華、北大、香港大學的總數229人。

2005年,廈外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具有推薦外語類保送生資格的16所中學之一,至今已有1875名高中優秀畢業生保送北大、清華等名校;940多名學生進入國際知名大學深造。

目前,廈外學子遍布哈佛、斯坦福、劍橋、耶魯大學等世界排名前十名的名校。

2017年,畢業於廈門外國語學校的海滄學子溫晉,奪得省文科狀元。

2016年高考黃昊總分701分奪得福建省理科狀元;2017年高考溫晉總分643分奪得福建省文科狀元。

近年來,高中的本一升學率95%上下,211和985高校升學率分別接近70%和50%,高考成績近年來始終位居全省前列。

上周精彩留言:渲渲媽、小芹菜、楊煒峰、荒野、邊走邊唱

原標題:《廈外5位學生擬錄北大,其中3位來自海滄,是你校友嗎?》

相關焦點

  • 北大500位全球校友聚漢 武漢「校友經濟」 邁向新高度
    12月1日,還將舉行2019北京大學全球校友論壇以及圓桌對話等活動,多個北大校友企業還將與東湖高新區籤訂合作協議。(記者楊佳峰 馬振華)  11月30日,前晚10時多才趕到武漢的著名金融家屠光紹,神採奕奕地走上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的舞臺,給500多位來自全球的北大校友獻上精彩演講。  「學校在召喚、家鄉在等待、校友在呼喊。」
  • 北大500位全球校友齊聚漢,武漢「校友經濟」走向新高度
    長江日報-長江網11月30日訊(記者楊佳峰 馬振華)11月30日,前晚10時多才趕到武漢的著名金融家屠光紹,神採奕奕地走上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的舞臺,給500多位來自全球的北大校友獻上精彩演講。北大湖北校友會演唱會歌---荊楚北大情 記者高勇攝「學校在召喚、家鄉在等待、校友在呼喊。」
  • 北大四位校友創新合作:統一數論與幾何—新聞—科學網
    北大數學校友創新合作:統一數論與幾何     張偉、袁新意、朱歆文和惲之瑋是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00級的校友。四位優秀的校友畢業後分別選擇了美國不同的學校深造。如今,張偉是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教授,袁新意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助理教授,惲之瑋是史丹福大學數學系副教授,而朱歆文在加州理工學院擔任副教授。他們剛剛完成了「數學四重奏」的華美樂章,將數論與幾何統一在一起,實現了一個歷史性突破,引起了數學界的極大興奮與關注。
  • 八位校友財富總額近6000億,遠超清華北大
    選擇她們可能就是你事業的起點,或許下一個中國大師、大富翁就是你!有所本二學校,八位校友財富總額竟達到近6000億,遠超清華北大!這所學校到底是那所?存在嗎?讓我們拭目以待。>3、2018最多中國大學傑出政要校友排行榜前十強: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山東大學、南開大學4、2018最多中國大學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排行榜前十強: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5、2018年最具創財富創造力大學排行榜前十強
  • 9位北大校友獲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 總數居國內高校第一
    編者按:近日,2019年美國斯隆研究獎獲獎名單揭曉,北京大學有9位校友獲獎。其中在化學領域,北大有5位本科校友獲獎。斯隆研究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旨在獎勵職業生涯早期的傑出青年學者。新聞網轉載微信公眾號「青塔」關於此次獎項評選結果的最新報導(標題有改動),供讀者了解更多信息。
  • 北大八位教師校友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作邀請報告—新聞—科學網
    本屆大會有4名數學家斬獲數學界最高獎——菲爾茲獎,同時共有來自19個研究領域的180餘名傑出數學家成為大會邀請報告人。受邀成為國際數學家大會邀請報告人,是一種很高的學術榮譽,代表著其研究工作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
  • 世界頂級數學高手過招:四位金獎北大佔仨
    ▼ 一場全球5萬多名數學愛好者參加的數學競賽,在昨天舉行線上頒獎典禮。它就是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阿里巴巴基金會、阿里巴巴達摩院共同舉辦,今年賽事吸引了海內外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萬報名者。
  • 清華北大畢業生爭相到浙江當中學老師 學霸教得好學生嗎?
    海亮教育從今年9月開始連續舉辦多場校園招聘會,截止到11月3日,1793人投遞簡歷,其中清北畢業生114人,本科階段就讀清華、北大的佔47.37%。杭州學軍中學教育集團文淵中學官方微信號發布了2020年第一輪教師招聘擬錄用人員公示。公示顯示,擬錄用新教師35名,其中22人畢業於北京大學,11人畢業於清華大學,另外兩名教師分別畢業於美國範德堡大學和北京體育大學。
  • 北京大學7位教師、6位校友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來自9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鄔賀銓、程泰寧等發起人手中接過獎盃。獲獎者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北京大學共有7位教師、6位校友獲獎,13位北大人在各自領域脫穎而出。
  • 全球頂尖100位材料科學家,6位出自中國科大,其中3位是同班同學
    早在2011年前後,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材料學家和化學家的榜單發布,其中不乏中國人的身影,而且甚至出現了霸榜。不僅如此,更為有趣的是榜單上的6位科學家,曾經畢業於國內同一所大學,也就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其中3位更是出自同一個班級。
  • 清華大學5位教師4位校友當選2021 IEEE Fellow
    清華新聞網11月27日電 (通迅員 田陽)11月26日,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簡稱IEEE)公布了2021年新選會士(Fellow)名單,在282名新選會士中有5位清華大學教師和5位清華校友。
  • 5位清華校友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獎
    清華新聞網11月5日電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大會並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出席大會。2020年度共有52位科學家從全國823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 QS2019校友成就排行:歐巴馬、柳青母校奪冠,中國5所大學進100強
    這些名人和領袖,都來自哪些大學?哪些大學更擅於將自己的學生培養成為成功人士?世界權威榜單發行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在2019年全球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Q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Rankings 2019)中的校友成就(Alumni Outcomes)排行,或許能帶你一探究竟。
  • 是「巧合」嗎?毛洪濤在任時,王清遠在內的三位副手均是川大校友
    是「巧合」嗎?毛洪濤在任時,王清遠在內的三位副手均是川大校友 三個知名校友 毛洪濤在四川大學任職時,連同現任校長王清遠在內的三位副手同是畢業於四川大學或者其前身之一的成都科技大學的知名校友。
  • 高考報考:北大PK清華,你會如何選擇
    從"大清國"到"北大荒":從校友從政來看   站在標誌性的清華圓頂大禮堂前,你望不到遐邇聞名的圖書館、水木清華、工字廳的身影,也不知道那麼多的清華學子都藏身何處。北大的同學習慣"天氣好的時候,就去未名湖畔讀書背單詞";而清華的學生喜歡"天氣好的時候,就去圖書館上自習"。
  • 北大校友張益唐教授回校訪問並作學術報告
    8月26日下午,應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的邀請,我校傑出校友張益唐教授在北京國際數學中心報告廳作了題為「Problem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Primes」的學術報告。報告會之前,王恩哥校長親切會見了張益唐,對張益唐校友回校訪問表示熱烈歡迎,對他關心和支持學校的發展表示衷心的感謝。王恩哥邀請張益唐今後多回母校看看。
  • 清華大學5位教授12位校友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
    清華新聞網6月2日電(通訊員 田陽)5月30日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表彰獎勵大會在京隆重舉行。清華大學5位教授12位校友分別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章和獎狀。
  • 5位清華校友入選《財富》「2020年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
    清華新聞網5月19日電 近日,著名財經雜誌《財富》(中文版)發布了2020年度「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單,其中5位清華校友上榜,他們是:快手創始人兼執行長宿華、翼菲自動化創始人兼執行長張賽、梅卡曼德機器人創始人兼執行長邵天蘭、清鋒時代創始人兼執行長姚志鋒、水滴公司創始人兼執行長沈鵬。
  • 海滄隧道建設又迎新進展!另外還有N個大好消息
    主線全長約1.7公裡,主要建設內容為現狀成功大道機場立交提升改造(包括新建一座主線橋、5座匝道橋、拆除2座既有匝道橋)以及沿線道路改造、交通及綠化等工程,概算投資6.9億元。 其中,成功大道右轉枋鍾路匝道長約640米,含橋梁370米,路基270米。
  • 世界名校錄之賓夕法尼亞大學(巴菲特和川普的母校)
    賓大擁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校友網絡,其知名校友包括了 2位美國總統、9位《獨立宣言》籤字者、11位美國憲法籤字者、2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位圖靈獎獲得者、8位美國國家科學家獎獲得者、115位美國國家學院院士、79位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30位美國哲學學院院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