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敖慶:放棄留在美國機會和北大良好條件(圖)

2021-01-13 搜狐網
(左起)徐光憲、盧嘉錫、唐敖慶院士,1994年在天津參加會議時,三位院士在一起探討學術問題,由於唐敖慶眼睛近視2000多度,必須把材料放在離眼睛很近的地方才能看得見

  原秘書追憶唐敖慶先生生前點滴

  先放棄留在美國的機會,又放棄北大的良好條件,艱苦工作30多年,造就國內一流的吉大化學系;被稱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吉林大學名譽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著名化學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譽國際的具有特色的中國理論化學派的創建人及主要代表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的唐敖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7月15日11時15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

  大師之義

  學成歸國長春「支邊」

  當年條件艱苦,沒有實驗器皿,墨水瓶洗乾淨加上酒精就是加熱器

  劉永新告訴記者,先生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少年家貧,但天資聰穎,深得老師喜愛。1936年,先生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七七」事變後,開始了自己的輾轉學習生涯。1946年,先生和李政道、朱光亞、孫本旺等,以助手身份隨同我國知名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大猷於1946年赴美考察原子能技術。先生被推薦留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入學後,他同時選修了化學系與數學系的主要課程。三年後,先生順利完成博士學業,謝絕了導師讓他留校任教的好意,毅然回國。

  1952年,全國高校調整,先生又放棄北京大學的良好條件,來到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支邊」,擔任化學系教授。當年條件艱苦,沒有實驗器皿,墨水瓶洗乾淨加上酒精就是加熱器。經過30多年的艱苦工作,先生使吉林大學化學系躋身於國內一流行列,並於1978年在該系物質結構研究室的基礎上,創建了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現該所已成為享有盛譽的理論化學研究中心。

  大師之智

  先生講學不用講義

  講課時深入淺出,就連非化學專業的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

  「當年報考吉林大學化學系的時候,就是因為仰慕先生。」劉永新說,雖然沒有成為先生的「親」學生,但現在想起先生在課堂上的風採,他還是記憶猶新。因為先生高度近視,大概2000多度,因此,先生講學時從不帶任何講義,所有的東西都儲存在腦中,講課時深入淺出,就連非化學專業的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先生的這個特點也傳承給自己的弟子們,很多門生在日後的教學生涯中都是無講義教授。先生平日裡看資料和學生們的論文都是用自己的放大鏡,即使是在自己高齡之時,為了讓自己的學生完成博士論文,先生寫了104封信進行指導。

  大師之功

  培養院士最多的大師

  不僅培養吉林大學的青年學者,還把目光從校內擴大到全國

  「先生歷來主張高校教師既從事教學又要進行科學研究,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即使到老年之後,先生依然堅持在教育第一線。雖然沒有經過確切的統計,但先生應該是培養院士最多的大師,真正的桃李滿天下。」劉永新說。唐敖慶先生不僅培養吉林大學的青年學者,還把目光從校內擴大到全國。通過指導研究生,辦進修班,學術討論班等形式,培養更高一級的專業基礎理論人才,受教育部委託,他和盧嘉錫、吳徵鎧、徐光憲等教授一起,先後於1953年在青島,1954年在北京舉辦了兩期物質結構暑期進修班,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物質結構師資。在今天的理論化學界,諸多「高人」及學術帶頭人都是唐敖慶先生的「高徒」。先生還先後獲得5次國家自然科學獎這一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最高獎項。

  大師之勤

  80高齡仍回吉大講學

  「這裡有他的學生,他的科研在吉大。」

  先生在1986年被任命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臨走前劉永新去幫先生搬家。「都是舊家具,好幾件都是上世紀40年代的,應該是先生從北京帶來的,回北京時,先生又帶了回去。」劉永新說,當年先生的工資是300多元,很高;夫人的工資只有30多元,家裡有6個兒女要讀書,要吃飯,日子過得也很緊。

  1996年以前,先生每年都會抽時間回吉林大學。「這裡有他的學生,他的科研在吉大。」劉永新說,雖然先生已80高齡,但依然為大家講學,並樂在其中。

  1998年2月8日,先生一早就感到頭暈,因為平時血壓就高,又趕上醫院主要的檢測儀器故障,因此就回家休息了。晚上的時候,先生又感到頭暈,再次入院,先生自己走入病房,躺在床上,此後便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指示:「想盡一切辦法治療,這是國寶。」遺憾的是,先生始終沒有恢復健康。

  劉永新在先生住院期間,幾次前去探望。如今,先生走了,他想道一聲:「先生,走好!」

  唐敖慶簡介

  唐敖慶教授1915年11月生於江蘇宜興,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並留校任教。

  1946年6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49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1月回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教授,1956年起任吉林大學副校長,1978至1986年任吉林大學校長。1986至1990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唐敖慶教授還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主任等職。

  1958年6月在吉林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當選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中國科學基金制度。

  唐敖慶教授於上世紀90年代設立「唐敖慶獎學金」,獎勵在學術上表現突出的優秀研究生,自設立以來共獎勵學生百餘人。

  生活中的大師

  吃什麼都香 五分鐘入睡

  每天都鍛鍊 痴迷紅樓夢

  劉永新回憶,先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臉上總是掛著笑,幾乎沒有發過脾氣。處理日常工作事務,效率極高,大多數事情只要跟他說一遍,即可得到批示,思維相當敏捷。雖然工作繁忙,先生從未放棄體育鍛鍊。每天早晨起來,先生都要在自家門前的街道上快走半小時,風雨不誤。在吃的方面,先生歷來沒有要求,「不管吃什麼,總是吃得很香。」劉永新說,先生除了食慾好之外,睡眠也格外好,不管是什麼大事壓頭,先生只要覺得累了,不到五分鐘便能入睡。用劉永新的話說是那種「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先生在理科方面有著極高造詣,對於中國的古典文學也十分喜愛,尤其痴迷於《紅樓夢》,雖然沒有公開發表過關於《紅樓夢》的文章,但對其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本版稿件 記者 王威)

(責任編輯:劉曉靜)

相關焦點

  • 致敬唐敖慶!放棄國外優厚條件,他選擇回歸祖國,培養出十多位中科院院士!
    ,創造了&34;的佳話,為我國的教育科技事業奉獻終生——他就是我國著名化學家和教育家、被譽為&34;的唐敖慶先生。初入大學:學霸是怎樣煉成的唐敖慶生於1915年11月18日,在少年讀書期間,他就顯示出優秀的潛質。21歲的他進入北大化學系學習,每天在昏暗的油燈下挑燈夜讀,他的眼睛高度近視。
  • 「心有大我 至誠報國」系列報導——「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因仰慕北京大學化學系曾昭掄教授(我國化學學科奠基人),他選擇到北大化學系學習,正是這次重要的選擇,決定了他未來一生的走向。  「七七」事變爆發後,唐敖慶隨校南遷至昆明,在西南聯大化學系繼續學習。每天,他都在昏暗的油燈下挑燈夜戰,眼睛高度近視,眼鏡片上的螺紋一圈圈地增加。
  •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赴美留學後全都留在美國,過得如何?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離不開數學,我們普通人也和數學時時刻刻打著交道,比如說我們購買物品,或者算打折以及購買其他理財產品,都需要用到數學。但我國在數學這方面的人才所適用的領域絕不只是購買物品方面,數學適用於方方面面。我國也非常重視在數學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數學人才。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赴美留學後全都留在美國, 過得如何?
  • 一代大師 風範永存——追記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唐敖慶
    1946年,唐敖慶以助手的身份隨同恩師與另外幾位科學家一道赴美國考察原子能科學技術,並被推薦留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三年學成期滿即將歸國的時刻,面對美國導師誠懇地挽留,唐敖慶堅定地說:「我的事業在自己的祖國,一個愛國者是不會嫌棄自己祖國貧困的。」
  • 弟子追憶大師之「嚴」 悼中國量子化學開拓者唐敖慶
    唐敖慶先生1949年從美國學成歸國,開拓了中國的理論化學研究,創辦了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曾任吉林大學校長、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等職務,培養了以十餘位中科院院士為代表的眾多知名學者。 回憶起唐先生,他的幾位弟子不約而同地用了一個字:「嚴」。
  • 唐敖慶先生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
    唐敖慶先生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宜興,是我國現代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1950年,已獲博士學位的唐敖慶從美國回到祖國。1952年,唐敖慶來到吉林大學工作,與蔡鎦生、關實之、陶慰蓀等老一輩化學家一起創建了吉林大學化學系。
  • 一個人和一種力量——大型原創話劇《唐敖慶》觀感
    話劇聚焦於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著名化學家、教育家、吉林大學老校長唐敖慶院士與吉林大學的深厚情緣,力求以飽滿細膩的舞臺表演重現唐老在吉林大學工作、生活期間的故事片段,展示唐老在學校建設發展、教學科研和學生培養等方面留給吉林大學的寶貴財富,彰顯以唐老為代表的老一輩吉大人忠心愛國、刻苦鑽研、無私奉獻的寶貴品格和崇高情懷。
  • 【中國教育報】校長張希:用「唐敖慶星」紀念唐敖慶
    唐敖慶老師是傑出的科學家,在理論與計算化學研究領域成果卓著,曾兩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是卓越的科技領導者,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任主任,提出的「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十六字原則至今仍為基金委的評審工作所遵循;他是著名的教育家,曾長期擔任吉林大學副校長、校長,在他的帶領下,吉林大學很早就努力踐行教育和研究雙中心的建設方向;他是優秀教師的傑出代表,熱愛三尺講臺
  •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留學後卻都選擇留在美國,原因竟都高度一致
    北大數學系四大才子,留學後卻都選擇留在美國,原因竟都高度統一有人評價說數學這個學科是一切研究科學領域的基礎,其中直接關聯的便有物理學、化學。而金融行業、計算機技術、製造工業甚至是農業生產等等行業領域更是依託於數學的進步才得以發展到今天這個規模,為全球經濟的繁榮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 北大才子張益唐當初留學美國,沒機會研究去餐廳刷盤子,結果如何
    學歷是很多大企業的敲門磚,而知識和能力卻是企業最看重的東西。如果沒有展現出自己應該有的高水平,那沒有多少大企業願意浪費時間在一個沒有未來的人身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也同樣是留給那一些有的能力的人。為此有不少國內高等院校畢業的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學到更好的知識,也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只不過這可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國外留學一方面個人身份問題是關鍵,能否有機會展現自己能力也成為重中之重。北大才子張益唐當初留學美國,沒機會研究去餐廳刷盤子,結果如何?張益唐這個名字雖然沒有多少人聽說過,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天賦很好的數學天才。
  • 放棄美國綠卡,他進北大施一公進清華,同時落選院士,曾舉報3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另一個人物,他放棄美國綠卡,進入北大,和施一公同時落選院士,最勁爆的是他曾實名舉報過三個人。這個人就是饒毅。如果說施一公是一個沒什麼存在感的人,那麼饒毅絕對是那個最有存在感的人。他倆就像兄弟一般,同樣的職業,同樣的信念,同一時間落選院士,不過不同學校,施一公選擇留在清華,饒毅選擇了北大。
  • 美國4000萬美元留不住的科學家,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回歸北大
    巨額難留一顆報國心2018年7月曾是哈佛講席教授謝曉亮正式全職回歸北大,擔任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此消息一出轟動了科學界,作為一個領域的開拓者,他絕對是由有著極其重要的分量,他曾被稱讚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國內的人民也不明白這位放棄國外優厚待遇的教授所為什麼?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新中國成立伊始,他謝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導師的再三挽留,毅然回國。        他就是我國著名科學家、教育家——唐敖慶。        「我的事業在自己的祖國,我的祖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 吉大原校長唐敖慶辭世 被稱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1946年6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49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1950年1月回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教授,1956年起任吉林大學副校長,1978~1986年任吉林大學校長。1986~1990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還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主任等職。1958年6月在吉林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
  • 北大黃金一代,齊聚美國,僅有一位還留在國內,是學術能力不夠嗎
    l 張偉1981年出生在四川,2000年被成都7中保送至北大數學系,2004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09年獲得博士學位。29歲獲得拉馬奴金獎,16年獲得晨興數學獎,該獎項被譽為「華人菲爾茲獎」,即華人數學領域的最高榮譽。張偉在34歲時被哥倫比亞大學破格聘為數學系終身教授。並在2017年開始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教授。
  • 吉林大學唐敖慶教育基金會理事會舉行換屆會議
    張希代表吉林大學向長期以來為基金會事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的專家、同仁和社會各界人士表達誠摯感謝。他回顧了唐敖慶先生作為著名的教育家、傑出的科學家、卓越的科技領導者和教書育人的傑出代表,在引領教育思想、專注科學研究、親躬人才培養和致力推動科研工作管理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突出成就,對唐敖慶先生表達深切緬懷和崇高敬意。
  • 【中國青年報】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仙逝
    上世紀40年代,他與唐敖慶同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因為幼時家貧,唐敖慶靠半工半讀堅持念書,每天要在油燈下溫習功課,久而久之,他高度近視了,經常是晚上睡覺把眼鏡放在床邊,早上起來要摸半天才能找到。後來,因為做研究查看的資料太多了,唐敖慶的近視達到2000度,看書時,書離眼鏡只有20釐米的距離。上帝關上了一扇窗,總會打開另一扇窗。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如今為何突然回國?
    他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加入美國國籍之後為何突然回國?現在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謝曉亮出生於1962年的北京,父母都是北大化學系的知名教授。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謝曉亮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數學和化學天賦,被稱為「神童」。
  • 北大許晨陽一針見血:年輕人沒錢沒機會
    許晨陽和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他在國外取得學位之後,選擇了回到北大任教,熱情盼望著能夠用自己的所學為祖國的教育做出貢獻。不過可惜的是,在國內任教六年之後,許晨陽又選擇接受了美國麻省理工的邀請離開了北大。留學生歸國率裡的時代變遷中國人的留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清朝派遣出第一批公費留美兒童,至今已有將近一個半世紀了。在那個山河破敗的時代,大半國民目不識丁,科技極度落後,這些留學生帶回來前沿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開學校、建工廠、修鐵路,一點一點地重整河山。
  • 亞洲第一人胡海嵐:放棄美國高薪毅然回國,如今成果造福3億人
    亞洲首富胡海嵐:放棄美國高薪而毅然回國,如今成果惠及3億人IBRO-Kemali國際獎由國家大腦研究小組(IBRO-Kemali)基金會於1998年設立,能拿到這個獎的科研者一般都是年齡在45歲以下,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