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秘書追憶唐敖慶先生生前點滴
先放棄留在美國的機會,又放棄北大的良好條件,艱苦工作30多年,造就國內一流的吉大化學系;被稱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
吉林大學名譽校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著名化學家、卓越的教育家、享譽國際的具有特色的中國理論化學派的創建人及主要代表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被稱為中國量子化學之父的唐敖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7月15日11時15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
大師之義
學成歸國長春「支邊」
當年條件艱苦,沒有實驗器皿,墨水瓶洗乾淨加上酒精就是加熱器
劉永新告訴記者,先生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少年家貧,但天資聰穎,深得老師喜愛。1936年,先生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七七」事變後,開始了自己的輾轉學習生涯。1946年,先生和李政道、朱光亞、孫本旺等,以助手身份隨同我國知名化學家曾昭掄、數學家華羅庚、物理學家吳大猷於1946年赴美考察原子能技術。先生被推薦留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入學後,他同時選修了化學系與數學系的主要課程。三年後,先生順利完成博士學業,謝絕了導師讓他留校任教的好意,毅然回國。
1952年,全國高校調整,先生又放棄北京大學的良好條件,來到長春東北人民大學(吉林大學前身)「支邊」,擔任化學系教授。當年條件艱苦,沒有實驗器皿,墨水瓶洗乾淨加上酒精就是加熱器。經過30多年的艱苦工作,先生使吉林大學化學系躋身於國內一流行列,並於1978年在該系物質結構研究室的基礎上,創建了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現該所已成為享有盛譽的理論化學研究中心。
大師之智
先生講學不用講義
講課時深入淺出,就連非化學專業的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
「當年報考吉林大學化學系的時候,就是因為仰慕先生。」劉永新說,雖然沒有成為先生的「親」學生,但現在想起先生在課堂上的風採,他還是記憶猶新。因為先生高度近視,大概2000多度,因此,先生講學時從不帶任何講義,所有的東西都儲存在腦中,講課時深入淺出,就連非化學專業的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先生的這個特點也傳承給自己的弟子們,很多門生在日後的教學生涯中都是無講義教授。先生平日裡看資料和學生們的論文都是用自己的放大鏡,即使是在自己高齡之時,為了讓自己的學生完成博士論文,先生寫了104封信進行指導。
大師之功
培養院士最多的大師
不僅培養吉林大學的青年學者,還把目光從校內擴大到全國
「先生歷來主張高校教師既從事教學又要進行科學研究,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即使到老年之後,先生依然堅持在教育第一線。雖然沒有經過確切的統計,但先生應該是培養院士最多的大師,真正的桃李滿天下。」劉永新說。唐敖慶先生不僅培養吉林大學的青年學者,還把目光從校內擴大到全國。通過指導研究生,辦進修班,學術討論班等形式,培養更高一級的專業基礎理論人才,受教育部委託,他和盧嘉錫、吳徵鎧、徐光憲等教授一起,先後於1953年在青島,1954年在北京舉辦了兩期物質結構暑期進修班,培養了我國第一批物質結構師資。在今天的理論化學界,諸多「高人」及學術帶頭人都是唐敖慶先生的「高徒」。先生還先後獲得5次國家自然科學獎這一基礎理論研究領域中的最高獎項。
大師之勤
80高齡仍回吉大講學
「這裡有他的學生,他的科研在吉大。」
先生在1986年被任命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臨走前劉永新去幫先生搬家。「都是舊家具,好幾件都是上世紀40年代的,應該是先生從北京帶來的,回北京時,先生又帶了回去。」劉永新說,當年先生的工資是300多元,很高;夫人的工資只有30多元,家裡有6個兒女要讀書,要吃飯,日子過得也很緊。
1996年以前,先生每年都會抽時間回吉林大學。「這裡有他的學生,他的科研在吉大。」劉永新說,雖然先生已80高齡,但依然為大家講學,並樂在其中。
1998年2月8日,先生一早就感到頭暈,因為平時血壓就高,又趕上醫院主要的檢測儀器故障,因此就回家休息了。晚上的時候,先生又感到頭暈,再次入院,先生自己走入病房,躺在床上,此後便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時任國家科委主任宋健指示:「想盡一切辦法治療,這是國寶。」遺憾的是,先生始終沒有恢復健康。
劉永新在先生住院期間,幾次前去探望。如今,先生走了,他想道一聲:「先生,走好!」
唐敖慶簡介
唐敖慶教授1915年11月生於江蘇宜興,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並留校任教。
1946年6月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1949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
1950年1月回國後,先後擔任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教授,1956年起任吉林大學副校長,1978至1986年任吉林大學校長。1986至1990年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唐敖慶教授還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獎勵委員會主任等職。
1958年6月在吉林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1年當選為國際量子分子科學研究院院士。他是中國理論化學研究的開拓者,在配位場理論、分子軌道圖形理論、高分子反應統計理論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傑出的研究成果,對中國理論化學學科的奠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他還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中國科學基金制度。
唐敖慶教授於上世紀90年代設立「唐敖慶獎學金」,獎勵在學術上表現突出的優秀研究生,自設立以來共獎勵學生百餘人。
生活中的大師
吃什麼都香 五分鐘入睡
每天都鍛鍊 痴迷紅樓夢
劉永新回憶,先生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臉上總是掛著笑,幾乎沒有發過脾氣。處理日常工作事務,效率極高,大多數事情只要跟他說一遍,即可得到批示,思維相當敏捷。雖然工作繁忙,先生從未放棄體育鍛鍊。每天早晨起來,先生都要在自家門前的街道上快走半小時,風雨不誤。在吃的方面,先生歷來沒有要求,「不管吃什麼,總是吃得很香。」劉永新說,先生除了食慾好之外,睡眠也格外好,不管是什麼大事壓頭,先生只要覺得累了,不到五分鐘便能入睡。用劉永新的話說是那種「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先生在理科方面有著極高造詣,對於中國的古典文學也十分喜愛,尤其痴迷於《紅樓夢》,雖然沒有公開發表過關於《紅樓夢》的文章,但對其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本版稿件 記者 王威)
(責任編輯: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