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西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負七萬裡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這是一百多年前清朝第一批公費赴美留學生登船時鏗鏘的誓言,如今讀來依然讓人熱血沸騰。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出國"鍍金"受到人們的熱捧,也不僅僅是因為國外的月亮才最圓,國外知識更新更快機會更多是一個事實。
近些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不少人也開始考慮回國這條路。但是與此同時,本科擴招,大學生越來越多,本科生越來越"白菜價",國內求職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出國深造仍然有一定的吸引力。是異鄉紮根還是回國打拼,在留學日益普遍的今天,留學生們揮別故鄉時,是抱著一種什麼樣的心情呢?
數學天才留學不歸,是普遍?是尷尬?
在北京大學的數學系,有四位大名鼎鼎的"天才":他們分別是張偉、愷之瑋、朱歆文、許晨陽。他們被譽為北大數學的黃金一代,師長對他們寄予厚望。
張偉從小成績優異,沒有通過高考而是直接被保送至北京大學,畢業之後選擇出國深造,進入了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並順利拿下博士學位。之後進去了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工作, 34歲的時候被破格聘為哥倫比亞大學數學系終身教授。
範之瑋,他在高中的時候獲得了第四十一屆國際數學奧賽的金牌,是當年比賽中僅有的四名滿分選手的其中一個,因此被保送到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學習。在本科學習期間,任之瑋的平均分績點排名位列北大數學系2000級本科生第一。在畢業之後,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繼續出國深造。惲之瑋在普林斯頓順利地拿到了博士學位,又相繼在美國的普林斯頓、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魯大學任教,2018年被聘為麻省理工大學數學系教授,一直到現在。
朱歆文在全國的奧數比賽中也曾獲得一等獎,與張偉、仝之瑋同時進入北大數學科學學院學習。他從北京大學畢業以後,出於對學術的熱忱,他又進入了美國伯克利分校繼續學習,7年前被授予美國數學學會百年紀念獎學金,已然成為年輕科學家中的佼佼者。博士畢業後,朱歆文先是來到哈佛大學,當了兩年講師之後,又進入美國西北西大學任教至今。
許晨陽曾作為家鄉四川省的代表,參加國際奧數比賽,並一舉拿下金獎,由於在比賽中表現突出,也得到了北大的青睞。他用了5年的時間,不僅在北大讀完了本科,還修完了碩士學位,之後也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繼續深造。
許晨陽和其他三位不同的是,他在國外取得學位之後,選擇了回到北大任教,熱情盼望著能夠用自己的所學為祖國的教育做出貢獻。不過可惜的是,在國內任教六年之後,許晨陽又選擇接受了美國麻省理工的邀請離開了北大。
留學生歸國率裡的時代變遷
中國人的留學歷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清朝派遣出第一批公費留美兒童,至今已有將近一個半世紀了。在那個山河破敗的時代,大半國民目不識丁,科技極度落後,這些留學生帶回來前沿的知識和先進的技術,開學校、建工廠、修鐵路,一點一點地重整河山。
這些留學生們已經不再只代表自己,人們回憶起他們時更多的是時代的標誌和豐碑,他們是誰的子女、配偶、父母,這些作為社會人的標誌,則很少被人們所提及。
"為國效力"在那個年代是一件被極度推崇的事情,因為這些留學生哪怕帶回來一點點新的技術,都可能推動國內的一整個行業,這已經不是一件私人的事情了,這關係到國家榮辱、民族興衰,是否要青史留名已經不在於個人了,是時代選擇了人,而不是人選擇了時代。
在現代社會,中國科技日新月異,差距在一點點在縮小,有時甚至跑在前沿。但這種思維慣性仍然存在:"留學生就應該回國效力"。
這種思維在某些角度可以理解為一種道德綁架,留學生是否回國,在今天已經不再關乎民族存亡,它正在慢慢地回歸個人選擇本身。可能我回國,只是因為我想念火鍋、煎餅果子;我不回國,也只是因為我迷戀加州的陽光、熱愛地廣人稀的粗獷……沒必要為這件事情拷上道德的枷鎖,就像國內的畢業生選擇在哪個城市就業一樣,這僅僅需要考量個人,不需要"捆綁"愛國的大旗。
路漫漫其修遠兮
其實關於我國耗費心血培養的數學天才紛紛選擇留在國外發展的現象,也引發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思考。
曾回國任教6年後又離去的許晨陽針對這種現象,就曾一語中的:年輕學子不是不願意回國,而是即使回來了,也得不到好的發展,沒有錢也沒有好的機會。抱負得不到實現,生活質量也不能保持,自然留不住人才。
他認為目前留學生不願意回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點:國內學術界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按資歷說話,年輕人的機會很少; 第二點:國內科研機構的學術不端現象十分嚴重,還有很多學術造假的現象。第三點:國內學術界的官僚作風盛行,沒有為科研人員營造出良好的研究氛圍,想安靜搞科研的學者很難融入。
這的確需要人們的反思。我們學習知識,不論是為了回報祖國和母校,還是要在科學道路中留下自己的痕跡,究其根本就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許晨陽的觀點挑明了目前我國科研環境的不足。
論資排輩,擠壓年輕學者,經費申請困難,年輕的科學家找不到用武之地,再大的熱情也會被慢慢消磨光。這時如果有一個科研氛圍更好、更自由的環境,吸引年輕科學家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我們不能指望只靠道德來捆綁留學的人才,不能抱著"我弱我有理"的心態胡攪蠻纏,更重要的是從自身找原因,肅清科研氛圍,不拘一格用人才,發展留住人才的能力。
其實在近些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內的經濟和就業環境在慢慢變好,也出臺了很多政策來吸引人才,留學生回國率已經開始大幅上升。
古人曾說過:"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對於人才的培養,我們除了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還要從自身入手,想辦法留住人才,才是長久之計。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