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傑出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名譽主任、吉林大學名譽校長唐敖慶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7月15日11時15分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3歲。遺體告別儀式於今日(21日)上午9時在八寶山公墓舉行。
[科學時報 李愛華 報導]自7月16日起,吉林大學黨委書記陳德文、校長周其鳳、中科院院士孫家鍾等上百名師生陸續來到北京,為唐敖慶先生治喪。科學界、教育界人士也從四面八方趕到北京。
唐敖慶先生1949年從美國學成歸國,開拓了中國的理論化學研究,創辦了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曾任吉林大學校長、中國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等職務,培養了以十餘位中科院院士為代表的眾多知名學者。
回憶起唐先生,他的幾位弟子不約而同地用了一個字:「嚴」。
嚴於大義,終身實踐,愛黨愛國
「責任!」這是唐敖慶的弟子、中科院院士孫家鍾從唐先生身上讀到的。
據了解,在留美歸國前,唐敖慶曾對他的導師哈佛爾德說:「一個愛國者是不會嫌棄他的祖國貧窮的。」
唐敖慶1915年11月18日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少年家貧,恰又逢戰亂年代,求學坎坷。「九一八」事變後,他曾參加赴南京請願團,後於1936年考入北京大學化學系,輾轉隨校遷往昆明,1940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並留校任教。1946年,李政道、朱光亞和唐敖慶等人以助手身份隨同中國物理學家吳大猷、數學家華羅庚和化學家曾昭掄等赴美考察原子能科學和技術。他被推薦留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
在此學習期間,國內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校內的300多名中國留學生發生明顯的政治分歧。國民黨控制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會」,宣稱要以中國留學生的名義開展一系列「擁蔣崇美」活動。唐敖慶已學習了新民主主義論,認識到「只有革命,中國人民才有出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他的寓所,成為議論國事的場所,被戲稱為「唐氏茶館」。在鬥爭中,新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同學會」成立,唐敖慶當選為第一任主席,他的好友徐光憲為常務理事。
「中國同學會」與「中國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等進步組織一起,開展了許多進步活動,如1949年10月在紐約河邊教堂(Riverside church)附近的國際學生公寓舉辦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大會,介紹國內情況,向聯合國發出籤名通電,要求驅逐國民黨代表,接納新中國的代表等。
1949年11月,唐敖慶獲得博士學位,歸國報效新中國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雖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美國政府由於年輕科技人才缺乏,竭力籠絡各國留學生留在美國,但唐敖慶衝破重重阻力,謝絕了導師的挽留,終於在1950年初回到了祖國。
唐敖慶的另一位弟子——曾多年作為先生助手的李前樹教授說,先生一貫都是:祖國需要他到哪裡,他就去哪裡。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當時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東北地區沒有綜合性大學,國家決定在原來只有文科的東北人民大學設立理科,並從全國各地的綜合性大學選派理科教師到這裡工作。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的曾昭掄找唐敖慶談話,話未開口,已經了解形勢的唐敖慶堅定地說「我服從組織安排」,並立即奔赴長春,支援東北的高等教育事業。從此,唐先生與吉林大學結下不解之緣。
1953~1954年,唐敖慶、盧嘉錫、吳曾鎧和徐光憲教授一起,受教育部委託先後舉辦兩次物質結構講習班,這些學員後來分布到全國各地,成為第一批講授物質結構課程的師資。此後,以吉林大學為主,先後舉辦了物質結構學術討論班和高分子物理化學學術討論班,唐敖慶分別在這兩個班上開設了群論及其在物質結構中應用方面的系列課程和高分子物理化學方面的系列課程。
1978~1980年,以吉林大學為主,聯合山東大學等6所院校舉辦了量子化學研究生班和進修班,學員包括全國高校、科研單位的中青年人員達260人。其後又多次舉辦量子化學進修班和短期講習班。這一系列的學術討論班,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理論化學教學和科研的中堅力量。
「先生在政治上一貫熱愛黨、熱愛祖國。」孫家鍾說。1977年,「科學的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唐先生了解到當時國際上理論化學學科正在迅速發展,出於對國家科學事業發展的責任感,申請建立理論化學研究所。1978年,經教育部批准在吉林大學建立了理論化學研究所,經過30年的努力,吉林大學理論化學研究所已經在國際上享有很好的聲譽。
嚴於創新:始終貫徹於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中
「先生一生做了許多開拓性工作」,1986年唐敖慶調往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時,隨同他一起到基金委做兼職工作的李前樹說。
在李前樹的記憶中,唐先生做事有鮮明的特色。比如在1978年唐敖慶任吉林大學校長時,他便提出:「我們要正確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在新的形勢下辦好新型大學」。唐先生非常重視基礎理論,因為基礎理論直接影響到國家科學技術、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多方面的發展,基礎理論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要有一部分人安下心來,做好基礎理論研究。唐敖慶認為,教學和科研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提倡教師既要做好教學工作,也要做好科研工作,這有利於提高大學的科研和教學的質量。
李前樹回憶說,不管是任吉林大學校長,還是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每作一個決策,唐敖慶一定堅持開會集體討論,民主決策。一旦在會上作出決定,他個人決不會再作更改,而是嚴格執行。
1986年,作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決策之一,國務院決定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唐敖慶被任命為基金委第一任主任。在任期間,唐敖慶提出了十六字工作方針——「依靠專家、發揚民主、擇優支持、公正合理」。這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評審體系定下了基調,直到今天仍影響著基金委的工作作風,使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在科學和教育界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在學術上,唐敖慶數十年如一日,始終隨時把握國際學術發展前沿的新動向,開拓新研究領域,不斷提出新課題,趕超國際學術先進水平。唐敖慶教授以其嚴謹、求實、創新的科學態度,在理論化學領域共發表300餘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和8部學術專著,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兩次、二等獎兩次、三等獎一次,以及陳嘉庚化學獎和何梁何利科學和技術成就獎。
嚴於律己: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
孫家鍾說,唐先生不僅科研做得出色,教學也同樣出色。唐先生教學有幾個特點:備課非常認真,他曾說過,要講好一門課,教師的知識水平要高於這門課知識水平的兩個層次;對所講的每門課程,都逐年增加相關的反映國際、國內科學技術先進水平的內容;重視教材建設,鼓勵教師將多年的教學成果進行總結出版,在國內和國際進行交流。
「先生講課深入淺出,具有不同基礎知識水平的人來聽唐先生的課,都有很大的收穫,令人折服,我們深深感到,這才是大師級的課啊!」吉林大學理論化學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紅星說:「剛讀研究生我就有幸聽唐先生的課,在先生言傳身教的影響下成長起來,唐先生培養人真是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
回憶件件往事,唐敖慶的幾位弟子感到,先生嚴於以律己的作風、開放的思想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給他們留下了一生的影響,所有聽過唐先生講課的人和在生活中接觸過唐先生的人,都會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並把先生為人、治學的精神和態度延續下來,傳播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