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長壽的秘密

2020-09-03 致敬大師

【本文背景】

今天(2020年5月8日)在《為什麼很多科學家和大學者都很長壽?》(簡稱《為什麼?》)中收到「一箭穿過憂傷」頭條師友的留言(衷心感謝!!!),提醒說「王大珩2011年就去世了,不應該在2020還在世名單裡」。

由於《為什麼?》一文已過修改期限不可更改,如刪除又抹去了大家曾經的付出(轉發、點讚和鼓勵以及各種點評和關注等),故現已作「撤回」處理,仍可正常閱讀,但平臺不再推薦。文中的錯誤信息已在「評論」中留言更正,此前如果給大家帶來不好的體驗或對當事人造成不良的影響,在此特向你們深表歉意!!!

此前《為什麼?》一文得到平臺的大力推薦,謝謝支持!感恩感恩感恩!!!也得到眾多師友的轉發、點讚和鼓勵以及各種點評和關注,再次感謝大家的鼎力支持和寶貴時間!!!

《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長壽的秘密》是在校對《為什麼?》原文並修改和增補十多位已故年壽90歲以上的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的相關信息後再次發布(刪除年壽難以考證、年齡有爭議的古近代大師學者的信息)。

本文收錄了2020年5月8日前已故年壽90歲以上的48位科學家和大師學者以及在世90歲以上的12位科學家的相關圖文簡介,旨在探討華人科學家和大師學者生命長壽的原因,並特向祖國歷代和現任廣大科學工作者及大師學者致敬!!!

如有不到之處,歡迎有緣的師友們繼續斧正,謝謝!!!

【特別鳴謝】

本文在幾次修改的過程中採納了一些頭條師友留言的建議,再次特向、、、、、、、、等師友們表示衷心感謝!!!

您安好!我無恙!

祝大家身體健康、工作順利!!!願大家在頭條平臺上各展風採、收穫多多!!!

、、、、


何為長壽?

長壽就是指壽命長。

那麼,人活多大年齡為長壽?

《養生經》:「黃帝曰: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

《莊子》:「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

《呂氏春秋》:「人之壽,久之不過百,中壽不過六十。」

黃山迎客松

長壽的秘密

1、綜合因素:地域、環境、體力活動、食療、養生保健、醫療等。而對於這些因素,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大多都能享受到最優的生活條件和待遇。

2、內部因素:預測和防治全身上百種身心智常見病才是長壽的好方法,也就是中醫所說的「上醫治未病」。定期體檢和養生保健對科學家和大師學者是標配。

3、情緒管控:據媒體報導,心理學界有研究表明:70%的疾病與情緒有關,引發疾病的主要情緒有生氣、悲傷、恐懼、憂鬱、敵意、多疑、季節性失控等。而科學家和大師學者高度自律,高度專注,忘我無我,能保持情緒長期穩定。

生命的意義在於綻放美麗

4、吃出長壽:壽星不是靠藥物獲得健康、長壽的,主要是日常食物,即合理的食養,對於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叫科學食療,作為「國之重器」,國家和相關機構也會密切關注他們的健康,除了定期的體檢外,食療養生也是標配。

5、深度思考:也就是說,多多用腦是最好的養生方式和長壽秘訣,學習可以使他們擁有更高質量的長壽!

2012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京都大學生理學教授——山中伸彌在世界頂級科學刊物《自然》雜誌發表研究成果稱:【深度思考是最好的養生方式】。

學習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科學家和大師學者的終生學習讓他們長期保持大腦的活力,而學習不斷給他們帶來快樂和自我滿足,讓他們活出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活成榜樣,活出長壽,這才是長壽的動力和秘訣!

而作為大學教師、書法家的趙慕鶴老先生,1998年,他為鼓勵孫子念書,決定以身作則,跟孫子一起報名大學聯考,結果孫子考上中華大學,趙慕鶴考上空中大學文化藝術系;2002年,91歲的趙慕鶴和孫子一起畢業,傳為佳話。

「85後」大學生——趙慕鶴

2018年,趙老去世時106歲,他用學習踐行「活到死,學到死」,創造生命長壽的奇蹟!詳見下圖:

活成榜樣:活到死,學到死!

德者/仁者/智者壽

更關鍵的是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們對學習有明確的目標,以及偉大、無私和美好的夢想。他們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德者壽!他們心胸寬廣,愛國愛崗,仁者壽!他們學識淵博,大智若愚,智者壽!

仁者壽——書畫家啟功作品

長壽的華人科學家

2020年5月8日前已故的:(按年壽排序,同年的按出生日期排序)

1、鄭集111歲——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中國營養學的奠基人,中國生物化學的開拓者之一,是世界最長壽的教授和世界最高齡的作家。

生物化學家、營養學家——鄭集

2、蘇步青101歲——著名數學家、教育家,「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

數學之王——蘇步青

3、貝聿銘101歲——「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世界著名建築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土木專家。美國建築界宣布1979年為「貝聿銘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法國建築學金獎、日本帝賞獎、普利茲克獎、美國自由獎章等的獲得者。

建築大師——貝聿銘

4、程開甲101歲——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的創建者之一、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八一勳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程開甲

5、張香桐100歲——神經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鎮痛研究協會名譽會員。首先提出大腦皮層運動區是代表肌肉的論點;根據視覺皮層誘發電位的分析提出視覺通路中三色傳導學說,發現「光強化」現象,世界生理學界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張氏效應」;首次發現樹突電位。

神經生理學家——張香桐

6、錢學森98歲——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航天、飛彈、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中國航天、飛彈、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錢學森

7、錢偉長98歲——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傑出的社會活動家。

世界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錢偉長

8、吳文俊98歲——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陳嘉庚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著名數學家——吳文俊

9、葉篤正97歲——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早期從事大氣環流和長波動力學研究,提出長波能量頻散理論;20世紀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由此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提出北半球大氣環流季節性突變並引發一系列研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著名氣象學家——葉篤正

10、王大珩96歲——「中國光學之父」,領導研製出第一臺紅寶石雷射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著名光學家,中國近代光學工程的重要學術奠基人、開拓者和組織領導者,國家「863計劃」的主要倡導者,傑出的戰略科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改革先鋒獎章的獲得者。

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

11、謝家麟96歲——「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著名加速器物理及技術專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成功研製中國肪衝功率最大的速調管和我國最早的一臺可向高能發展的30MeV電子直線加速器。

中國粒子加速器之父——謝家麟

12、徐光憲95歲——「中國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物理化學家、無機化學家、教育家,亞洲化學聯合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發現稀土溶劑萃取體系具有「恆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規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稀土之父——徐光憲

13、侯芙生95歲——煉油及石油化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

煉油及石油化工專家——侯芙生

14、周同惠95歲——分析化學、藥物分析和色譜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興奮劑檢測中心的籌建者並獲得國家體委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及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特等獎。國家衛生部的技術革新獎獲得者。

分析化學、藥物分析和色譜學專家——周同惠

15、池志強95歲——藥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

藥理學家——池志強

16、茅以升93歲——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

17、陳省身93歲——「現代微分幾何之父」,數學大師、20世紀最偉大的幾何學家,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數學聯盟(IMU)設立的「陳省身獎(Chern Medal)」是國際數學界最高級別的終身成就獎。

「現代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

18、唐敖慶93歲——「中國量子化學之父」,物理化學家,中國現代理論化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

19、陳能寬93歲——金屬物理學、材料科學、工程物理學家,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金屬物理學、材料科學、工程物理學家——陳能寬

20、顧方舟93歲——「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中國組織培養口服活疫苗開拓者之一,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內科學院(倫敦)院士, 歐洲科學、 藝術、 文學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顧方舟

21、于敏93歲——「中國的氫彈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共和國勳章等獲得者。

中國的氫彈之父——于敏

22、孫儒泳93歲——生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種群生態學和生理生態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北京市科技二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獲得者。

生態學家——孫儒泳

23、鬱銘芳93歲——化學纖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獲得者;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紡粘法非織造布終身成就獎獲得者。

化學纖維專家——鬱銘芳

24、張乾二93歲——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福建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的獲得者。

物理化學家——張乾二

25、鄭作新92歲——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989年獲科學院頒發的科學榮譽章。

鳥類學家——鄭作新

26、彭桓武92歲——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物理學家——彭桓武

27、閔恩澤92歲——「中國催化劑之父」,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及第三世界科學院三原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是中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中國催化劑之父——閔恩澤

28、蔣亦元92歲——農業機械化專家 、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創造出割前脫粒水稻收穫機器系統,取得國際首創國際先進的成果,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得者(新中國農業工程領域內首個最高獎項)。

農業機械化專家/農業工程學家/農業教育家——蔣亦元

29、周培源91歲——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周培源

30、王淦昌91歲——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

核物理學家——王淦昌

31、李道增90歲——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首任院長,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建築創作)金獎、教育部優秀工程設計獎一等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二等獎等的獲得者。李鴻章後裔。

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李道增

……

2020年5月8日還在世的:(按歲數排序,同年的按出生日期排序)

1、王希季99歲——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早期從事火箭及太空飛行器的研製和組織者之一,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氣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試驗火箭的技術負責人;提出中國第一顆衛星運載火箭「長徵一號」的技術方案,並主持該型運載火箭初樣階段的研製;主持核試驗取樣系列火箭的研製。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

衛星與返回技術專家——王希季

2、楊振寧98歲——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學院名譽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

3、吳良鏞98歲——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世界人居獎、國際建築師協會「屈米獎」、亞洲建築師協會金獎、陳嘉庚科學獎、何梁何利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的獲得者;

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和教育家——吳良鏞

4、王綬琯97歲——天文學家、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1950年被聘為倫敦大學天文臺助理天文學家,1993年紫金山天文臺將國際編號為317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綬琯星;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得者。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提高了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了天體測量學發展,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設備,20世紀90年代與蘇定強等提出大天區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的初步方案;

天文學家、科普教育專家——王綬琯

5、黃旭華96歲——「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飛彈核潛艇總設計師,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製領域。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6、鄭哲敏96歲——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鄭哲敏

7、李政道94歲——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物理學家——李政道

8、孫家棟91歲——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中科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中國北鬥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勳章的獲得者;

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孫家棟

9、周光召91歲——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原中國科學院院長。1958年周光召在國際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態振幅,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方法;1996年國際編號為346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周光召星」;

理論物理、粒子物理學家——周光召

10、侯雲德91歲——醫學病毒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起,任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國家新甲型HIN1流感大流行聯防聯控機制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疾病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病毒生物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為中國醫學分子病毒學、基因工程學科和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以及傳染病控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醫學病毒學專家——侯雲德

11、袁隆平90歲——世界雜交水稻之父,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發明協會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沃爾夫農業獎和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2、屠呦呦90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世界著名藥學家,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共和國勳章獲得者;

諾獎獲得者、世界著名藥學家——屠呦呦

……

衷心祝願在職的院士和科學家們壽比南山、福如東海!!!

長壽的華人大師學者

按年壽排序,同年的按出生日期排序(已故):

書畫大師晏濟元110歲,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楊絳(錢鍾書夫人)105歲,國畫大師朱屺瞻104歲,書畫大師李友朋102歲,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蕭龍士101歲,文學大師巴金101歲,美術家和藝術教育家、灕江畫派開拓者陽太陽100歲、著名詩人冰心99歲,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98歲,東方學大師季羨林98歲,近現代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97歲,女權運動先驅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何香凝95歲,儒釋道大師學者南懷瑾95歲,著名書畫家陳半丁94歲,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金庸94歲,書畫家和國學大師啟功93歲,著名畫家、現代美術教育家林風眠91歲……

1、書畫大師——晏濟元

2、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楊絳

3、國畫大師——朱屺瞻

4、書畫大師——李友朋(右二)

5、國畫大師、美術教育家——蕭龍士

6、文學大師——巴金

7、美術家、藝術教育家,灕江畫派開拓者——陽太陽

8、著名詩人——冰心

9、現代傑出畫家、美術教育家——劉海粟

10、東方學大師——季羨林

11、近現代繪畫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

12、女權運動先驅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畫家——何香凝

13、儒釋道大師學者——南懷瑾

14、著名書畫家——陳半丁

15、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政治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金庸

16、書畫家、國學大師——啟功

17、著名畫家、現代美術教育家——林風眠

……

深切緬懷已故的科學家和大師學者們,你們是炎黃子孫的驕傲,你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再次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特以南宋辛棄疾將軍的一首名作《青玉案·元夕》結束本文,此致。

敬禮!!!

《青玉案·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相關焦點

  • 華人學者莊曉瑩博士獲德國萊布尼茨青年科學家獎
    據德國研究聯合會消息,由德國研究聯合會和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共同組成的評選委員會從140位申請者中遴選出10位優秀青年科學家,授予2018年度海因茨·邁耶-萊布尼茨獎(Heinz Maier-Leibnitz-Preise
  • 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
    原標題:2020全球頂尖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發布:兩位華人學者入全球前10,Top 1000華人學者過百近日,Guide2Research 網站發布了 2020 年度全球計算機科學和電子領域頂級科學家排名。 該排名旨在為學術社區提供更多可見性,讓更多人了解計算機科學領域影響力較大的研究貢獻。
  • 明星科學家!頭條應屬於西澳這位華人學者!
    孫紅旗教授是澳大利亞埃迪斯科文大學工程學院全職教授同時任RSC Advances副主編和Frontiers in Nanotechnology專業主編。2008年博士畢業於南京工業大學,歷任科廷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青年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及埃迪斯科文大學教授。
  • 2020 全球Top 1000 計算機科學家h指數公布:華人學者過百,張宏江居...
    近日Guide2Research剛剛出爐了2020年世界頂尖1000名計算機科學家排名。美國616名科學家實力霸榜。入選華人學者超140人,中國科學家45人。張宏江居中國大陸科學家之首。 近日,Guide2Research 第6版頂尖計算機科學家年度排名新鮮出爐!這個榜單已經有5年的歷史了。
  • 尋找格陵蘭鯊魚長壽的秘密
    去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估計,最長壽的格陵蘭鯊魚能達到392歲,是世界上已知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如今,科學家正在通過基因技術試圖從它們身上尋找到長壽的秘密。格陵蘭鯊魚身長能達到6.4米,跟一頭大白鯊差不多。它們生活在大西洋北部的格陵蘭島以及加拿大、挪威、英國北部的周邊海域。
  • 長壽秘密:郵政編碼還是基因編碼?
    學者們分析了美國4500萬人的數據,其中有56000對同卵和異卵雙生子,因為他們擁有大部分相同的基因,在同一環境中的反應很具有科研價值。他們還分析了23類疾病,從心臟病到神經系統疾病再到骨骼類疾病等等。
  • 科教興國海外華人學者共逐夢 廣闊前景吸引留學生
    楊培東說,中國高等教育越來越國際化,到上海科技大學工作的外國學者有很多,這些海外學者把到中國工作視為「一個機遇」。 今年是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20周年。20年來,大批海外華人學者以交流、兼職、合作研究乃至回國等不同方式,參與中國科研創新事業。在這一歷程中,他們的學術追求之夢與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找到了契合點。
  • 尋找格陵蘭鯊魚長壽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去年,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估計,最長壽的格陵蘭鯊魚能達到392歲,是世界上已知壽命最長的脊椎動物。如今,科學家正在通過基因技術試圖從它們身上尋找到長壽的秘密。 格陵蘭鯊魚身長能達到6.4米,跟一頭大白鯊差不多。它們生活在大西洋北部的格陵蘭島以及加拿大、挪威、英國北部的周邊海域。
  • ICLR 2020 華人學者交出亮眼「成績單」
    ICLR 2020 上華人表現亮眼 近日,AMiner 發布的 ICLR 八年以來論文被引量最高的 50 名華人學者榜單,受到了眾多好評。有人評論:看到了那麼多華人作者,看到眾多中國高校與世界名校並列,令人激動!
  • 華人科學家在美獲刑|少扯中美戰,一事一議才不會害了更多的學者
    首先,這裡要區分華人科學家和中國科學家的區別。華人科學家李曉江夫婦都是美國公民,在埃默裡大學任職23年。期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往返中國,與多項中國研究項目合作並發表了研究成果。此外,2018年回國在北大全職任教、曾被哈佛大學聘任為終身教授、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的謝曉亮曾說過:「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中國科學家們已經開始在很多領域做出世界一流的貢獻。然而,科學無國界。為了追求真理,揭秘自然,解決全球性的時代難題,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必須攜手合作。
  • 美國大規模審查華人學者,或加速科技人才回流中國
    大會的議題設置十分豐富,涉及生命科學進展、職業發展等備受關注的話題,大會的主旨論壇讓渡於科研倫理,來自海內外的資深學者以 「人類基因編輯的承諾和挑戰」,聚焦中國在生命科學倫理上的困境。 但是,大會對於華人科學家群體當下在美國遭受大規模審查的 「遭遇」 緘口不言。
  • 諾獎得主:美國若沒有華人學者,可能會跌至二流
    圖片來源:DARREN HAUCK | THE NEW YORK TIMES在中美兩國緊張局勢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美國學界人士意識到,他們正在失去美國創新力量的重要力量之一——華人學者。近日,諾獎得主、美國史丹福大學物理學教授朱棣文(Steven Chu)在接受《自然》新聞(Nature News)的採訪時表示:「(華人)科學家確實正在離開美國……我正在試圖說服這些科學家不要走。如果沒有這些移民科學家的幫助,我們(美國)可能會成為一個二流科技水平的國家。」
  • 又一位華人頂尖科學家回國前被捕,華人科學家回國引國內輿論爭議
    一時之間令人震驚,美國對在美華人科學家進行清洗的聲音不絕於耳。在那個時代,我們的科學家想要回國真的難如登天。如今的情況和當年何其相似?但凡有想要回國的科學家表達出了回國的念頭,等待他們的幾乎都是調查,甚至是人間蒸發。歸根到底還是美國想要實現的科技制裁,畢竟如此大量的世界頂級科學家紛紛想要回到中國,對祖國的發展無疑會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美國一旦失去了大量精英華人科學家,對其自身的影響也是巨大的。
  • 做大師需「靜下來」 走近美國科學院新科華人院士
    當地時間5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在華盛頓宣布了2016年院士增選84人名單,出生於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楊培東、戴宏傑與孟祥金當選院士,其中戴宏傑與楊培東更是同門師兄弟,曾同拜在納米「大牛」查爾斯·利伯的門下。那麼,他們在美國做科研工作有著什麼樣的酸甜苦辣?怎麼一步步走向科研頂峰?對中國同行又有著怎樣的啟迪?記者為此聯繫採訪了3名新科院士。
  • 長壽之鄉的秘密,勐巴拉告訴你
    西雙版納,每年吸引4000多萬海內外遊客到訪,古傣語稱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裡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而西雙版納真正的「勐巴拉」在勐海,這裡曾經是國王的後花園,傣王帕雅真常年在此避暑,召樹屯王子和孔雀七公主喃木諾娜在這裡相愛,留下動人傳說。這裡佔地17500畝,如今已成勐巴拉國際旅遊度假區。
  • 亞馬遜級別最高華人科學家任小楓加入阿里
    ,擔任人工智慧核心團隊iDST的副院長和首席科學家。資料顯示,任小楓先後獲浙江大學本科、斯坦福碩士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其中博士導師為計算機視覺大師Jitendra Malik教授。他目前還在華盛頓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加入阿里巴巴前,任小楓在Amazon擔任Sr.
  •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華人學者獲加拿大政府資助 將在華人社區開展抗疫課題研究 2020-03-07 21:27:26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郭澤華 責任編輯:
  • 美國最不想放走的科學家,圖靈獎唯一華人學者,毅然回國研發AR技術
    美國最不想放走的科學家,圖靈獎唯一華人學者,毅然回國研發AR技術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一位特別優秀的導師,他曾經是美國最不想放走的中國天才,圖靈獎唯一華人學者、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計算機協會會士和國際密碼協會會士。
  • 華人女科學家築夢基礎研究
    鮑哲楠一直以來,華人女科學家通過自己的智慧認識和改變世界,基礎研究的累累碩果贏得世界對華人女性的矚目和尊重,書寫著屬於自己新時代女性科學家的經典故事。早在2004年,因為在阿爾茨海默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中的成就,她獲得了「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同時,在以男性科學家為主的天文研究領域,華人女科學家也成就斐然,毫不遜色。4月,華裔天文物理學家馬中珮所領導的團隊在距離地球僅約2億光年處的「銀河沙漠」地帶發現超大黑洞,顛覆了天文學的普遍認知。
  • 龍蝦掌握長壽秘密 大量端粒酶避免細胞衰老
    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龍蝦掌握著長壽、健康的秘密,它是自然界抵抗正常衰老進程的奇特生物之一。雖然之前科學家認為龍蝦可導致人類關節炎、肌肉損失、記憶力減退和其它疾病,但最新研究顯示,這種海洋甲殼類動物對於身體衰老具有免疫能力,當然龍蝦會受傷,會感染疾病死亡。通常人們多年來認為龍蝦是一種較虛弱和更易遭受攻擊的動物,但是當每次脫殼之後它們會變得更加強壯和具有生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