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處理中需要強調的幾個因素,你知道嗎?

2020-11-30 搜狐

原標題:厭氧處理中需要強調的幾個因素,你知道嗎?

水世界導語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無氧條件下,利用厭氧菌及兼性菌分解有機物的一種生物處理方法,其最早僅用於城市汙水廠汙泥的穩定處理,後被應用於中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中。在厭氧處理中,影響其處理的因素有溫度、pH、負荷、碳氮比、有毒有害物質等。下面就溫度、pH、抑制劑、汙泥培養做簡要分享,供參考交流。

1

厭氧顆粒汙泥

厭氧顆粒汙泥分為澱粉、澱粉糖、檸檬酸、酒精、造紙等行業高濃度汙水處理系統中的高負荷厭氧反應器(EGSB、IC)生產出的新鮮顆粒汙泥。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負荷、上升流速和去除率均分別高於20kgCOD/(m3·d),5m/h和90%。

厭氧顆粒汙泥體型規則呈球形,VSS/TSS≥0.7,沉降速度50-150m/h,粒徑0.5-2mm,顆粒度大於90%,最大比產甲烷速率≥400mlCH4/(gVSS·d)。作為接種汙泥可用於澱粉、澱粉糖、檸檬酸、酒精、啤酒、造紙、蛋白、食品、味精等行業的汙水處理系統中高負荷厭氧反應器(IC、EGSB、UASB等)的啟動運行。

(一)培養顆粒汙泥需考慮的因素

1、基質

培養顆粒汙泥首先對基質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養顆粒汙泥的基質中COD:N:P=110~200:5:1。而有機廢液的基質可分為偏碳水化合物類和偏蛋白質類。為了能順利培養出顆粒汙泥,對於偏碳水化合物類的汙水需要添加N和P。而對於偏蛋白質類的汙水需要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

2、溫度

廢水中的厭氧處理主要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動來達到處理的目的,不同微生物的生長需要不同的溫度範圍。溫度稍有差別,就可在兩類主要種群之間造成不平衡。因此,溫度對顆粒汙泥的培養很重要。顆粒汙泥在低溫(15~25℃)、中溫(30~40℃)和高溫(50~60℃)都有過成功的經驗。一般的,高溫較中溫的培養時間短,但由於高溫下NH3與某些化合物混合毒性會增加,因而導致其應用上受一定的限制;中溫一般控制在35℃左右,在其它條件適當的情況下,經1~3個月可成功的培養出顆粒汙泥;低溫下培養顆粒汙泥的研究較少,但有文獻報導在使用顆粒汙泥低溫馴化後處理底濃度製藥廢水的實驗中,COD的去處率達90%,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pH值

反應器內pH值範圍應控制在產甲烷菌最適的範圍內(6.8-7.2)。由於不同性質的廢水有不同的pH值,為了保證反應器內pH值的穩定,防止酸積累而產生的對產甲烷菌的抑制,可採用向廢水中添加化學藥品如NaHCO3、Na2CO3、Ca(OH)2等物質。

(二)影響顆粒汙泥形成因素

1、鹼度

一般認為,進水水質中鹼度通常應在1000mg/L(以CaCO3計)左右,而對於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廢水,進水鹼度:COD >1:3是必要的。有學者研究表明,在顆粒汙泥培養初期,控制出水鹼度在1000mg/L(以CaCO3計)以上能成功培養出顆粒汙泥。在顆粒汙泥成熟後,對進水的鹼度要求並不高。這對降低處理成本具有積極意義。

2、微量元素及惰性顆粒

微量元素對微生物良好的生長也有重要作用。其中Fe,Co,Ni,Zn等對提高汙泥活性,促進顆粒汙泥形成是有益的。

此外,惰性顆粒作為菌體附著的核,對顆粒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另外,有研究表明,投加活性炭可大大縮短汙泥顆粒化的時間;在投加活性炭後顆粒汙泥的粒徑大,並使反應器運行更加穩定。

3、SO42-

關於SO42-對顆粒汙泥的形成目前尚在討論中。據Sam-Soon的胞外多聚物假說,局部氫的高分壓是誘導微生物產生胞外多聚物從而與細菌表面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帶電基團的靜電吸引及物理接觸等架橋作用,構成一種包含多種組分的生物絮體,從而形成顆粒汙泥的必要條件,而有硫酸鹽存在時,由於硫酸鹽還原菌對氫的快速利用,使反應器無法建立高的氫分壓,從而不利於形成顆粒汙泥。但有些國內外外學者發現處理含高硫酸鹽廢水時,會有非常薄的絲狀體產生,它可作為產甲烷絲菌附著的原始核,從此開始顆粒的形成;硫酸鹽還原產生的硫化物與一些金屬離子結合形成不溶性顆粒,可能成為顆粒汙泥生長的二次核。

4、接種汙泥及接種量

一般來說,對接種汙泥無特殊要求,但接種汙泥的不同對形成顆粒汙泥的快慢有直接影響。因此,保證汙泥的沉降性能好、厭氧微生物種類豐富、活性高,對加快顆粒汙泥的形成是十分有利的。

對接種汙泥的量,有學者研究認為,厭氧汙泥接種量為11.5kgVSS/m3(按反應區容積計算)左右時,對於迅速培養出厭氧顆粒汙泥是合適的。

5、啟動方式

採用低濃度進水,結合逐步提高水力負荷的啟動方式有利於汙泥顆粒化。這是因為低濃度進水可以有效避免抑制性生化物質的過度積累,同時較高的水力負荷可加強水力篩分作用。

6、水力負荷

這是最重要的一條,需要循序漸進。水力負荷太低,會導致大量分散汙泥過度生長,從而影響汙泥的沉降性能,甚至會導致汙泥膨脹。但水力負荷過大,會對顆粒汙泥造成剪切並會剝落未聚集細胞體的胞外多糖粘滯層而阻礙粘附聚集。因此,在啟動初期,應採用較小的水力負荷(0.05-0.1m3/m2 •h)使絮體汙泥能夠相互粘結,向集團化生長,有利於形成顆粒汙泥的初生體。當出現一定量的汙泥後,提高水力負荷至0.25 m3/m2•h以上,可以衝走部分絮體汙泥,使密度較大的顆粒汙泥沉降到反應器底部,形成顆粒汙泥層。為了儘快實現汙泥顆粒化,把水力負荷提高到0.6m3/m2•h時,可以衝走大部分的絮體汙泥。但是,提高水力負荷不能過快,否則大量絮體汙泥的過早淘汰會導致汙泥負荷過高,影響反應器的穩定運行。

電鏡下的顆粒汙泥和產甲烷絲菌

2

中溫厭氧的溫度

1、40℃以下,溫度越高,活性越強(中溫厭氧);

2、一般超過40℃,產甲烷菌嗝屁,整個系統會酸化失去處理效果(中溫厭氧);

3、40-41℃,如果溫度較為穩定,還能勉強運行,切忌不要發生溫度波動,當然這樣做很危險;

4、30-40℃之間,理論上溫度越高越好,但是實際觀察差別不算巨大,運行時差不多就行,加溫花錢不少;

5、30℃以下,甚至不足20℃,常常是UASB運行調試失敗的重要原因;

6、溫度不足時常採用蒸汽加熱,蒸汽加到進水管或配水池內,不能直接加入厭氧反應器中。

3

中溫厭氧的pH

目前最常見說法是pH控制在6.8-7.2,所以大量的厭氧調試人員拼命追求加鹼調pH的精度,其實,這與DO的內容類似,pH這也有必要搞清楚是誰的pH?

pH值6.8-7.2是綜合了中溫厭氧反應器中以產甲烷菌為主,輔以大量其他厭氧菌後,綜合得出的經驗值。這個值,是針對厭氧系統中的微生物而言,而不是針對進水出水;因為廢水經過生化反應後,pH或升或降,有些變化在所難免,這一點較好理解,那麼pH變化都有哪些情況呢,總結如下:

1、有機酸的轉化:

有機物水解成有機酸,中性變酸性,自然酸增加,pH下降;(較)長鏈脂肪酸分解為短鏈的,酸增多,pH下降,可以理解為酸化過程表現,前兩種在產甲烷受抑制時會體現較為明顯;VFA降解,有機酸變為無機的CO2,且還可以脫離水相,總之就是酸減少,pH上升,可以理解為產甲烷過程的表現,厭氧出水經過暴露跌水,會有明顯表現。

2、硫酸鹽還原:

硫酸鹽在SRB(硫酸鹽還原菌)作用下還原為H2S,增加鹼度,表現為pH的上升,但也就在6變7這個樣子。

3、有機氮釋放氨:

蛋白、胺基酸等分解,導致氨氮增加,鹼度隨之增加,pH上升,實際中蛋白水、澱粉水極常見,經常發生厭氧進水pH=4,出水pH=7。

4、甲醇產甲烷:

這個比較特別,由於產甲烷過程中生成一定的弱酸性物質CO2,所以這個產甲烷反應導致向酸性變化,但是只有在甲醇含量較高時才可能出現。

4

厭氧的常見抑制

在厭氧消化階段,許多化學物質能夠影響消化過程微生物的生理活動,稱之為抑制劑,包括有揮發性脂肪酸,硫化物或硫酸鹽,氨氮,重金屬,氰化物,酸類、苯等某些有機物質,下面簡單介紹有代表性的三種。

1、VFA。

高濃度下,低pH下,有直接抑制。當然,VFA積累,本身也會促使pH下降,這就容易產生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厭氧系統檢測出水VFA是很有必要的,一旦VFA出現不正常,而又沒採取有效的措施去控制,很可能一酸到底。不過,過分的強調VFA的抑制性就偏激了,VFA中的乙酸,可是直接產甲烷的底物。

2、氨氮。

高濃度下,高pH下,有直接抑制。一般來說,500ppm以下絕對沒問題,500-1000ppm,顆粒汙泥,運行上幾個月看起來問題也不大,但是不保證長久下來不需要更換汙泥,1000ppm以上,考慮放棄。氨氮有個附加問題,就是同時存在P和Mg時,容易發生鳥糞石結垢,這時IC比UASB有優勢,基本上只會在出水管緩慢結垢,而不是整個反應器內。

3、硫酸鹽。

可以講硫酸鹽本身沒什麼,除非上萬的濃度影響了滲透壓。但是SRB(硫酸鹽還原菌)這種細菌搞破壞,它把硫酸根轉化為H2S,還消耗產甲烷菌的碳源底物。一般來說,COD在5000mg/L,硫酸鹽在1500mg/L,顆粒汙泥運行沒問題。再高不好講了。很多水友說碳硫比在某個數值合適,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說法,這種思想下做出來的厭氧實際會出麻煩。因為碳硫比合適只是保證了產甲烷可以正常進行,不至於被選擇性抑制。但是高的硫酸鹽含量下,還原形成的H2S濃度也會更高,當然,H2S在低pH下毒性更強大。

附:下表為對厭氧消化有抑制作用的物質及濃度(僅供參考)

抑制物質

濃度(mg/L)

抑制物質

濃度(mg/L)

揮發性脂肪酸

>2000

Na

3500-5000

氨氮

>1000

Cr6+

3

溶解性硫化物

>200

Cr3+

500

Ca

2500-4500

Cd

150

Mg

1000-1500

K

2500-4500

書籍推薦

最後推薦幾本關於厭氧的書籍給大家,也歡迎從事這方面的水汙師們可以推薦和分享~~

NO.1《城鎮汙水廠汙泥厭氧消化工程設計與建設》(張辰主編)

NO.2《汙水厭氧生物處理》(張元景)

NO.3《通往可持續的環境保護之路-UASB之父Gatze Lettinga的厭氧故事》

NO.4《工業廢水的厭氧生物技術》(R.E.斯皮思)

NO.5《廢水的厭氧生物處理》(賀延齡)

NO.6《厭氧處理中硫酸鹽還原菌生理生態學》(任南琪)

(整合自水世界社區yoruba版主早期答疑分享、寂寞版主所分享內容及其他內容)

更多內容知識學習:

點擊下面連結或下載「水世界APP

點擊「閱讀原文」下載水世界APP,了解更多水處理知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影響汙水厭氧處理效果的7大因素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汙水厭氧生物處理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7點:①溫度,②pH值,③氧化還原電位,④有機容積負荷,⑤攪拌,⑥C/N,⑦有毒物質。從下面這幅圖中可以看出來,對於厭氧處理來說,並非溫度越高越好,超出以上這三個區間,效率都會下滑。
  • 厭氧生物處理機理研究厭氧反應四個階段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水處理行業中一直都受到環保工作者們的青睞,由於其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更高的反應速率和對毒性物質更好的適應,更重要的是由於其相對好氧生物處理廢水來說不需要為氧的傳遞提供大量的能耗,使得厭氧生物處理在水處理行業中應用十分廣泛。
  • 汙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然而呢,如果想要有一個處理汙泥的理由、或者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那政策就是咱們依靠的根本!你看與不看,他都在那裡!從今天開始,重點分析政策推薦的這幾類技術,每一類技術都按照這個套路來介紹:1、     政策中提到的技術路線2、     政策中對技術的介紹3、     我了解的這個技術4、     別人是怎麼做的?
  • 厭氧反應的影響因素及分析
    通常所稱高溫厭氧消化和低溫厭氧消化即對應這兩個最佳溫度範圍。 2.pH值:厭氧消化最佳pH值範圍為6.8~7.2 3.有機負荷:由於厭氧生物處理幾乎對汙水中的所有有機物都有降解作用,因此討論厭氧生物處理時,一般都以CODcr來分析研究,而不像好氧生物處理那樣必須以BOD5為依據。
  • 聚焦厭氧生物處理工藝 十問廢水處理UASB法
    UASB法由荷蘭Lettinga教授於1977年發明,與其他厭氧生物處理工藝一樣,包括水解,酸化,產乙酸和產甲烷等。UASB法具有不少優點,但該法一般不適用於處理含高濃度懸浮固體的廢水。近年來,國內對其設計研究及工程應用增多,技術發展亦較快。
  •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因素探析及預處理技術介紹
    一、汙泥厭氧消化技術概述目前汙泥的主要處理處置工藝有厭氧消化、好氧堆肥、幹化焚燒、石灰穩定、深度脫水等。汙泥處置技術雖然呈多樣化的形式,但大多是基於使汙泥達到減量化、無害化和穩定化的目的。因此,在達到這些目的同時,如何結合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最大化地利用汙泥中的有機質,是今後汙泥處理處置技術發展所需考慮的重點方向。
  • 佛山工業汙水處理中厭氧處理汙水的原理
    在工業汙水處理過程中,漓源環保以生物處理技術為主,經濟環保。在汙水生物處理法中厭氧技術是重中之重。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產生CH4、CO2及其他少量氣體的過程。
  • 汙水處理技術篇:廢水厭氧處理原理
    北極星環保網訊: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並產生CH4和CO2的過程。一、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基本生物過程1、三階段理論厭氧微生物學的研究表明,產甲烷菌是一類十分特別的古細菌(Archea),除了在分類學和其特殊的學報結構外,其最主要的特點是:產甲烷細菌只能利用一些簡單有機物作為基質,其中主要是一些簡單的一碳物質如甲酸、甲醇、甲基胺類以及H2/CO2等,兩碳物質中只有乙酸
  • 內循環(IC)厭氧反應器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第二反應室中的混合液在沉澱區進行固液分離,處理過的上清液由出水管排出,沉澱的汙泥可自動返回到第二反應室。1.2IC厭氧反應器的工藝特點IC厭氧反應器獨特的內循環系統,加強了廢水中有機物和顆粒汙泥間的傳質,從而大幅提高了反應器的COD容積負荷,IC厭氧反應器的有機負荷是普通UASB反應器的3倍左右,同時反應器在保證去除效果的條件下,能達到較低的水力停留時間。
  • 垃圾滲濾液的零價鐵強化厭氧處理技術
    但傳統厭氧處理技術處理效率較低、運行時間長,制約了其在中轉站等本身佔地較小地區的應用。  零價鐵作為一種易得的還原性金屬,能夠降低廢水厭氧過程中的ORP,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厭氧反應的效果。目前,在厭氧過程中投加零價鐵的方法已經在一些廢水處理中得到應用,如高硫酸鹽廢水、偶氮染料廢水以及硝酸鹽處理中得到應用,並顯著改善了廢水的COD去除效果。  綜合考慮零價鐵的作用。
  • 關於厭氧生物處理的21個技術問答!
    ⑷ 厭氧微生物對溫度、PH等環境因素的變化更為敏感,運行管理好厭氧生物處理系統的難度較大。   ⑸ 水溫適應廣:好氧處理水溫在10~35℃之間,當高溫時就需採取降溫措施;而厭氧處理水溫適應廣泛,分低溫厭氧(10~30℃)、中溫厭氧(30~40℃)和高溫厭氧(50~60℃)。
  • 你知道好氧和厭氧 誰啃骨頭誰吃肉嗎?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咱今天就繼續說一說,微生物「進餐」的兩種吃法:好氧和厭氧。我們又該以什麼樣的故事繼續演繹屬於微生物的傳奇呢?有一句俗話叫做「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在咱們平時工作的團隊中,也肯定有一些急性子,幹起事情來風風火火,簡單粗暴,大多數時候效率很高,但是在遇到那些特別瑣碎的事情時,往往就耐不住性子,招架不住。這個時候就得需要團隊中另外一種心細如髮的成員來做,別看他們幹活慢條斯理,不溫不火,但是就是這種慢工出細活的態度,往往才能把一個項目中最難啃的骨頭給攻克。
  • 部分亞硝化-厭氧氨氧化工藝處理低氨氮廢水研究進展
    目前,全球已建成100餘座厭氧氨氧化工程,其88%為一體式工藝、12%為分體式工藝。它們大多應用於中溫、高氨氮廢水的處理,在低氨氮廢水處理方面全球僅有2座。因此,本文綜述了該工藝的功能細菌與基因、影響因素、反應器構型以及工程應用案例,為厭氧氨氧化工藝應用於低氨氮廢水處理提供科學依據。
  • 關於UASB厭氧反應器的22個經典問答!
    據稱國內的UASB絕大多數難以培養出處理效率比較高的顆粒汙泥。答:廢水的類型、反應器結構一旦確定,顆粒汙泥不是培養出來,是結果,是設計和操作的產物。你的意思是國內UASB沒有顆粒汙泥吧?!我基本同意,但不是所有的國內所有UASB,都無顆粒汙泥,我知道有些UASB,在很長時間內都有很好的顆粒汙泥。顆粒汙泥和處理效率的關係可能不是你理解的那樣。
  • 汙水三大處理方法全面解析:缺氧、厭氧、好氧
    厭氧生物處理是在厭氧條件下,形成了厭氧微生物所需要的營養條件和環境條件,利用這類微生物分解廢水中的有機物並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過程。   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 芬頓工藝的影響因素,你知道嗎?
    一般情況下,汙水處理需要經過厭氧、好氧以及絮凝三個環節。多年來,我國的汙水處理都是使用傳統的工藝進行。近年來,隨著國家汙水排放標準的提高,對廢水處理的要求和力度逐漸提高,於是很多企業就會採用深度處理的工藝對廢水進行處理,如臭氧處理、膜處理等,目前市場上最為認可的是利用芬頓工藝進行廢水處理。
  • 厭氧氨氧化在市政汙水應用中 為什麼「行不通」?
    在這過程中,大約89%的無機氮都將被轉化產生氮氣,另外11%的無機氮被轉化為硝酸鹽氮,與傳統硝化反硝化工藝相比,厭氧氨氧化工藝有著巨大的技術優勢,其曝氣能耗只有傳統工藝的55-60%;該工藝幾乎無需碳源,如果為了去除硝酸鹽產物需要在厭氧氨氧化過程中投加碳源,其投加量也比傳統工藝中碳源投加量降低90%;厭氧氨氧化工藝可以減少45%鹼度消耗量。
  • 厭氧|ABR厭氧折流板反應器?
    ,開發和研製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厭氧生物處理裝置。水流由導流板引導上下折流前進,逐個通過反應室內的汙泥床層,進水中的底物與微生物充分接觸而得以降解去除。ABR因其特殊的結構,與其它厭氧生物處理工藝相比,具有許多優點,見表1。
  • 國外化工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新進展
    近 二十 年來 ,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食品 、發酵等行業的有機廢水處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由於該技術的長處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 故而成為 當今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熱點 。八十年代之後 , 各國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該技術應用於石油化工等難生物降解 和有毒廢水的處理 。
  •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處理技術是實現有機物能源化和生物強化技術創新研究的重點。在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