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關於厭氧生物處理的21個技術問答!

2020-11-24 環保在線

  1、厭氧反應器內出現泡沫、化學沉澱等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厭氧反應器中有時會產生大量泡沫,泡沫呈半液半固狀,嚴重時可充滿氣相空間並帶入沼氣管道,導致沼氣系統的運行困難。
 

  產生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厭氧系統運行不穩定,因為泡沫主要是由於CO2產量太大形成的,當反應器內溫度波動或負荷發生突變等情況發生時,均可導致系統運行的不穩定和CO2的產量增加,進而導致泡沫的產生。如果將運行不穩定因素及時排除,泡沫現象一般也會隨之消失。在厭氧汙泥培養初期,由於CO2產量大而甲烷產量少,也會出現泡沫,隨著甲烷菌的培養成熟,CO2產量減少,泡沫一般也會逐漸消失。進水中含有蛋白質是產生泡沫的一個原因,而微生物本身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也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而生成氣泡。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大量產氣會產生類似好氧處理的曝氣作用而形成氣泡問題,負荷突然升高所帶來的產氣量突然增加也可能出現泡沫問題。
 

  碳酸鈣(CaCO3)沉澱:處理廢水鈣含量高或利用石灰補充鹼度,都會增加產生碳酸鈣沉澱的可能性。高濃度的碳酸氫鹽和磷酸鹽都有利於鈣的沉澱。
 

  鳥糞石(MgNH4PO4)沉澱:進水中含有較高濃度的溶解性正磷酸鹽、氨氮和 鎂離子時,就會生成鳥糞石沉澱。厭氧處理系統鳥糞石沉澱主要在管道彎頭、水泵入口和二沉池進出口等處出現。
 

  2、厭氧生物處理的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理論研究認為三個階段,即厭氧消化過程分為水解發酵階段、產乙酸產氫階段、產甲烷階段三部分。
 

  水解發酵階段和產乙酸產氫階段又可合稱為酸性發酵階段。在這個階段,汙水中的複雜有機物,在酸性腐化菌或產酸菌的作用下,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如有機酸,醇類等,以及CO2、NH3和H2S等無機物。由於有機酸的積累,汙水的pH值下降到6以下。此後,由於有機酸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產生碳酸鹽和氨等使酸性減退,pH值回升到6.6~6.8左右。
 

  ⑴水解酸化階段。汙水中複雜的大分子、不溶性的有機物在細胞外酶的作用下水解為小分子、溶解性有機物,然後滲入細胞體內,水解產生揮發性有機酸、醇類及醛類等。
 

  ⑵產氫產乙酸階段。在產氫產酸菌的作用下,各種有機酸分解轉化為乙酸、氫和二氧化碳。
 

  ⑶產甲烷階段。產甲烷菌將乙酸、氫及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
 

  3、厭氧消化的三個階段和COD轉化率有多少?
 

  4、水解酸化法的優點是什麼?
 

  ⑴ 池體不需要密閉,也不需要三相

分離器

,運行管理方便簡單。 

  ⑵ 大分子有機物經水解酸化後,生成小分子有機物,可生化性較好,即水解酸化可以改變原汙水的可生化性,從而減少反應時間和處理能耗。
 

  ⑶ 水解酸化屬於厭氧處理的前期,沒有達到厭氧發酵的最終階段,因而出水中也就沒有厭氧發酵所產生的難聞氣味,改善了汙

水處理

廠的環境。 

  ⑷ 水解酸化反應所需時間較短,因此所需構築物體積很小,一般與沉澱池相當,可節約基建投資。
 

  ⑸ 時間酸化對固體有機物的降解效果較好,而且產生的剩餘汙泥很少,實現了汙泥、汙水一次處理,具有消化池的部分功能。
 

  5、厭氧生物處理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⑴ 能耗較低:因為厭氧生物處理不需要供氧,能源消耗約為好氧活性汙泥法的1/10,還能產生具有較高熱值的甲烷氣(CH4)。每去除1gCODcr可以產生0.35標準升甲烷或0.7標準升沼氣。沼氣的熱值為22.7KJ/L,甲烷的熱值為39300KJ/m3,一般天然氣的熱值為34300KJ/m3 。
 

  ⑵ 汙泥產量低:因為厭氧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好氧生物處理系統每處理1kgCODcr產生的汙泥量為0.25~0.6kg,而厭氧生物處理系統每處理1kgCODcr產生的汙泥量只有0.02~0.18kg。
 

  ⑶可對好氧生物處理系統不能降解的一些大分子有機物進行徹底降解或部分降解。
 

  ⑷ 厭氧微生物對溫度、PH等環境因素的變化更為敏感,運行管理好厭氧生物處理系統的難度較大。
 

  ⑸ 水溫適應廣:好氧處理水溫在10~35℃之間,當高溫時就需採取降溫措施;而厭氧處理水溫適應廣泛,分低溫厭氧(10~30℃)、中溫厭氧(30~40℃)和高溫厭氧(50~60℃)。
 

  6、厭氧生物處理的影響因素有哪些?
 

  ⑴ 溫度。存在兩個不同的溫度範圍(55℃左右,35℃左右)。通常所稱高溫厭氧消化和低溫厭氧消化即對應這兩個溫度範圍。
 

  ⑵ pH值。厭氧消化pH值範圍為6.8~7.2。
 

  ⑶ 有機負荷。由於厭氧生物處理幾乎對汙水中的所有有機物都有降解作用,因此討論厭氧生物處理時,一般都以CODcr來分析研究,而不象好氧生物處理那樣必須以BOD5為依據。厭氧處理的有機負荷通常以容積負荷和一定的CODcr去除率來表示。
 

  ⑷ 營養物質。厭氧法中碳氮磷的比值控制在CODcr:N:P=(200~300):5:1即可。甲烷菌對硫化氫的最佳需要量為11.5mg/L。有時需補充某些必需的特殊營養元素,甲烷菌對硫化物和磷有專性需要,而鐵、鎳、鋅、鈷、鉬等對甲烷菌有激活作用。
 

  ⑸ 氧化還原電位。氧化還原電位可以表示水中的含氧濃度,非甲烷厭氧微生物可以在氧化還原電位小於+100mV的環境下生存,而適合產甲烷菌活動的氧化還原電位要低於-150mV,在培養甲烷菌的初期,氧化還原電位要不高於-330mV。
 

  ⑹ 鹼度。廢水的碳酸氫鹽所形成的鹼度對pH值的變化有緩衝作用,如果鹼度不足,就需要投加碳酸氫鈉和石灰等鹼劑來保證反應器內的鹼度適中。
 

  ⑺ 有毒物質。
 

  ⑻ 水力停留時間。水力停留時間對於厭氧工藝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上流速度來表現出來的。一方面,較高的水流速度可以提高汙水系統內進水區的擾動性,從而增加生物汙泥與進水有機物之間的接觸,提高有機物的去除率。另一方面,為了維持系統中能擁有足夠多的汙泥,上流速度又不能超過一定限值。
 

  7、營養物質對厭氧生物處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厭氧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需要攝取一定比例的CNP及其他微量元素,但由於厭氧微生物對碳素養分的利用率比好氧微生物低,一般認為,厭氧法中碳氮磷的比值控制在CODcr:N:P=(200~300):5:1即可。還要根據具體情況,補充某些必需的特殊營養元素,比如硫化物、鐵、鎳、鋅、鈷、鉬等。
 

  在厭氧處理時提供氮源,除了滿足合成菌體之外,還有利於提高反應器的緩衝能力。如果氮源不足,即碳氮比太高,不僅導致厭氧菌增殖緩慢,而且使消化液的緩衝能力降低,引起pH值下降。相反,如果氮源過剩,碳氮比太低、氮不能被充分利用,將導致系統中氮的積累,引起pH值上升;如果pH值上升到8以上,就會抑制產甲烷菌的生長繁殖,使消化效率降低。一般說來,氮的濃度必須保持在40~70mg/L的範圍內才能維持甲烷菌的活性。
 

  8、pH值對厭氧處理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厭氧微生物對其活動範圍內的pH值有一定的要求,產酸菌對pH值的適應範圍較廣,一般在4.5~8.0之間都能維持較高的活性。而甲烷菌對pH值較為敏感,適應範圍較窄,在6.6~7.4之間較為適宜,pH值為7.0~7.2。因此,在厭氧處理過程中,尤其是產酸和產甲烷在一個構築物內進行時,通常要保持反應器內的pH值在6.5~7.2之間,保持在6.8~7.2的範圍內。
 

  厭氧處理要求的pH值指的是反應器內混合液的pH值,而不是進水的pH值,因為生物化學過程和稀釋作用可以迅速改變進水的pH值。反應器出水的pH值一般等於或接近反應器內部的pH值。
 

  含有大量溶解性碳水化合物的廢水進入厭氧反應器後,會因產生乙酸而引起pH值的迅速降低,而經過酸化的廢水進入反應器後,pH值將會上升。含有大量蛋白質或胺基酸的廢水,由於氨的形成,pH可能會略有上升。因此,對不同特性的廢水,可控制不同的pH值,可能低於或高於反應器所要求的pH值。
 

  9、維持厭氧反應器內有足夠鹼度的措施有哪些?
 

  ⑴ 投加鹼源:增大系統緩衝能力的鹼源可以使用碳酸氫鈉和石灰等。
 

  ⑵ 提高回流比:正常厭氧消化處理設施的出水中含有一定的鹼度,將出水回流可以有效補充反應器內的鹼度。
 

  10、什麼是VFA和ALK?VFA與ALK的比值有什麼意義?
 

  VFA表示的是厭氧處理系統內的揮發性有機酸的含量,ALK則表示的是厭氧處理系統內的鹼度。
 

  厭氧消化系統正常運行時,ALK一般在1000~5000 mg/L(以CaCO3計)之間,典型值在2500~3500mg/L之間,VFA一般在50~2500mg/L之間,必須維持鹼度和揮發酸濃度之間的平衡,使消化液pH保持在6.5~7.5的範圍內。只要鹼度和揮發酸濃度能保持平衡,當鹼度超過4000mg/L時,即使VFA超過1200mg/L,系統也能正常運行。而鹼度與酸度能保持平衡的主要標誌就是VFA與ALK的比值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內。
 

  VFA/ALK反應了厭氧處理系統內中間代謝產物的積累程度,正常運行的厭氧處理裝置的VFA/ALK一般在0.3以下,如果VFA/ALK突然升高,往往表明中間代謝產物不能被甲烷菌及時分解利用,即系統已出現異常,需要採取措施進行解決。
 

  如果VFA/ALK剛剛超過0.3,在一定時間內,還不至於導致pH值下降,還有時間分析造成VFA/ALK升高的原因和進行控制。如果VFA/ALK超過0.5,沼氣中的CO2含量開始升高,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予以控制,會很快導致pH值下降,使甲烷菌的活動受到抑制。此時應加入部分鹼源,增加反應器內的鹼度使pH值回升,為尋找確切的原因並採取控制措施提供時間。如果VFA/ALK超過0.8,厭氧反應器內pH值開始下降,沼氣中甲烷的含量往往只有42%~45%,沼氣已不能燃燒。這時候必須向反應器內大量投入鹼源,控制住pH值的下降並使之回升,如果pH值持續下降到5以下,甲烷菌將全部失去活性,需要重新培養厭氧汙泥。
 

  11、為什麼VFA是反映厭氧生物反應器效果的重要指標?
 

  VFA表示的是厭氧處理系統內的揮發性有機酸的含量,而揮發性有機酸是厭氧生物處理系統的中間產物。
 

  厭氧生物處理系統實現對廢水中或汙泥中有機物的有效處理,最終是通過產甲烷過程來實現的,而產甲烷菌所能利用的有機物就是揮發性有機酸VFA。如果厭氧生物反應器的運轉正常,那麼其中的VFA含量就會維持在一個相當穩定的範圍內。
 

  VFA過低會使甲烷能利用的物料減少,厭氧反應器對有機物的分解程度降低;而VFA過高超過甲烷菌所能利用的數量,又會造成VFA的過度積累,進而使反應器內的pH下降,影響甲烷菌正常功能的發揮。同時甲烷菌因各種原因受到傷害後,也會降低對VFA的利用率,反過來造成VFA的積累,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所有的厭氧反應器都應把VFA作為一個控制指標來分析化驗和及時掌握。
 

  12、什麼是升流式厭氧汙泥反應器UASB?
 

  升流式厭氧汙泥反應器的英文是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簡稱為UASB,其基本特徵是在反應器的上部設置氣、固、液三相分離器,下部為汙泥懸浮區和汙泥床區。
 

  13、什麼是膨脹顆粒汙泥床EGSB?
 

  膨脹顆粒汙泥床的英文是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簡寫為EGSB,是在UASB反應器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EGSB反應器與UASB反應器的結構非常相似,所不同的是EGSB反應器中採用高達2.5~6m3/(m2·h)的水力負荷,這遠大於UASB常用的約0.5~2.5m3/(m2·h)的水力負荷。因此,在EGSB反應器中,顆粒汙泥床處於部分或全部「膨脹化」狀態,即汙泥床的體積由於顆粒之間的平均距離的加大而增加。為了提高水力負荷(即上流速度),EGSB反應器採用較大的高度與直徑比和較大的回流比。
 

  14、什麼是顆粒汙泥?
 

  顆粒汙泥的形成實際上是微生物固定化的一種形式,其外觀為具有相對規則的球形或橢圓形黑色顆粒。顆粒汙泥的粒徑一般為0.1~3mm,個別大的有5mm,密度為1.04~1.08g/cm3,比水略重,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降解水中有機物的產甲烷活性。
 

  在

光學顯微鏡

下觀察,顆粒汙泥呈多孔結構,表面有一層透明膠狀物,其上附著甲烷菌。顆粒汙泥靠近外表面部分的細胞密度較大,內部結構鬆散、細胞密度較小,粒徑較大的顆粒汙泥往往有一個空腔,這是由於顆粒汙泥內部營養不足使細胞自溶而引起的。大而空的顆粒汙泥容易破碎,其破碎的碎片成為新生顆粒汙泥的內核,一些大的顆粒汙泥還會因內部產生的氣體不易釋放出去而容易上浮。 

  15、使升流式厭氧反應器內出現顆粒汙泥的方法有哪幾種?
 

  UASB反應器運行成功的關鍵是具有顆粒汙泥,使UASB反應器內出現顆粒汙泥的方法有以下三種:
 

  ⑴ 直接接種法:從正在運行的其它UASB反應器中取出一定量的顆粒汙泥直接投入新的UASB反應器後,由少到多逐步加大處理的汙水水量,直到設計水量。這種方法反應器投產所需時間快,但一般只有在啟動小型UASB反應器採用這種方法。
 

  ⑵ 間接接種法:將取自正在運行的厭氧處理裝置的厭氧活性汙泥,如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消化汙泥,投入UASB反應器後,創造厭氧微生物的生長條件,有人工配製的、含有適當營養成分的營養水進行培養,形成顆粒汙泥後,再由少到多逐步加大被處理的汙水水量,直到設計水量。
 

  ⑶ 直接培養法:將取自正在運行的厭氧處理裝置的厭氧活性汙泥,如城市汙水處理廠的消化汙泥,投入UASB反應器後,用被處理汙水直接培養,形成顆粒汙泥後,再逐步加大被處理的汙水水量,直到設計水量。這種方法反應器投產所需時間較多,可長達3~4個月,大型UASB反應器常採用這種方法。
 

  16、厭氧汙泥培養成熟後有何特徵?
 

  培養結束後,成熟的汙泥呈深灰到黑色,有焦油氣味但無硫化氫氣味,pH值在7.0~7.5之間,汙泥容易脫水和幹化。對進水的處理效果高,產氣量大,沼氣中甲烷成分高。

 

  17、厭氧生物處理設施運行管理應該注意的問題
 

  (1) 當被處理汙水濃度較高(CODCr值大於5000mg/L)時,必須採取回流的運行方式,回流比根據具體情況確定,有效的回流,不僅可以降低進水濃度,還可以增大進水量,保證處理設施內的水流分布均勻,避免出現短流現象。回流還可以防止進水濃度和厭氧反應器內pH值的劇烈波動,使厭氧反應平穩進行,也就是說可以減少厭氧反應對鹼度的需求量,降低運行費用。厭氧反應是產能過程,出水溫度高於進水.因此冬季氣溫低時,反應器內的溫度恆定,儘可能使厭氧微生在其適宜溫度下活動。
 

  (2)一般的工業廢水溫度難以達到35℃,需要加熱(尤其在冬季)。因此,為節約加溫所需能量,一方面要注意保溫(包括採取加大回流量等措施),儘可能防止反應器熱量散失,另一方而要充分發揮反應器內汙泥濃度較大的特點,儘可能提高反應器內汙泥濃度,減弱溫度對厭氧反應的影響。
 

  (3)沼氣要及時有效地排出。厭氧消化過程必定伴隨著沼氣的產生,沼氣對汙泥可以起到攪拌和作用,促進汙水與汙泥的混合接觸,這是其有利的一面。同時,沼氣的存在也會起到類似浮渣的作用,沼氣向上溢出時將部分汙泥帶到液面,導致浮渣的產生和出水中懸浮物含量增加及水質變差。因此,要設置氣體擋板和集氣罩,將沼氣從厭氧消化裝置內引出,在出水堰附近留有足夠的沉澱區,以保證出水水質。
 

  (4)汙泥負荷要適當。為保持厭氧消化過程三個階段的平衡,使揮發性脂肪酸等中間產物的生成與消耗平衡,防止酸積累導致pH值下降,進水有機負荷不宜過高,一般不0.5kgCODcr/(kgMLSS·d)。可以通過提高反應器內汙泥濃度,在保持相對較低的汙泥負荷條件下,獲得較高的容積負荷。一般來說,厭氧消化裝置的容積負荷都在5kg CODcr/(m3·d)以上,甚至高達50kg CODcr/( m3·d)。
 

  (5)當被處理汙水懸浮物濃度較大(一般指1000mg/L以上)時,就應當對汙水進行沉澱、過濾、或浮選等適當的預處理,以降低進水的懸浮物含量,防止填料層堵塞。一般AF的進水懸浮物不超過200mg/L,但如果懸浮物可以生物降解而且均勻分散在汙水中,則懸浮物對AF幾乎不產生不利影響。
 

  (6)要充分創造厭氧環境。無氧是厭氧微生物正常活動的前提,甲烷菌則必須在厭氧環境下才能發揮作用。在汙水提升進入厭氧消化裝置、出水回流等環節都要儘可能避免與空氣的接觸,儘可能減少與空氣接觸的機會。如水流過程中儘量不要出現跌水、攪動等現象,調節池、回流池等要加蓋封閉,汙水提升不要使用氣提泵。厭氧反應構築物經過氣密試驗,確保嚴密無滲漏。
 

  18、什麼是厭氧反應器酸化?
 

  一般來說,對於以產甲烷為主要目的的厭氧過程要求pH值在6.5~8.0之間,廢水鹼度偏低或運行負荷過高時,會引起反應器內揮發酸積累,導致產甲烷菌活力喪失而產酸菌大量繁殖,持續過久時,會導致產甲烷菌活力喪失殆盡而產乙酸菌大量繁殖,引起反應器系統的「酸化」。嚴重酸化發生後,反應器難以恢復至原有狀態。
 

  厭氧消化作用失去平衡時會顯示出如下「症狀」:①沼氣產量下降;②沼氣中甲烷含量降低;③消化液VFA增高;④有機物去除率下降;⑤消化液pH值下降;⑥碳酸鹽鹼度與總鹼度之間的差值明顯增加;⑦洗出的顆粒汙泥顏色變淺沒有光澤;⑧反應器出水產生明顯異味;⑨ORP(氧化還原電位)值上升等。
 

  19、厭氧反應器酸化如何處理?
 

  一旦發生厭氧反應器酸化,不論什麼原因,都需要迅速扭轉這種趨勢,應當採取如下兩種應急措施。
 

  1. 大幅降低運行負荷
 

  儘量多降低負荷,可以降低至50%,甚至暫停處理廢水。同時,若厭氧反應器設有外循環管路,則通過循環泵打循環,直至VFA恢復正常。
 

  2. 採取多種手段,避免出水PH值降低到正常範圍(6.5)以下
 

  若厭氧反應器出水pH值降至6.5以下甚至更低,則須適當提高反應器進水的pH值,以維持反應器內合適的pH環境。(進水pH值提高的幅度視反應器內pH值下降的程度而定,有時可以將進水的pH值調整至8.0以上甚至9.0以上。)
 

  當反應器內的pH值降低到5.0以下,說明反應器酸化已經非常嚴重了。這時,可以用清水置換厭氧反應器內的廢水,將反應器內的VFA濃度迅速降低,同時儘快恢復反應器內正常的pH環境。
 

  通過以上兩個措施,如果反應器酸化的原因僅僅是超負荷,只要沒有嚴重到致使厭氧汙泥大量流失,在24小時至數天內,反應器中的VFA會下降到200mg/l以下,pH值會恢復至正常的水平。即使由於酸化程度過於嚴重或者由於其他原因導致反應器不能完全恢復,也可以使酸化程度得到緩解,為後續查明原因並採取進一步的應對措施贏得時間。
 

  當反應器的酸化被遏制後,可以進行低負荷運行,然後根據運行情況逐步增加負荷直至反應器的運行負荷和效率恢復到酸化前的正常水平。
 

  20、什麼是厭氧顆粒汙泥鈣化?
 

  在厭氧反應器運行中,如果廢水中鈣離子的濃度較高,在顆粒汙泥表面就會形成灰白色的「鈣層」,長期運行下去會導致顆粒汙泥成空心狀,且用手觸摸顆粒汙泥,有小石子樣的觸感,這就叫做厭氧顆粒汙泥鈣化。顆粒汙泥鈣化會降低汙泥的活性,從而進一步導致厭氧反應器處理效率降低。
 

  21、厭氧反應器鈣化如何處理?
 

  在厭氧反應器中,鈣鹽沉澱可以引發嚴重的運行問題,因此必須防止鈣鹽沉澱發生或者在項目設計階段就考慮解決的辦法。一些反應器,如UASB極有可能在反應器表面和底部沉積令人煩惱的硬垢。因為鈣鹽沉澱形成後實際上不可能被除掉,所以為了順利運行,防止鈣鹽積累是解決問題的途徑。
 

  例如牛奶廢水中,鈣離子可以隨廢水進入厭氧反應器,或者通過補充鹼度進入(例如用石灰)。高濃度的碳酸氫鹽和磷都有利於鈣的沉澱,如果在設計中未考慮定期清除硬垢的話,鈣沉澱積累得太多,會導致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容積大為減少,從而對工藝運行造成不利的影響。
 

  如果廢水中含鈣離子,則需要增加預處理單元,或在設計中就考慮到清除鈣沉澱的措施。在預處理段可考慮使用溶解性更好的鹼性物質,如碳酸鈉去除鈣離子,而避免使用石灰,因為高的鹼度值有利於鈣離子的沉澱,石灰投加後,在廢水中所增加的有效鹼度不及投加碳酸鈉明顯,所以避免使用石灰。
 

  原標題:精選!關於厭氧生物處理的21個技術問答!

相關焦點

  • 關於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厭氧處理系統鳥糞石沉澱主要在管道彎頭、水泵入口和二沉池進出口等處出現。   2、厭氧生物處理的三個階段是怎樣的?   理論研究認為三個階段,即厭氧消化過程分為水解發酵階段、產乙酸產氫階段、產甲烷階段三部分。   水解發酵階段和產乙酸產氫階段又可合稱為酸性發酵階段。
  • 汙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5、     這個技術的問題?6、     到底適合不適合?這樣掐指一算,總共推薦了6種技術,6×6=21,正好湊夠21篇文章!第一個:汙泥厭氧消化▼指南中指出:厭氧消化可以實現汙泥穩定化、減量化、資源化,汙泥可滿足《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中穩定化相關指標要求。
  • 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2、厭氧生物處理的三個階段是怎樣的?理論研究認為三個階段,即厭氧消化過程分為水解發酵階段、產乙酸產氫階段、產甲烷階段三部分。水解發酵階段和產乙酸產氫階段又可合稱為酸性發酵階段。在這個階段,汙水中的複雜有機物,在酸性腐化菌或產酸菌的作用下,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如有機酸,醇類等,以及CO2、NH3和H2S等無機物。
  • 厭氧生物處理機理研究厭氧反應四個階段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水處理行業中一直都受到環保工作者們的青睞,由於其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更高的反應速率和對毒性物質更好的適應,更重要的是由於其相對好氧生物處理廢水來說不需要為氧的傳遞提供大量的能耗,使得厭氧生物處理在水處理行業中應用十分廣泛。
  • 關於UASB厭氧反應器的22個經典問答!
    1、什麼類型的廢水才適合用UASB技術?它對進水水質有哪些要求?或者說進水的水質對用該技術產生什麼影響?答:大家都不知道「什麼類型的廢水適合用UASB技術」,這樣問就犯大錯了!拿水來試,如果長期(6個月以上)穩定(正負5%)地保持BOD5去除率在90%左右,並且,器內汙泥量增加,和有足夠量的沼氣產出。對這種水就能用UASB處理。少談論,進實驗室去!
  • 國外化工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新進展
    近 二十 年來 , 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在食品 、發酵等行業的有機廢水處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 由於該技術的長處逐漸被人們所認識 , 故而成為 當今廢水處理技術的研究熱點 。八十年代之後 , 各國研究人員開始探索將該技術應用於石油化工等難生物降解 和有毒廢水的處理 。
  • 國際厭氧生物技術領域的Lettinga:UASB之父的厭氧傳奇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Gatze Lettinga教授,UASB技術之父,上流式厭氧汙泥床反應器技術的發明者,國際厭氧生物技術領域的知名學者,亦是美國「泰勒環境獎」(素有「環境科學諾貝爾獎」之稱)、第二屆新加坡李光耀水獎獲得者。他研發的UASB技術,不僅在70年代末掀起了世界厭氧技術的第二次進化高潮,時至今日,該項技術依然是厭氧汙水處理技術的核心。
  • 聚焦厭氧生物處理工藝 十問廢水處理UASB法
    【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UASB法具有不少的優點,不過一般不適合處理含高濃度懸浮固體的廢水。隨著國內對該工藝的研究和工程應用逐漸增多,UASB技術也迅速發展起來。本文就UASB法的十個問題進行解答,供參考。
  • 厭氧生物汙水處理的三個階段是怎麼樣的
    汙水處理工程中長會使用到生物處理法,其中,厭氧生物處理法被廣泛應用於工業汙水處理的市場中,漓源環保今天就說一說厭氧生物處理的三個階段有哪些。理論研究認為厭氧生物處理分為三個階段,即厭氧消化過程分為水解發酵階段、產乙酸產氫階段、產甲烷階段三部分。水解發酵階段和產乙酸產氫階段又可合稱為酸性發酵階段。在這個階段,汙水處理中的複雜有機物,在酸性腐化菌或產酸菌的作用下,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如有機酸,醇類等,以及CO2、NH3和H2S等無機物。
  • 汙水處理技術篇:廢水厭氧處理原理
    北極星環保網訊:在汙水處理過程中,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並產生CH4和CO2的過程。一、厭氧生物處理中的基本生物過程1、三階段理論厭氧微生物學的研究表明,產甲烷菌是一類十分特別的古細菌(Archea),除了在分類學和其特殊的學報結構外,其最主要的特點是:產甲烷細菌只能利用一些簡單有機物作為基質,其中主要是一些簡單的一碳物質如甲酸、甲醇、甲基胺類以及H2/CO2等,兩碳物質中只有乙酸
  •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處理技術是實現有機物能源化和生物強化技術創新研究的重點。在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
  • 俞漢青: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啟示(完整版)
    他在2007年和2014年在《Science》上發表了關於厭氧氨氧化方面的文章。   鄭平教授團隊改進的Anammox工藝容積效能達到文獻報導高值(74.3~76.7kg N·m-3·d),並成功應用於浙江的海森藥業有限公司廢水處理工程,這是中國個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的實際工程。   此外,鄭平教授指導的學生註冊公司,在Anammox技術處理禽畜養殖廢水、製藥、光伏廢水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 厭氧-缺氧-好氧-纖維束膜生物一體化汙水處理技術典型應用案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缺氧-好氧-纖維束膜生物一體化汙水處理技術典型應用案例汙水經格柵和調節池後,經厭氧折流板(ABR)﹑缺氧﹑好氧移動床生物反應器(MBBR)﹑沉澱、纖維束膜生化反應區處理,實現有機汙染物和氮
  • 水業大觀 | 俞漢青: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
    厭氧處理技術是實現有機物能源化和生物強化技術創新研究的重點。在本屆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
  • 東道爾水技術:厭氧氨氧化:一個關於時間和耐心的故事43年前談起
    在1986年之前,人們都不相信有可在厭氧環境下「氧化」氨氮的細菌。一個荷蘭生物工程師和一個微生物教授的偶遇改變了一切。到了1999年7月,這位微生物學家連同其他幾位學者,在《Nature》期刊上宣布了一個重大發現:「厭氧氨氧化」菌屬於浮黴菌門。在日後關於anammox的文章裡,這個人的名字會被反覆引用,他的名字叫Gijs Kuenen。
  • 厭氧技術的應用介紹!
    厭氧技術的應用介紹!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投資省、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氣能源、產泥少、耐衝擊負荷。針對不同的厭氧處理技術,指出了各種厭氧技術的工作原理,介紹了厭氧技術在化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並展望了厭氧技術工藝今後的研究方向。
  • 工業水處理:內構件優化推動厭氧生物反應器的發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厭氧生物反應器處理廢水因具有能耗低、不易產生二次汙染、可循環利用沼氣能源等優點而被廣泛使用。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的改造設計與內部流態特性的變化有重要聯繫。通過增設內構件可獲取合適的流態特性,從而避免較長的反應時間並提高出水水質,實現反應器節能降耗,提高處理能力。工程上常將流態特性作為厭氧生物反應器處理效率的重要評價指標,流態特性同時也是厭氧生物反應器改造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
  • 一文讀懂理解:好氧、厭氧和兼氧汙水處理技術?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 好氧處理技術出水水質較好,主要應用於處理中低濃度廢水或者作為厭氧處理的後續處理,但能耗高。厭氧處理技術適用於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逐步成為環保、資源利用的核心方法,但是,反應速度較慢,反應器容積較大。兼氧處理技術可發揮厭氧去除有機物絕對量高、好氧對有機物去除率高的各自優點,提高總體有機物處理效率。
  • 汙水處理技術篇:全面解析厭氧生物濾池以及工藝介紹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生物濾池其中心構造是濾料,料的形態、性質及裝填方式對濾池的淨化效果和運行有著重要影響。1 概述厭氧生物濾池(Anaerobic Biofilter,簡稱AF)由美國Standford大學的Young和Mc. Carty於1967年在生物濾池的基礎上研發,是公認的早期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
  • 佛山工業汙水處理中厭氧處理汙水的原理
    在工業汙水處理過程中,漓源環保以生物處理技術為主,經濟環保。在汙水生物處理法中厭氧技術是重中之重。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產生CH4、CO2及其他少量氣體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