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水處理:內構件優化推動厭氧生物反應器的發展

2020-11-2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厭氧生物反應器處理廢水因具有能耗低、不易產生二次汙染、可循環利用沼氣能源等優點而被廣泛使用。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的改造設計與內部流態特性的變化有重要聯繫。

通過增設內構件可獲取合適的流態特性,從而避免較長的反應時間並提高出水水質,實現反應器節能降耗,提高處理能力。

工程上常將流態特性作為厭氧生物反應器處理效率的重要評價指標,流態特性同時也是厭氧生物反應器改造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國內外通常用示蹤實驗和數值模擬方式分析厭氧生物反應器的流態特性,其中分散數D/(uL)、佩克萊數Pe和串聯級數N值為重要參數。本文對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的改造設計思路及發展進程進行了總結回顧。

1 主要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的改造設計

厭氧生物反應器初期不含內構件,隨後其內部逐步出現各類內構件,旨在改變內部流態,提高出水水質。內構件一般分為橫向內構件、縱向內構件和填料。基於內構件改造設計的主要厭氧生物反應器如圖1所示。

圖1 基於內構件改造設計的主要厭氧生物反應器

1.1 無內構件

1860年厭氧消化處理創始人L. Mouras對簡易沉澱池進行了改造;1895年Donald設計出第1個厭氧化糞池,隨後根據隔室格數分為單格、兩格和三格等,池形分為平底、錐形和蛋形等。

1.2 固定件(橫、縱向內構件)

(1)外加動力攪拌:1920年Watson以沼氣為動力用泵對傳統消化池實現混合攪拌,後續高速厭氧消化池增設了機械攪拌和加熱設備。

(2)增設固定內構件:由於橫、縱向內構件不斷優化,厭氧生物反應器類型日益豐富。

升流式厭氧汙泥床反應器(UASB)由Lettinga等於20世紀70年代初研發,80年代被引入國內,常用於處理製藥、啤酒等生產廢水,其三相分離區作為特殊內構件,實現了HRT和汙泥停留時間(SRT)的有效分離。

膨脹顆粒汙泥床反應器(EGSB)於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發,研究者對關鍵的內構件——三相分離器進行了不同方式的改進,如增設攪拌器、篩鼓或在出水堰處加設擋板等;此外,更大的出水回流以提高水力負荷,水流上升流速和耐衝擊負荷較UASB反應器更強,汙泥床呈膨脹狀態。

1982年McCarty和Bachman等研發了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增設上下折流板為內構件,形成含不同處理效果的隔室,類似多個UASB反應器橫向串聯,其微生物截留能力強,耐有毒物質和衝擊負荷,並可在各個反應室培養不同功能的優勢菌。

1985年Paques BV公司開發了厭氧內循環反應器(IC),相當於2個UASB反應器上下疊加構成,無需施加外力即可進行內循環,佔地面積小。1996年,瀋陽華潤雪花啤酒廠從荷蘭引進第1套IC處理技術。

由橫、縱向內構件改進的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還有厭氧生物轉盤(AnRBC)、以多層斜板代替三相分離器的上流式分段汙泥床(USSB)、在UASB和厭氧序批式間歇反應器(ASBR)基礎上於各個隔室增設攪拌器的厭氧遷移式汙泥床反應器(AMBR)、過濾膜作為內構件的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結合脈衝間歇進水和複合水解技術增設布水豎管的間歇式膨脹複合形厭氧生物反應器、倒錐形一體式內構件的IC反應器,以及布料器結構優化的厭氧生物反應器等。

1.3 非固定件(填料)

1969年Young和McCarty研發了厭氧濾池(AF),將填料作為內構件為微生物生長提供載體,使微生物和廢水接觸更充分,強化生物降解和生物吸附的協同作用,但載體易堵塞管道,常用於處理中等濃度的有機汙水。

增設填料的厭氧生物反應器典型代表還有:以活性炭、砂、陶粒和多孔玻璃等作為載體的厭氧流化床(AFB),集AF和UASB反應器優點於一體的上流式厭氧汙泥床-濾層反應器(UBF)等。

此外,20世紀50年代Soepfer研發的厭氧接觸反應器和20世紀90年代出現的ASBR可按回流汙泥和顆粒汙泥作特殊填料進行劃分

1.4 內構件組合

將固定內構件和非固定內構件(填料)組合能改善厭氧生物反應器流態。李英傑等在生化處理室中增設立體彈性填料,混合折流發酵室中添加導流管,結合ABR分隔室多階段處理廢水和化糞池懸浮沉澱相分離的優點,開發了一種新型無動力混合式厭氧生物反應器,可處理實際居民生活汙水和食堂廢水。

2 厭氧生物反應器流態表徵

厭氧生物反應器無論是增加折板、三相分離器、攪拌裝置或複合措施,其結構變化的本質是內部流態的變化,一般採用示蹤實驗和數值模擬等分析其流態特徵。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流態存在不同形式的混合現象,軸向分散模型和多釜串聯模型是2種分析流態的重要模型,軸向分散模型見式(1):

式中:θ——無量綱時間;D——軸向擴散係數,m2/s;u——平均流速,m/s;L——反應器軸向長度,m。

其中,D/(uL)值可表達厭氧生物反應器的混合狀態:D/(uL)=0表示理想PFR,D/(uL)為∞表示理想CSTR。D/(uL)值越趨近0,混合程度越弱,狀態偏向PFR;D/(uL)值越趨近∞,混合程度越強,狀態偏向CSTR。

在軸向分散模型中,Pe值表示反應器流體對流速率與擴散速率之比,可表達為分散數的倒數(Pe=uL/D),其中Pe值越趨於∞代表反應器狀態偏向PFR,Pe值越趨於0代表反應器狀態偏向CSTR。其計算公式為:

在多釜串聯模型中,δθ2=1/N,其中N值越趨近1,

流態偏向完全混合流態;N值越趨近∞,流態偏向平推流態。

典型厭氧生物反應器流態特性

對典型的厭氧生物反應器,如EGSB、AnRBC、ABR、改良ABR、鑲板厭氧折流板過濾反應器(PABFR)、超高效螺旋式厭氧生物反應器(SSAB)、螺旋對稱流厭氧生物反應器(SSSAB)和新型控制雙環厭氧生物反應器(CDCAR)等的D/(uL)、Pe或N值進行測算,發現厭氧生物反應器的高效性與穩定性與其流態特性相關(如表2所示)。

表2 厭氧生物反應器的流態特性

隨著負荷、上升流速和轉盤轉速的增大,D/(uL)越大,Pe和N越小,流態越趨向完全混合流;隨著隔室增多和HRT增大,D/(uL)越小,Pe和N越大,流態越趨向平推流。D/(uL)<0.2,N>3,流態趨向平推流;D/(uL)≥0.2,N≤3,流態趨向完全混合流。一般通過內構件的改造設計,選擇0.08≤D/(uL)≤0.32,2.5≤N≤3.5,可將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流態介於平推流和完全混合流之間,有利於提高廢水處理能力。

3 結 論

(1)對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進行改造優化旨在改善反應器的內部流態,可推動反應器的更新換代。

(2)對於不含或含有不同內構件類型的厭氧生物反應器,可通過示蹤實驗和數值模擬方法來揭示其內部流體特性,其中軸向擴散模型和多釜串聯模型運用的較多。

(3)D/(uL)和N值為表徵反應器流態特性的重要參數,能間接表現反應器內廢水和微生物的混合情況,可為未來厭氧生物反應器的設計提供理論參考:當0.08≤D/(uL)≤0.32,2.5≤N≤3.5時,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流態介於平推流和完全混合流之間,有助於提高其處理各類廢水的能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內循環(IC)厭氧反應器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內循環(IC)厭氧反應器是在上流式厭氧汙泥床(UASB)反應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效反應器。其依靠沼氣在升流管和回流管間產生的密度差在反應器內部形成流體循環。內循環提高了反應區的液相上升流速,加強了廢水中有機物和顆粒汙泥間的傳質,使得處理同類廢水時,該反應器的有機負荷達到UASB反應器的2~4倍。
  • 簡述厭氧折流板反應器的原理及發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著重介紹了厭氧處理技術原理及第一代反應器到第三代反應器的發展過程,分析了新型第三代工藝-ABR反應器的性能特點及發展。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日趨嚴重,近30年來,能源的短缺變的突出。採用傳統的好氧生物處理方法處理廢水要消耗大量能源,發達國家用於廢水的能耗已佔到了全國總電耗的1%左右。
  • 13種厭氧生物反應器原理與結構圖!
    13種厭氧生物反應器原理與結構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微生物處理是目前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工藝中不可或缺的處理工段,它較好氧微生物處理不僅能耗低,同時還可以產生沼氣作為能源二次利用。厭氧反應容積負荷高較好氧反應高出很多,對於處理同等量的COD厭氧反應投資更低。
  • 有機廢水處理技術: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食品、生物、化工等行業排放大部分廢水都屬於高濃度有機廢水,利用常規的物化、生化處理難達到處理目的,同時存在操作管理,投資大,運行成本高等一系統問題。厭氧反應處理方法,作為一種高效的有機廢水處理方法,被廣泛應用到汙水處理中,本文將詳解UASB厭氧反應器,具體見下文:1)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待處理汙水首先被引入UASB厭氧反應器的底部,水流按一定的流速向上流經汙泥床、汙泥懸浮層至三相分離器及沉澱區,UASB厭氧反應器中的水流呈推流形式,進水與汙泥床及汙泥懸浮層中的微生物充分混合接觸並進行厭氧分解
  • 厭氧|ABR厭氧折流板反應器?
    ,開發和研製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厭氧生物處理裝置。其特點是:反應器內置豎嚮導流板,將反應器分隔成幾個串聯的反應室,每個反應室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上流式汙泥床系統,其中的汙泥以顆粒化形式或絮狀形式存在。水流由導流板引導上下折流前進,逐個通過反應室內的汙泥床層,進水中的底物與微生物充分接觸而得以降解去除。ABR因其特殊的結構,與其它厭氧生物處理工藝相比,具有許多優點,見表1。
  • 關於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因此,在厭氧處理過程中,尤其是產酸和產甲烷在一個構築物內進行時,通常要保持反應器內的pH值在6.5~7.2之間,最好保持在6.8~7.2的範圍內。   厭氧處理要求的pH值指的是反應器內混合液的pH值,而不是進水的pH值,因為生物化學過程和稀釋作用可以迅速改變進水的pH值。反應器出水的pH值一般等於或接近反應器內部的pH值。
  •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北極星水處理網訊:UASB、EGSB和IC是在高負荷有機廢水處理中最常見的三種厭氧反應器。  這三種反應器結構不同,處理能力各異,今天我們將這三種厭氧反應器進行詳細比較,分別說一說他們的優缺點。
  • 關於厭氧生物處理的21個技術問答!
    進水中含有蛋白質是產生泡沫的一個原因,而微生物本身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中間產物也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而生成氣泡。厭氧生物處理過程中大量產氣會產生類似好氧處理的曝氣作用而形成氣泡問題,負荷突然升高所帶來的產氣量突然增加也可能出現泡沫問題。   碳酸鈣(CaCO3)沉澱:處理廢水鈣含量高或利用石灰補充鹼度,都會增加產生碳酸鈣沉澱的可能性。
  • 厭氧膜生物反應器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
    [摘 要]目前厭氧膜生物處理技術被認為是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研究熱點之一,它結合了厭氧生物處理與膜過濾系統,從而具有運營成本低、易於管理控制及剩餘汙泥產率少等優點。但是,也面臨著諸如鹽度積聚,抑制物質和膜汙染等挑戰。本文綜述了厭氧膜生物反應器的基本原理和構造以及相關的影響因素,為高濃度有機廢水的處理提供相關建議。
  • 厭氧反應器調試指導手冊!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目的:本手冊用於厭氧生物降解工藝單元的運行管理。三、厭氧反應概述:利用微生物生命過程中的代謝活動,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無機物,從而去除水中有機物汙染的過程,稱為廢水的生物處理。根據代謝過程對氧的需求,微生物又分為好氧、厭氧和介於兩者間的兼性微生物。厭氧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在無需提供氧的情況下,把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和少量的細胞物質,這些無機物包括大量的生物氣(即沼氣)和水。
  • 國外化工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的新進展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化工廢水中常含有難生物降解的或對微生物有毒害的有機汙 染物 , 對這一 大類的工業廢水如何進行高效的生物處理 , 一直是環境工程界和微生物學者所關注的一個難題 。
  • 關於厭氧反應器常用計算公式的匯總!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厭氧消化在理論、技術和應用上遠遠落後於好氧生物處理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這促使人們對厭氧消化工藝進行重新認識,對處理工藝和反應器結構的設計以及甲烷回收進行了大量研究,使得厭氧消化技術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進步,並得到廣泛應用。
  •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厭氧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還原,同時產生甲烷氣體的一種經濟而有效的處理技術。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厭氧消化),就是在在無分子氧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各種複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厭氧與好氧過程的根本區別,就是不以分子態氧作為受氫體,而以化合態的氧、碳、硫、氫等作為受氫體。
  • 佛山工業汙水處理中厭氧處理汙水的原理
    在工業汙水處理過程中,漓源環保以生物處理技術為主,經濟環保。在汙水生物處理法中厭氧技術是重中之重。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在早期又被稱為厭氧消化、厭氧發酵;是指在厭氧條件下由多種厭氧或兼性的微生物共同作用下,使有機物分解產生CH4、CO2及其他少量氣體的過程。
  • 俞漢青: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啟示(完整版)
    【中國環保在線 技術前沿】2018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漢青在由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主辦的2018首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論壇上,發表了《厭氧氨氧化廢水處理技術發展和應用的啟示  汙水脫氮是近40年環境工程界活躍的研究領域之一,從硝化-亞硝化,到反硝化脫氮、甲醇反硝化,再到同時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脫氮技術不斷取得創新發展,並產生了厭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Anammox)這樣一項汙水處理的顛覆性技術,開創了功能菌在複雜汙水處理系統實際應用之先河。
  • ANAMMOX(厭氧氨氧化)的工藝發展及工程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氨氧化 (ANAMMOX) 工藝,最初由荷蘭Delft工業大學於20 世紀末開始研究,並於本世紀初成功開發應用的一種新型廢水生物脫氮工藝。它以20 世紀90 年代發現的ANAMMOX 反應為基礎,該反應在厭氧條件下以氨為電子供體,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反應生成氮氣,在理念和技術上大大突破了傳統的生物脫氮工藝。
  • 關於UASB厭氧反應器的22個經典問答!
    如今比較常見的在UASB池底布穿孔管,然後用泵將進水抽進,請問這樣的布水方式對處理效果有何影響?答:布水器和處理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十分明確。攪拌不是靠水力,而是靠「氣」比水輕。產氣良好的反應器可能無此問題。布水器對處理效率的影響,我沒有定量的數據支持,不清楚,不敢講,我想大家呢!誰有定量的數據支持的觀點?你們研究研究。這類布水器用起來還可以。4、顆粒汙泥如何培養?
  • 汙水處理設備篇:為您詳細解析UASB反應器
    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是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的有效工藝,升流式厭氧汙泥床(UASB)是厭氧生物處理反應器一種,UASB(Up-flowAnaerobicSludgeBed
  • 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厭氧反應器中有時會產生大量泡沫,泡沫呈半液半固狀,嚴重時可充滿氣相空間並帶入沼氣管道,導致沼氣系統的運行困難。產生泡沫的主要原因是厭氧系統運行不穩定,因為泡沫主要是由於CO2產量太大形成的,當反應器內溫度波動或負荷發生突變等情況發生時,均可導致系統運行的不穩定和CO2的產量增加,進而導致泡沫的產生。
  •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
    俞漢青教授:厭氧處理技術的困境和出路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處理技術是實現有機物能源化和生物強化技術創新研究的重點。在2020(第二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漢青教授作了《厭氧處理技術:困境和出路》的報告,系統介紹了厭氧處理的發展歷史,實用性厭氧技術的進展及近年來在厭氧領域的研究探索,並分享了他對厭氧處理技術未來研究方向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