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厭氧反應器調試指導手冊!

2021-01-09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目的:本手冊用於厭氧生物降解工藝單元的運行管理。

二、內容及對象:手冊包括有以下7個內容,即:

(1)厭氧生物反應概述;

(2)厭氧技術優勢和不足;

(3)反應機理;

(4)厭氧反應器類型;

(5)厭氧反應器工藝控制條件;

(6)啟動方式;

(7)運行管理問題及解決措施;

手冊適用於厭氧反應器操作人員、汙水站技工、化驗人員和管理人員,亦可供相關人員參考。

三、厭氧反應概述:

利用微生物生命過程中的代謝活動,將有機物分解為簡單無機物,從而去除水中有機物汙染的過程,稱為廢水的生物處理。根據代謝過程對氧的需求,微生物又分為好氧、厭氧和介於兩者間的兼性微生物。厭氧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過程,在無需提供氧的情況下,把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和少量的細胞物質,這些無機物包括大量的生物氣(即沼氣)和水。

厭氧是一種低成本廢水處理技術,把廢水治理和能源相結合,特別適合發展中國家使用。

四、厭氣處理技術的優勢和不足:

優勢:

(1)可作為環境保護、能源回收和生態良性循環結合系統的技術,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環境效益。

(2)耗能少,運行費低,對中等以上(1500mg/L)濃度廢水費用僅為好氧工藝1/3。

(3)回收能源,理論上講1kgCOD可產生純甲烷0.35m3,燃值(3.93×10-1J/m3),高於天然氣(3.93×10-1J/m3)。以日排10t COD工廠為例,按COD去除80%,甲烷為理論值80%計算,日產沼氣2240m3,相當於2500m3天然氣或3.85t煤,可發電5400Kwh。

(4)設備負荷高、佔地少。

(5)剩餘汙泥少,僅相當於好氧工藝1/6~1/10。

(6)對N、P等營養物需求低,好氧工藝要求C:N:P=100:5:1,厭氧工藝為C:N:P=(350-500):5:1。

(7)可直接處理高濃有機廢水,不需稀釋。

(8)厭氧菌可在中止供水和營養條件下,保留生物活性和沉泥性一年,適合間斷和季節性運行。

(9)系統靈活,設備簡單,易於製作管理,規模可大可小。

厭氧不足:

(1)出水汙染濃度高於好氧,一般不能達標;

(2)對有毒性物質敏感;

(3)初次啟動緩慢,最少需8-12周以上方能轉入正常水平。

五、反應機理:

厭氧反應過程是對複雜物質(指高分子有機物以懸浮物和膠體形式存在於水中)生物降解的複雜的生態系統。其反應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1)水解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酶水解為纖維二糖和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牙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酶水解為短肽和胺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被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為細胞所利用。

(2)發酵階段——小分子的化合物在發酵菌(即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這一階段主要產物為揮發性脂肪酸(VFA)醇類、乳酸、CO2、氫、氨、硫化氫等。

(3)產酸階段——上一階段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產甲烷階段——在這一階段乙酸、氫、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細胞物質。原a、 水解階段——含有蛋白質水解、碳水化合物水解和脂類水解。

a、發酵酸化階段——包括胺基酸和糖類的厭氧氧化,以及較高級脂肪酸與醇類的厭氧氧化。

b、產乙酸階段——含有從中間產物中形成乙酸和氧氣,以及氫氣和二氧化碳形成乙酸。

c、產甲烷階段——包括從乙酸形成甲烷,以及從氧、二氧化碳形成甲烷。廢水中有硫酸鹽時,還會有硫酸鹽還原過程,如虛線所示。

六、厭氧反應器類型:

(1)普通厭氧反應池

(2)厭氧接觸工藝

(3)升流厭氧汙泥庫(UASB)反應器

(4)內循環厭氧反應器(IC)

(5)厭氧顆粒汙泥膨脹庫(EGSR)

(6)厭氧濾料(AF)

(7)厭氧流化庫反應器

(8)厭氧折流反應器(ABR)

(9)厭氧生物轉盤

(10)厭氧混臺反應器等.

七、厭氧反應的工藝控制條件:

(1)溫度:按三種不同嗜溫厭氧菌(嗜溫5-20℃ 嗜溫20-42℃ 嗜溫42-75℃)工程上分為低溫厭氧(15-20℃)、中溫厭氧(30-35℃)、高溫厭氧(50-55℃)三種。溫度對厭氧反應尤為重要,當溫度低於最優下限溫度時,每下降1℃,效率下降11%。在上述範圍,溫度在1-3℃的微小波動,對厭氧反應影響不明顯,但溫度變化過大(急速變化),則會使汙泥活力下降,度產生酸積累等問題。

(2)PH:厭氧水解酸化工藝,對PH要求範圍較松,即產酸菌的PH應控制4-7℃範圍內;完全厭氧反應則應嚴格控制PH,即產甲烷反應控制範圍6.5-8.0,最佳範圍為6.8-7.2,PH低於6.3或高於7.8,甲烷化速降低。

(3)氧化還原電位:水解階段氧化還原電位為-100~+100mv,產甲烷階段的最優氧化還原電位為-150~-400mv。因此,應控制進水帶入的氧的含量,不能因以對厭氧反應器造成不利影響。

(4)營養物:厭氧反應池營養物比例為C:N:P=(350-500):5:1。

(5)有毒有害物:

抑制和影響厭氧反應的有害物有三種:

(1)無機物:有氨、無機硫化物、鹽類、重金屬等,特別硫酸鹽和硫化物抑制作用最為嚴重;

(2)有機化合物:非極性有機化合物,含揮發性脂肪酸(VFA)、非極性酚化合物、單寧類化合物、芬香族胺基酸、焦糖化合物等五類。

(3)生物異型化合物,含氯化烴、甲醛、氰化物、洗滌劑、抗菌素等。

工藝技術參數:

(1)水力停留時間:HRT

(2)有機負荷

(3)汙泥負荷

八、厭氧反應器啟動:

(1)接種汙泥:

有顆粒汙泥時,接種汙泥數量大小10-15%,當沒有現成的汙泥時,應用最多的是汙水處理廠汙泥池的消化汙泥。稠的消化汙泥有利於顆粒汙泥形成。沒有消化汙泥和顆粒汙泥時,化糞池汙泥、新鮮牛糞、豬糞及其它家畜糞便都可利用作菌種,也可用腐敗汙泥和魚塘底泥作接種汙泥,但啟動周期較長。

沒有顆粒汙泥時,汙泥接種濃度至少不低10Kg·VSS/m3反應器容積,但接種汙泥填充量不大於反應器容積60%。汙泥接種中應防止無機汙泥、砂以及不可消化的其它物進入厭氧反應器內。

當一個厭氧反應器需要進行生物啟動時,如果需要處理的有機負荷小於該反應器最大的處理負荷時,可以按照需處理的有機物總量核算出相應的厭氧汙泥接種量,而沒有必要滿量接種,從而降低厭氧汙泥的採購成本。

那麼到底該接種多少厭氧汙泥呢?這需要了解汙泥負荷這個基本概念:汙泥負荷是指每天施加給單位質量有效厭氧汙泥的有機物的量,以SCOD的公斤數衡量,計算公式為:

汙泥負荷(kgSCOD/kgVS.d)=Q(m/d)*SCOD(mg/L)/VS(kg)

其中:

Q-厭氧反應器每日的處理量

SCOD-為廢水的溶解性cod濃度

VS-為厭氧反應器中厭氧汙泥的揮發性固體總量

(2)接種汙泥啟動:啟動分以下三個階段進行:

1、起始階段——反應池負荷從0.5-1.0kgCOD/m3d或汙泥負荷0.05-0.1kgCOD/kgVSS·d開始。進入厭氧池消化降解廢水的混合液濃度不大於COD5000mg/L,並按要求控制進水,最低的COD負荷為1000mg/L。進液濃度不符合應進行稀釋。

進液時不要刻意嚴格控制所有工藝參數,但應特別注意乙酸濃度,應保持在1000mg/L以下。進液採用間斷衝擊形式,即每3~4小時一次,每次5-10min,之後逐步減斷間隔時間至1小時,每次進液時間逐步增長20~30min。起始階段,進水間隔時間過長時,則應每隔1小時開動泵對汙泥攪拌一次,每次3~5min。

2、啟動第二階段——當反應器容積負荷上升到2-5kgCOD/m3d時,這一階段洗出汙泥量增大,顆粒汙泥開始產生。一般講,從第一段到第二段要40d時間,此時容積負荷大約為設計負荷的50%。

3、啟動的第三階段——從容積負荷50%上升到100%,採用逐步增加進料數量和縮短進料間斷時間來實現。衡量能否獲進料量和縮短進料時間的化驗指標定控制發揮性脂肪酸VFA不大於500mg/L,當VFA超過500-1000mg/L,厭氧反應器呈現酸化狀態,超過1000mg/L則表明已經酸化,需立即採取措施停止進料,進行菌種馴化。一般來講第二段到第三段也需30-40d時間。

(3)啟動的要點

1、啟動一定要逐步進行,留有充裕的時間,並不能期望很短時間進入加料運行達到厭氧降解的目標。因為啟動實際上是使細菌從休眠狀態恢復,即活化的過程。啟動中細菌選擇、馴化、增殖過程都在進行,原厭氧汙泥中濃度較低的甲烷菌的增長速度相對於產酸菌要慢的多。因此,這時負荷一般不能高,時間不能短,每次進料要少,間隔時間要長。

2、混合進液濃度一定要控制在較低水平,一般COD濃度為1000-5000mg/L,當超過5000mg/L,應進行出水循環和加水稀釋至要求。

3、若混合液中亞硫酸鹽濃度大於200mg/L時,則亦應稀釋至100mg/L以下才能進液。

4、負荷增加操作方式:啟動初期容積負荷可從0.2-0.5kgCOD/m3·d開始,當生物降解能力達到80%以上時,再逐步加大。若最低負荷進料,厭氧過程仍不正常COD不能消化,則進料間斷時間應延長24h或2-3d,檢查消化降解的主要指標測量VFA濃度,啟動階段VFA應保持在3mmoL/L以下。

當容積負荷走到2.0kgCOD/m3d後,每次進料負荷可增大,但最大不超過20%,只有當進料增大,而VFA濃度維持不變,或仍維持在<3mmoL/L水平時,進料量才能不斷增大,進液間隔才能不斷減少。

九、厭氧生物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原標題:收藏!厭氧反應器調試指導手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北極星電力新聞網,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關於IC、UASB厭氧反應器的調試經驗總結!
    關於IC、UASB厭氧反應器的調試經驗總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關於IC、UASB厭氧反應器的調試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一、厭氧反應器啟動準備工作包含內容概述1、必須保證施工出來的厭氧反應器是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按質按量完工,不存在漏項、缺項、不到位的地方等,這在接種汙泥之前要必須經過反覆檢查確認。當然,前提是設計者設計的厭氧反應器必須是成熟的。
  • 收藏!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
    收藏!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北極星水處理網訊:UASB、EGSB和IC是在高負荷有機廢水處理中最常見的三種厭氧反應器。  這三種反應器結構不同,處理能力各異,今天我們將這三種厭氧反應器進行詳細比較,分別說一說他們的優缺點。
  • 厭氧|ABR厭氧折流板反應器?
    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naerobicba用edreactor,ABR)是McCarty和Bachmann等人於1982年,在總結了第二代厭氧反應器工藝性能的基礎上
  • 內循環(IC)厭氧反應器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IC厭氧反應器具有高徑比大、上流速度快、有機負荷高、傳質效果好等優點,其去除有機物能力遠超過UASB等二代厭氧反應器[3],代表著當今廢水處理領域厭氧生物反應器的最高水平。當前,IC厭氧反應器被廣泛應用於各類工業廢水的處理,已經成為當今環保行業的研究熱點。
  • 簡述厭氧折流板反應器的原理及發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著重介紹了厭氧處理技術原理及第一代反應器到第三代反應器的發展過程,分析了新型第三代工藝-ABR反應器的性能特點及發展。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日趨嚴重,近30年來,能源的短缺變的突出。採用傳統的好氧生物處理方法處理廢水要消耗大量能源,發達國家用於廢水的能耗已佔到了全國總電耗的1%左右。
  • 關於厭氧反應器常用計算公式的匯總!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厭氧消化在理論、技術和應用上遠遠落後於好氧生物處理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這促使人們對厭氧消化工藝進行重新認識,對處理工藝和反應器結構的設計以及甲烷回收進行了大量研究,使得厭氧消化技術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進步,並得到廣泛應用。
  • 關於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1、厭氧反應器內出現泡沫、化學沉澱等不良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厭氧反應器中有時會產生大量泡沫,泡沫呈半液半固狀,嚴重時可充滿氣相空間並帶入沼氣管道,導致沼氣系統的運行困難。因此,在厭氧處理過程中,尤其是產酸和產甲烷在一個構築物內進行時,通常要保持反應器內的pH值在6.5~7.2之間,最好保持在6.8~7.2的範圍內。   厭氧處理要求的pH值指的是反應器內混合液的pH值,而不是進水的pH值,因為生物化學過程和稀釋作用可以迅速改變進水的pH值。反應器出水的pH值一般等於或接近反應器內部的pH值。
  • 關於UASB厭氧反應器的22個經典問答!
    (7) UASB一旦出問題,要花錢——重新投加菌種;要花時間——重新調試,所以,一出事,大家都在扯皮。正常運行的時間就不多了。還有,大家對「厭氧行」都是瞎子摸象,記得前年,我國某著名厭氧專家在文章上講(並由他的同事在一學術會上宣讀):他們做的3萬立方米深度厭氧反應器,佔全國的96%。
  •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厭氧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還原,同時產生甲烷氣體的一種經濟而有效的處理技術。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厭氧消化),就是在在無分子氧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各種複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厭氧與好氧過程的根本區別,就是不以分子態氧作為受氫體,而以化合態的氧、碳、硫、氫等作為受氫體。
  • IC厭氧反應器的10大運行控制要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IC厭氧反應器簡介IC厭氧反應器是一種高效的多級內循環反應器,是第三代厭氧反應器的典型代表。與前二代厭氧器相比、它具有佔地面積少、容積負荷量高,布水均勻,抗衝擊能力強、性能更穩定、操作更簡單的多種優勢。
  • 13種厭氧生物反應器原理與結構圖!
    由底部的汙泥區和中上部的氣、液、固三相分離區組合為一體的,通過回流和結構設計使廢水在反應區內具有較高的上升流速,反應器內部顆粒汙泥處於膨脹狀態下厭氧反應器。結構形式見圖4。等人於1982年,在總結了第二代厭氧反應器工藝性能的基礎上,開發和研製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厭氧生物處理裝置。
  • 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1、厭氧反應器內出現泡沫、化學沉澱等不良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 有機廢水處理技術: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
    厭氧反應處理方法,作為一種高效的有機廢水處理方法,被廣泛應用到汙水處理中,本文將詳解UASB厭氧反應器,具體見下文:1)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待處理汙水首先被引入UASB厭氧反應器的底部,水流按一定的流速向上流經汙泥床、汙泥懸浮層至三相分離器及沉澱區,UASB厭氧反應器中的水流呈推流形式,進水與汙泥床及汙泥懸浮層中的微生物充分混合接觸並進行厭氧分解
  • 升流式厭氧氨氧化流化床反應器脫氮效能研究
    根據厭氧氨氧化汙泥形態的不同,可分為以絮體為主、以生物膜為主和以顆粒為主3種工藝形式;其中,以生物膜為主的厭氧氨氧化工藝因穩定、高效的脫氮性能而備受關注,其核心技術是藉助填料富集、長期持有厭氧氨氧化細菌,有效提升反應器內厭氧氨氧化菌的豐度和反應器的脫氮效能。基於移動床生物膜反應器(MBBR)開發的厭氧氨氧化技術已有成功的應用案例。
  • 工業水處理:內構件優化推動厭氧生物反應器的發展
    國內外通常用示蹤實驗和數值模擬方式分析厭氧生物反應器的流態特性,其中分散數D/(uL)、佩克萊數Pe和串聯級數N值為重要參數。本文對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的改造設計思路及發展進程進行了總結回顧。由橫、縱向內構件改進的高效厭氧生物反應器還有厭氧生物轉盤(AnRBC)、以多層斜板代替三相分離器的上流式分段汙泥床(USSB)、在UASB和厭氧序批式間歇反應器(ASBR)基礎上於各個隔室增設攪拌器的厭氧遷移式汙泥床反應器(AMBR)、過濾膜作為內構件的厭氧膜生物反應器(AnMBR)、結合脈衝間歇進水和複合水解技術增設布水豎管的間歇式膨脹複合形厭氧生物反應器、
  • IC厭氧反應器結構及其優缺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 1、IC反應器的內部圖解厭氧內循環反應器簡稱IC反應器,是基於UASB反應器顆粒化和三相分離器的概念而改進的新型反應器,可看成是由兩個UASB反應器的單元相互重疊而成。它的特點是在一個高的反應器內將沼氣的分離分成兩個階段。底部一個處於極端的高負荷,上部一個處於低負荷。其基本構造如圖所示。
  • 水解酸化池與厭氧反應器區別,不只是一半那麼簡單!
    產甲烷細菌的代謝速率一般較慢,對於溶解性有機物厭氧消化過程,產甲烷階段是整個厭氧消化工藝的限速。   二、水解(酸化)池與厭氧反應器的區別   從原理上講,水解(酸化)是厭氧消化過程的第一、二兩個階段但水解(酸化)工藝和厭氧消化追求的目標不同,因此是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
  • 汙泥厭氧消化處理技術
    並且關於厭氧給出了三條康莊大道,如下圖: 這裡面,厭氧處理後,經過自然幹化後進行土地利用,我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現在都這麼幹。為什麼厭氧消化後直接注入土壤沒有幹的?如果可以直接注入土壤,厭氧消化後就不用再費九牛二虎之力去脫水了,就不用再絞盡腦汁的去想如何處理消化液了啊?
  • UASB反應器的工藝特點與流程
    UASB反應器排汙泥系統必須同時考慮上、中、下不同位置設排泥設備,應根據生產運行中的具體情況考慮實際排泥的要求而確定在什麼位置排泥。對於一個新建的UASB反應器來說,啟動過程主要是用未經馴化的絮狀汙泥(如汙水處理廠的消化汙泥)對其進行接種,並經過一定時間的啟動調試運行,使反應器達到設計負荷並實現有機物的去除效果,通常這一過程會伴隨著汙泥顆粒化的實現,因此也稱為汙泥的顆粒化。
  • 曝氣生物濾池(BAF)調試運營手冊!
    曝氣生物濾池(BAF)調試運營手冊!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曝氣生物濾池曝氣生物濾池簡稱BAF,是80年代末在歐美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生物膜法汙水處理工藝。三、曝氣生物濾池調試曝氣生物濾池在投入運行前,必須進行調試處理,使濾料上固著生長具有代謝活性的微生物膜,當濾料表面掛膜後,曝氣生物濾池才能投入正常運行。1.濾池調試前的準備工作(1)在進行濾池調試前必須熟悉汙水處理工藝流程,了解各單元的作用及預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