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厭氧折流板反應器的原理及發展

2020-12-04 北極星環保網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著重介紹了厭氧處理技術原理及第一代反應器到第三代反應器的發展過程,分析了新型第三代工藝-ABR反應器的性能特點及發展。

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加,能源,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日趨嚴重,近30年來,能源的短缺變的突出。採用傳統的好氧生物處理方法處理廢水要消耗大量能源,發達國家用於廢水的能耗已佔到了全國總電耗的1%左右。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方法的實質是利用電能的消耗型來達到改善廢水品質使其符合水域環境質量要求的一種技術措施。所以,廢水好氧生物處理是耗能型的廢水處理技術。在眾多的廢水生物處理工藝中,人們又重新認識採用厭氧生物處理工藝處理有機廢水和有機廢物技術。

1、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概述

1.1厭氧消化的基本原理

有機物厭氧消化產甲烷過程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由多種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生化過程。M.P.Bryany(1979)根據對產甲烷菌和產氫產乙酸菌的研究結果,提出了三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為水解發酵階段。在該階段,複雜的有機物在厭氧菌孢外酶的作用下,首先被分解成簡單的有機物,如纖維素經水解轉化成較簡單的糖類;蛋白質轉化成較簡單的胺基酸;脂類轉化成脂肪酸和甘油等。參與這個階段的水解發酵菌重要是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

第二階段為產氫蠶乙酸階段。在該階段,產氫產乙酸菌把除乙酸、甲酸、甲醇以為的第一階段產生的中間產物,如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醇類等轉化成乙酸和兼性厭氧菌。

第三階段為產甲烷階段。在高階段中,產甲烷菌把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產生的乙酸、H2、和CO2等轉化為甲烷。

1.2厭氧處理工藝的發展概況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發展至今,已有120多年的了。早在1860年法國人LouisMouras把簡易沉澱池改進為汙水汙泥處理構築物使用。

1890年,Scoot-Moncereff第一個初步的厭氧濾池建造了一個底部空,上邊鋪一層石子的消化池。這也是第一個初步的厭氧濾池。

1899年Harry W.Clark設計了一個分離的消化器,先把汙水沉澱後在厭氧發酵。

1956年Soefer等人開發成功了厭氧接觸法。標誌著現代廢水厭氧生物工藝的誕生。

1970年Wageningen農業大學的G.lettinga等人成功的開發了升流式厭氧汙泥層(UASB)。該反應器具有很高的處理效能,獲得廣泛應用,對廢水厭氧生物處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1982年McCarty等人認為厭氧生物轉盤的轉動與否對處理效果影響不大,與是開發了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

這些新穎厭氧處理工藝的不斷被開發出來,打破了過去認為厭氧處理工藝處理效能低,需要較高溫度、較高廢水濃度和較長停留時間的傳統觀念,厭氧處理是高效能的,可適應不同的溫度和不同濃度。

本文將對McCarty等人開發的厭氧折流板反應器詳細闡述。

2、ABR反應器

2.1 ABR反應器的工作原理及特點

ABR反應器是由美國Sstanford大學的McCarty等人[2,3]於80年初提出的一種高效新型厭氧反應器.如圖1所示,ABR反應器內設置若干豎嚮導流板,將反應器分隔成串聯的幾個反應室,每個反應室都可以看作一個相對獨立的上流式汙泥床系統(簡稱USB),廢水進入反應器後沿導流板上下折流前進,依次通過每個反應室的汙泥床,廢水中的有機基質通過與微生物充分的接觸而得到去除[4]。藉助於廢水流動和沼氣上升的作用,反應室中的汙泥上下運動,但是由於導流板的阻擋和汙泥自身的沉降性能,汙泥在水平方向的流速極其緩慢,從而大量的厭氧汙泥被截留在反應室中[5,6]。由此可見,雖然在構造上ABR可以看作是多個UASB的簡單串聯,但在工藝上與單個UASB有著顯著的不同,ABR更接近於推流式工藝[4]。ABR反應器獨特的分格式結構及推流式流態使得每個反應室中可以馴化培養出與流至該反應室中的汙水水質、環境條件相適應的微生物群落[4,6],從而導致厭氧反應產酸相和產甲烷相沿程得到分離,使ABR反應器在整體性能上相當於一個兩相厭氧處理系統[5]。一般認為,兩相厭氧工藝通過產酸相和產甲烷相的分離,兩大類厭氧菌群可以各自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條件下,有利於充分發揮厭氧菌群的活性,提高系統的處理效果和運行的穩定性[7]。Letting教授在預測未來厭氧反應器的發展動向時提出了一個極具潛力和挑戰性的新工藝思想,即分階段多相厭氧工藝(簡稱SMPA)。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厭氧|ABR厭氧折流板反應器?
    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naerobicba用edreactor,ABR)是McCarty和Bachmann等人於1982年,在總結了第二代厭氧反應器工藝性能的基礎上
  • 工業水處理:內構件優化推動厭氧生物反應器的發展
    國內外通常用示蹤實驗和數值模擬方式分析厭氧生物反應器的流態特性,其中分散數D/(uL)、佩克萊數Pe和串聯級數N值為重要參數。本文對厭氧生物反應器內構件的改造設計思路及發展進程進行了總結回顧。1982年McCarty和Bachman等研發了厭氧折流板反應器(ABR),增設上下折流板為內構件,形成含不同處理效果的隔室,類似多個UASB反應器橫向串聯,其微生物截留能力強,耐有毒物質和衝擊負荷,並可在各個反應室培養不同功能的優勢菌。
  • 13種厭氧生物反應器原理與結構圖!
    13種厭氧生物反應器原理與結構圖!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微生物處理是目前高濃度有機廢水處理工藝中不可或缺的處理工段,它較好氧微生物處理不僅能耗低,同時還可以產生沼氣作為能源二次利用。厭氧反應容積負荷高較好氧反應高出很多,對於處理同等量的COD厭氧反應投資更低。
  • 有機廢水處理技術: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
    厭氧反應處理方法,作為一種高效的有機廢水處理方法,被廣泛應用到汙水處理中,本文將詳解UASB厭氧反應器,具體見下文:1)UASB厭氧反應器的工作原理待處理汙水首先被引入UASB厭氧反應器的底部,水流按一定的流速向上流經汙泥床、汙泥懸浮層至三相分離器及沉澱區,UASB厭氧反應器中的水流呈推流形式,進水與汙泥床及汙泥懸浮層中的微生物充分混合接觸並進行厭氧分解
  • 內循環(IC)厭氧反應器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內循環(IC)厭氧反應器是在上流式厭氧汙泥床(UASB)反應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效反應器。其依靠沼氣在升流管和回流管間產生的密度差在反應器內部形成流體循環。內循環提高了反應區的液相上升流速,加強了廢水中有機物和顆粒汙泥間的傳質,使得處理同類廢水時,該反應器的有機負荷達到UASB反應器的2~4倍。
  •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北極星水處理網訊:UASB、EGSB和IC是在高負荷有機廢水處理中最常見的三種厭氧反應器。  這三種反應器結構不同,處理能力各異,今天我們將這三種厭氧反應器進行詳細比較,分別說一說他們的優缺點。
  • 厭氧技術的應用介紹!
    厭氧技術的應用介紹!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投資省、能耗低、可回收利用沼氣能源、產泥少、耐衝擊負荷。針對不同的厭氧處理技術,指出了各種厭氧技術的工作原理,介紹了厭氧技術在化工廢水處理中的應用,並展望了厭氧技術工藝今後的研究方向。
  • UASB、EGSB和IC三種厭氧反應器比較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水處理網訊:一、厭氧生物處理的基本原理厭氧生物處理,就是利用厭氧微生物的代謝特性,將廢水中有機物進行還原,同時產生甲烷氣體的一種經濟而有效的處理技術。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技術(厭氧消化),就是在在無分子氧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的各種複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厭氧與好氧過程的根本區別,就是不以分子態氧作為受氫體,而以化合態的氧、碳、硫、氫等作為受氫體。
  • IC厭氧反應器的10大運行控制要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IC厭氧反應器簡介IC厭氧反應器是一種高效的多級內循環反應器,是第三代厭氧反應器的典型代表。與前二代厭氧器相比、它具有佔地面積少、容積負荷量高,布水均勻,抗衝擊能力強、性能更穩定、操作更簡單的多種優勢。
  • 關於厭氧反應器常用計算公式的匯總!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厭氧消化在理論、技術和應用上遠遠落後於好氧生物處理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這促使人們對厭氧消化工藝進行重新認識,對處理工藝和反應器結構的設計以及甲烷回收進行了大量研究,使得厭氧消化技術的理論和實踐都有了很大進步,並得到廣泛應用。
  • 關於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1、厭氧反應器內出現泡沫、化學沉澱等不良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厭氧反應器中有時會產生大量泡沫,泡沫呈半液半固狀,嚴重時可充滿氣相空間並帶入沼氣管道,導致沼氣系統的運行困難。因此,在厭氧處理過程中,尤其是產酸和產甲烷在一個構築物內進行時,通常要保持反應器內的pH值在6.5~7.2之間,最好保持在6.8~7.2的範圍內。   厭氧處理要求的pH值指的是反應器內混合液的pH值,而不是進水的pH值,因為生物化學過程和稀釋作用可以迅速改變進水的pH值。反應器出水的pH值一般等於或接近反應器內部的pH值。
  • 厭氧反應器調試指導手冊!
    二、內容及對象:手冊包括有以下7個內容,即:(1)厭氧生物反應概述;(2)厭氧技術優勢和不足;(3)反應機理;(4)厭氧反應器類型;(5)厭氧反應器工藝控制條件;(6)啟動方式;(7)運行管理問題及解決措施;手冊適用於厭氧反應器操作人員、汙水站技工、化驗人員和管理人員,亦可供相關人員參考
  • IC厭氧反應器結構及其優缺點!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 1、IC反應器的內部圖解厭氧內循環反應器簡稱IC反應器,是基於UASB反應器顆粒化和三相分離器的概念而改進的新型反應器,可看成是由兩個UASB反應器的單元相互重疊而成。它的特點是在一個高的反應器內將沼氣的分離分成兩個階段。底部一個處於極端的高負荷,上部一個處於低負荷。其基本構造如圖所示。
  • 關於IC、UASB厭氧反應器的調試經驗總結!
    關於IC、UASB厭氧反應器的調試經驗總結!北極星水處理網訊:關於IC、UASB厭氧反應器的調試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一、厭氧反應器啟動準備工作包含內容概述1、必須保證施工出來的厭氧反應器是嚴格按照設計圖紙的要求按質按量完工,不存在漏項、缺項、不到位的地方等,這在接種汙泥之前要必須經過反覆檢查確認。當然,前提是設計者設計的厭氧反應器必須是成熟的。
  • 升流式厭氧氨氧化流化床反應器脫氮效能研究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相比於傳統的硝化反硝化技術,厭氧氨氧化技術在處理低碳氮比、高氨氮廢水時,具有無需外加碳源、節能等優勢,日益受到關注。目前,厭氧氨氧化技術主要用於汙泥消化液和含高氨氮工業廢水的處理,且技術發展已較為成熟,在美國、德國、瑞士等有成功的應用案例。
  • 厭氧反應器的16個技術問答
    1、厭氧反應器內出現泡沫、化學沉澱等不良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 水解酸化池與厭氧反應器區別,不只是一半那麼簡單!
    產甲烷細菌的代謝速率一般較慢,對於溶解性有機物厭氧消化過程,產甲烷階段是整個厭氧消化工藝的限速。   二、水解(酸化)池與厭氧反應器的區別   從原理上講,水解(酸化)是厭氧消化過程的第一、二兩個階段但水解(酸化)工藝和厭氧消化追求的目標不同,因此是截然不同的處理方法。
  • 利用微生物發酵生活垃圾厭氧的技術工藝及原理
    厭氧發酵基本原理厭氧發酵是垃圾中的有機物在特定的厭氧環境下,多種微生物對有機質進行分解,最後將其中的碳以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形式釋放出來的過程,其主要反應: 根據微生物作用的不同及產物的不同,垃圾厭氧發酵通常分為
  • 關於UASB厭氧反應器的22個經典問答!
    厭氧汙染物的去除效率和廢水的類型、停留時間等關係更密切一些,和是否顆粒汙泥關係不很緊密。所以,「處理效率比較高的顆粒汙泥。」這裡可能有二個目標,一是處理效率,二是顆粒汙泥。5、UASB系統的穩定運行是如何控制的?我覺得現在生化處理很多是靠個人的經驗控制,缺乏成熟的方法,這是一項技術發展的障礙,如何整理出系統的控制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答:這是厭氧問題的關鍵。
  • ANAMMOX(厭氧氨氧化)的工藝發展及工程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厭氧氨氧化 (ANAMMOX) 工藝,最初由荷蘭Delft工業大學於20 世紀末開始研究,並於本世紀初成功開發應用的一種新型廢水生物脫氮工藝。它以20 世紀90 年代發現的ANAMMOX 反應為基礎,該反應在厭氧條件下以氨為電子供體,亞硝酸鹽為電子受體反應生成氮氣,在理念和技術上大大突破了傳統的生物脫氮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