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的波濤在呼喚
■王思思 葉登峰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熊 峰

「八一」前夕,海軍工程大學組織畢業學員開展畢業宣誓活動。陳曉軍攝
7月的武漢,經歷過一場漫長的梅雨季後,變得酷熱難耐。
海軍工程大學學員4隊會議室裡,即將畢業的電子對抗與指揮專業學員正在填寫畢業志願意向表。
相較往年,畢業日期已延後一個月。在筆尖的沙沙聲中,畢業班次學員們寫下了自己心中嚮往的目標:「我志願服從畢業分配,矢志強軍大洋,建功萬裏海疆!」
此刻,這些畢業學員正站在深海大洋的入海口,夢想像一座艨艟巨艦,即將搭載他們遠航。
堅定源於無聲的薰陶
長江流域,洪峰過境,警戒水位線一度被超過。
擺在學員們面前的,是一輛輛卡車以及一個個醒目的標語——「不怕困難連續作戰」「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
一聲令下,拿起挎包水壺,先鋒隊隊員們火速集結,登上前往抗洪的卡車。大雨傾盆而下,作訓服被打溼,學員們感到了發自內心的責任感。
責任感來自對使命的理解——大學成立抗洪搶險先鋒隊,備戰學員整裝待發,隨時準備拉動。聽聞這個消息,畢業學員沈曹昱寬停下正在撰寫的畢業論文,與專業學員一起寫下請戰書,希望能在先鋒隊拉動的時候,一同參與到這場保衛武漢的抗洪行動裡。
與現在的樣子相比,4年前的他們遠沒有如此堅強。
腿像灌了鉛一樣,腳底水泡磨得愈發生疼。在4年前的新學員紅安軍政綜合素質訓練過程中,學員黃杰盯著前方層層疊疊的崇山峻岭,舉起了右手,腦海中浮現一個念頭:「放棄吧,實在堅持不下去了。」
坐上收容車,黃杰舒了一口氣。抵達中途現地教學點,一座簡陋的磚瓦房木門上方的橫匾上赫然寫著「吳煥先故居」,革命前輩的故事在黃杰心裡形成巨大的衝擊——
「吳煥先擔任25軍軍長時,母親和妻子送來乞討得到的全部糧食,幫助部隊度過最艱難的時刻,為不拖累部隊,她們半夜悄然離開,餓死在回家的路上……」那一刻,黃杰怔在原地,臉龐掩不住的滾燙。
「原來,沒有誰生來就勇敢,只有旁人無法想像的堅持。」從收容車下來的黃杰,感覺走著比坐車要輕鬆多了。
堅定,是一個形容詞。但對於學員們來說,更像一個動詞,代表著夢想一點點靠近、精神一點點升華的過程。
學員蔡興宇成長的「轉折點」,來自一次「出遠門」。
新訓結束,授完學員銜,蔡興宇卻向隊領導遞交了退學申請:「緊張的學習狀態、嚴苛的訓練標準、碎片化的生活時間,這和我理想的大學生活完全不一樣。」
面對這份申請,教導員沒有擺出太多道理,而是趁每年組織學員前往安徽祭掃劉曉松烈士之墓的時機,安排了蔡興宇。對於這位在列車傾覆時奮不顧身搶救群眾生命的學長,蔡興宇一直心存敬意。
在烈士故鄉,一張少年軍裝照引起了蔡興宇的注意:「曉松從小嚮往軍旅,這是我們借了軍裝,帶著9歲的曉松跑出大山拍的照片。」劉曉松的父親說。
看到「曉松傳人」,劉曉松的父親眼眶有些溼潤,衝蔡興宇豎起大拇指,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們都是好樣的,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
蔡興宇的困惑似乎在那一刻瞬間被解開。「終於明白,我入伍的意義何在。」回到隊裡後,蔡興宇下定決心不再做「逃兵」。他勤勉好學,在大二時接任「曉松班」班長。
當蔡興宇切實感觸到劉曉松烈士的軍旅情懷時,他也聽到了自己內心「乘風破浪」的聲音。
成長來自點滴的錘鍊
6月,大學複課不久,畢業學員宋偉業又一次成為校園關注的焦點。這一次,通過借用網絡中的數據,宋偉業成功建立了常態化疫情防控中校園宿舍學習生活的數學模型,校園裡不少師生都成了這個模型的忠實用戶。
就是這位學霸,也遭遇過學習動力不足的困境——宋偉業曾一度感到頗為「迷茫」。
去年7月,大學組織一場歷史情景劇展演。結合紅色經典,學員們自己寫劇本、當導演、做演員。
《兩彈一星》是宋偉業分到的歷史劇主題:「安下心,紮下根,戈壁灘,獻青春。數萬名工作人員奔赴戈壁灘……」在情景劇籌備中,宋偉業和戰友探索歷史故事的細節,深挖歷史人物的時代痕跡。
站上舞臺、穿上服裝,宋偉業感覺自己「入了戲」。
「一切為了祖國!」當宋偉業扮演的科研人員喊出這句話時,他竟然流下了淚水——這也是他自己的心聲!
「喚醒了初心,學習的勁頭便一節比一節高。」宋偉業說。
喚醒學員胡藝凡的,是一堂「特殊」的專業知識課,這堂課的主講人是他自己。
一次教育課上,教員安排每名學員圍繞主題進行10分鐘的自主授課。
授課時,胡藝凡選擇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偶像」——「鋼鐵戰士」麥賢得。麥賢得在頭部受傷流血不止情況下,忍受劇痛堅持戰鬥3個小時。一堂微課講得跌宕起伏,讓在座的每名學員都重溫了那場戰鬥。過硬的專業知識、頑強不屈的過人意志,再次令人盪氣迴腸。
胡藝凡的講述結束了。課堂上,學員們被一股家國情懷所包圍,情感的共鳴凝聚起對學習專業知識的渴望。
「星河裡閃耀著警惕的眼睛,電波裡凝聚著戰士的忠誠,誰在長空舞長纓,是我光榮的電子對抗兵。」胡藝凡唱出的專業歌曲說出了學習「動力」所在——專業知識貼合未來實戰的需要,是軍人的使命需要,帶著家國情懷的力量,就像一團熊熊的火焰,點燃起思想的薪火。
「專業本領過硬,才能切實貼合實戰需要,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全國道德模範官東和學員座談時這樣說。他和一位位從大學走出來的英雄人物一樣,成為學子心中的精神標杆。
選擇遇到更好的自己
「八一」前夕,天色方曉,大學主樓廣場軍歌響起。
「敬禮!」藍天下,成片的浪花白向著4座英模雕塑敬最標準的軍禮。這是「海工人」的傳承——高高聳立的雕像,無聲訴說著英雄前輩們捨生忘死、英勇無畏的動人故事。
「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我宣誓:服從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響亮的聲音從畢業學員們口中喊出。面對英模重溫入伍誓詞,他們對未來的選擇越發堅定。
「爸,媽,我去哪兒都會照顧好自己,你們一定要注意身體。」決定到一線作戰部隊的學員王志博笑著安慰電話那端擔憂的母親。
「讓我做出選擇的,是感受到了身穿這身戎裝的使命。」王志博說。
「每當災難來臨時,軍人都會選擇最美逆行。」7月24日,學校領導為全體畢業學員做專題授課時,講述了抗疫和抗洪的故事。
一連串故事牽出一連串選擇。「苦地方,累地方,都是建功立業的好地方。畢業在即,你們的選擇是什麼?」學校領導的提問引發了大家深思。
「大海的波濤,呼喚著我們,要像海燕搏擊風浪……」授課結束時,大家唱起海軍工程大學校歌,聲音高昂,氣勢如虹。
課堂就此而止,思考仍在延續。猶如每一名畢業學員的選擇,一個選擇意味著今後要承擔起的責任、面對的現實,也意味著——遇見未來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