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峰登頂測量前:有人在海拔6000米追星星

2021-01-08 新京報官微

測量珠峰的高度是一項複雜、精密、需要多部門參與的系統工程。在測量登山隊最終登頂前,需要測繪人員在珠峰腳下尋找適宜位置,以便在登山隊員登頂後進行配合測量;對珠峰高度的「零點」進行水準測量,作為珠峰高度的基礎;還需要氣象、登山嚮導等多部門配合。

全文5579字,閱讀約需11分鐘

新京報記者 韓沁珂 編輯 王婧禕 校對 張彥軍

5月16日,30餘名2020珠峰高程(即高度)測量登山隊的成員再次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向珠峰峰頂邁進。

這支由專業登山運動員和專業測繪人員組成的隊伍已經集中訓練了數月,接下來,他們將攜帶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接收機、重力儀、雪深雷達、氣象測量儀器和覘標等測量設備,前往珠穆朗瑪峰峰頂,測定珠峰高度。

儘管8848.43米的珠峰高度已被廣泛認同,但由於青藏高原地區是全球板塊運動最為劇烈的地區之一,珠峰的高度仍在不斷變化,人們嘗試利用新技術去尋找更精確的珠峰高度。繼1975年、2005年後,珠峰高程測量工作於2020年再次開始。

測量珠峰的高度是一項複雜、精密、需要多部門參與的系統工程。在測量登山隊最終登頂測量前,需要測繪人員在珠峰腳下尋找適宜位置,即交會點,以便在登山隊員登頂後進行配合測量;對珠峰高度的「零點」進行水準測量,作為珠峰高度的基礎;對交會點的位置坐標進行校準,以提高最終的測量精度;還需要氣象、登山嚮導、設備提供、數據處理等多部門的密切配合。

5月8日,受天氣影響,登山隊推遲了原定於5月12日前後進行的登頂計劃。等到天氣晴朗、風力適當的時候,他們將再次向珠峰頂端發起衝擊。屆時,留在珠峰腳下的測繪人員也將提前等在交會點,與登頂隊員配合完成最後的測量工作。最終的珠峰高度數據將在幾個月後得出,為地球運動以及地質活動相關研究提供幫助。

▲測繪隊員背著防潮墊,爬上陡坡,前往測繪地點。受訪者供圖

━━━━━

交會點普查:尋找「東絨2」

李科在位於海拔5300米的一處測繪人員駐紮的營地——珠峰二本營裡待命時,還在反覆練習著設備操作。高海拔地區溫度低、氧氣稀薄,惡劣的環境會削弱人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他和隊友們要用熟練度來彌補。

作為2020珠峰高程測量交會組的成員,李科不需要登頂,而是和隊友們在珠峰腳下的六處測量點上進行三角高程和峰頂交會測量。這是珠峰高程測量中最關鍵的一環。

他們和登頂隊員的配合如下:登山隊最終登頂珠峰時,會在峰頂豎起一根2米多高的覘標。覘標看上去就是一根鋁合金棍子上頂著一個長寬約40釐米的籠子,盒子裡裝著多組稜鏡,用於反射測距儀發射過來的雷射光柱。由於珠峰頂端並非一個點,而是一塊幾平方米大小的小平臺,因此在實際測量過程中,覘標頂端的籠子將成為珠峰峰頂的象徵,方便各種儀器瞄準測量。

峰頂覘標豎起後,李科會通過衛星電話或對講機得到通知。他們將操作超長距離測距儀向上對準覘標,通過覘標反射回來的雷射,得到距離和各種角度數據。這些數據將通過複雜的模型,用於計算珠峰的高度。

在這個過程中,李科等測繪人員所在的測量位置非常關鍵,被稱為交會點。此次珠峰測量中,將有6個交會點同時工作。

選擇交會點需要滿足兩個條件。參與珠峰高程測量方案設計的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下稱國測一大隊)副總工程師劉站科向新京報記者介紹,首先,在交會點,要能夠無遮擋地看到珠峰峰頂;其次,地基穩定,可以保證人員和設備的安全。

國測一大隊提供的示意圖顯示,此次測量選擇的交會點都是基於2005年珠峰測量的成果,包括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分布在絨布河谷兩側的Ⅲ7、中絨、西絨、東絨2和最高的海拔6000米的東絨3。六個點呈扇形分布在珠峰北坡上。

▲珠峰測量交會點分布示意圖。受訪者供圖

這些交會點並不存在於普通地圖上,普通人也幾乎不會踏足,它們僅用於珠峰測量。以「東絨2」交會點為例,這是一塊位於小山峰中段的平臺,坡度和緩,適合人長時間停留和機器架設。在2005年珠峰測量時,測繪人員曾在這裡留下測繪點標記——一個小小的紅色十字。

然而,由於時隔15年,時間給珠峰地區留下的痕跡格外深刻,足以改變部分地形地貌特徵,交會點的位置也可能發生了變化。因此,李科等測繪人員需要首先進行交會點普查,即根據2005年留下的位置信息找到這些交會點。

這一過程並不是衛星定位和地圖導航那麼簡單。國測一大隊天文測量組組長李飛戰負責普查「東絨2」。回想起第一次尋找「東絨2」時的情景,李飛戰依然鬱悶。

高原上氧氣稀薄,人即使是緩慢走動也會氣喘籲籲,更不必說徒步爬山。4月11日,李飛戰和同事們拿著手持衛星導航設備和地圖出發了。從二本營到海拔5800米的另一處營地,預計3小時的路程,他們走了7個小時才到。

根據2005年珠峰測繪隊員的描述,他們要去往的營地附近有條「跳一步就能邁過」的小河溝,可現在,這條小河溝已經變成了一條深超7米、寬近20米的深溝,隊員需要拉繩子才能上下。

接近下午5點,天氣突變,風雪交加,大風吹得人幾乎無法喘氣。前方探路的隊員發現前往「東絨2」的原有道路發生過塌方,已經無法通過。在這樣的環境中尋找新路異常危險,他們只能就地搭帳篷休息。當天晚上,他們匆忙吃了幾口壓縮餅乾,喝的是涼水。李飛戰在工作日記中寫道:外面風雪太大,爐子太小,水燒不開。

▲4月上旬,參與交會點普查的測繪隊員在野外工作休息期間燒水煮麵。受訪者供圖

第二天一早,他們再次出發尋找「東絨2」。由於發生了高原反應,李飛戰不得不走三步歇一步。隊友已經翻上前面的山梁,他才下到眼前的河谷,當他爬上河梁時,隊友已經在下一個山梁等他了。

為了不拖後腿,李飛戰只好停下腳步,讓隊友帶著手持機和坐標獨自出發。「只能祈禱,希望他能順利。」好在一個小時後,「東絨2」終於找到了。測繪人員在地表的十字標記下挖到了當年埋設的金屬標誌。

劉站科介紹稱,6個交會點中,有5個交會點的主點都找到了,只有中絨點因為冰川變化,其主點和副點都找不見,只能重新選點。「原本是在一塊大巖石上,現在不見了,怎麼都找不到。」

▲測繪隊員李飛戰和隊友在前往「東絨2」交會點的路上。受訪者供圖

━━━━━

水準測量和交會點位置校準:找到基準點

就在李飛戰進行交會點普查的同時,霍申申正在和隊友們重新測量珠峰周邊地區以及各個交會點的高度。霍申申是2020珠峰高程測量水準測量組成員,他們的這項工作是珠峰高程測量工作基礎中的基礎——只有找到作為基準的原點,珠峰高程才有意義;只有確定了每個交會點的高度,才能保證珠峰高程測量的準確。

在中國,青島附近某片黃海海平面的高度被認為是水準原點。如果把珠峰比作一幢30層高的大樓,青島黃海海平面就是一層的地面,交會點大約在25層。測繪人員需要先確定1-25層的高度,再從25層測量大樓至高點的高度。

水準測量就相當於確定從青島黃海海平面到交會點、即1-25層的高度。但是,水準測量不需要從青島一路測到珠峰腳下,只要在現有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小範圍複測,以獲取當下最新數據。也就是說,測繪人員可以直接調用此前2015年測量的1-20樓的高度,只需要重新測量20-25樓的高度即可,一位大地測量領域的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解釋。

水準測量的過程既簡單又繁瑣。霍申申和隊友們要帶著設備,徒步到每一個預先定好的點位,立好標尺和水準儀,保持水平和垂直,測量並記錄。然後不斷重複這一過程。

▲霍申申工作照。受訪者供圖

「這邊風太大了。」霍申申告訴新京報記者,平時,水準測量一般只需要4個人,三個人分別扶著兩根標尺和水準儀,一人輔助。但是在此次珠峰測量中,水準測量一組8人。至少兩個人才能保證3米長的鋁合金標尺在強風中保持垂直,水準儀甚至需要3個人才能保持水平。「風大的時候帶著標尺都走不動路。」

測量隊經過的地方多數道路難行、人跡罕至,經常一天見不到一個人,偶爾有當地人趕著犛牛經過。霍申申還記得他們測到離珠峰最近的村莊巴松村時,還在休息時間應邀到當地村民家裡喝了一杯酥油茶。

「遇山過山、遇水過水,只要能過去,無論如何都得過去。」霍申申說。國測一大隊提供的數據顯示,從3月2日開始,該隊已完成了近800千米的水準測量。

▲國測一大隊的測繪隊員在珠峰腳下進行水準測量。受訪者供圖

除了水準測量,測繪人員還要通過GNSS(全球衛星導航系統)衛星測量交會點的位置坐標。為了確保位置的精準,隊員們選擇用最古老的測量方式——觀測星星,來進行驗證測量。

5月11日,「東絨2」,李飛戰終於等到了他的晴朗夜晚。微風、無雲、夜黑、星明。珠穆朗瑪峰立在不遠處,似乎觸手可及。

晚上10點半,透過30倍望遠鏡,肉眼不可見的恆星變成了一個個跑動著的光點。李飛戰要在綴滿星星的夜空中,找到同事從星圖上選出的星星,瞄準,操縱儀器跟著星星一起轉動,測量到的角度和距離等數據將自動傳到終端設備進行處理。雙眼5.1的視力和出色的手眼配合讓他可以輕鬆找到針尖大的小星星,並幾秒一動地完成追蹤。

測量工作在凌晨四點結束,這一晚,他們一共追蹤了上百顆星星,收集到的數據將用於提高了「東絨2」的坐標精確度,這一數據將直接影響珠峰高程測量的準確性。

「這樣的夜空太難得,當時特別開心。」然而海拔近6000米的高度和零下20多度的氣溫卻讓他們快樂並痛苦著。測量過程中,李飛戰和同事幾乎只能站在原地,為了操作儀器,他們還要帶著露指手套,「手指都僵了」。

過去的一個多月裡,測繪隊員在二本營和「東絨2」之間進行測量工作,幫忙運輸設備和給養的工人則需更加頻繁地往返。現在,二本營和「東絨2」間已經踩出了一條新路。

▲5月12日,李飛戰在觀測點進行天文測量。受訪者供圖

━━━━━

氣象探測、登山服務、設備和數據處理保障:等待最後登頂

除了交會點普查、水準測量外,在最終完成登頂測量前,氣象部門、登山嚮導、設備提供方、數據處理中心等,都在各司其職、密切配合。

現在,30餘名最終要登頂的測量登山隊成員正在向珠峰頂端行進,他們計劃在5月22日登頂。天氣是珠峰高程測量過程中變數最多的因素。按照原計劃,隊員們本應在5月12日前後進行登頂。然而,受降雪影響,攀登道路受阻,登山隊不得不推遲登頂計劃。

天氣晴朗,風力適宜是登頂時機的基本要求,但實際判斷還是依靠資深登山者的經驗。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天氣合適的攀登珠峰窗口期主要在5月和10月,如果5月無法完成登頂,可能就要等到10月才能再有機會。

在等待期間,每天早晚的7點15分,氣象服務保障組成員、來自日喀則氣象局的藏族小夥次桑都要進行高空氣象探測。直徑2米多的氣象氣球帶著探測裝置,快速升上天空,並測量珠峰周圍海拔6000米、7000米、8000米、9000米處高空的氣溫、風向和風速。這些數據將為測量登山隊選擇登頂時機提供參考。

「放氣球的位置越靠近珠峰,預測準確性就越強。」多方面考量下,氣象氣球釋放的位置選擇在了距離珠峰大本營100多公裡的定日縣。

由於珠峰地區天氣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地形影響大,再加上歷史資料不足,監測站稀疏,這些都給氣象預測增加了難度。「有時早上還是晴天,中午就布滿雲了,下午可能就飄雪了。」次桑說。

在測量登山隊登頂當天,高空氣象探測的頻率將增加到一天10次。「雲層和氣流都是流動的,測量指揮部要求我們每兩個小時就探測一次。」

▲李飛戰在珠峰大本營做天文測量前的準備工作。受訪者供圖

還有一群專業嚮導組成修路隊和運輸隊,在為測量登山隊員們打著前站。

2020珠峰測量登山隊副隊長次仁桑珠此前接受中國登山協會採訪時表示,5月12日9時,來自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嚮導學校的7名修路隊員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6個小時候,他們抵達海拔8600米的第一臺階,並將登山路線修至此處。

5月11日和12日,共有37名運輸隊員先後將物資送往突擊營地,為攀登隊員登頂做好物資準備。

中國登山協會公布的現場照片顯示,在海拔超過8000米的雪山上,視線所及的地方只有白色的積雪和灰色的巖石。修路隊員穿著紅色登山服和專業登山靴,全副武裝,幾乎沒有一點皮膚裸露在外。7位隊員排成一線爬上近乎垂直的陡坡,沿途布置路繩,方便測量登山隊後續攀登使用。

另外的參與方還有設備提供方。在珠峰上進行測量,對設備的要求很高。「普通測距儀滿足不了珠峰的測量需求,必須要定製超長距離測距儀,距離越大,誤差也越大,這對設備和測量方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劉站科表示。

同時,高原地區的大氣壓力低,這也給測量設備製造提出了難題。「把袋裝方便麵和礦泉水帶到高原上會出現漲袋或漲瓶,設備也會出現一樣的狀況,設計人員要在設計和材質選擇上下功夫。」

劉站科介紹,2020珠峰高程測量所用到的設備大多為國產設備。以用於測量峰頂積雪深度的雪深雷達為例。國測一大隊項目部主任柏華崗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表示,2005年珠峰測量使用的是國外製造的設備,今年,測量任務要求雪深雷達不僅要測量雪深數據,同時也要獲取位置信息。此外,作為在峰頂使用的設備,它還需要具備輕便易攜、能在低溫、低壓、低氧環境下工作的特點。市場上並沒有現成的產品。測繪人員從去年就開始調研企業,最終由國內機構研發並生產成功。

等珠峰地區的測量全部結束後,所有數據都將被送往自然資源部大地測量數據處理中心進行集中處理、核驗。整個計算過程需耗時2個月左右。目前,數十位專業人員已經做好準備,建好模型,只等測量數據的到來。

按照計劃,測量登山隊會從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經過北坳冰壁、「大風口」、「第二臺階」三道難關。如果一切順利,登山隊從6500米營地到達峰頂需要至少3天的時間。在測量登山隊向珠峰頂發起衝刺時,李科等測繪隊員也會從海拔5200米的營地出發,前往各交會點等待,等待最終配合測出珠峰的高度。

「這可能是最貴的測量值」,一位大地測量專家向新京報記者表示,珠峰測量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但也有著無可比擬的社會意義和科研意義,將為地球運動以及地質活動等研究提供豐富的數據。

▲李科等隊員完成測繪工作後合影。受訪者供圖

點擊下圖進入"全球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值班編輯 花木南

相關焦點

  •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珠峰!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嬌穎)剛剛,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登頂珠峰。
  •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抵達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5月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進駐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新華社特約記者拉巴攝  新華社珠峰大本營5月7日電 記者從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了解到,7日17時左右,登山隊30餘人安全抵達海拔6500米的珠峰前進營地,全體隊員身體狀態良好,將在此營地進行至少一天的休整,並繼續調試測高設備。
  • 登頂成功!珠峰「身高」是咋測出來的?7問揭秘2020珠峰測量
    休整完畢後,隊員們需途經海拔6600米至7000米的北坳大冰壁,再途經海拔7028米的一號營地、海拔7500米的大風口、海拔7790米的二號營地,到達海拔8300米的三號營地,最後的衝擊需經過海拔8680米至8700米的第二臺階。 此前,5月6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第一次向珠峰頂峰進發。
  • 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攀登珠峰,究竟有多難?
    資料圖:眺望珠峰。張浪 攝  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活動,登山隊由珠峰海拔5200米位置的大本營出發,直至最終登頂測量,一共劃分為7個步驟。  1  從大本營出發 抵達5800米中間營地  開啟登頂行動,測量隊員從珠峰大本營出發,途經絨布冰川和東絨布冰川,抵達海拔5800米的中間營地宿營  2  抵達6500米前進營地  測量隊員從中間營地出發,到達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此處高原反應較為強烈,隊員們在此休整  3  途經北坳大冰壁
  • 首批珠峰高程測量登頂隊員從前進營地出發(圖)
    5月19日下午,2005年珠峰登山高程測量隊、中日女子聯合登山隊A組22名隊員離開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前往海拔7028米的營地。他(她)們將於5月22日突擊珠穆朗瑪頂峰,並在頂峰架設高程測量儀器。
  • 登頂成功!有關2020珠峰高程測量,你還要知道這些
    第三,今年正值中國和尼泊爾建交65周年,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60周年,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45周年,因此,開展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為何一定要人工登頂測量?珠峰峰頂並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20多平方米的平面。從山腳下的各觀測點瞄準峰頂測量,目標點難以一致。因此,必須有人將覘標帶上峰頂。有了覘標,在山腳下布設的觀測點就能更精確地找準峰頂的測量目標,從而測得精確的角度和距離。
  • 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4分鐘告訴你登珠峰有多恐怖!
    終於,在2020年5月27號早上11點左右,不負眾望,成功登頂!全場沸騰,大家開香檳慶祝。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隊員登頂珠穆朗瑪峰,並首次測得珠峰8848.13米的巖面高度。45年後的今天,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再次站上世界之巔!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致敬勇攀高峰的中國人!
  • 珠峰測高,為什麼需要人登頂測量?
    巴桑塔曲攝5月28日20時45分,全體隊員安全下撤到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標誌著此次測量的登頂測量階段圓滿結束。登頂測量任務完成了,那珠峰的「身高」數據啥時公布?實際上,登頂測量任務完成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珠峰衝頂開啟,測量珠穆朗瑪峰海拔,數學原理竟然這麼簡單
    珠峰這麼高,又在高原地區,珠峰的高度是怎麼測量的呢?珠峰在青藏高原深處,遠離海洋,而且在高原內部也沒有一個高度基準,要精確測量海拔高度到毫米,大家一定以為裡面有非常高深的數學計算原理吧?其實只要初中的數學知識就夠了。
  • 中國珠峰登山隊登頂了!珠峰身高水準原點是青島這座小石屋,就在...
    從1960年人類首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珠峰,到1975年我國測繪工作者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已減去積雪厚度0.92米),再到2005年我國對珠峰複測,登山隊員成功將紅色覘標豎立在峰頂,珠峰海拔高程重新確定為8844.43米,給珠峰「量身高」這一偉大而艱巨的任務從未停下
  • 中國測量登山隊再次成功登頂珠峰!給珠峰量身高背後的故事
    2020年5月27日11:03,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60年前,中國登山隊隊員實現了人類第一次從北坡成功登頂的壯舉。45周年前,中國首次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60年來,中國人一次次挑戰世界之巔,一次次刷新珠峰測繪記錄。這次,「萬山之宗、大地之母」的身高,將重新定義。
  • 珠峰外圍測量基本完成,登山隊正向海拔6500米挺進
    珠峰外圍測量基本完成,登山隊正向海拔6500米挺進 @新華視點,央視新聞 2020-05-07 13:12
  • 我國成功登頂珠峰測量 精確高程有望8月公布
    中廣網5月23日消息 紅色測量覘標豎立在地球之巔,珠峰腳下的6個交會測量點同時展開峰頂聯測;GPS測量設備、冰雪深雷達探測儀在峰頂開始工作……22日上午11時零8分,2005年珠峰高程測量迎來決戰時刻:我國登山測量隊員成功登頂,珠峰測量順利展開。
  • 珠峰「身高」如何測量?技術質量負責人回答五問釋疑
    1975年,我國測繪隊員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8848.13米。2005年,我國再次進行珠峰高程測量,精確測定珠峰峰頂巖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峰頂冰雪深度為3.50米。如今,我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隊員成功登頂測量珠峰,將揭曉珠峰「新身高」。登山隊在27日凌晨衝頂之前,曾兩次因天氣環境因素推遲了登頂計劃。為什麼一定要有人登頂珠峰進行測量?
  • 丈量珠峰新高度 中國2020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
    當年,同樣在5月27日清晨,登山隊員向珠峰發起最後衝刺,從珠峰北坡成功登頂,五星紅旗在珠峰峰頂高高飄揚。高3米的紅色測量覘標被牢固地豎立在地球之巔,為測量珠峰的高度提供了瞄準點。 1975年7月,我國宣布,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程為8848.13米。
  • 珠穆朗瑪峰海拔多少米?珠峰為什麼要重新測身高
    5月6日下午,由我國國測一大隊和中國登山隊共同組成的測量登山隊正式開啟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頂行動,在接下來的數天時間裡,他們從海拔約5300米的珠峰二本營出發,將途經東絨布冰川、中間營地、前進營地,隨後抵達海拔7028米、7790米和8300米的一、二、三號營地,最終擇機向珠峰峰頂發起衝擊,正式為珠峰「測身高」。截至5月7日晚,隊員們已行進至海拔6500米的前進營地。
  • 登頂珠峰!為什麼非要人力給珠峰測身高?權威解讀來了
    中國登山隊於1960年5月25日清晨4點20分勝利登上了海拔8882米的珠穆朗瑪峰。(新華社圖)本次珠峰高程測量工作重點在以下五方面實現技術創新和突破:值得注意的是,登頂成功後並不會馬上公布珠峰新的「身高」。
  • 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 5G見證珠峰新高度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5月2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5月27日11:00,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新華社、央視關於登山隊登頂測量的高清視頻畫面,通過中國移動5G網絡與全世界實時共享這一喜訊,並讓所有人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方式見證攀登者登頂和高程測量過程。
  • 珠峰「身高」是怎麼測出來的?七問揭秘2020珠峰測量
    ——珠峰高度並非一成不變,測量技術也會提升測量精度珠穆朗瑪峰位於喜馬拉雅山脈中段,矗立在中國與尼泊爾的邊境線上,北部在中國境內,南部在尼泊爾境內,是世界最高山峰,素有「世界第三極」之稱。此次珠峰高程測量前,我國測繪工作者已對珠峰進行過6次大規模的測繪和科考。1975 年,我國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峰之巔,並精確測得珠峰海拔高程為 8848.13 米。
  • 珠峰登頂!我們要測量準確的高度,中國的高度!
    5月27日11時,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本次登頂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精確測定並公布珠峰高程。5月27日11時,中國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穆朗瑪峰作為地球之巔,一直為世人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