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紋草鶥(學名:Babax lanceolatus,英文名:Chinese Babax)是噪鶥科草鶥屬的鳥類。嘴略彎,具特徵性的深色髭紋,縱紋密布。主要棲息於稀樹灌叢、亞熱帶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分布於印度、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陝西、四川等地。種群數量較豐富。
外形特徵
體型略大(26釐米)而多具縱紋的鶥。看似縱紋密布的灰褐色噪鶥,甚長的尾上具狹窄的橫斑,嘴略下彎,具特徵性的深色髭紋。
虹膜-黃色;嘴-黑色;腳-粉褐。
叫聲:叫聲為響亮而偏高的嗷叫聲ou-phee-ou-phee,重複多次。
相似鳥種的區別辨識
矛紋草鶥和大草鶥的區別:大草鶥個體較大,體色較灰,上下體幾全為灰色具黑褐色縱紋。
矛紋草鶥和棕草鶥的區別:棕草鶥上下體羽幾全為棕色具細的不甚明顯的暗色縱紋。
亞種分化
矛紋草鶥西南亞種(學名:Babax lanceolatus bonvaloti),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西藏、四川、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藏昌都地區中部的北方。
矛紋草鶥指名亞種(學名:Babax lanceolatus lanceolatus)。分布於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甘肅、陝西、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寶興。
矛紋草鶥華南亞種(學名:Babax lanceolatus latouchei),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布於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西瑤山。
生活習性
矛紋草鶥主要棲息於稀樹灌叢草坡、竹林、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和林緣灌叢中,海拔高度從山腳平原一直到3700m左右的森林地帶,在西藏甚至出現在海拔3900-4200m處有稀疏樹木的開闊草地。
矛紋草鶥的食性較雜,主要以昆蟲、昆蟲幼蟲、植物葉、芽、果實和種子為食。所吃昆蟲主要有金龜甲、螞蟻、甲蟲、鞘翅目、鱗翅目、膜翅目昆蟲和其他昆蟲,植物性食物主要有野生植物果實、種子、草子、花、玉米、蕎麥、芝麻和高粱等。
喜結群,除繁殖期外,常成小群活動,多活動在林內或林緣灌木叢和高草叢中,尤其喜歡在有稀疏樹木的開闊地帶灌叢和草叢中活動和覓食。性活潑,常在灌叢或高草叢間跳躍穿梭,也在地上奔跑和覓食。一般較少飛翔,常邊走邊鳴叫,叫聲嘈雜,似『唧、唧、唧』或『嘟、嘟、嘟』的聲音,群中個體間即通過彼此的叫聲保持聯繫。繁殖期間也能發出響亮動聽的鳴聲,其聲似『偶-飛、偶-飛…』連續的雙音節聲音。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最早在3月末即已開始繁殖,在貴州5月上旬即見有幼鳥出巢。營巢於灌叢中,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莖、葉構成,內墊有細草莖和草根。每窩產卵3-4枚,卵藍色、具暗色斑點,卵為尖卵圓形,大小為27.3mm×20.3mm。
地理分布
印度東北部、緬甸西部及北部、中國。
國內分布: 國內廣泛分布於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各地,北至甘肅、陝西南部、四川、湖北,南至福建、廣東、香港、廣西,西至貴州、四川、雲南和西藏東南部。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印度東北部阿薩姆和緬甸北部。
指名亞種為留鳥於中國華中及西南;latouchei於中國東南;bonvaloti 在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東部及雲南西北部。為一般常見性留鳥。在香港的鳥群可能是出逃的籠鳥。
保護現狀
矛紋草鶥在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