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像外星生物,卻生活在地球,這樣的病毒到底有多少?

2020-10-10 布卡卡科學

這次全世界大流行的新冠疫情,讓普通大眾對於病毒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病毒對人類細胞了如指掌,人類卻對它們知之甚少。今天,讓我們走進病毒的世界,去看一下病毒長什麼樣,有多少種類型。

病毒的基本性質

首先,如何看到這些病毒呢?

病毒很小,是亞顯微結構的生物。病毒的大小一般用納米(nm)表示。肉眼肯定看不到,甚至光學顯微鏡下都觀察不到。一般觀察病毒顆粒要用到電子顯微鏡。下圖中的黃色點就是用彩色掃描電子顯微鏡拍到的新冠病毒顆粒的照片。

病毒有多大呢?

目前已知最小的病毒是細小病毒(Parvovirus),直徑約20納米。比如腺相關病毒AAV(Adeno-Associated Virus)就屬於細小病毒。由於安全性高,因此,AAV也是是目前基因治療的首選載體。最大的病毒是闊口罐病毒(Pithovirus),長1500納米,直徑500納米。

赫赫有名的伊波拉病毒(Ebolavirus)是絲狀病毒,大小為80x970納米,屬於相對較大的病毒。跟它引發的潰爛症狀一樣,伊波拉病毒長得也比較噁心。

新冠病毒和SARS病毒同屬於冠狀病毒,是RNA病毒中最大的,直徑60-140納米。

狂犬病毒(Rabies)長得像子彈,大小180x80納米;能引起愛滋病的HIV病毒大小約120納米;流感病毒(Influenza)大小為100納米,腺病毒(Adenovirus)大小為80-90納米。

疫情期間倡導戴口罩,判斷口罩能否阻止病毒感染,就要看口罩能夠過濾多大的顆粒。

病毒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它們能夠感染的宿主也非常廣泛。幾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從人、動物、植物到真菌、細菌、古細菌,都能夠被病毒感染。

這些病毒是否有共同的結構基礎呢?

病毒的結構

病毒的核心結構稱為核衣殼(Nucleocapsid),包括核與衣殼(Capsid)兩部分。核位於內部,是病毒的遺傳物質,是DNA或RNA。衣殼位於外部,是包裹著核的蛋白質,起保護病毒的作用。

有些病毒還具有包膜(Envelop)。包膜是一層磷脂雙分子層,和細胞膜的結構類似,上面鑲嵌著蛋白質。

  • 有包膜病毒

例如冠狀病毒,就屬於有包膜的病毒。新型冠狀病毒的包膜位於核衣殼的外部,包裹著核衣殼。新冠病毒的核衣殼由單鏈RNA分子和衣殼蛋白構成,內部的單鏈RNA分子與蛋白結合在一起。

新冠病毒內部的基因組RNA約30kb,可以編碼至少4種結構蛋白,包括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包膜蛋白(Envelop protein)、膜蛋白(Membrane protein)和核衣殼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新冠病毒基因組能夠編碼S、E、M、N四種蛋白

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E和膜蛋白M都位於病毒包膜的表面。刺突蛋白S能夠和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介導病毒進入細胞。而核衣殼蛋白N是唯一一個能夠和冠狀病毒的RNA結合的蛋白,組成核衣殼。

冠狀病毒包膜表面的蛋白

病毒內部的RNA分子編碼這些蛋白,也就是說,RNA在進入細胞後,能夠轉錄、翻譯成這些蛋白質,進行病毒的裝配與包裝,形成新的冠狀病毒。

病毒的單位是病毒顆粒(virion),一個病毒顆粒,感染細胞後,理論上可以複製成千上萬個病毒顆粒,這也是病毒傳播迅速的原因。

  • 無包膜病毒

還有些病毒沒有包膜結構,比如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可以感染胰腺、唾液腺、扁桃腺等腺體,因此,人類根據感染宿主的部位將其命名為腺病毒。

沒有包膜的腺病毒是二十面體的結構,看起來更像立體幾何裡的模型。比起冠狀病毒來,腺病毒長得更加機械化。腺病毒包括內部的雙鏈DNA和外部的二十面體形狀的衣殼。

衣殼上有纖突,是長長的突起。頂端有膨大的結構,叫做頂球。頂球能夠與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介導進入細胞。

把腺病毒從中間切開(現實中其實很難做到),可以看到內部的雙鏈DNA,這正是腺病毒的遺傳物質。腺病毒的DNA可以編碼多種結構蛋白,比如剛剛提到的纖突和頂球。

病毒的形態各異,有像機器人的噬菌體、二十面體的腺病毒、螺旋形的菸草花葉病毒,包膜形的流感病毒,像子彈一樣的狂犬病毒,絲狀的伊波拉病毒等。

既然病毒長相如此複雜,那又如何對眾多病毒進行系統的分類呢?

病毒的形態分類

官方的病毒分類系統是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Inernational Committee on Taxonomy of Viruses)制定的,主要依據是病毒的形態、特性、大小、宿主等特徵。像動植物的分類包括門、綱、目、科、屬、種一樣,病毒分類也是一個龐大的門、綱、目、科、屬、種系統。

根據2019年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更新的病毒分類系統,目前發現的病毒被歸屬為16個門(Phylum),36個綱(Class),55個目(Order),168個科(Family),1421個屬(Genus),6590個種(Species)。

每個分類下還有亞分類級別,亞門、亞綱、亞目、亞科、亞屬等。

例如,逆轉錄病毒科包括正逆轉錄病毒和泡沫病毒亞科。正逆轉錄病毒亞科又包括α-,β-,γ-,ε-逆轉錄病毒和慢病毒屬。泡沫病毒亞科包括泡沫病毒屬。

像絲一樣的伊波拉病毒屬於絲狀病毒科,像子彈一樣的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此外,還有腺病毒科、圓環病毒科、細小病毒科、轉座病毒科等。

有些病毒通常以致病後的疾病來命名,如乳頭瘤病毒科、皰疹病毒科等。

除經典的核酸病毒外,還有蛋白質病毒,稱為朊病毒。比如曾引起狂牛症的就是朊病毒。

此外還有類病毒、衛星病毒等。病毒的不斷發現,也在不停的更新著病毒分類系統。

病毒種類繁多,形態結構各異,有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分類病毒呢?

巴爾的摩分類法

1971年,戴維·巴爾的摩發表了一份病毒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法即使現在也仍然能夠和官方的病毒分類法共同使用。這種分類法建立在病毒的核酸類型上,不像官方分類法那樣有上下級系統,它只有一級,因此,更加簡單直觀。這種對病毒的分類方法也被稱為巴爾的摩分類法。

巴爾的摩分類法將病毒分成了7類,分別是雙鏈DNA、單鏈DNA、雙鏈RNA、正義鏈RNA、反義鏈RNA、逆轉錄RNA、逆轉錄DNA。

雙鏈DNA(dsDNA):基因組是雙鏈DNA的病毒,比如腺病毒。一般進入宿主細胞後,能夠直接轉錄成mRNA,並翻譯成蛋白質。單鏈DNA(ssDNA):基因組是單鏈DNA的病毒,比如腺相關病毒(AAV)。單鏈DNA需要先變成雙鏈DNA,才能進行後續mRNA的轉錄,並翻譯出蛋白質。雙鏈RNA(dsRNA):基因組是雙鏈RNA的病毒,比如呼腸孤病毒。可以直接轉錄成mRNA,並翻譯成蛋白質。正義單鏈RNA((+)ssRNA):基因組是正義單鏈RNA的病毒,比如新型冠狀病毒。需要先以正義鏈RNA合成反義鏈的RNA,再以反義鏈RNA為模版,轉錄出mRNA,並翻譯出蛋白質。反義單鏈RNA((-)ssRNA):基因組是反義單鏈RNA的病毒,比如狂犬病毒、伊波拉病毒。逆轉錄RNA病毒:逆轉錄病毒,基因組是RNA,比如HIV、慢病毒。逆轉錄DNA病毒:逆轉錄病毒,基因組是DNA。

總結

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感染宿主細胞後才能複製,不能單獨生存。病毒形態各異,目前的分類工作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進行。巴爾的摩分類法根據核酸類型對病毒進行分類,方法簡單直觀。目前是兩種分類方法並行使用。

新病毒的發現使病毒分類學面臨不斷更新的挑戰。目前人類只對少部分病毒有一定的研究,對大部分病毒幾乎一無所知。病毒分類學是系統認識和研究病毒的基礎,人類對病毒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相關焦點

  • 已知地球生物中,最像外星物種的是哪一種?
    這就要看你心目中的外星生物是什麼樣子了?若是《異形》電影中,異形這樣長相怪異的,那應該是同樣怪異的角蟬;若是《ET》這樣具有高等智慧的生物,那在地球上,最像的應該是章魚。每一種角蟬幾乎都有一個怪異的「頭盔」,有的像樹枝,像樹上突出的棘刺,像羊角,像螞蟻,像……五花八門,各種形狀。
  • 病毒是起源於地球之外的生物?
    甚至病毒本身是不是生物或者生命也是有爭論的。病毒連基本的細胞結構都沒有,在沒有生命體存在的環境中,其本身也可以算是沒有生命的。只有進入動物、植物和細菌的細胞之內才顯露生命跡象。說白了病毒就是一團DNA遺傳物質帶上一層分子外殼。是介於生命體和有機化學物質團之間的一種特殊物質組成形式。如果從單純對人類是否有益的觀點看,病毒似乎就是地球上一無是處一般的存在。細菌中還可以分為益生菌和有害菌。
  • 外星生物到底能長成啥樣呢?
    圖源:Abiogenesis on DeviantArt光是我們的銀河系裡就可能存在20億個像地球這樣的行星,所以,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看起來是越來越高了。那麼,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的生物會長成啥樣呢?這大概是科幻小說家應該去努力想像的事了。
  • 科學家發現新物種,像極了「豬鼻子」,會是外星生物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真的都了解嗎?」正所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是否還存在著一些很奇特的生物呢?一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生物。實際上,因為人類許多動物開始走向滅絕,特別是工業革命開始之後,很多生物失去了棲息地,逐漸從地球上消失。按道理來說,生物的出現和死亡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符合自然規律。
  • 科學家發現新物種,像極了「豬鼻子」,會是外星生物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這個世界上的生物我們真的都了解嗎?」正所謂:「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這個世界上是否還存在著一些很奇特的生物呢?一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生物。隨著人類不斷的探索,我們也能夠找到很多奇葩的生物,不少人覺得這些生物,本不應該屬於地球,可能是外星來的物種。前段時間,科學家們在海域底下像發現了一種新的生物,這種生物長相非常奇怪,很多人看第一眼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就是一個「豬的鼻子」,沒想到「豬的鼻子」竟然也能夠成為一個新的事物,這簡直刷新了我們的認知。
  • 英科學家:幾乎可肯定外星有生物 且長得像章魚
    據英國《每日郵報》2月7日報導,利物浦霍普大學一位行星和太空科學教授認為,木星的衛星歐羅巴上"幾乎肯定"存在外星生命,它們生活在歐羅巴冰冷的海洋中,類似地球海洋中的章魚。據報導,英國的莫妮卡·格雷迪教授認為,歐羅巴正孕育著生命,而歐羅巴的海洋是尋找外星生物的理想地點,並且她認為是類似於章魚的生物。她同時認為,火星地表深處的洞穴裡也可能存在細菌類的外星生命,因為這些地方可以緩解強烈的太陽輻射。"如果火星上有什麼的話,我覺得應該是細小的細菌。"國際科學界目前普遍傾向於認為火星地表之下生活著微生物。
  • 日澳海域發現新品種海葵,長得像外星生物,和寄居蟹共生
    據英國媒體12月20日報導,科學家在日本和澳大利亞附近海域250至1100米深海中發現了新品種海葵,因為它長得很像1979年電影《異形》中的外星生物,所以科學家暫時給它命名「抱臉蟲」。
  • 地球上的外星生物,不一樣的神經系統,追溯遠古生物的起源
    外星生物一直是科學家研究的重點,科學家通過很多的探索外星球來尋找有機生命體的存在,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並沒有這樣任何的星球之上找到這種可以有明顯生命跡象存在的生命體,很多人又將探索的目光放到了地球之上,認為在地球之上可能會存在著一些外星生物。
  • 科學家認為,章魚或許是外星生物,這樣的說法有科學家依據嗎?
    前段時間,章魚成為了科學界熱議的對象,在我們看來章魚是名副其實的海洋生物,但是有人卻聲稱它來自於外星,其實是外星物種。很多人在看到這樣的說法後感到啼笑皆非,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並非沒有科學依據,這些話也是科學家在2018年的論文中所發表的。
  • 一種長鬍鬚的怪物,像蛇和海星的混合體,很多人把它當外星生物
    審核-小文眾所周知,地球是一顆生命體豐富的星球。人類自從走進科技時代以來,就一直在探索地球上的存在的生物,但地球上也還是有著許多人類所不認識的生物,這足以見得地球生物種類的豐富。以至於人們有時候新發現的一些生物,連它們的種類都不知道。
  • 外星病毒會害人嗎?
    為何不去尋找外星病毒?想像你來自一個外星文明,擔負著一項任務:到地球上採集一個樣品帶回你自己的星球,看看地球上有沒有生命。為了避免潛在的危險,你的飛船可能不會在地球上著陸,只停留在高空,然後從上面拋下一個罐子之類的東西,等採集到樣品,就收回去。由於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這意味著,你採集到的很可能是一罐海水。
  • 外星生命可以像病毒一樣在宇宙中擴散
    據國外媒體報導,當天文學技術變得日益成熟先進,天體物理學家小組認為,他們不僅能在地外行星大氣層發現外星生命跡象,還能跟蹤分析外星生命如何在星系中擴散。美美國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研究員亨利-林(Henry Lin)負責這項研究,他們猜測,有生源論可能解釋外星生命傳送系統,從一個恆星系統跳躍至另一個恆星系統,甚至外星生命像病毒一樣在太空中擴散。有生源論是生命以某種方式在行星之間遷移,可能一顆富含生命的行星,被超大質量小行星碰撞,該行星部分殘骸被濺射至太空,它們可能包含著某些生命形式轉移至另一顆星球。
  •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地球上有多少種?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命?地球上有多少種?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很多的國家依舊面臨著病毒的困擾。那麼病毒到底是不是一種生命呢?地球上如今的病毒到底有多少種呢?科學家的回答讓人沉默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病毒是生物嗎?地球上有多少種病毒?科學家的答案讓人沉默
    不過,目前科學界主流的觀點仍然將病毒劃分在微生物的陣營之中,它們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至今有35億年的歷史,人類科技發展到今天,雖然在很多方面,我們已經感覺自己很厲害了,但是我們對於病毒的研究,一切仍然是剛剛起步。什麼是病毒?病毒的結構非常的單一,它只含有一種核酸,或者是RNA,或者是DNA。
  • 新研究,外星人或不像人類,而更像章魚,「外星物種」來地球了?網友...
    熱點事件每天有,段子手在民間~每次爆出些熱點事件後,網友評論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下面就和大家一起看下引發了不少網友討論的【新研究,外星人或不像人類,而更像章魚,「外星物種」來地球了~】,這條新聞短短1小時內已經收到了2160條評論,有人表示質疑,有人贊同,有人甚至還在評論區激烈討論了起來
  • 科學家發現它獨特的基因機制,章魚可能不是地球生物而是外星生物!
    目前在地球上生活著150萬種動物,儘管動物數量很多,但卻只誕生一種高智慧生物,這種生物就是人類,人類是自恐龍之後的第二代生物霸主,恐龍能夠成為生物霸主,依靠的是龐大的身軀,而人類既沒有像阿根廷龍那樣的龐大身軀,沒有像霸王龍那樣的尖牙利齒,也沒有像滄龍的遊泳能力,更沒有像翼龍那樣的飛行能力,但是人類依然能夠成為統治地球海陸空的生物霸主
  • ...樣子令人恐懼的動物並不是外星生物,而是生活在地球最深深海...
    它們看起來像來自另一個星球的怪物,但這些樣子令人恐懼的動物並不是外星生物,而是生活在地球最深深海底部的海洋生物。  這些多毛綱環節動物(海鱗蟲)的圖片顯示出它們在水面下1000多米的高壓力環境中如何進化出生存本領的。科學家說,太陽光線根本照射不到這麼深的地方。而對這些地區的探索研究有助於科學家弄清楚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
  • 它長相機械,外形酷似機器人,無處不在,莫非它是「外星生物」?
    在人們的印象中,「外星文明」是比人類還要高等的智慧體,是類似機器人的存在,這在很多科幻電影中有所體現。在自然界中,就存在這樣一種生物,它長相很機械,外形酷似機器人,那麼它會不會是「外星生物」呢?噬菌體噬菌體的結構其實我們對它並不陌生,因為在我們生活的周圍,都有它的「陪伴」。比如說手機上、手上、身體中,都可能存在成千上萬隻,它就是噬菌體。
  • 海底發現未知生物,科學家:有「脖子」、「眼睛」,像「外星人」
    前文說到,我們人類難以到達海底深處,所以在海底會存在很多未知的事情,所以發現未知的生物,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並不是什麼怪事。奇怪的是,這一次新發現的生物外貌有點奇怪,科學家表示,這一種新發現的生物和史蒂芬·史匹柏電影中的外星人很像。
  • 亞馬遜雨林可能存有地外生物?專家:這生物確實不屬於地球
    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宇宙探索後,尋找外星生命就一直是關注的熱點。那到底有沒有外星生命的存在?我們所幻想的外星生物模樣會不會確有其形?外星生物有沒有來過地球?等等這些問題讓人們是又好奇又有點擔憂。為了滿足大家對外星生物的好奇,影視媒體也針對外星人這類題材進行了許多的拍攝。但迄今為止,我們尚未發現真正的外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