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在我國古代稱為太白,早上出現在東方時又叫啟明、曉星、明星,傍晚出現在西方時也叫長庚、黃昏星。由於它非常明亮,最能引起富於想像力的中國古人的幻想,因此我國有關它的傳說也特別多。
在與金星相關的眾多傳說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應該算是關於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事了。傳說李白的出生不同尋常,乃是他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落入懷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
長大後的李白也確有幾分「仙氣」,他漫遊天下,學道學劍,好酒任俠,笑傲王侯。他的詩,想像力「欲上青天攬明月」,氣勢如「黃河之水天上來」,無人能及。李白在當朝就享有「詩仙」的美名,後來更被人們尊為「詩中之仙」。
1962年8月27日,美國發射了「水手2號」飛船,它於1962年12月14日到達金星附近。星載微波輻射計測量了大氣深處的溫度,紅外輻射計測量了雲層頂部的溫度。磁強計的測量結果表明金星磁場很弱,在它的周圍不存在輻射帶。
1967年6月12日,蘇聯發射了「金星」4號飛船,同年10月18日進入金星大氣層。「金星」4號的著陸艙直徑1米,重383公斤,外表包著一層很厚的耐高溫殼體,設計極限壓強為25個大氣壓。著陸艙進入大氣層後展開降落傘,在降落傘的作用下緩慢下落,探測數據及時發送到軌道艙,然後返回地球。當著陸艙下降到距離金星表面為24.96公裡時信號停止發射,估計是著陸艙被金星的高氣壓壓癟了。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球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球的「姐妹星」。也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在八大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形,偏心率最小,僅為0.006811。
以地球為三角形的頂點之一,分別連結金星和太陽,就會發現這個角度非常小,即使在最大時也只有48.5°,這是因為金星的軌道處於地球軌道的內側。因此,當我們看到金星的時候,不是在清晨便是在傍晚,並且分別處於天空的東側和西側。
有人稱金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確實,從結構上看,金星和地球有不少相似之處。金星的半徑約為6073公裡,只比地球半徑小300公裡,體積是地球的0.88倍,質量為地球的4/5;平均密度略小於地球。
雖說如此,但兩者的環境卻有天壤之別:金星的表面溫度很高,不存在液態水,加上極高的大氣壓力和嚴重缺氧等殘酷的自然條件,金星有極少的可能有生命的存在。由此看來,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對「貌合神離」的姐妹。
關於金星的內部結構,還沒有直接的資料,從理論推算得出,金星的內部結構和地球相似,有一個半徑約3100公裡的鐵-鎳核,中間一層是主要由矽、氧、鐵、鎂等的化合物組成的「幔」,而外面一層是主要由矽化合物組成的很薄的「殼」。
金星地表沒有水,空氣中也沒有水分存在,其雲層的主要成分是硫酸,而且較地球雲層的高度高得多。由於大氣高壓,金星上的風速也相應緩慢。這就是說,金星地表既不會受到風的影響也沒有雨水的衝刷。因此,金星的火山特徵能夠清晰地保持很長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