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疫情席捲全球各行各業,當中文化藝術產業更受嚴重衝擊,提前步入寒冬。
為了配合防疫和人流管制措施,不少博物館、藝術展覽、演唱會都立即關閉、推遲和取消。
對於一眾的藝術工作者而言,疫情對他們造成的損失無法估計。
音樂界更是首當其衝。
世界各地的歌手和組合的音樂活動都被迫停擺,不少本來規劃好的世界巡迴演唱會也只好取消。
一些大型的音樂盛事,如香港的戶外音樂節Clockenflap,美國的科切拉谷音樂藝術節和英國的格拉斯頓伯裡當代表演藝術節也不得不被叫停。
在音樂界也陷入一片恐慌之際,各界各地的音樂製作公司、經紀公司和唱片公司,甚至歌手藝人,皆紛紛重新思考布局,希望在「疫境」中尋找出全新的出路——在滿足歌迷的同時,也能維持行業的收入。因此不少線上音樂活動亦應運而生,逐步重新定義我們對演唱會和音樂會的固有認知。
近日音樂短視頻平臺抖音因應疫情推出了「沙發音樂會」,一眾藝人歌手包括陳嘉樺、吳青峰、鄧紫棋等都參與了直播。
與以往華麗的演唱會不同,「沙發音樂會」以居家場景為主題,打造放鬆、平易近人的氛圍。
歌手會在線上平臺上清唱、聊天,當中潘瑋柏甚至還煮了一碗牛肉麵,以吃播模式進行直播。這場直播吸引超過260萬的觀看人數,也使他的個人抖音帳號收穫粉絲42.5萬。
在疫情初期,美國樂壇天后 Lady Gaga 和其他世界各地的藝人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等組織合作,舉辦了全球網上慈善音樂會。
演唱會主題是《一個世界:一同在家》,除了有群星在家馬拉松式獻唱的環境,中間也穿插不少醫護人員的訪問,以向全球醫護人員致敬,亦為世衛籌款。
另一邊,臺灣樂隊五月天則把線上音樂會提升規模和層次。
4 月17 日,劉若英就開出臺灣直播演唱會的先例,率先舉辦「陪你線上演唱會」,到了5月中旬,全球在線觀看次數累積近1.5億人的紀錄。
5月31日,他們在油管上辦了一場大型、零收費的「突然好想見到你」線上演唱會,為歌迷帶來67分鐘的高規格演出。演唱會的直播觀看人數不僅突破60萬,該天全球的各轉播平臺更有逾4200萬的總觀看人次。
他們(五月天)偶爾會遲到,但一定會到!
每年5月,五月天都會遵守約定來港開演唱會,對於今年礙於疫情無法親臨赴約,現任相信音樂執行長的陳勇志在採訪中表示:
「對這個產業來說,最大的不變就是改變;疫情只是逼迫我們:不能用傳統方式去思考未來。多了很多刺激,不管在宣傳、包裝、創作和溝通,都有非常多的撞擊。」
疫情雖然掐住音樂產業最重要的咽喉——演唱會,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音樂業界卻可以藉此探討更多新的、創新的元素。
在戲院裡辦演唱會,不只過去沒有,也因為場地歷史悠久,許多細節需要注意。
比方說,場地不像一般演唱會舞臺可以延伸,為了讓畫面更豐富,他們必須設計動線,讓藝人在劇院內移動,而攝影機在直播時,也能自由切換、跟上藝人的腳步。
為此,他們在演唱會前一天就去搭臺,過去實體演唱會一次出5臺攝影機,這次更增加至7臺,只為了全程Live,沒有重來的機會。
解決了場地和動線,下一關是聲音品質。這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視的地方。
相信音樂新媒體行銷部統籌黃尚哲指出,在事前測試時,許多直播平臺的設定都參照過去直播的經驗,確保是否有聲音、聲音與影像是否同步。
線上音樂會對聲音品質要求更高。
其實早在2007年,蘋果公司曾在英國倫敦創辦《iTunes音樂節》,後來更名為《蘋果音樂節》。
當時蘋果公司以抽獎的方式,限量且隨機地挑選部分用戶親臨現場參加音樂節。
另外,為了補足那些搶不到名額或無法親臨現場的用戶,蘋果公司增設了「線上演唱會」的額外服務,讓用戶可以使用旗下電子產品參與演唱會。
後來,音樂節於2017年停辦後,「線上演唱會」的想法也隨之停止。
後來,不同的線上演唱會陸續出現,包括2014年汪峰的鳥巢音樂會也曾嘗試辦網絡直播,當時吸引了7萬多歌迷付費觀看,收益達200萬元人民幣。
2016年,因為王菲的「幻樂一場」音樂會一票難求,因此主辦方也提供了線上觀看的選項以照顧粉絲。
疫情下,多場線上演唱會創下史無前例的最高觀看人次,令音樂人不禁思考線上音樂會是否可行,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
五月天演唱會承辦方,必應創造的執行長周佑洋曾回應:「過去線上演唱會多以輔助、宣傳為目的;但這次線上演唱會的大型化模式可以延續,成為日常。」
韓國也是亞洲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因為韓流團體與粉絲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都受到限制,不少韓國藝人都紛紛改以線上的形式和粉絲互動,如防彈少年團BTS就辦了線上付費「Bang Bang Con The Live」演唱會,逾75萬人在線同歡,收穫225萬美金。
早前,韓國流行音樂三巨頭之一的SM娛樂公司就和韓國最大門戶網站Naver合作開發「Beyond LIVE」系列付費線上直播演唱會,SM娛樂公司旗下不少藝人先後在此開唱,甚至JYP旗下娛樂公司的當紅女子團體TWICE也曾破天荒合作。
這項新型的演唱會服務透過Naver旗下的網絡直播及影音串流平臺V live呈現。
線上直播的演唱會增設不少新奇的功能,包括即時外語翻譯字幕和即時互動留言功能,讓粉絲可以突破語言界限,即時和藝人溝通。而他們首創的數位應援棒創新技術,讓粉絲安在家中也可為藝人應援。
另外,增強現實AR技術使直播畫面上能出現漂浮的虛擬物體,以加強視覺效果,彌補觀眾缺失的現場感。
在商品方面,娛樂公司也販售直播增強現實門票、隨選視訊VOD觀覽券等,大大帶動其收入。
這些都是實體演唱會以外的新嘗試,有樂迷甚至激動地大喊:「感覺比實體演唱會有趣,更能緊密地跟偶像溝通.。」
由Super M出演的首場《Beyond the Future》演唱會便成功吸引109個地方的粉絲同步觀看,付費人數高達7.5萬人,單單是虛擬門票便創下高達200萬美金的總收入,還未計算其他周邊商品的收入。
然而,就算所有細節都比照實體演唱會辦理,線上直播最難還原的就是互動感。
藝人無法感受粉絲們的熱情歡呼聲,粉絲們也沒辦法享受「一起聽演唱會」的集體經驗。
就拿劉若英的演唱會來舉例,為了增加互動感,劉若英在直播一開始當起主持人,透過鏡頭帶著歌迷了解平時隱身於後臺的工作人員,從音響、導播、燈光、樂手老師們等訪問大家的工作內容,接著才開始正式直播演唱會。
另外,她的線上直播也維持劉若英過往演唱會的傳統與默契。過去當她唱到經典歌曲《後來》時,音樂響起的第一句,一定是歌迷唱的。在此次直播演唱會時,劉若英也空下第一句,但他們事前已經請歌迷,在直播時唱到這段記得錄下自己大聲唱、跟奶茶互動的畫面。
事後相信音樂搜集歌迷的影片,發現那段空白,螢幕前的歌迷紛紛跟著大合唱,再重新剪輯進歌曲的開頭,上傳一支新的影片,有歌迷先遠端起頭、劉若英再接著歌唱,真正達到「每個人都是搖滾第一排」的效果。
所以當傳統演唱會再現,你認為線上演唱會的熱潮仍能繼續保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