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金陵十三釵》中有這樣一個鏡頭,狙擊手埋伏日軍時,利用狙擊槍打中手榴彈將日軍炸得傷亡慘重。電影《芳華》中也有這樣一個鏡頭,士兵腰間的手榴彈被子彈擊中而被引爆。那麼這些鏡頭是否符合現實呢?手榴彈可以用子彈觸發麼?再有,二戰時美軍士兵總習慣把手雷掛到胸前,他們不擔心被子彈擊中麼?下面我們就介紹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表明,無論是哪種狀態的手榴彈都不會被明火烤著外殼然後烤到爆炸。
原因很簡單,軍規級爆炸裝藥,都是經過特殊材質填塞的,這種處理學名叫「鈍化處理」,也可以叫做「抗殉爆處理」,其用途是降低軍規級炸藥的敏感度,讓軍規級炸藥能在沒有外殼包裝的前提下都足夠耐受高溫、明火燒灼(短時間)、用力摔打,甚至可以耐受步槍彈的衝擊,經過鈍化處理的炸藥完全可以進行安全的運輸和使用。
有一種早期的炮彈/手榴彈戰鬥部裝藥叫「鈍化太恩」,它名字裡的鈍化即指這種操作。現代最有名的C4塑膠炸藥,其鈍化處理後帶來的安全性堪稱教科書:C4隻能用高壓電極或電子雷管引爆,高溫和微波加熱都不足以引爆C4,而用明火去點C4,也只會讓它安靜的燃燒,用步槍彈射擊C4,也無法將其引爆(包括用曳光彈和穿甲燃燒彈射擊),美軍在應急的時候會直接點燃一小團C4來生火做飯。
世界上最早運用鈍化處理的炸藥是硝化甘油炸藥,純淨狀態的硝化甘油是極不穩定的烈性炸藥,稍有碰撞或搖晃就會劇烈爆炸,這玩意自然是不可能隨便上路運輸的,所以研究它的炸藥之父諾貝爾想出了一個方法:在硝化甘油裡按比例摻入硅藻土,讓硅藻土充分吸收硝化甘油,同時又不會讓這種混合物失去硝化甘油的爆炸性質,自此,世界上第一份可以安全運輸的鈍化炸藥就誕生了。所以,無論是地雷炮彈還是手榴彈,無論是起爆藥還是主裝藥,它們都是經過鈍化處理的軍規級裝藥,明火直接灼燒裝藥本體都沒問題,何況隔著外殼?
當然,子彈/炮彈彈殼裡的發射藥是個例外,這是軍規級裝藥裡唯一一種可以用日常明火(比如打火機)點燃或者被高溫引燃的裝藥,因為發射藥是藉助彈殼底部的底火內置的起爆藥通過傳火孔傳送進來的火星引燃,火星的量很少並且只有一瞬間。就算有一定的鈍化處理(比如耐高溫),鈍化級別也會比炸藥低很多,手榴彈的引信和這個同理,所以如果子彈(尤其是曳光彈或者燃燒彈)正好打中手榴彈的引信是可以打爆手榴彈的。這就是為什麼《芳華》中士兵首先被擊中手榴彈柄,然後觸發了引信,呲呲冒煙後,手榴彈才爆炸。
也就是說在戰場上如果不擊中手雷或者手榴彈的引信是很難打爆它們的。這也就是為什麼二戰美軍將手榴彈掛在胸前而不用擔心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