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何傳啟研究員主持論壇開幕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150年前,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表,受此啟發,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將人類從誕生到21世紀末的文明進程,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周期4個發展周期,每個周期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4個發展階段,22世紀還會有新變化。
主題為「現代化與人類發展的」第三屆世界現代化論壇24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何傳啟主持開幕式並以「人類文明進展的周期表」為題做特邀報告說,他20年前在自己的《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中就提出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認為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是第二次現代化。以此為基礎,可建立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的周期表、坐標系和路線圖,用以描述和反映文明與現代化的相互關係。
何傳啟介紹說,人類文明進程的的歷史階段,以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為依據,可分為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四個階段;以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為依據,可分為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四個階段。
人類歷史上還先後發生工具製造革命、原始農業革命、現代工業革命、知識和信息革命等四次意義深遠的革命,導致人類歷史的四次轉移:第一次從動物世界向人類社會的轉移,第二次是從工具時代(原始時代)向農業時代的轉移,第三次是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轉移,第四次是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的轉移。每一次轉移,都促進人類文明實現巨大進步。
基於此,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的前沿過程大致可分為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這同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的社會階段劃分基本一致。
工具時代是從人類誕生到文明誕生前之間,大致為250萬年前-公元前3500年,包括起步期的舊石器早期、發展期的舊石器中期、成熟期的舊石器晚期、過渡期的新石器時期4個階段;農業時代是從文明誕生到工業革命前之間,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公元176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的古代文明時期及城市和國家出現、發展期的古典文明時期及科學和宗教誕生、成熟期的東方文明繁榮階段和歐洲中世紀文明、過渡期的現代文明啟蒙時期;工業時代是從工業革命到知識革命前之間,大致為1760年-1970年,包括起步期的機械化和城市化、發展期的電氣化和民主化、成熟期的家庭機械化和電器化、過渡期的自動化和社會福利化;知識時代是從知識革命到21世紀末,大致為1970年-210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1970-1992年)的信息革命和高技術、發展期(約1992-2020年)的網絡化和智能化、成熟期(約2020-2050年)的仿生人進入家庭和人體再生、過渡期(約2050-2100年)的時空革命和宇宙旅行,這當中,成熟期和過渡期的特點是一種預測。
何傳啟還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周期」概念,他認為,如果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周期是「小周期」,人類文明進程四個時代的文明周期是「中周期」,那麼,可能還存在一個「大周期」——人類文明進程的四個時代組成一個大周期。其中,工具時代是文明孕育期,農業時代是起步期,工業時代是發展期,知識時代是成熟期,此後,人類文明將進入過渡期(新文明孕育期),一個新的「大周期」將開啟,其起點有可能是「宇航文明」。
如果把從原始文化到知識文明的「大周期」取名為「地球文明大周期」,那麼,從宇航文明開始的「大周期」可以取名為「太空文明大周期」。屆時,地球將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太空將成為人類高級文明的大舞臺。「一個激動人心的『太空文明時代』即將走來」。
談及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的周期表,何傳啟指出,文明周期性只是人類文明的諸多特性的一種。人類文明既是一個有機整體,又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文明的一個集合。從前者角度看,人類文明的前沿過程具有周期性和進步性;從後者角度看,世界範圍的文明具有多樣性和進程不同步。
何傳啟強調,未來是複雜的,沒有人或模型能夠提供一種理想答案。他關於人類文明周期表的分析,是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期待今後有更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