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解讀人類文明周期表:4大發展周期16階段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何傳啟研究員主持論壇開幕式。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150年前,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化學元素周期表,受此啟發,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將人類從誕生到21世紀末的文明進程,分為原始文化、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知識文明周期4個發展周期,每個周期都包括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和過渡期4個發展階段,22世紀還會有新變化。

主題為「現代化與人類發展的」第三屆世界現代化論壇24日在北京開幕,作為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何傳啟主持開幕式並以「人類文明進展的周期表」為題做特邀報告說,他20年前在自己的《第二次現代化:人類文明進程的啟示》一書中就提出了人類文明進程的周期表,認為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第一次現代化,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變是第二次現代化。以此為基礎,可建立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的周期表、坐標系和路線圖,用以描述和反映文明與現代化的相互關係。

何傳啟介紹說,人類文明進程的的歷史階段,以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為依據,可分為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四個階段;以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為依據,可分為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四個階段。

人類歷史上還先後發生工具製造革命、原始農業革命、現代工業革命、知識和信息革命等四次意義深遠的革命,導致人類歷史的四次轉移:第一次從動物世界向人類社會的轉移,第二次是從工具時代(原始時代)向農業時代的轉移,第三次是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的轉移,第四次是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的轉移。每一次轉移,都促進人類文明實現巨大進步。

基於此,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人類文明和世界歷史的前沿過程大致可分為工具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知識時代,這同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知識社會的社會階段劃分基本一致。

工具時代是從人類誕生到文明誕生前之間,大致為250萬年前-公元前3500年,包括起步期的舊石器早期、發展期的舊石器中期、成熟期的舊石器晚期、過渡期的新石器時期4個階段;農業時代是從文明誕生到工業革命前之間,大致為公元前3500年-公元176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的古代文明時期及城市和國家出現、發展期的古典文明時期及科學和宗教誕生、成熟期的東方文明繁榮階段和歐洲中世紀文明、過渡期的現代文明啟蒙時期;工業時代是從工業革命到知識革命前之間,大致為1760年-1970年,包括起步期的機械化和城市化、發展期的電氣化和民主化、成熟期的家庭機械化和電器化、過渡期的自動化和社會福利化;知識時代是從知識革命到21世紀末,大致為1970年-2100年左右,包括起步期(1970-1992年)的信息革命和高技術、發展期(約1992-2020年)的網絡化和智能化、成熟期(約2020-2050年)的仿生人進入家庭和人體再生、過渡期(約2050-2100年)的時空革命和宇宙旅行,這當中,成熟期和過渡期的特點是一種預測。

何傳啟還提出人類文明進程的「大周期」概念,他認為,如果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發展周期是「小周期」,人類文明進程四個時代的文明周期是「中周期」,那麼,可能還存在一個「大周期」——人類文明進程的四個時代組成一個大周期。其中,工具時代是文明孕育期,農業時代是起步期,工業時代是發展期,知識時代是成熟期,此後,人類文明將進入過渡期(新文明孕育期),一個新的「大周期」將開啟,其起點有可能是「宇航文明」。

如果把從原始文化到知識文明的「大周期」取名為「地球文明大周期」,那麼,從宇航文明開始的「大周期」可以取名為「太空文明大周期」。屆時,地球將成為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太空將成為人類高級文明的大舞臺。「一個激動人心的『太空文明時代』即將走來」。

談及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的周期表,何傳啟指出,文明周期性只是人類文明的諸多特性的一種。人類文明既是一個有機整體,又是不同國家和民族文明的一個集合。從前者角度看,人類文明的前沿過程具有周期性和進步性;從後者角度看,世界範圍的文明具有多樣性和進程不同步。

何傳啟強調,未來是複雜的,沒有人或模型能夠提供一種理想答案。他關於人類文明周期表的分析,是提出問題而不是提供答案,期待今後有更多更深入的相關研究。(完)

相關焦點

  • 我學者提出人類文明進程周期表
    科技日報北京5月26日電 (記者李大慶 馬樹懷)為期3天的第三屆世界現代化論壇暨第17期中國現代化研究論壇26日在北京閉幕。中外專家從教育、科技、健康、生態和生活質量5個方面,共同探討現代化與人類發展的關係問題。
  • 何傳啟闡釋人類文明進程四個發展周期
    圖為世界現代化論壇聯合主席、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研究員演講。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記者王振紅) 「人類文明包含許多文明要素,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遵循進化論,有些文明要素的變遷具有周期性;如果把人類文明看作一個有機整體,根據其核心要素(生產力和勞動力結構)的發展水平和周期性,可把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的人類文明進程的前沿過程分為4個發展周期和16個發展階段。」
  • 人類發現的元素周期表在全宇宙中都通用嗎?
    因為元素周期表是宇宙規律,宇宙規律當然在宇宙通用。這有個前提,如果宇宙中有其他的文明存在,這種文明與人類文明水平差不多,就能夠理解並通用。如果地外文明還處於很低級階段,比如人類的猿人階段,它們就無法通用,但道理是沒錯的,隨著它們文明水平的提升,就會漸漸理解這些理論。
  • 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了,解讀元素的那些事兒……
    共青團中央有態度 有溫度 全網青年都在關注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9-12-30 第1版 要聞 作者 白春禮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導讀聯合國大會宣布2019年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旨在紀念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在150年前發表元素周期表這一科學發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 化學元素周期表:橫看周期,豎看族
    在這張表中,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被分為了4類。此後,有多位化學家對元素的性質和分類開展研究。1865年,英國化學家紐蘭茲在研究中發現,當元素按原子量遞增的順序排列起來時,每隔8個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就會重複出現。他稱這一規律為「八音律」。至1869年門捷列夫在彼得堡俄羅斯物理化學學會會議上發表論文,提出他編了一份元素表,表內依照原子量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元素周期表正式出現。
  • 元素周期表到底是咋來的?
    不過要注意的是,這時候還不是化學元素周期表。因為這張表並沒有體現出周期性。到了1829年,德國化學家德貝萊那提出了「三素組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1869年3月,門捷列夫在大量工作的基礎之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元素性質與原子量的關係》的論文,提出了元素周期律,並且發表了他的第一張元素周期表,這當中涵蓋了當時已經發現的63種元素。
  • 用基因大數據打造「生命周期表」
    原標題:用基因大數據打造「生命周期表」 華大基因副總裁、首席技術官方曉東所說的「計劃」,是華大基因近日發布的「生命周期表計劃」。 此前,華大基因CEO尹燁發布「2020計劃」及「生命周期表計劃」時表示,「生命周期表計劃」的開展,意義並不亞於「元素周期表」。
  • 化學元素周期表口訣 怎樣記憶元素周期表
    化學元素周期表口訣 怎樣記憶元素周期表化學元素周期表是學好化學的基本內容,想要學好化學一定要對化學元素著重記憶,下面小編為大家提供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記憶方法,僅供大家參考。化學元素周期表內容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
  • 4種新元素獲周期表提名
    元素周期表 圖片來源:IUPAC 很快就會有4個新名字被添加到元素周期表的右下角。 在此之前,最近添加到元素周期表上的是flerovium(Fl,第114號元素)和livermorium(Lv,第116號元素)。所有這些人造元素——包括最新的4個元素——都是在實驗室中通過粉碎更輕的原子核創造的微量元素,並且它們在分裂成更小、更穩定的片段之前僅存在了幾分之一秒的時間。 自從19世紀門捷列夫首創現在通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以來,人類已發現了118種元素。
  • 已經150歲的元素周期表,越來越酷了.
    老實說,可能這張 150 歲的元素周期表,對於很多人來說,只是高中化學裡的 「 必背 」 。但是對於人類文明來說,它的意義是非凡的。在門捷列夫的那個時代,人類已經發現了 63 種元素,但是都是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的,雜亂無章。化學元素對人類而言只是大自然中零散破碎、偶然現身的事實。元素周期律的發現讓人類觸及了元素間的規律。使得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邁上了新的臺階。不知不覺中,這張有著重大意義的周期表已經 150 歲了!
  • 元素周期表及原子團
    元素的種類和分類(要求學生自己默寫)人類已知的化學元素有110多種,其中有些是人造元素。根據性質的類似,初步把元素分類為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含有稀有元素)【常見的元素符號】1.氫(H);2.氦(He);3.鋰(Li);4.鈹(Be);5.硼(B);6.碳(C);7.氮(N);8.氧(O);9.氟(F);10.氖(Ne);11.鈉(Na);12.鎂(Mg);13.鋁(Al);14.矽(Si);15.磷(P);16.硫(S
  • 科學網—4種新元素獲周期表提名
    4種新元素獲周期表提名 根據IUPAC的規定,發現方對新化學元素擁有命名權,而新修改的命名原則是可根據神話概念及人物、礦物和其他相似物質、地名與地理區域、元素性質或科學家姓名來命名新元素。 IUPAC下屬無機化學部門主席Jan Reedijk在一份媒體聲明中表示:「儘管這些元素的名稱看起來多少有些任性,但它們完全與IUPAC的規則相一致。」
  • 溯源化學元素周期表
    門捷列夫的大名如雷貫耳,你也許不知道他的國籍,不清楚他的出生年代,也不了解他有一大把花白的鬍子……但你不可能不知道,他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是一名偉大、載入人類史冊的化學家。4.門捷列夫周期表門捷列夫幼年居住於西伯利亞,對科學知識有極大興趣。1860年,時任彼得堡大學副教授的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想用一種合乎邏輯的方式來組織當時已知的63種元素。
  • 一輪複習||元素周期表
    體會元素周期律(表)在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與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認識元素的原子半徑、第一電離能、電負性等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呈現周期性變化是導致元素性質周期性變化的原因。 5.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區、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特徵,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應用價值。
  • 實用乾貨 | 化學元素周期表可以這樣快速記
    不少學生面對元素周期表表示很頭疼。現在各位背誦困難戶的福音來了,15分鐘背誦周期表,再也不用「鴨梨山大」。首先,讓我們請出化學元素周期表本表: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表中一橫行稱為一個周期,一列稱為一個族。原子半徑由左到右依次減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 元素周期表150歲了化學元素周期表完整 化學元素周期表順口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在總部巴黎啟動「化學元素周期表國際年」活動,將在今年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紀念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編制化學元素周期表150周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俄羅斯科學與高等教育部長米哈伊爾·科秋科夫和法國科學院院長皮埃爾·科爾沃等當天為啟動儀式揭幕。
  • 日本發現這一元素之後,第七周期就被填滿,周期表什麼時候結束?
    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嘗試著將當時已經被發現的六十多種化學元素都整理在一起,後來就出現了按照原子序數排列的元素周期表。通過在中學時期對元素周期表的學習,我們發現如今的元素周期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六十多種元素,在科學家們不斷的探索和創造下已經擴展到了117種元素。
  • 【化學】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有7個周期,16個族。每一個橫行叫作一個周期,每一個縱行叫作一個族。
  • 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活動啟動
    為宣傳化學工業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推進化學化工科普事業,引導社會公眾提升對化學化工的認知,7月26日,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在瀋陽市舉辦了「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化工科普交流活動,拉開了以「『元』自化學,『素』造世界」為主題的系列活動的序幕。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會長李壽生在啟動儀式上致辭。
  • 科普貼:元素周期表被填滿了嗎
    【天極網IT新聞頻道】新年伊始,教科書中的元素周期表也該更新了,因為科學界在去年底宣布確認了4個新元素的發現,元素周期表上的第七周期(也就是第七行)因此被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