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隨心動刀鋒婉轉,因石賦藝俏色巧雕,普通的石頭被賦予了靈動的生命,匠心之道心手相傳,10年間培養人才傳承手藝,帶動松花硯雕技藝蓬勃發展,文化自信是一桿大旗,背上肩負的責任,催生無窮的動力,負載而行,匠心定讓文化瑰寶名揚四海獲讚美譽!」這是在《我們都是追夢人》通化青年工匠發布會上,通化青年工匠評審委員會送給崔小華的頒獎詞。
崔小華1982年出生於河北易縣,自幼喜繪畫,模仿、動手能力強。當時農村生活條件有限,只能拿小石頭在地上或牆皮上照著連環畫寫寫畫畫。有一次他用失效結了塊的水泥雕了自己的處女作——「小船」,大人們見後都誇讚他心靈手巧,他心中的藝術萌芽開始長大。上小學後,粉筆就成了他創作的原材料,課餘之間他用鉛筆刀將粉筆雕琢成各種小工藝品。六年級暑假,媽媽帶他去縣城的小姨家玩,小姨的鄰居是經銷易水硯的,走進店裡崔小華就驚呆了,琳琅滿目,雕龍戲鳳,惟妙惟肖,他再也邁不動步了,一看就是一天,看店的阿姨開玩笑跟他說:「這麼喜歡,長大了就當硯雕家吧」!崔小華毫不猶豫且堅定地回答說「學,一定學!」。從這以後,一有機會他就跑去縣城的小姨家看硯,一解心中對硯雕的迷戀。
在學習初期,他常常挑燈夜戰,只為攻克一個硯雕的工藝,時常忘記了吃飯。從業20餘年,他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華。「雕硯就是雕琢每一個匠人的內心,只有內心對藝術充滿敬畏,和不斷地追求,才能創作出富有靈魂的作品。」崔小華說。
2008年,已經成為專業硯雕技能人才的崔小華被聘到省裡從事松花硯雕刻創作。為了讓松花硯儘快繁榮,他潛心將家鄉古老的易硯雕刻技藝與松花硯的清宮御製有機融合起來,著力彰顯松花石材的豐富絢麗,採用圓雕,透雕,浮雕等雕刻手法,因石賦意,俏色巧雕,一石一設計,創作出了具有「松花硯種特色」的鮮活作品,每件藝術品都令人讚不絕口,多次獲省市大賽金獎。崔小華先後培養了花硯雕技師30餘人,作為松花石雕刻中的佼佼者,他們分別在通化、白山、敦化等地雕刻經營松花石產業,為推動花硯雕刻技藝發展作出了貢獻。
2016年7月,在吉林省總工會主辦的「中國技能大賽——吉林省職業技能競賽工藝品雕刻評比」中,崔小華用一塊產自通化葫蘆套的木紋黃料自備料,巧用其形現場設計雕琢一方中華國粹戲曲青衣造型的《中華風古》硯,用組委會提供的純綠色板料雕刻了農村懷舊題材《童年》硯,兩方作品在大賽中斬獲工藝品雕刻工職工組(松花石)專業第一名。崔小華還獲得過 「吉林省技術能手」「吉林省技術創新標兵」、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
2018年10月,在廣東雲浮舉辦的首屆「伍丁杯」全國石雕石刻設計大賽組上,崔小華與來自全國各地的30餘名參賽選手同臺競技,通過四天的激烈角逐,他現場雕刻創作的松花石李清照詩意硯作品《荷塘秋韻》奪得大賽 「銀獎」。通過這次比賽,評委和全國石雕選手近距離接觸了松花石,並喜歡上松花石,對推廣宣傳松花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廈門2018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展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評選中,崔小華的一方松花石星點料作品《黛玉葬花》巧奪天工、渾然天成,令評委驚訝讚嘆,最終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杯「金獎」 。這是國務院評審達標評審項目,這不僅是崔小華的個人榮譽,它對松花硯來說更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將松花石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作為吉林省工藝美術大師,崔小華深知松花硯的藝術價值。松花硯作為皇家御硯,具有廣闊深邃的藝術價值。他說:「在硯的傳承和創新發展中,硯藝在硯外,雕刻技藝除了口傳心授外,更需要個人的摸索和領悟。流暢的雕刻線條令硯靈動有生機,刀法則是實現線條的根本。硯的輪廓線和硯堂的邊緣起伏、方圓、曲直,都關係到硯的美感。雕刻師以刀代筆,如同畫家構思後揮毫,作品一氣呵成,是作者的藝術素養和創作理念的體現。硯雕師要不斷的思考和學習,才能不斷推陳出新,作出硯雕精品。硯是一本書、硯是一種文化,我自豪通過自己的藝術加工,來展現和解讀松花硯獨特別樣的美。」
「人的一生,能有幾次讓你熱血沸騰的時刻?我為石狂!」這是常常掛在崔小華嘴邊的口頭禪,也道出了他追求硯雕藝術"堅持不懈"的理由。正是這份對石雕的痴迷和熱烈情懷,支撐他在無涯硯海中漫漫求索,忘我拼搏。
2019年9月,吉林省委、省政府授予崔小華「吉林省勞動模範」。
崔小華在雕刻創造中探尋新路,創作香道、茶文化系列等產品100餘款,諸多研發填補了為松花石產業的發展開疆闢路。走得再遠,崔小華初心依舊,十年如一日,在雕刻技藝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精益求精,體現了大國工匠的精神。「石頭」是他的最愛,將硯臺的美和松花硯的美展現到極致、為世人所知,是他最大的願望。
吉林日報全媒體 記者:李夢溪 編輯:董淑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