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行動支付的廣泛運用,消費者利用App購買服務的現象越來越普遍,這不但是一種新型的消費方式,更是一種消費趨勢。但一些不良經營者為了達到「服務延續」的目的,竟然採取「自動續費」的「套路」和「陷阱」,既讓消費者「欲罷不能」,又無形中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可以說,自動續費「取消難」也是一種「消費侵權」。
自動續費不易發現
近兩年,原來越多的網友開始吐槽APP會員服務自動續費的問題,現實中,多數APP在購買會員服務時都會設置多種選項,比如一個月、一季度、半年或者一年等,同時設置了自動續費選項,但一些APP自動續費沒有明確提示,往往還默認勾選。
有的只要購買付費服務,就不經意被自動續費。有的甚至默認勾選自動續費,很多網友吐槽他們在自動續費後才發現原來訂購會員的系統界面上有很小的一行字:「到期後自動續費,可隨時取消」,並且已被默認勾選。很多人抱怨說:「不仔細看根本不會注意到那行字,雖然錢不多,但這種默認勾選的行為讓人氣憤!」
還有一些軟體在下載安裝過程中,會給出「開始為期7天的免費體驗」的提示,吸引用戶訂閱,卻同時用淺色字樣在旁邊標註「訂閱將自動續費」。不少用戶點擊本以為僅表示確認試用的「同意」按鈕時,實際變成了同意到期自動續費。
想取消自動續費不易
除了APP在用戶購買服務時,對於自動續費沒有明確提示,有的甚至默認勾選。最讓人頭疼的是當用戶想要取消自動續費時困難重重,有的APP上甚至找不到任何取消訂購的提示。
「如何取消某某軟體自動續費」等一直是網上的熱門話題。根據網友的經驗,如果APP上取消訂購比較麻煩、困難,可以關閉支付渠道取消訂購。多數運營商自動續費是綁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進行處理,比如自動續費綁定的是支付寶,可在支付寶的支付設置中處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法規要求
▼
根據今年1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商務法規定:經營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不得將搭售商品或者服務作為默認同意的選項。同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明確規定: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係的內容。可見,相關法律法規對此已有十分明確的規制。
投機取巧
▼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一些無良經營者卻採取投機取巧的手法,在選擇用格式條款進行說明時,故意採取了「最不顯著」的提醒方式,使不少消費者落入了「自動續費」的套路和陷阱之中。可見,這種強行要求用戶默認同意「自動續費」的做法,既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又違反了市場交易最基本、最重要的誠信原則,更有違商業道德和職業道德。
法律觀點
「一些APP的自動續費既不合理也不合法。」河南具匠律師事務所焦聰利律師認為,一些手機應用通過默認勾選,強行要求用戶同意自動續費等做法,一方面是利用了人們普遍的消費心理——『追求快捷、不願意仔細閱讀密密麻麻的條款;一定自動續費,無法簡單直接在APP上取消,金額也不大,往往就放棄了。』另一方面,一些手機應用的經營者選擇用格式條款進行說明,恰恰是採取了「最不顯著」的提醒方式,使消費者落入了陷阱。
這樣的做法違反了市場交易最基本、最重要的誠信原則,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
「APP自動續費『黑洞』該堵住了。」
要消弭「自動續費」的權益黑洞需要各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相關部門需「監管發力」,規避類似「自動續費」式服務的漏洞。其次,處罰要從嚴。對故意、惡意使用「自動續費」之類的不法行為,要採取「零容忍」的態度,必要的時候要建立「黑名單」制度。
另一方面,消費者維權意識也要跟進。「自動續費」套路深,陷阱多,但消費者絕不能坐以待斃,任憑「宰割」,應對損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自動續費」大膽地說「不」,並採取法律途徑積極維權,避免合法權益受到損害。
最後,對於企業來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在信用時代加速到來、公民維權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信用應成為商家的生命和靈魂,若APP運營商抱著僥倖心理髮不義之財,肆意違反市場交易最基本、最重要的誠信原則,將消費者合法權益棄之不顧,必將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