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報導,日前,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負責人表示,工信部將利用企業信用評價機制,將網站APP適老化改造的相關工作納入企業信用評價當中,激勵各個相關企業主體積極參與改造行動。
前不久,浙江杭州一位姑娘為了教會外婆使用微信,煞費苦心製作了一份圖文並茂的「微信使用說明書」,令網友紛紛點讚。對類似事件,人們感動之餘也不免深思——APP普遍沒有使用指南,老年人要適應並使用,實際體驗並不友好,共享網際網路時代的便捷,不該丟下他們,以及未來的我們。
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其中60歲及以上網民佔比為6.7%。年輕人佔絕大多數,APP開發者自然將其作為主要目標受眾,如此,「老年模式」「長輩模式」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奢侈品。
有學者把數位化時代的人按年齡做了分類:青年人是引領浪潮的「數字原住民」,中年人是亦步亦趨的「數字移民」,老年人則是被拒之門外的「數字難民」。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慢,學習網絡技術本就困難,APP的「不友好」更令他們難上加難。另外,很多APP在字體大小、語音閱讀、臨時彈窗、文字輸入提示等方面,也沒有顧及老年人視力聽力下降、反映相對遲緩的實際情況,導致老年人大呼「不會用」「太複雜」。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明確要求推進網際網路應用適老化改造,使其更便於老年人獲取信息和服務,鼓勵企業提供相關應用的「關懷模式」「長輩模式」。此次工信部表示將網站APP適老化改造納入企業信用評價,無疑有助於進一步提高企業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從而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貼心的信息化服務。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愛老助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隨著網際網路信息技術快速發展,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APP適老化改造納入企業信用評價機制,不僅體現信用評價機制的價值內涵,更是發展「銀髮經濟」的應有之義,通過APP適老化改造讓老年人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
目前,工信部已在篩選一批跟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新聞媒體、金融服務、網絡購物、政務服務平臺等網站和APP,動員其進行適老化和信息無障礙的改造。期待通過企業信用評價機制的激勵作用,能夠加快APP適老化改造步伐,讓「長輩模式」成為手機應用的標配,幫助廣大老年人早日搭上信息快車、暢遊網絡。(張淳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