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指針又悄悄滑到了年尾,也許此刻的你正在為標書的撰寫而辛苦構思,正在為P值的方向而不得其解,正在為年度總結的內容而搜刮回憶。此刻,不如讓我們停下匆忙的腳步,小憩片刻,來共同暢享一場學術的盛宴,共同點亮你我心中的那顆星!
2019年度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科研「希望之星」評選活動已盛大開啟!該活動始創於2012年,旨在傳承百年厚重學術傳統、挖掘和培養青年科研人才、鼓勵青年人才不斷創新進取,迄今已經走過8年曆程。摘取「希望之星」榮譽桂冠的青年研究者,將作為醫院重點培養的後備人才,配套院級科研課題,給予相關培訓資格,並在各類人才計劃的評選中優先推薦。
在本屆評選活動中,我們收到20個科室共26名優秀青年人才報名參賽。經我院學術委員會19位委員專家初評,15位選手從中脫穎而出,晉級決賽!本屆決賽將採取現場評選的方式進行,屆時將群星閃耀、學者雲集,快來現場為你心中最亮的那顆星加油助威吧!
決賽時間:12月10日下午14:00
決賽地點:門診多功能廳
接下來的三天,我們將陸續對決賽選手進行展示,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們的參賽宣言、走進他們的科研心路、一睹他們的青春風採!(選手排名不分先後)
趙嘉惠,中共黨員,北京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培養醫學博士,現就職於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皮膚性病科。
我從小就對守護生命健康的醫生心生崇敬,長大後也很榮幸地成為了一名醫生。「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句詩我從小耳熟能詳,但深解其意是在大學畢業之後。讀研期間,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逐漸進步,堅持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開展對遺傳性皮膚病發病機理的研究。在科研探索中,首次在國際上發現CAST基因突變引起皮膚角化過度、白甲、表皮剝脫的全新皮膚遺傳病PLACK症候群,為治療掌蹠角化性皮膚疾病找到全新的治療靶點,該學術成果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在《美國人類遺傳學雜誌》(IF:8.64)上。針對慢性瘙癢的致病機制,在博士學習期間,通過跨學科途徑研究瘙癢信號傳遞的外周機制,初步探明介導皮膚瘙癢的通路及靶點,並於入職後參加多項新藥臨床試驗研究工作。
目前個人發表SCI論文4篇,曾多次獲得北京大學一等獎學金,獲北京大學科研創新獎、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團體獎)。曾獲第六屆「思瑞特杯」授課大賽北京賽區優秀講者榮譽稱號、皮膚CDA「未來大師」全國英語演講比賽京津冀賽區第一名,全國二等獎。現主持國家自然青年科學基金1項。
人生和科研的旅途從來沒有一帆風順和輕而易舉,最需要的是敢於直面困難、勇於攀登和探索的意志。多少次挑燈夜讀看文獻、多少個通宵達旦做實驗,雖有時疲憊,卻無怨無悔,堅信耕耘必有收穫。醫學研究從來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人類的健康發展共同努力。仰望無數名醫名師,希望自己能腳踏實地做好一名醫生,做好一名醫學研究者,為醫學的發展和人類的健康做出一點貢獻。
張陽陽,婦產科主治醫師,醫學博士。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的帶領下,進入生殖醫學這一神奇且飛速發展的學科領域。主要從事卵泡發育與成熟及卵巢反應性的相關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華醫學會臨床醫學科研專項資金項目以及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級科研基金,同時參與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默克雪蘭諾中國生殖醫學研究基金(CREATE)等課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10餘篇SCI及國內核心期刊論文,並多次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進行口頭髮言和學術交流。參與《生育力保存的原則與實踐》、《婦科與生殖內分泌掌中寶》等多部學術著作的編寫和翻譯,擔任北京中醫藥學會生殖醫學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中文版》青年編委。
作為一名臨床型博士,我深知自己的短板所在:持移液器遠沒有拿手術刀熟練,在實驗室的時間遠少於在病房的時間。同時我也知道,每一次的收穫,背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與犧牲。因此,唯有加倍努力,才能追趕上科研人的腳步。在前行的道路上,我有幸得到了同事和家人的大力幫助和支持,大家的認可也給了我不斷前行的動力。我堅信,越努力越幸運。未來,我將繼續腳踏實地,愈戰愈勇,做臨床與科研路上的追夢人。
個人宣言: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做科研路上的追夢人。
臨床型博士出身的我,研究生階段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臨床輪轉上。2015年,以內科第一名的成績轉博成功後,在導師王化虹教授的啟蒙下,我開始接觸科研。懵懵懂懂地走進科研的大門,跌跌撞撞地摸索前行。我的第一篇SCI文章是一篇系統綜述,從開始準備到見刊,經過了將近兩年的時間,中間遇到過很多困難,也很多次想放棄,但都咬著牙堅持了下來。當收到文章被錄用的郵件,想著自己兩年來的努力換成了這篇3分多的文章,此時此刻,心裡感到十分的欣慰,也激發了我對科研的興趣。此後我開始逐漸從臨床中尋找科研思路,至今已經以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4篇,中文文章1篇,累計影響因子16.127。主持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立項的兩個課題,研究經費15萬元。研究生期間獲得國家學業獎學金、北京大學社會工作獎、北京大學三好學生、北京大學學習優秀獎和北京大學優秀畢業生等獎勵和稱號。作為一名大夫,在臨床中經常會遇到各種難題,我們需要通過科研去解決這些問題,讓科研來自於臨床,又回歸到臨床,切實解決臨床問題,這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在北大醫院這個高水準的平臺上,我將秉承「厚德尚道,水準原點」的精神,在醫學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餘洋,醫學博士,20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醫學部,目前為北大醫院內分泌內科的一名普通醫生,研究方向為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尤其是與IgG4相關的甲狀腺疾病。曾獲得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院內青年基金、甲狀腺中青年醫生研究項目等多項基金,目前主持一項青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同時作為第二申請人參與一項首都衛生發展科研專項項目。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2篇(JCEM IF 5.605; CE IF 3.077),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篇,以及數篇以合作作者身份參與發表的文章,並多次在國際(美國內分泌年會ENDO、國際甲狀腺大會ITC、國際內分泌大會ICE)及國內學術會議上進行口頭髮言和學術交流,詳細介紹IgG4型橋本甲狀腺炎及其他與IgG4相關的甲狀腺疾病,以提高廣大醫生對該類疾病的重視和了解。作為一名臨床醫生,我始終認為醫學的科研進展應該從臨床問題出發,科研成果也應服務於臨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推動甲狀腺疾病臨床研究的進展,促進臨床實踐的持續改進,進而幫助到更多的患者!
個人宣言:精感石沒羽,豈雲憚險艱;不畏困難,堅持不懈。
鄧健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助理研究員。2016年博士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年於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博士後研究,隨即加入北大醫院神經內科從事基礎科研。主要從遺傳基因、病理表型、發病機制等方面對神經退行性疾病、神經肌肉病進行研究,旨在發現疾病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誌物以及探索幹預手段以延緩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已發表SCI論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7篇,期刊包括PNAS、PLOS GENET、J MED GENET、HUM MOL GENET等國際著名期刊,累計他引200餘次。曾獲得中國科學院所長論文獎、寶潔優秀研究生獎,多次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進行口頭髮言和學術交流。主持博士後面上基金(一等)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
加入北大醫院一年來,協助管理雙光子共聚焦顯微鏡成像平臺,建設致病基因功能驗證的果蠅模型平臺,參與神經內科生物標本庫建設。充實而有意義的科研工作讓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在未來的道路上,我將堅持不懈、砥礪前行,努力將基礎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為更多患者帶來幫助。
個人宣言:科學無止境,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圖 文:科研處
編 輯:黨院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