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了解到我們可以做小腸鏡,紛紛打電話說想介紹患者來檢查檢查,我欣然同意,叮囑他們帶上以前的檢查單,化驗結果來。有好幾次,預約的患者來了,又被我勸回去了,為什麼呢?
從消化科醫生的角度,再沒有比小腸鏡更直觀,更可靠的確診小腸疾病的手段了,其不僅可以觀察,還可以直接治療!用慣了常規胃腸鏡的大夫,都願意拿到這樣一把鏡子,穿梭於整個消化道,那感覺一定會很過癮!
不過,從小腸疾病的診治流程上講,這個檢查位於最頂端,不僅僅是設備的普及率低,主要是花費多,技術難度高,相對有創,所以小腸鏡並不適合篩查疾病,而是適合其他檢查不能明確,或者其他檢查發現了一點蛛絲馬跡,亟需獲得病理支持,或者明確了元兇,而且剛剛好內鏡可以治療,我們才建議患者做小腸鏡。
那麼哪種方法適合做篩查呢?其實,最方便的是查糞便常規及潛血,看看有無異常的潛血,脂質,細菌的比例,寄生蟲及蟲卵,哪家醫院都可以檢查。不定期的重複三次以上,不要嫌難為情,怕麻煩。當然,糞便裡的檢查項目越來越多,也越先進,比如查特殊的致病菌抗原,甚至腸道菌群檢測等另當別論。
第二方便的是全消化道氣鋇雙重造影。這是一個經典的檢查,在多排螺旋CT還未普及的20世紀,還有當前的鄉鎮醫院裡,仍然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只要有X線透視機,患者事先口服瀉藥清腸,然後邊喝稀鋇邊被透視觀察。醫生可以看到對比劑通過空腸,迴腸,黏膜塗布的鋇劑是不是均勻,哪段腸段有憩室,哪段裡面有充盈缺損,腸段狹窄(見圖)?腸道蠕動的是否過快,緩慢?有無腸段的激惹表現,按壓腹部的時候腸管的活動度怎樣?等等。全消化道造影可以從觀察咽腔開始,一直到造影劑進入結腸結束,有些人可能一個上午能做完,有的還要到下午再拍片子才能結束。目前,在大型醫院裡,這樣一個檢查還存在其特殊的價值:可以觀察腸道動力和傳輸功能,尤其是對於結腸。但是,由於定價較低,費時費事,很多醫院開展的越來越少。
第三個檢查,大家都覺得挺好,小腸CT造影(CTE),不僅看了小腸的內部情況,還可以看整個腹部,是準備精良的增強全腹CT。如果你學會了自己準備,那就更好了,一下子為患者節約了兩千多人民幣!只要患者能夠做好腸道準備,一幅相對靜態的小腸造影就可以呈現了。
除了增強CT要看的肝膽胰脾腎,胃的輪廓、十二指腸、空迴腸、結腸、闌尾是不是都那麼的清晰? 如果患者腹痛,還可以看看動靜脈血管有無異常,從大血管一直可以追蹤到腸繫膜。目前,從事炎症性腸病的專家團隊已經建議CTE作為克羅恩病的優選檢查方式。
CTE不同部位重建圖像
當然,磁共振小腸成像(MRE)具有無輻射,軟組織解析度高,對比劑相對也更加安全的優勢,可以更加精細地評估病變,比如狹窄腸段的良惡性,且可以用於克羅恩病活動度的判斷和治療療效的評價。只不過,受到腸道蠕動的影響,需要快速掃描序列並常規應用解痙劑才可以獲取高質量的圖像。
劃重點了!如何準備腸道呢?
CTE和MRE檢查前一天晚飯後禁食,晚餐後半小時服用緩瀉藥,可以是甘露醇、番瀉葉、酚酞、硫酸鎂等,以排出宿便為目的,至大便呈稀糊樣。次日早上禁食,口服2.5%的等滲甘露醇液大約1700~2000 ml(1瓶20%的甘露醇250 ml+7瓶等量溫水),於40分鐘至1個小時內分次喝完,喝完一大半的時候可以肌注一支解痙劑,然後帶上剩餘的等滲液體到影像檢查室門口等待檢查,並於檢查前再次補喝500 ml左右以充盈胃部。檢查時間控制在服藥後的一小時左右,不然,充盈小腸的液體就有可能進入了結腸,達不到小腸檢查的要求。所以,只要醫院有64排CT或1.5T的核磁,和影像科醫生溝通好,都可以進行這項檢查。
之後的小腸檢查方式,要數膠囊內鏡了。這個小東西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宣傳的到位:無痛,安全,全腸道都能看。可以一秒鐘拍攝3幅左右的圖像,連續拍攝6~8小時,然後從肛門排出。檢查過程中需要攜帶信號採集接收設備,隨時監測其所處的位置。前提是:腸道清潔度要高,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腸道不要有明顯的狹窄、憩室,以免膠囊嵌頓,如果是狹窄段需要外科幹預還好,一起手術取出,如果是個良性的憩室,那怕是要多挨一刀了!
對於可疑小腸出血者,看到病變固然是好,如上圖,小腸裡面一個分葉的腫瘤合併出血。但若腸道出血不穩定,也可以不用太計較清腸的效果,畢竟,救命要緊,只要能明確出血的大概腸段,外科就可以進行急診手術了!
最後,就像篇首提到的那樣,小腸鏡才開始隆重登場!畢竟,完成4~5米的小腸完全對接還是很難的,目前很多醫院都是找到病灶就可以了,經口和經肛需要安排兩次檢查,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除了麻醉,操作時間,費用,能否找到病變和對接等因素,還要考慮操作本身所致的黏膜損傷,尤其是十二指腸壺腹區的水腫導致澱粉酶升高等風險;對於如何選擇先從哪一側進,還是需要先評估病變的大致位置,這時,之前提到的幾項小腸影像檢查就派上用場了。
所以,就像任何其他疾病的診查思路一樣,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無創到有創,小腸疾病的診斷過程中也是這樣,用好了這些檢查方式,可以篩選出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進行檢查,使患者受益最大化,又不浪費檢查資源。
作者:仁醫鏡界 來源:仁醫鏡界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