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家長都是很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耗費十二分的心血照料寶寶,而且十分好學,總熱衷於向身邊人求教。這樣的做法,小編也不能很絕對地說就不對,畢竟向他人求教可以避免走一些彎路,更好地照料寶寶。可是,如下李女士向好友的一個求助,得到的建議確是錯誤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李女士是個律師,平時工作起來雷厲風行,女強人範十足。可自從有了寶寶,整個人卻變得柔軟了許多。對人待物,都更多了幾分柔和。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會不一樣,當了媽的女人也同樣會大變樣!這些天,李女士一直為一個事兒煩心,那就是:她發現自己的寶貝欣欣頭髮晃晃的,她自己百度了下,各種答案五花八門。有說帶寶寶去剃幾次光頭的,有說多給寶寶補充營養的,也有說帶寶寶去做微量元素檢查的……看帖子看得頭暈的她,便向自己的同事,辣媽小劉求助。小劉一聽,回答得十分堅定:「那肯定要去做微量元素檢查啊,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照顧欣欣不是。人家花不起那幾個錢,你個大律師還要省這點錢……」被小劉說得動了心,李女士就趕緊帶寶寶到醫院做檢查去了。幸運的是,她遇到的是臨床經驗豐富、為人友善的陳醫生,醫生很真切地告訴她:帶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壓根兒沒必要!
為什麼沒必要?似乎,知道寶寶缺什麼才更好對症下藥啊!可如果你這樣想,你就錯了!
國家不支持
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下發過一個批文:「除化驗血鉛檢測外,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其他的重金屬和類金屬的臨床檢測,不得出具檢測報告」。國家衛計委也在2013年正式下發《關於規範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明確指出「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臨床醫生不覺得有用
目前檢測微量元素的三個主要途徑:頭髮、靜脈血、指尖血,這三種檢查方法得到的結果並不能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
1、頭髮檢查:由於頭髮具有一定生長周期,頭髮中的微量元素水平只能反映寶寶幾周前的營養狀況,並不能反映目前的狀況。另外,這種檢查方式還會受發質、使用的洗滌劑、取頭髮的部位、以及化驗室內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這種檢查方式並不靠譜!
2、靜脈血檢查:很多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還不到體重的萬分之一,在血液裡的含量更是極少;而且在採集過程中,靜脈血容易受到汙染,因此這項檢查意義也不大。
3、指尖血檢查:醫生擠寶寶手指的時候,會使周圍的組織液混入血液中,血液被稀釋,這個化驗的結果就有可能是偏低的,所以抽末梢血化驗也不準確。
真相是:目前所有的檢測微量元素的手結果都不能真實地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的症狀。這些檢測的結果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標準,也不能以此作為治療用藥的依據。
富含這10種微量元素的食物
鋅:魚、牡蠣、瘦豬肉、牛肉、羊肉、動物肝腎、蛋類、可可、奶製品、乾酪、花生、芝麻、大豆製品、核桃、糙米、粗麵粉等。
鐵:魚、瘦豬肉、牛肉、羊肉、動物肝腎、冬菜、黑木耳、豆腐、菠菜等。
鈣:芝麻、蝦皮、牛奶、奶酪、芥菜、海參、紫菜、黑木耳、海帶、黑豆、綠色蔬菜等。
硒:大麥、魚、蝦、海藻、動物肝、動物腎、大蒜、蔥頭、蘆筍、胡蘿蔔等。
碘:紅棗、海帶、紫菜、鱔魚、黃豆、紅豆、綠豆、蝦米、豆芽、豆腐乾、花生米等。
鎂:豆類、蕎麥麵、小麥、玉米、高粱面、豆腐皮、冬菜、芥菜、芥藍、幹辣椒、幹蘑菇、洋桃、冬菇、紫菜、桂圓、花生、蝦米等。
錳:木耳、粗糧、土豆、紫菜、香菇、板慄、蓮子、黑木耳、蟶乾、胡蘿蔔、小麥、扁豆、大白菜、黃豆、茄子等。
銅:青豌豆、動物肝臟,紫菜、雞肉、 豬肉、水果、硬殼果、番茄、馬鈴薯、可可、巧克力等。
磷:大豆、酵母、穀類、花生、李子、葡萄、南瓜子、蝦、雞、慄子、大豆、蛋黃等。
鉻:菠菜、動物肝臟、乳酪、香蕉、牛肉、麵包、紅糖、黃油、雞、玉米粉、麵粉、土豆、植物油、全麥、胡蘿蔔、青豆、柑橘。
拓展閱讀——知乎問答:父母的哪些話,對孩子成長的幫助特別大?
在我看來未滿18歲就算是小孩子,不管是大小孩還是小小孩他們都很討厭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和老師的囉嗦和絮叨,所以我如果有什麼話想讓我的兒子(5歲)或我的學生知道並認同,我一定會用最簡練的語句傳達給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夠記得,並方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經常提醒自己。
還有就是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實在太重要了,曉之以理效果大不如動之以情。教過幾年書的老師大都會明白一個道理,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上一門課,也會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討厭上一門課。說白了,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就是為了要照顧好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再詳細的說明,你們具體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小孩子特別不開朗怎麼開導? - 蔡中元的回答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的生活和工作經驗告訴我有以下一些話對孩子幫助會很大。
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們常常教育小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其實這句話小孩常常會有不同的理解。
曾經有一個家長很無奈的告訴我,說她有一天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讓她孩子幫忙拿個東西過來,結果她女兒回答她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讓她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怎麼回應。大家覺不覺得這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自私和推卸責任的意思呢?
我覺得教育小孩時,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忙得不可開交,自己不能做拿東西這件事,所以這並不適用於這種情況。媽媽在家裡翹著腳看電視,叫女兒幫忙拿個東西。這個時候回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合適的。
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我只是說可能)會有養成小孩自私和推卸責任的副作用,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更能培養小孩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2.「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
這句話是我們外出時,我兒子有時候會想帶這個玩具那個玩具,我想大多數家長可能會斷然拒絕。如果答應了又常常因為玩具丟失或弄壞而讓小孩子大吵大鬧,讓父母覺得還是不要太「寵」小孩子,暗下決心下次不再讓小孩帶玩具。但是這麼做你又剝奪了小孩選擇的權利,他沒有做不道德或傷害他人的事,為什麼不能在出去玩的時候帶上自己的玩具呢?我們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也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然我已經有和小孩解釋清楚「照顧好」是什麼意思,就是A照顧好自己的玩具不損壞和丟失;B照顧別人,不許給別人添麻煩;3.如果玩具弄丟或損壞了,你可以哭,但不許責怪他人。以後我就不用再多做解釋,只需告訴他「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甚至有時候,我都還沒開口,他就會自己說出這句話。
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會用不同的語言告訴孩子這個道理,因為你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水平。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對高中的孩子們是這麼說的,請大家看第3條。
3.任何人都不能以愛的名義去限制他人自由,朋友,愛人,父母都不行。只有一種情況你必須被限制,就是你做了違法犯罪或不道德或傷害自己的事。
這句話更高度概括,第2條只是這一條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是我常常告訴高中學生的一句話,目的在於讓他們分辨清楚在什麼情況之下要「維護自身權利」和「學會拒絕」。
例如,某個學生問「有個同學總是粘著他,有時候讓他很不舒服,是不是該拒絕。」「老師不讓我參加社團活動,因為怕影響學習。」「媽媽讓我不要和XXX同學來往,怕他會把我帶壞。」
4.不被理解是生活的常態
學生最常向我訴苦的問題之一是「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覺得很痛苦」。其實大家想想,有人知道你過往的經歷嗎?有人知道你腦子裡在想什麼嗎?其實沒有人知道,不是嗎?所以不被理解才是生活的常態,而不是被理解。知道這個真相,我想你就不會強求別人一定要理解你,你也就不會那麼痛苦了。被理解 - 教育"心"世界 - 知乎專欄
5.想要別人對我好,我要先對別人好;我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要對我好。
這也是學生常常向我傾訴的煩惱「為什麼身邊的朋友都不怎麼理我,有時候以前很要好的朋友見面都不跟我打招呼。」「我對她那麼好,她卻總是對我愛答不理。」「我和朋友吵架了,努力挽回,但總覺得她對我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了。」
你也許還不太相信這一條心理學上所謂的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但是你可以先試著在生活中踐行這條原則,再考慮自己是不是要相信它。
6.太好了,又讓我碰到這樣的事情,又給了我一次成長的機會,凡事的發生皆是恩典。
碰到困難時,可以這樣告訴自己。苦痛也是人生的常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就是語言的奴隸,積極的暗示就像一把鑰匙,能解放你被束縛的心情。
7.父母希望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我考出好成績
非常多的學生因為成績考得不好,而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因為他們覺得現在考出好成績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重要途徑。
其實我在諮詢室也常常接待學生父母的拜訪,絕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考出好成績。
會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大多數父母工作太忙碌,和小孩溝通太少,平時和小孩僅有的溝通時間,話題也只局限於學習情況,特別是成績。不是父母這麼關心成績多過於關心你,而是實在是找不到什麼話題可以談,除了成績之外。
8.付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學業成績是學生最最關心的問題,年級越高越努力學習的孩子,常常會在內心痛苦地吶喊「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總是沒有收穫?!」其實,誰告訴你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呢?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
大家發現沒,「成功」我給它加了引號,其實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例如,你確實多掌握了一些知識,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志品質,至少你知道了哪條路是不適合自己的。但是大家往往都不覺得這是「收穫」或「成功」。
這是我這幾年工作以來,常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在我和學生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之下,常常一點就通。這是我在學校裡做的常規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是我覺得大多數孩子應該知道的話,透過我的嘴巴,當然最好是父母,告訴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