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被騙了!帶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就是個坑!

2020-12-06 秋兒育兒說

 

  中國的家長都是很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耗費十二分的心血照料寶寶,而且十分好學,總熱衷於向身邊人求教。這樣的做法,小編也不能很絕對地說就不對,畢竟向他人求教可以避免走一些彎路,更好地照料寶寶。可是,如下李女士向好友的一個求助,得到的建議確是錯誤的。一起來看一下吧!

  李女士是個律師,平時工作起來雷厲風行,女強人範十足。可自從有了寶寶,整個人卻變得柔軟了許多。對人待物,都更多了幾分柔和。都說戀愛中的女人會不一樣,當了媽的女人也同樣會大變樣!這些天,李女士一直為一個事兒煩心,那就是:她發現自己的寶貝欣欣頭髮晃晃的,她自己百度了下,各種答案五花八門。有說帶寶寶去剃幾次光頭的,有說多給寶寶補充營養的,也有說帶寶寶去做微量元素檢查的……看帖子看得頭暈的她,便向自己的同事,辣媽小劉求助。小劉一聽,回答得十分堅定:「那肯定要去做微量元素檢查啊,知己知彼,才能更好照顧欣欣不是。人家花不起那幾個錢,你個大律師還要省這點錢……」被小劉說得動了心,李女士就趕緊帶寶寶到醫院做檢查去了。幸運的是,她遇到的是臨床經驗豐富、為人友善的陳醫生,醫生很真切地告訴她:帶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壓根兒沒必要!

  為什麼沒必要?似乎,知道寶寶缺什麼才更好對症下藥啊!可如果你這樣想,你就錯了!

  

  國家不支持

  早在2009年,衛生部就下發過一個批文:「除化驗血鉛檢測外,醫療機構不得開展其他的重金屬和類金屬的臨床檢測,不得出具檢測報告」。國家衛計委也在2013年正式下發《關於規範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明確指出「非診斷治療需要,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

  臨床醫生不覺得有用

  目前檢測微量元素的三個主要途徑:頭髮、靜脈血、指尖血,這三種檢查方法得到的結果並不能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

  1、頭髮檢查:由於頭髮具有一定生長周期,頭髮中的微量元素水平只能反映寶寶幾周前的營養狀況,並不能反映目前的狀況。另外,這種檢查方式還會受發質、使用的洗滌劑、取頭髮的部位、以及化驗室內的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這種檢查方式並不靠譜!

  2、靜脈血檢查:很多微量元素在人體內的含量還不到體重的萬分之一,在血液裡的含量更是極少;而且在採集過程中,靜脈血容易受到汙染,因此這項檢查意義也不大。

  3、指尖血檢查:醫生擠寶寶手指的時候,會使周圍的組織液混入血液中,血液被稀釋,這個化驗的結果就有可能是偏低的,所以抽末梢血化驗也不準確。

  真相是:目前所有的檢測微量元素的手結果都不能真實地反映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必須要結合臨床表現的症狀。這些檢測的結果不能作為臨床診斷的標準,也不能以此作為治療用藥的依據。

  

  富含這10種微量元素的食物

  鋅:魚、牡蠣、瘦豬肉、牛肉、羊肉、動物肝腎、蛋類、可可、奶製品、乾酪、花生、芝麻、大豆製品、核桃、糙米、粗麵粉等。

  鐵:魚、瘦豬肉、牛肉、羊肉、動物肝腎、冬菜、黑木耳、豆腐、菠菜等。

  鈣:芝麻、蝦皮、牛奶、奶酪、芥菜、海參、紫菜、黑木耳、海帶、黑豆、綠色蔬菜等。

  硒:大麥、魚、蝦、海藻、動物肝、動物腎、大蒜、蔥頭、蘆筍、胡蘿蔔等。

  碘:紅棗、海帶、紫菜、鱔魚、黃豆、紅豆、綠豆、蝦米、豆芽、豆腐乾、花生米等。

  鎂:豆類、蕎麥麵、小麥、玉米、高粱面、豆腐皮、冬菜、芥菜、芥藍、幹辣椒、幹蘑菇、洋桃、冬菇、紫菜、桂圓、花生、蝦米等。

  錳:木耳、粗糧、土豆、紫菜、香菇、板慄、蓮子、黑木耳、蟶乾、胡蘿蔔、小麥、扁豆、大白菜、黃豆、茄子等。

  銅:青豌豆、動物肝臟,紫菜、雞肉、 豬肉、水果、硬殼果、番茄、馬鈴薯、可可、巧克力等。

  磷:大豆、酵母、穀類、花生、李子、葡萄、南瓜子、蝦、雞、慄子、大豆、蛋黃等。

  鉻:菠菜、動物肝臟、乳酪、香蕉、牛肉、麵包、紅糖、黃油、雞、玉米粉、麵粉、土豆、植物油、全麥、胡蘿蔔、青豆、柑橘。

  拓展閱讀——知乎問答:父母的哪些話,對孩子成長的幫助特別大?

  在我看來未滿18歲就算是小孩子,不管是大小孩還是小小孩他們都很討厭一件事情,就是父母和老師的囉嗦和絮叨,所以我如果有什麼話想讓我的兒子(5歲)或我的學生知道並認同,我一定會用最簡練的語句傳達給他們,這樣他們才能夠記得,並方便他們在生活實踐中經常提醒自己。

  還有就是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實在太重要了,曉之以理效果大不如動之以情。教過幾年書的老師大都會明白一個道理,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喜歡上一門課,也會因為討厭一個老師而討厭上一門課。說白了,照顧好孩子的情緒就是為了要照顧好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再詳細的說明,你們具體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小孩子特別不開朗怎麼開導? - 蔡中元的回答

  在這些前提之下,我的生活和工作經驗告訴我有以下一些話對孩子幫助會很大。

  1.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而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們常常教育小孩「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其實這句話小孩常常會有不同的理解。

  曾經有一個家長很無奈的告訴我,說她有一天在廚房忙得不可開交,讓她孩子幫忙拿個東西過來,結果她女兒回答她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讓她哭笑不得,但又不知道怎麼回應。大家覺不覺得這裡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些自私和推卸責任的意思呢?

  我覺得教育小孩時,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媽媽忙得不可開交,自己不能做拿東西這件事,所以這並不適用於這種情況。媽媽在家裡翹著腳看電視,叫女兒幫忙拿個東西。這個時候回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合適的。

  所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能(我只是說可能)會有養成小孩自私和推卸責任的副作用,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更能培養小孩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2.「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

  這句話是我們外出時,我兒子有時候會想帶這個玩具那個玩具,我想大多數家長可能會斷然拒絕。如果答應了又常常因為玩具丟失或弄壞而讓小孩子大吵大鬧,讓父母覺得還是不要太「寵」小孩子,暗下決心下次不再讓小孩帶玩具。但是這麼做你又剝奪了小孩選擇的權利,他沒有做不道德或傷害他人的事,為什麼不能在出去玩的時候帶上自己的玩具呢?我們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也破壞了彼此之間的關係。

  當然我已經有和小孩解釋清楚「照顧好」是什麼意思,就是A照顧好自己的玩具不損壞和丟失;B照顧別人,不許給別人添麻煩;3.如果玩具弄丟或損壞了,你可以哭,但不許責怪他人。以後我就不用再多做解釋,只需告訴他「你可以帶,但要自己照顧好」,甚至有時候,我都還沒開口,他就會自己說出這句話。

  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我會用不同的語言告訴孩子這個道理,因為你要考慮到孩子的認知水平。同樣是這個道理,我對高中的孩子們是這麼說的,請大家看第3條。

  3.任何人都不能以愛的名義去限制他人自由,朋友,愛人,父母都不行。只有一種情況你必須被限制,就是你做了違法犯罪或不道德或傷害自己的事。

  這句話更高度概括,第2條只是這一條的一個具體表現。這是我常常告訴高中學生的一句話,目的在於讓他們分辨清楚在什麼情況之下要「維護自身權利」和「學會拒絕」。

  例如,某個學生問「有個同學總是粘著他,有時候讓他很不舒服,是不是該拒絕。」「老師不讓我參加社團活動,因為怕影響學習。」「媽媽讓我不要和XXX同學來往,怕他會把我帶壞。」

  4.不被理解是生活的常態

  學生最常向我訴苦的問題之一是「周圍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覺得很痛苦」。其實大家想想,有人知道你過往的經歷嗎?有人知道你腦子裡在想什麼嗎?其實沒有人知道,不是嗎?所以不被理解才是生活的常態,而不是被理解。知道這個真相,我想你就不會強求別人一定要理解你,你也就不會那麼痛苦了。被理解 - 教育"心"世界 - 知乎專欄

  5.想要別人對我好,我要先對別人好;我對別人好,別人不一定要對我好。

  這也是學生常常向我傾訴的煩惱「為什麼身邊的朋友都不怎麼理我,有時候以前很要好的朋友見面都不跟我打招呼。」「我對她那麼好,她卻總是對我愛答不理。」「我和朋友吵架了,努力挽回,但總覺得她對我沒有像以前那麼好了。」

  你也許還不太相信這一條心理學上所謂的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但是你可以先試著在生活中踐行這條原則,再考慮自己是不是要相信它。

  6.太好了,又讓我碰到這樣的事情,又給了我一次成長的機會,凡事的發生皆是恩典。

  碰到困難時,可以這樣告訴自己。苦痛也是人生的常態,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人就是語言的奴隸,積極的暗示就像一把鑰匙,能解放你被束縛的心情。

  7.父母希望我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我考出好成績

  非常多的學生因為成績考得不好,而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因為他們覺得現在考出好成績是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重要途徑。

  其實我在諮詢室也常常接待學生父母的拜訪,絕大多數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過得快樂而充實多過於考出好成績。

  會產生這樣的誤會,是因為大多數父母工作太忙碌,和小孩溝通太少,平時和小孩僅有的溝通時間,話題也只局限於學習情況,特別是成績。不是父母這麼關心成績多過於關心你,而是實在是找不到什麼話題可以談,除了成績之外。

  8.付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

  學業成績是學生最最關心的問題,年級越高越努力學習的孩子,常常會在內心痛苦地吶喊「為什麼,我那麼努力,卻總是沒有收穫?!」其實,誰告訴你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呢?但是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穫。

  大家發現沒,「成功」我給它加了引號,其實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會有收穫,例如,你確實多掌握了一些知識,養成了好的習慣和意志品質,至少你知道了哪條路是不適合自己的。但是大家往往都不覺得這是「收穫」或「成功」。

  這是我這幾年工作以來,常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在我和學生之間建立信任關係的前提之下,常常一點就通。這是我在學校裡做的常規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是我覺得大多數孩子應該知道的話,透過我的嘴巴,當然最好是父母,告訴他們。

相關焦點

  • 這項兒科檢查不必再做了!微量元素檢查沒必要
    原標題:這項兒科檢查不必再做了!微量元素檢查沒必要   一說到是兒科檢查,許多爸媽都會帶孩子去檢查,可是最近這項關於小孩生長發育的微量元素檢查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有些醫生會告訴家長,寶寶缺乏微量元素的話很容易影響健康發育,甚至還會患病的風險,因此,許多家長立馬會帶孩子去做這項檢查。
  • 微量元素、鈣、鐵、鋅、血……哪些寶寶需要做檢查?
    寶寶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檢查,微量元素、鐵、血鉛、鋅、鈣……媽媽很疑惑,這些項目到底該做不該做?如果做了,又該怎麼看待檢查結果呢?準確程度:因為手指末端血在取血過程中因針刺過淺、局部過度擠壓,會使周圍組織的組織液與血液混合,導致檢查結果可能不夠準確。如果醫生有要求,可以給寶寶做一個靜脈血血常規檢查,就不會存在取血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問題。什麼時候查:通常寶寶到了6個月後。
  • 寶寶偏瘦是缺乏微量元素嗎?微量元素檢查幾歲可以做、怎麼做?
    「寶寶一直體重中偏下,聽人說可能是缺微量元素,有必要到醫院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查嗎?」在寶寶才幾個月的時候就聽說過微量元素檢測,當時很擔心寶寶偏瘦會營養不良,當年新手媽媽也是有點焦慮的,你懂的。而且身邊的媽媽朋友也有熱衷於微量元素檢查的,因為可以更了解孩子的營養狀況。那麼微量元素檢測究竟是否必要,其手段和結果能不能真實地反映孩子體內常量和微量元素的真實水平呢?
  • 千萬別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測,特別是6個月以下
    這時候加上一些機構的「煽風點火」——趕緊給孩子做個微量元素檢測吧! 家長自然就更加焦慮了。 不過媽媽們不必擔心,很多時候微量元素檢測並不需要,讓你花錢買藥才是目的!
  • 寶寶微量元素檢測靠不靠譜?家長必知
    基本上在寶寶6個月左右的體檢時,都會有一項【微量元素】的檢查,通過採寶寶手指末梢血來進行化驗。雖然作為可選的自費項目,但幾乎所有的家長都會給寶寶做。多半是抱著「有問題及早發現,沒問題小錢換安心」的心態。
  • 闢謠: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查是忽悠、浪費錢?聽聽醫生的解釋
    進而告知你不趕緊補充微量元素,會出現記憶力減退、多動等後果。鑑於大家對孩子的生長發育都比較關心,因此在她們煞有介事地說服下,紛紛購買了好幾盒補充微量元素的保健品。看著眼前熟悉的一幕,我的內心是唏噓不已。當初我也是異常相信做微量元素,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禿枕、出汗、晚上哭鬧……我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帶著去檢查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這項檢查已被叫停6年,還有醫院在給孩子做!
    一般寶寶半歲左右的體檢時,都會有一項「微量元素」的檢查,通過採集寶寶手指末梢血,或採集寶寶頭髮來化驗。 而且現在很多醫生都會告訴家長,「寶寶缺乏微量元素會影響身體發育,檢查完孩子應該缺啥補啥」。
  • 寶寶枕禿就是缺鈣?可以通過微量元素檢測?聽兒科醫生怎麼說
    澤澤媽媽最近發現6個月大的寶寶頭髮掉了一圈,於是到寶媽群裡諮詢,這些媽媽有的說說寶寶枕禿,是屬於缺鈣的表現,要多補充鈣;有的建議要趕緊查微量元素檢測看是否缺鈣?有的媽媽說這是正常的? 澤澤媽聽得雲裡霧裡的,到底誰說的是對的?事實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 除了骨密度和微量元素,這項檢查也被叫停了,預防其實很簡單
    三項檢查早就被喊停了,還有很多家長給寶寶做骨密度測試寶寶不長個?微量元素檢查寶寶睡覺不踏實,不愛吃飯,要不要查個微量元素?寶寶頭髮稀少並且發黃,寶寶臉色不好,要不要查個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通常是抽血檢查,其實人體的微量元素,只有一小部分存在於血液中,大部分存在於細胞組織中,所以單純抽血是片面的,還有的機構用頭髮檢測,這就更加離譜了,頭髮並不能代表寶寶體內的微量元素含量,還有的母嬰店,給寶寶夾手腕就能測試微量元素,簡直就是騙人的,媽媽們可不要信。
  • 微量元素檢查早已被叫停,別再盲目給孩子做了,小心孩子營養失衡
    現在有了孩子之後,身體檢查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有的方面看到孩子身體發育不好了,可能就會認為是不是缺乏某種元素了,於是就帶著孩子去醫院做檢查。其實有的檢查的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有的檢查可能就沒必要了,比如說微量元素檢查。其實這個檢查早在五年前國家就給叫停了。
  • 母嬰店的微量元素檢查是忽悠人嗎?聽醫生怎麼說
    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一遇到自己家寶寶牙長的比同月齡寶寶少,或者最近不愛吃飯,總是哭鬧,或者僅僅是頭髮稀少,就想著給寶寶做微量元素檢查。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微量元素都是什麼?微量元素指佔生物體總質量0.01%以下,且為生物體所必需的一些元素。
  • 家有「鼻涕蟲」寶寶,家長千萬被忽視,要懂得巧妙處理
    這個變化讓媽媽覺得既驚訝又擔心,所以父母帶著萌萌去醫院做了檢查。檢查的結果讓萌萌的媽媽覺得有些不知所措,原來萌萌被檢查出了過敏性鼻炎。一到換季或者是冬季,萌萌就會有很多的清鼻涕。而且萌萌的鼻子總是感覺裡面痒痒的,總是忍不住用小手去扣挖鼻孔。因為小孩子下手沒輕沒重,所以偶爾會把鼻子摳破,流出血來。
  • 海南日報數字報-微量元素非必檢項目家長不必盲目檢測
    家長稱檢測微量元素放心  11月12日上午,記者來到海口市一家醫院兒童保健科,齊女士正在為5個月大的孩子繳微量元素檢測費用。「來進行常規體檢,順便想看看孩子缺不缺鋅、鈣。」齊女士說,好多朋友都給自己孩子做了檢測,「我也覺得查查很有必要,查出來沒問題就放心了,萬一有問題就及早調整飲食或者喝些補鋅、補鐵的口服液。」
  • 亞健康檢查、微量元素檢測……體檢時 這些項目慎做
    原標題:亞健康檢查、微量元素檢測……體檢時,這些項目慎做    「亞健康值達到110!說明你的身體非常疲憊!」
  • 微量元素檢查不靠譜,還浪費錢?兒科醫生:遇上這種情況必須得做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擁有本文版權,歡迎分享)孩子的健康是每位父母都會關心的問題,所以每年都會定期帶著孩子去做身體檢查,微量元素檢測就是其中之一。在網絡上搜索一下,發現這項檢查多與「不靠譜」、「浪費錢」、「國家叫停」等字眼聯繫在一起。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反對之聲,幸孕姐看到某論壇上一位兒科醫生留言:別說微量元素檢查不靠譜,遇上這種情況必須得做。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
  • 有沒有必要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查?這些常識要早知道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有的時候指甲很軟,一不小心就劈開了;發現孩子的頭髮開始變黃了等等情況。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孩子的身體裡面,缺少了某種微量元素而導致的。微量元素相對來說一些主要的元素來說,像蛋白質、一些糖類是主要的元素,而鈣鐵鋅硒這些元素就是微量元素。
  • 兒童微量元素中鐵含量高怎麼辦
    鐵元素超標可以選擇多吃一些粗糧,吃粗糧有利於改善鐵含量超標的情況,作為家長可以注意讓孩子多吃一些粗糧,就是帶有麩皮的那種糧食。鐵含量超標還可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鐵含量不是很高,甚至是可以說沒有鐵元素,所以孩子可以多吃一些。多多運動。人體的新陳代謝可以在運動之後加速,多餘的鐵元素隨著汗水和血液等排洩出體外,所以多運動是減少鐵元素的一個好辦法。
  • 別再被坑了!孕期這3種檢查沒必要做,既浪費錢還沒有什麼用
    懷孕期間需要進行很多相關的檢查,一方面為了了解寶寶在孕媽子宮裡的狀況,另一方面也能透過某些檢測結果提前知道寶寶是否存在異常以及孕媽跟寶寶是否能互相適應。 除了一些常規的檢查之後,很多孕媽還會被要求做其他檢查,但有的檢查其實是沒必要做的,比如下面這3項,既浪費錢還沒有什麼用。
  • 兒童有必要做微量元素檢查?5年前已被叫停,過分迷戀當心誤區
    如今不少父母非常重視嬰幼兒的微量元素檢測。嬰幼兒6個月後就開始做微量元素檢測。現在對嬰幼兒進行微量元素檢測時,關鍵是定期進行體檢時,一般是6個月後進行檢測非常重要,一年檢測一次。6個月內的嬰幼兒通常以母乳為主,母乳餵養的營養成分及各種微量元素完全可以滿足身體所需,無需檢測。當寶寶超過6個月以後,父母開始注重寶寶輔食添加,可能會出現添加不足或添加不及時的情況,這時醫生通常會了解父母的餵養情況,根據嬰幼兒的身體表現情況,來決定是不是要對孩子的身體進行檢測。
  • 寶寶做檢查,為什麼要吃水合氯醛?影響健康嗎?家長看過來
    3個月的小琳琳需要做心臟B超,醫生給她開了水合氯醛,交代家長準備做檢查前吃。家長很擔心:為啥一個普通檢查要吃鎮靜藥呢?會不會影響身體呢?副作用大不大呢?孩子這麼小,怎麼吃下去呢?帶著一連串疑惑,我們請廣東省婦幼保健院藥學部藥師林慶煥碩士和臨床藥學部王鐵橋副主任藥師,給我們做專業解答。1.為什麼要吃水合氯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