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4月到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之後,網紅教授鄭強只做了兩件事,一是沿襲了自己雷厲風行的作風,對自己認為的各種教育問題放狠話,二是為太原理工大學夯實軟體和硬體,力爭在2022年第二次雙一流評選中,取得更上一層樓的好成績。
鄭強教授在兩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引進清華北大的博士有何意義?為什麼太原理工大學的動作很難效仿?來聽繆老師聊幾句吧。
一、鄭強教授的工作業績
在放狠話方面,11月17日,鄭強在談到高等教育的時候說道:「幼兒園非得上小學的內容,小學階段非得上中學的內容,中學階段恨不得把大學的課程都上了。超綱超前教學是典型的揠苗助長,不但培養不出優秀的人才,還扼殺了學生的潛能,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
回想剛剛到任的第一天,他還有一句名言:「我才來一天時間,就認為我們太原理工大學非常漂亮,不亞於中國最美的大學。」
在建設學校方面,太原理工大學的工作分為四部分,一是搭建班子,二是利用資源,三是夯實辦學,四是聘請人才。
先看搭建班子,太原理工大學目前的校長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慶學教授(2015年到任)。本月調任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的還有三位大咖,他們分別是在201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來自清華大學的孫宏斌、原山西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獻明和原太原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國瑞。
再看利用資源,10月21日,校友索通公司董事長郎光輝捐贈1000萬元。9月17日,山西鑫飛集團捐贈2500萬元。8月11日,與浙江大學進行土木工程和建築學科合作的座談。
來看夯實辦學,10月8日,鄭強到教室暗訪一線教學工作。9月21日,本科生院、宗復學院和求實學院揭牌。8月份,與20家企業合作設立20個研究院。7月份,與省衛計委和幾所醫院洽談合作建設醫學學科。
二、引進清華北大博士的意義
上一段咱們講完了太原理工大學四類動作中的三類:搭建班子、利用資源、夯實辦學,接下來咱們就聊聊聘請人才。8月12日,太原理工大學聘任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院士為特聘教授。這種聘任的社會意義遠大於學術意義,屬於高端人才聘用的特例。
11月20日,太原理工大學人事處發布消息,根據《太原理工大學2020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博士畢業生專項招聘》要求,經過層層審核,確定聘用10名來自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2020年,太原理工大學已經先後分九批聘用了200多名博士。這種聘任就兼具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次聘用的10名博士,屬於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定向招聘,4人來自北大,6人來自清華,清北兩校的數量旗鼓相當。10人中9名男性,1名女性,這對於太原理工大學這種以工科為主的大學來說,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唯一女性的去向是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這個純工科學院,還是頗有些意思。反而是文法學院和經濟與管理學院這兩個沒那麼「硬」的學員,錄取的都是男性。
10人中,除了馬鴻雲、李佳蓉二位是95後,其他8人都是90後。看得出來國內學術界已經進入90後唱主角的年代了。從本科畢業院校來看,在清華和北大接受本科教育的只有兩人,但其他8人也都來自於雙一流、985大學:天津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吉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蘭州大學、四川大學。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國內最頂尖的兩所大學,他們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專業層面是可靠的。而這兩所大學的人才去向,又往往能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所以,定向引進這兩所大學的人才,無疑是兼顧裡子和面子的舉措。
太原理工大學是山西省唯一的211工程大學,它不是教育部的部屬院校,只是山西省的省屬院校,近些年來,無論是學科發展、人才引進、社會聲譽、生源質量,都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相信引進鄭強教授來做黨委書記,就是看好他做事的能力,希望他能夠帶領學校步入發展的快車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聲勢上,太原理工大學比前些年要強了許多,下面就看2022年的第二輪雙一流評選了。
三、為什麼太原理工大學的動作很難模仿?
太原理工大學在山西省的地位是比較特殊的,由於此前在第一次雙一流評選中,山西只有這一所大學入選了雙一流,加上此前也只有它入選了211工程,所以在下一次雙一流評選中,它依然是最有希望代表山西省高等教育的一所大學。由此推斷,山西省能夠投入到高等教育領域的資源,自然會優先傾斜這所大學。
再者,一所大學的辦學水準,往往與校領導的個人風格關聯極大,無論國內國外都是如此。綜合鄭強教授的背景、履歷、風格和能力,在國內即便不是最頂級,也絕對是一流。兩項結合,這種大刀闊斧的學校建設方式,自然很難被別的大學模仿。
你認為太原理工大學引進10名90後博士的意義何在?你認為在下一次雙一流評選中,太原理工大學能否取得進步?來評論區聊聊吧。
長按點讚,一鍵三連,支持我多多創作教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