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清華大學官微、清華大學公眾號、知乎等
編輯 | 學術君
一年一度的神仙打架又要來了。神仙打架2.0版本。這些本科生的「簡歷」讓人眼前一亮。近日,清華大學官微發了一則微博
底下的評論是這樣的
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來介紹下背景:你聽說過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嗎?
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於1989年設立,是學校授予在校學生的最高榮譽。該獎項每年獎勵表現最突出的二十名在校學生,其中本科生十名,研究生十名。
特等獎學金用以表彰全面發展、綜合素質優秀;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突出表現或成績,在學生中發揮良好的引領示範作用;或者對國家、社會、學校做出特殊貢獻,為學校贏得榮譽或積極社會影響的學生。
近日,經學生申請、院系資格審查、院系內初評和學校第一輪評選,共15名候選人入圍2019年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本科生)答辯會。
一起來看他們的「簡歷」:(圖源:清華大學官微)
是讓人遙不可及的個人簡歷了,今年的答辯現場會是什麼樣的情況,讓我們拭目以待。
曾經的那些「牛人」你還記得嗎?
還記得曾今轟動網絡的這張成績單嗎?
15門課程100分、4門99分、1門98分!
這是當時清華大學韓衍雋的成績,據了解,該圖出自2014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會。
你還記得,2018年清華本科生特獎答辯會上,有哪些「牛人」讓網友膜拜?一起來回顧下其中的幾位:
姚順宇-物理系
物理系主任王亞愚說,10年課程,500多個學生,姚順宇是印象最深的兩個學生之一。他在本科期間就以第一作者在PRL上發表兩篇論文,PRB上發表一篇,已經有實驗科學家在驗證他的理論,超越普林斯頓博士生的平均水平。他相信他能成為有大成就的物理學家。(相關專業的同學評價說這個水平放在10年前,可以直接評教職了)
他認為,對科研,更重要的就是創造知識。50頁長文章發在PRB上,成為了字典性參考文獻。「獲得成果的那一刻,就像越過崇山峻岭尋到桃花源一樣欣喜。」他認為,灌水不僅毀掉自己,也傷害後來者?要關注有價值的研究。
發現科普雖多,介紹前沿科學研究卻是一片空白。他就努力填補這個空白。 姚順宇在回答評委提問時說,知識不是要學得多,學得深,而是對學過的知識掌握理解,要報著科研的心態去學習。而科研課題的很多技術可以邊做邊學,他很認同滲透式學習的方法。遇到一個問題,堅持自己的學術信念、學術品味,是推動研究的動力。
「本科不是學術灌水的擋箭牌、「關注有價值的研究,才是於人於己負責任的行為」。做研究並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論水平,實際上基本的知識可以做出很棒的研究 。很多技術可以邊做邊學,這就是所謂的滲透性學習,而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保持提出問題的態度。」
趙長欣-化工系
化學工程系化51班的趙長欣。連續三年學分績年級第一,「星火計劃」第十一期成員。曾獲全國大學生物理競賽一等獎、國家獎學金、科技創新優秀獎學金等榮譽。憑藉其研究項目入選「未來學者」、「學推計劃」等,獲得2018年清華大學「挑戰杯」一等獎。以第一作者在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期刊發表了 SCI 論文,並且發表了一作會議論文兩篇,任校科協副主席、化學工程系科協副主席。
趙長欣甫一上臺,這樣介紹他的研究對象:「我最喜歡的就是雙氧水兒,因為他活潑」,全場都笑了。在趙長欣的世界裡,科學就是這樣充滿了樂與美。一張硬核成績單,三年連續學分績第一,二十二門4.0滿績專業課,76%的課程取得A Level 成績……科研的壓力在過硬的基礎支撐下,成為了一種享受。趙長欣找到自己的研究所愛是在大二「納米能源」課程上,他關注到了有機骨架材料,他說,「太美了,我就研究它了!」如今,他已經成功研究出有機骨架材料的一步合成,發表SCI論文,獲校「挑戰杯」一等獎。在中國化工學會年會做口頭報告。
趙長欣對化學的興趣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學時期,那時他在家裡建立自己的「第一個實驗室」,最愛玩的就是雙氧水。不過他說,比起「家裡小作坊」,還是更愛清華實驗室。他著重提到了感謝學校為他提供的一切資源,從硬體設施,到導師輔導,尤其今天成就的取得,離不開師兄師姐的幫助。
感念於這種學術的傳承,他擔任了「破曉計劃」新生科研訓練項目指導人,指導兩名「六字班」同學完成項目,獲「優秀指導人」稱號。他把這個過程稱為從「被點燃」到「去點燃」。而另一個過程則是從「一個人」到「一群人」。趙長欣不僅擔任了校、院學生科協副主席,還自己組織起了「老館小分隊」,在這個小分隊中,有6人年級前十。在他的帶領下,有更多同學投入了科研事業。
趙長欣認為,自己的成就與國外的交流經歷也有密切關係。在國外,通過不同研究範式的對比學習,他打開了新的研究思路。學業基礎與國際視野成為兩大科研支柱。在未來,他說,「我要進一步創新,來服務人們的生產生活」。
「我從小就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的時候就自己打造了一個實驗室,我最喜歡玩的呀,就是雙氧水。到了清華之後,我從一個雙氧水的破壞者,變成雙氧水的生產者;改變的是研究方法,不變的是對自然科學的熱愛和敬畏。」又到一年「神仙打架」時,今年,你覺得誰的簡歷最亮眼呢?
本文來源: 清華大學官微、清華大學公眾號、知乎、百度百科。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