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牛比養豬賺錢,為啥農村養牛的人少?搞清楚這3個問題就明白了。
養一頭牛有4000元的利潤,養一頭豬才3000元的利潤,明顯養牛比養豬的利潤高,但農村養牛的農民朋友較少,養豬的人卻很多,難道農民朋友不會掙錢嗎?
這裡所說的是利潤而不是價格,牛肉的價格在正常的情況下比豬肉要高二十塊左右一斤,今年只是一個例外,現在豬肉價格在30元左右一斤,而牛肉的價格卻在60元左右一斤,為啥農村養牛的人要比養豬的人少呢?這是因為從事養殖行業,不是從價格和利潤去衡量的,而是要綜合考慮到投入成本、所掌握的技術、市場需求等因素。
1、牛肉市場需求不大
大家都知道豬肉的市場比牛肉的市場要大很多,我國大部分人以食用豬肉為主,每人每年要消費大約80斤豬肉,平均每天只有二兩豬肉,看起來很少吧!但按14億人口來算就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需求。2019年人均牛肉消費還沒有12斤,相比牛肉市場並不是很大,容易造成牛肉價格低迷。所以很多農民朋友寧願養豬也不願意養牛。
2、資金投入和養殖周期不同
買一頭成年母牛至少要1萬多元,買幾頭牛,養殖的意義不大,專業養牛最少要養30頭以上才划算,這就要幾十萬的母牛成本,加上其它的成本最少也要50萬左右。母牛一般是一年生一胎。一頭仔牛價格在5000元左右。而養豬成本就要小很多,一條小母豬2000元左右。十頭母豬才2萬元,加上飼養成本最多10元就可以見到利潤。母豬二年生五窩,每窩最少有10頭小豬。以現在這個行情來看,每頭仔豬價格在1600-2000元,每窩也有1-2萬元。對比起來還是養豬的朋友每年賺得多吧。
3、養牛風險大
農村有這樣一句俗語:家有萬貫,帶毛的不算!意思是在農村搞養殖,只有賣了錢的才是自己的。萬一發生疫情,最後勞心費力不討好,養牛投入成本大,虧本就有可能是一生的積蓄,翻不了身。養豬的投入成本較小,一旦發生疫情,可以儘快處理,降低損失。
有很多地方扶貧,就是給貧困戶發一頭母牛,一年生一頭小牛,也有5000多塊的收益,達到脫貧線,但農民對養牛積極性並不高。主要原因是養豬擴大規模的速度快,經濟利益來得快,而養牛擴大規模要漫長得多,見效的時間長。
作為農民當然想低投資,收益塊的種植和養殖,對於回報周期長的養殖業,農民朋友不想去冒那個風險吧!畢竟市場總在變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