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系合成「神經中樞」
首長機關演習變成指揮所演習
戈壁大漠,某機步師試訓課目「對機動防禦之敵進攻戰鬥」悄然打響。按作戰任務編組的合成指揮所,以多種機動方式向配置地域快速機動,實地展開、指控溝通等一氣呵成,隨即以「中心加實體」的模式帶動各個層級指揮員展開演練。
這個體系高度合成的「神經中樞」不同凡響:指揮控制中心、偵察情報室、火力協調室等指示牌分外醒目;指控中心可通過縱向鏈路將作戰指令下達到各行動末端,實現扁平化指揮;偵察情報、信息對抗、政治工作室則根據職能分工,自主發布或索取信息,協同完成指揮控制行動。
該師張海青師長這樣定位「指揮所演習」:新編大綱中「指揮所演習」是在過去「首長機關演習」基礎上,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和完善,將「首長機關演習」改為「指揮所演習」,旨在通過全過程連貫訓練,促進多個作戰要素的融合,重點解決多作戰要素系統戰鬥力的橫向集成。
翻開「指揮所演習」演習人員編成圖,按職能設席位、按席位定人員的特點十分突出,以職能要素相對應的各室取代了以往「首長機關演習」的行政科(股)位置,還預留了其他軍兵種的指揮席位。
「指揮所演習」強調提高多級指揮員和指揮機構的組織指揮能力,通過內部練合成、外部練協同、上下練指揮、左右練配合,形成了多作戰要素的「體系戰鬥力」。根據新編組模式,各要素可帶動相關營連指揮員一起演練,形成了網絡化的指揮體系。
全新作戰模塊戰鬥力強
新型合成營亮相演兵場
演練中,以某裝步營為主體按任務編組的合成營首次亮相。杜長春營長「躍」升為一「團」之長:在原有裝步營基礎上新編配了武裝偵察、技術偵察、反坦克火器分隊,形成集步炮裝工通等兵種分隊於一體,具備獨立遂行多種作戰任務能力的全新作戰模塊。
記者先後觀摩了該師按3種任務需要編組的合成營戰術演練,在戰備轉級、行軍、陣地進攻等演練課題中,與裝備精良的「藍軍」分隊對抗,合成營綜合作戰能力優勢明顯。該師採集的信息表明:合成營的火力指數、打擊能力成倍提高。
從硝煙中走來,杜長春感慨萬千:「營合同戰鬥演習強調合成戰鬥營與其他軍兵種之間戰鬥、協同、支援、保障聯動演練。從某種意義上講,合成營是將聯合作戰的要求落實到了基層,提高了部隊整體作戰效能。」
過去營戰術演習按編制進行作戰編組,新編大綱著眼「信息主導、模塊組合,構成多元、保持彈性」的原則,根據不同任務區分不同力量的合成戰鬥營編組,進行模塊化集成訓練,提高了營獨立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
新型合成營亮相演兵場,作戰能力不同凡響。師參謀長畢建元感慨地說:「新編大綱調整合同戰術訓練基點,變營『戰術演習』為營『合同戰鬥演習』。可以預見,合成營的出現必將催生出我軍作戰樣式、訓練方式的新變革。」
逐層訓練轉為集成訓練全要素全系統演練成常態
以前互不往來的裝甲、炮兵、航空等多種偵察力量,如今通過網絡將分散的「神經末梢」集成為功能相對單一的系統,各種偵察手段收集的「敵情」經匯總融合,形成一份完整的戰場態勢圖。這是記者在「師進攻戰鬥」演練現場看到的新景觀。
在師野戰指揮所,該師楊俊興政委說:「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主要以系統集成訓練為主。新編大綱增設全要素演練內容,就是要通過多層級的集成式縱向訓練,形成單要素系統戰鬥力。」
根據未來信息化條件下作戰要求,他們將作戰要素區分為情報偵察、指揮控制、火力打擊等要素,根據不同要素的特點按實戰編組進行集成訓練,突出各個要素訓練關節點,打牢單個作戰要素融合基礎。
過去強調逐級訓練、逐級合成、逐級形成戰鬥力,但這種橫向分層訓練方法容易造成同一作戰要素上下分離等現象。在新編大綱中,增設作戰要素演習可在部隊演習中承上啟下,達到指揮機構與相應分隊指揮員在縱向上的有機銜接。
記者在偵察情報全要素訓練現場看到,上至指揮機構,下至班組單兵,師團所有偵察力量被集成在一起。導演部以「要地防空」課目組織檢驗,偵察情報要素根據任務性質,靈活抽組建立了各種作戰模塊。
「假設敵」變成「真對手」
「藍軍」有了「常住戶口」
茫茫草原深處的戰術演練場上,記者又有新的發現:「藍軍」分隊有了「常住戶口」。無論是連排戰術演練,還是合成營進攻戰鬥,都會有一支神形兼備的「藍軍」分隊與之全程對抗。
這是記者首次見到帶「假設敵」的連戰術演練。儘管「藍軍」只是一個班,但陣地前沿有混合雷場、鐵絲網和制高點上的堅固防禦工事為依託。擔負進攻任務的時令輝連長首先派出偵察分隊,然後對開闢通路、火力編組、掩護支援等進行精確計算。
一時間,偵察與反偵察、遭遇與伏擊、攻擊與防禦此起彼伏。戰術演練結束後,在班排自評和連長點評的基礎上,雙方又面對面進行了互評。
「新編大綱把『假設敵』作為訓練的基本條件,首次從法規角度規範了對抗訓練,避免了訓練簡單化、模式化。」該師趙瑞華副參謀長介紹說,按照「營設一個排,連排設一個班」的模式培訓「假設敵」,試訓分隊均進行帶「假設敵」對抗訓練,訓練更加貼近實戰。
對抗訓練使分隊指揮員普遍感到了壓力,受訓者敵情觀念明顯增強。「過去搞戰術演練,『敵情』是虛擬的,導演部怎麼出情況,分隊就怎麼行動。」剛走下「戰場」的時令輝連長對此感觸頗深:「面對形象逼真的『藍軍』,戰術訓練更像對抗演習。」
從考場向戰場轉變
實戰化考核貫穿始終
「藍軍」分隊覆蓋各個層級訓練,複雜電磁環境貫穿考核全程,精確化評估將演習推向實戰的「臨界點」。該師著眼精確評估部隊戰鬥力,對現行的考核方式和標準進行探索改革,考核演練場呈現出實戰化練兵新景象。
在「指揮所演習」考評中,從訓練協作區抽組的超短波、地空等多種幹擾分隊,先後對指揮所進行特種破襲、電磁幹擾等,計算機評估系統根據指揮員的指揮控制、指揮機構的組織協調等方面細化量化標準,進行精確化評估。
「過去考核強調單個素質,片面追求米數、環數、秒數,如今新編大綱強調綜合素質,追求整體作戰能力。」考核組成員、該師政治部主任魏志忠說。新編大綱以行動結果評估作戰能力,以數據信息解剖演練問題,強調了演練結果和時效。
為避免考核評估隨意性,他們以突出結果評定戰鬥力,對演習各個環節進行量化細化,將構建複雜電磁環境和引入「假想敵」作為訓練基本條件,凡考核必有對抗、不設原案、不搞擺練,緊貼實戰設置複雜多變情況,對演習情況進行量化評估,裁定演習的戰損與消耗。(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