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陸軍,自2014年軍改開始後,就不再有所謂不同兵種劃分了。因為這場軍改,主要方向就是綜合化和合成化,在最基本的戰術單位營這一級,就已經是要求實現各兵種配合協同作戰。
眾所周知,1985年百萬大裁軍以前,中國陸軍的組織架構由軍 區(戰役軍團)、軍(高級戰術兵 團)、師(基本戰術兵團)、團 (基本戰術部隊)、營(高級戰術 分隊)、連(基本戰術分隊)這六 級組成。步兵軍是以步兵師為主的高級戰術兵團,技術兵種只有坦克 團、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偵 察連、防化連等少數單位,因此步兵軍只具備戰術訓練和戰術行動能力,只有大軍區才有戰役組織和指揮能力。
就是說,百萬大裁軍之前,各軍種是分開的,步兵軍看起來很強大,但是並沒有組織和指揮某次戰役的能力。這與現代化戰爭中的立體化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必須改進。
百萬大裁軍期間,各軍種的合成化改革也在悄然進行。由步兵軍改編 而成的諸兵種集團軍,擁有了直轄的各兵種戰術兵團,具備了戰役訓 練和組織指揮能力。同時,集團軍之上的大軍區,則成了條塊分割的戰略區,與現在的佔區劃分就十分相似了。
冷戰結束後,我國面臨大規模戰爭的威脅已經解除,需要重視的是那些地域狹小、地形崎嶇、氣候覆雜區域性戰爭。為了應對這一現狀,應對可能發生的高效率的聯合作戰,陸軍部隊就必須儘可能小型化、合成化,並儘可能減少指揮層級。於是,師改旅改革再次開始。
然而,上世紀90年代的師改旅改革,其實更多是「師縮編成旅,團縮編成 營」,無論是旅、營的基本構成, 還是思想觀念,都未能徹底擺脫傳 統習慣的束縛。由於營一級未設立 司令部,未配參謀班子,因此無力 指揮戰時加強的其他兵種分隊,戰時只能通過上級加強領導,搭建臨 時機構。在這種情況下,營級主官的地位和作用相當尷尬。
因為上一次師改旅改革中營一級力量比較尷尬,我們自2014年啟動的新一輪軍改,就著力加強營一級戰術單位。這場軍改中,新型陸軍集團軍下轄各種旅級單位,而合成營又成為合成旅的主體。
自此,中國陸軍由此首次實現了營級部隊僅靠建制內分隊,就能實現步坦協同,步炮協同,而不再需要像 以往那樣,由上級加強兵種分隊。 如此一來,各兵種分隊平日在一起 協同訓練,彼此互相了解,容易形 成默契,就不再會出現戰時臨時配 屬到一起,所產生的各種問題。
目前,根據各種軍事報導的推測,我軍的合成營,每營下轄3個裝步連、1個突擊車連、1個火力連、1個支援保障連和1個偵察排。營部除了正副營長、正副教導員,還首次配備了參謀長一職,統領各兵種參謀。
這樣,我軍的一個合成營雖然只有三個連十幾個班兵力,卻擁有31輛ZBL-08型8×8輪式步戰車,15輛ZTL-11型8×8輪式突擊車,9門PLL-05型120毫米迫榴炮,火力空前強大。120毫米迫榴炮的射程、威力和火力密度接近105毫米榴彈炮,作為營級火力已經足夠了。而單兵防空飛彈編制到營,也是大勢所趨。除此之外,合成營還擁有一定的偵察和保障力量,其綜合戰鬥力遠超此前的機步營。
毫無疑問,這樣的一個營,放到抗日戰爭中,足以打垮日軍的一個甲種師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