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俄羅斯成為獨立國家,蘇軍中絕大部分轉化為俄軍,經歷了兩次殘酷的車戰爭,讓俄軍看到了軍中存在的弊端。
認為傳統編制「軍師團營」指揮層次太多,已經不適應俄軍發展;因此,俄軍迅速進行「師改旅」改革,形成軍旅營級編制,從「軍師團營」到「軍旅營」,中間至少剪掉了一個層次,便於軍隊精兵簡政,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許多國家也認識到了,未來作戰時,軍隊的靈活性,因此,相應地減少指揮層級,組建旅轄營的戰鬥群,形成一支支戰鬥旅模塊,以適應未來局部戰爭,特別是非常難打的城市巷戰。
俄軍在車臣的巷戰中,真的是吃足了苦頭,對車臣反政府武裝的善戰心有餘悸,按理俄軍具備豐富的巷戰經驗,史達林格勒巷戰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戰以後,隨著軍隊武器裝備的逐漸現代化,美國陸軍於1957年後完全撤銷了團建制,海灣戰爭以後,「師改旅」率先在美軍中興起。
中國軍隊在軍改中,也進行了相應的「師改旅」,焦點其實不是師改旅,師改旅,只是在原有框架內,左右口袋的區別,師長和旅長軍銜和等級一樣,所以改起來容易,大令一到紛紛到位。
軍改難在合成營的定位,繼續保持營作為戰術分隊地位,把合成營和團,一樣定義成部隊,肩負了軍政功能的營部,勢必還要擴大,從而引發新的爭議,取消了團部,卻設置了更多的「小團部」。
由於「師改旅」以後,旅轄數個合成營,合成營是最小的作戰單元,既有坦克、步戰車和裝甲輸送車,又有榴彈炮、迫榴炮,偵察、補給、搶修、救護等模塊,所以合成營有「參謀組」,一個參謀長和四個參謀。
合成營,等於對軍製作大手術,試點了許多年,依然雷聲大雨點小,因此,在軍制上、軍令上對合成營,仍然有許多文章可做。
師,在傳統戰爭理論中,其定義是最小的戰役單位,也就是說一個師要有能力獨立承擔一場小型戰役,包括火力支援和後勤勤務,就一樣都不能少,會有大量的勤務部隊的存在。
師改旅,最大的區別就是,五花八門的勤務部隊,被編成規模更大的專業勤務保障部隊,由軍級直接掌控指揮和調度,旅部則儘可能地保作戰部隊,如果需要後勤或者遠程火力的支援,則直接呼叫軍部,由軍部根據戰場作戰的需求靈活調配和指揮。
因此,美俄中等軍事強國,都曾進行了「師改旅」的軍改,但都未能徹底改革下去,美俄都基本上中途叫停了,原因就是「師改旅」不適合大規模的戰爭,世界級的大戰爆發,集團軍仍然是最基本且強有力的戰役兵團。